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小主意赚大钱
4752200000001

第1章 有“智”者事竟成(1)

一、假悬赏,真推销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世界上有悬赏缉拿要犯的,有悬赏举报走私、贩毒的,也有商人假悬赏行推销术的,以下就是典型事例。

开发合成树脂毛毯成功的日本梨化公司,常在市面上发现仿造品。

这些仿造品给该公司商品的销路形成威胁。于是为了维护权益,该公司在各大报上刊出如下广告:

“让合成脂长出柔软而悦目的绒毛,是本公司所开发的新颖产品。这种物美价廉的毛毯人见人爱,然而它有专利权,任何人都不允许仿造。如果您发现有人仿造,请将该厂主姓名、该厂地址通知我们,本公司便会赠送200万元奖金给您,绝不食言。”

这项广告严肃而不呆板,不仅收到吓阻别人仿制的效果,且因200万元奖金掀起了一股空前绝后的热潮,竟使得知名度不高的合成树脂毛毯,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热门新产品,得以在市场上打下了相当广泛而稳固的基础。

当然,200万元奖金未能兑现,因仿造厂家非常隐秘,没有被人发现。但这则广告的确遏止了仿造品,而且使梨化公司的产品在日本国内广受消费者欢迎,大为畅销之后,竟也开拓出国外的市场,供外销的数量也与年俱增。

公司所承诺的巨额悬赏虽然是个幌子却也能促进商品知名度的提高,从而扩大了销售量。

点评:

此计一举两得,一箭双雕,以悬赏作为幌子,吓倒仿制者,为自己赢得了顾客,赢得了市场,当然赚了钞票。

二、“莱莉雅”与“霞飞”演双簧戏

几年前,上海有关专家在市政协礼堂宣布:上海霞飞——奥丽斯(珠海)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人体蛋白SOD霜(蜜)通过科学技术鉴定。

翌日,“渴望!人们渴望能防止皮肤衰老的化妆品,霞飞——奥丽斯使您的渴望变成现实……”这样一则醒目广告便登在上海四家报纸的显要位置。

然而,广告刚登出不久,来自香港的法国莱莉雅(香港)公司总经理便持戟杀来,在《文汇报》上发表“郑重声明”,宣称“上海霞飞——奥丽斯(珠海)化妆品有限公司盗用莱莉雅名义是一种侵权行为……特此登报声明,以正视听。”

此后,两家公司便在报纸广播中互为申辩,并竞相介绍自己优异的产品和雄厚的实力,大有擂台格斗、不胜难休之势!公众不禁为之愕然费解,一则无碍大局的广告为什么会导致一场斥资近30万元的广告大战?然而眼明者却从中看出了“戏中戏”,利用传播媒介壮大声势正是现代商战一大特点。

在近两年上海化妆品厂家蜂起,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一个从圈外杀出的“挑战者”突然向脱颖而出的“霞飞”发动战事,新闻搭台,两家唱戏,声势越大而知者越广,知者越广而产品名声越响。只要不输公理,何愁市场不沸沸扬扬?双方并无明显的利害得失,最终势必不了了之。正可借公众好奇之心态,使企业、产品满城皆知,花一份广告费用,收双份广告效果,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

点评:

该曲亦真亦假的双簧戏,正所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也!

三、“太平洋”被“环球”踢了

近几年来,美国环球航空公司在服务方面狠下功夫,增设了电话订票、特价优惠等服务项目,在广大消费者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声誉,颇受旅客的欢迎。环球公司的繁荣势头,引起了太平洋航空公司的关注。

太平洋公司为打探对方的底细,便派出间谍帕克前往环球公司。帕克经常乔装成旅客,前往环球公司搜集情报。

环球公司每周统计一次载客人数,并在候机楼的大厅里公布出来。帕克对这些统计数字尤其感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侦察,帕克没发现什么异常情况。因为,近两年来环球公司的生意较为平稳。以最近一个月为例,第一周载客量1万,第二周为1.1万人,第三周为0.9万人,第四周为1.2万人。

帕克的情报,给太平洋公司吃了一颗定心丸。以为环球航空公司在近期内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那些所谓的推广“优质服务”的措施,只不过是糊弄旅客的一种手段。

然而两年后,环球公司每周的乘客人数突然达到3万左右。太平洋公司得到帕克的报告,大为吃惊,立即召开董事会,紧急商讨对策。经过激烈的争论,董事会终于作出决定:公司所有机票降价10%。就在太平洋公司公布决定第四天,环球公司宣布减价15%。

太平洋公司气急败坏,为打倒对手,于是又宣布降价25%。环球公司也毫不示弱,立即宣布降价35%,并宣称,凡电话订购环球公司机票的旅客,电话费一律由该公司支付。

几经压价,太平洋公司元气大伤。但是在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再没有第二条路。太平洋公司只好硬着头皮与对手血战到底,于是宣布了同样的决定。

