大师解脱智慧
南怀谨说:人受到外物的影响,跟着外物的环境转,只在物理上去追求形而上这个道体,那是永远找不到的。对形而上这个道体的研究,所谓修道,或者求证,不像自然科学是求证于外物,而是必须回转来,向内追求自己。我们想要知道的这个道是个什么,必须要回转来自知,才能找到这个东西。所以说,“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从外面找不到,要从自己内心找才能知道。
大师智慧串讲
有个朋友,气度非凡却又童心未泯,冷漠外表下包裹一颗滚烫的心!凡是在他身边的人,没有不喜欢他的!这样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理想主义者!最近却说:“不是因为他孤傲,也不是因为冷漠,他慢慢的不想出去跟人交陪,也发现朋友越来越少!感觉不到乐享!”
分析原因,是因为他从来没有放弃美好的理想,也有热忱,但现实中也有太多的尔诈我虞,有工作压力,有需担当有责任,当这些东西无法象交响乐那样和谐进行的话!人就会感到很累。
实际他的这种疲倦的心理状态!很多人都有,怎么办,大师告诉我们一个解脱之道——心向内求。
也许你从小就觉得与别人不一样,坚信自己会成为一个杰出的人。但转眼间你已经是三十多岁的人了,环顾四周,可仍是一个普通人,和别人没什么根本不同,而超于常人的人这时却成批的涌现……你终于发现,自己并不杰出,而且以后也终究不会杰出,消失于芸芸众生之中,这是你无法逃脱的宿命。为此你自己苦恼、彷徨,以至心灰意冷,怨天尤人。
一个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对自己的失望,生活没有了动力、激情,直觉自己的生命毫无意义。
你是否能够觉悟到:一个人的生命质量,不在于他发明了什么,创造了什么,有什么成果让世人瞩目,而在于他是否有完美、独立的人格追求。如果他能把完美的人格作为高于一切的东西去追求,那他肯定与众不同,他的人生肯定是杰出的。
这 样说,似乎把“杰出”降了一个档次,其实不然。在时下人们的精神生活日趋萎缩,人的灵魂在物欲和消费中沉沦的情况下,一个人不为迷乱的俗人俗事所左右,从 而确立自己的独立品格那是很难的,不比发明创造点儿什么容易。正因为难,他在追求完美人格过程中的行为才一定是高尚的,超凡脱俗的。一个高尚而超凡脱俗的人难道还不算是杰出吗?
如果你能如此觉悟,那么你的现在比之于过去,就能够心境平和,很超脱,也很充实。你就会发现你自身以外的成功和挫折不安,一切烦恼、荣辱在你所追求的“杰出”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你把自己的精神升华、灵魂净化看得高于一切。你就会平心静气,心无旁骛,按照自己的意愿,认认真真地干一件事。
这便是人间有味是清欢——心向内求——的真理。
生活工作事业中遇到困难、问题是正常的。真正有用的解决方法是:向内(内心)求,而不向外(外部)求。
通过研究内心,找出问题的根源,修理好这些根源,很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而且解决的会很彻底。
而向外部(人、事、物)找原因、找答案,很难真正把握问题的核心和原因。很难很好的解决问题,而且可能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按佛教的说法,因果报应,循环不爽。种因得果,绝没幸免。问题是果,自己心中的“贪、嗔、痴、慢、执”才是因。解决好了自己的内心,自然解决了问题本身。
向内求,是直指根本;向外求,则是本末倒置。
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而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的人生。向外的要在外建立,向内的则要把外面拆卸,把外面遗弃与摆脱。外面的遗弃了,摆脱了,然后你可走向内。换言之,你向内走进,自然不免要遗弃与摆脱外面的。
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洒落的人生,最后境界则成一大脱空。佛家称此为涅槃。涅槃境界究竟如何呢?这是很难形容了。约略言之,人生到达涅槃境界,便可不再见有一切外面的存在。
民国女子张爱玲,她的一生淡如秋菊!文章灿然对于我们后人是宝贵的精神粮食!她的人生态度,让我学习到一种心向内求的生活!
苏轼有诗:“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张爱玲文章的写照。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外求在宏观上是有界的,在微观上是无穷的。外求是心的无止境,这有界和无穷的对立统一,就是人类的“紧箍咒”。人间有味是清欢——心向内求!
“常常感到,庸常生活,似乎不再缺少什么,它缺少的只是辽阔。人们抵达了许多东西,惟独不能在一片辽阔中静静地抵达自己。拥有喜乐时,应尽情享受;遭遇困惑时,则以积极态度面对,将它转化为激励成长的动力。果能如此,困惑与喜乐将交织成一盘清新的人间美味,让人欢喜而乐于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