一年后,太平洋公司终因飞机陈旧、安全系数小、服务质量落后等原因,无力支撑下去,而宣布破产。

其实,环球公司两年中提供的情报数据全是假的。当每周乘客人数达2万多,环球公司却显示为1万左右。两年来,环球公司使对手放松警惕,悄悄地积蓄实力。两年后,环球公司羽毛丰满,实力雄厚,已有能力与对手正面硬拼。果然,太平洋公司针对收到的情报,被迫“应战”。其实,此时的环球公司每周乘客数仅二万左右。环球公司从容地将对手打垮。

点评:

环球公司在这里运用的就是“瞒天过海之计,一开始制造假象,迷惑太平洋公司,等待时机成熟,突然出击,一举打败对手。

四、第二次“珍珠港”事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就某些事情进行谈判。你与你的老板讨论自己的提薪问题;房客与房东谈价租房事宜;一些公司商量成立合营企业……所有这些都涉及到谈判。谈判桌上的高手,往往精于使用谋略,使谈判达成有利于自己的某种协议。

日本一家公司与美国某公司进行技术协作谈判,谈判伊始,美方首席代表便拿出各种技术数据、谈判项目、开销费用等一大堆东西,滔滔不绝地发表意见,完全不顾日本公司代表的反应。而日本公司的代表则一言不发,仔细听并埋头记录。当美方单独讲了几个小时之后,征询日方代表的意见时,日方代表装作迷惘的样子,反复说“我们没准备好”,“我们事先未搞技术数据”之类的话。第一轮谈判就这样不明不白地结束。

几个月后,日本公司以前次谈判团不称职为由,撤换了谈判代表,另派代表团到美国参加第二轮谈判。这些代表不知前次谈判的结果,一切和前次谈判一样,日本人显得在这个项目中准备不足,技术基础薄弱,信心不足,最后以还得研究为名结束了第二轮谈判。接着,日本公司又如法炮制了一次谈判,这使美国公司老板大为恼火,认为日本人在这个项目上没有诚意,轻视该公司的技术力量,最后下了通牒:如果半年后日本公司仍然如此,两国公司的协作将被迫取消。随后美方解散谈判代表团,封闭所有的技术资料,等待半年后的最后一次谈判。

哪料想到,几天以后日本就派出由前几批谈判代表团的首要人物组成的庞大谈判团飞抵美国。美方在惊愕之余仓促上阵,匆忙将原来的谈判团成员召集起来。这次谈判日本人一反常态,他们带来了大量可靠的数据,对技术、人员、物品等一切有关事项都做了相当精细的策划,并将协议书的拟稿交给了美方公司的代表签字。这次该美国人迷惘了,最后勉强签了字。当然,协议书所规定的某些条款要明显倾向于日方。事后美方代表气得大骂,说这是日本自“珍珠港”事件之后的又一次胜利。

点评:

显然,精明的日本人在这场谈判中耍了花招。前几次谈判,日本人装出准备不足的样子,隐瞒了自己的意图,实际上是在了解美方的计划。一旦摸清了所有情况,便一鼓作气制定了详细的方案,最后在美国人放松警惕的时候,突然出击,取得了谈判的最后胜利。

五、卡西欧放风

日本精工与卡西欧两家公司,曾是手表制造业的竞争对手。精工公司发现瑞士人发明并研制了石英电子表以后,预测到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市场将大量需求这种物美价廉的手表。便以仿造瑞士表为主,推陈出新,很快占据了国际市场,卡西欧公司在这一竞争中成了败将。

然而,卡西欧公司并不气馁,经过分析,卡西欧公司老板认为尾随精工之后,难以与之争胜,必须另谋出路。一方面便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并放出空气,说准备转产;另一方面却在暗中以石英晶体为震荡器的显示技术为目标,大力进行研制,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开发了精确度更高、造价更低的石英电子手表。使得精工公司不得不采取新的策略,以迎接卡西欧公司的挑战。

此后,卡西欧公司又以石英震荡器为中心,开发出了一系列新的电子产品,除电子手表之外,还大量生产收录机、电子钟、文字处理机、计时器和电视机等,公司效益日益提高。

点评:

这一例中,卡西欧公司在与精工公司竞争中处于劣势,所以公司领导层故意放风说要转产,实则是为了掩盖其研制廉价电子表的目的,从而在竞争对手没有注意的情况下,占领手表市场,从而击垮竞争对手。

六、“瑞士制造”应为“中国制造”

周锦光先生出生于香港一个中等家庭,刚中学毕业,就决定自力更生创业。要创业,就需要有一定的资金。于是,他开始在一家亲戚办的手表厂工作,用自己劳动所得积累资金,同时也学习技术,掌握经验。到1970年,他开始独资经营,在香港中环租了一个约33平方米的铺面,聘用了三个职员,那时的业务除了装配手表外,还经营杂货作为补充。

至1971年,周锦光开设的店铺改组,注册为有限公司,由家人组成董事局,租下一商厦的两个铺面。由于业务的发展,他多次搬迁,扩大厂房,专门装配机械手表机芯。

周锦光看准了大陆开放的有利机会,1979年开始在广州珠海投资设厂生产,聘用员650人,日产2.5万只手表机芯,从今天的角度看,有许多厂家也认为这是一着好棋。但是回想当时开展这项业务是冒了一定风险的。因为当时许多厂家一窝蜂生产液晶手表,这种手表属电子产品,所需的机器、人手与其他电子产品没有两样,所以容易投入生产。周锦光当时面临这样的选择:要么生产电子表,要么另辟蹊径。他是一个有眼光的人,不愿随大流生产电子表,坚持生产石英表、属半电子、半机械的科技组合。然而在当时,生产这种手表没有足够的人才与技术,他不惜工本派员工到外国学习,克服了生产程序的困难。现在,事实证明他的选择完全正确。

周锦光生产手表开始有60%销往美国。但他不因此而满足,而是下决心要打入手表生产的先进国家。瑞士是世界的手表王国,在1986年,他终于打入了瑞士市场,并成立自己的公司,作为向欧洲分销的总部。他看好瑞士市场,是因为有两个有利的条件:一是在那里的产品有很高的地位,信誉也广受认同;二是瑞士的推销员通晓四国语言,能占尽市场优势。但是也碰到一个难题,就是印上“香港制造”的表在欧洲不受欢迎。因此他只好另想办法。周锦光了解到,印上“瑞士制造”标志,是很受欢迎的。但要印上这个标志,手表的机芯必须在瑞士装配,至于手表的零件可从别处输入。他找到这个办法后,便在瑞士生产手表机芯,把自己的手表打上了“瑞士制造”的标志。

除了瑞士,日本市场也是极难打入的,他们的排外性很强,形成了很坚厚的保护网。日本市场对销售后服务十分关注,也不是便宜货就能吸引他们的。而且,日本手表市场基本上已被几个牌子所占领。但是周锦光也了解到了,有一个最有利的因素,就是日本人购买力强,市场潜力大,而且日本人崇高欧货,尤其对名牌产品更有恋慕之心。针对这种情况,周锦光在欧洲聘进几个日本人熟悉的名设计师,广为宣传,再在瑞士装配手表机芯,然后向日本市场推销。

点评:

周锦光的这种措施,无疑是利用“瑞士制造”作为“瞒天”方法,从而达到抢占市场的“过海”目的。

七、虚构的特朗普集团

20世纪70年代初期,曼哈顿房地产业突然陷入萧条状态。大量的坏消息使这座城市的房地产业开发严重受挫,纽约人都在为这个城市的命运担心。然而在特朗普看来,纽约城的困境对他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从前那些好地皮,对他来说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水中月、镜中花。

1972年夏,特朗普从报纸上得到一条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宾夕法尼亚中央铁路公司委托维克多·帕米利出售西岸河滨60号、34号废弃的铁路站场。

特朗普知道:好运终于降临了。

为赢得委托人维克多·帕米利的信任,特朗普把自己所拥有的鲁克林的几个小公司改称为“特朗普集团”,使它听起来显得庞大而有实力。事实上,当时他的公司连一个正式名称也没有,仅在布鲁克林有几间办公室而已。

第二天一早,特朗普便打电话给维克多,表示愿意买下那些铁路站场,并约定了在维克多的办公室商谈这笔买卖。

风度翩翩、年轻精干的特朗普给维克多留下了极好的印象。最后,他们达成协议,“特朗普集团”以62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西岸河滨的那两块地皮。

使特朗普大感意外的是,卖主宾夕法尼亚中央铁路公司竟然愿意支付买主“特朗普集团”开发费用。英明的卖主为有潜力的买主提供费用,这实在太难得了。

点评:

虚构的“特朗普集团”使特朗普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利益。

八、“新产品”击败老顾客

新中国成立以前,宁波有家“张新记”牙刷厂,由于老板张启风经营有方,不久就打败了风靡一时的上海产“葫芦”牌牙刷。

当时宁波市场上顾客愿意买“张新记”牙刷,百货店也愿意接货,但惟有一家“裕生泰”百货店,由于老板和“葫芦”牌牙刷厂的老板关系好,长期以来不经营“张新记”牙刷。怎样使自己的“张新记”摆上这个百货店的柜台呢?

张启风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他买通了一个绍兴商人,头戴毡帽到“裕生泰”订毛巾、热水瓶、毛线等大量商品,最后说要“张新记”牙刷500打。“裕生泰”老板婉言说:“其他牌子的都有,但我店从不经营‘张新记’牙刷,可否换成‘葫芦’牌,这种牙刷是上海产的,质量好,价格可以便宜一点。”

戴毡帽的商人答道:“没有‘张新记’牙刷就算了!”

说完调头走出店堂。

过了几天,张启风又派另一个人,扮作客商去“裕生泰”订货,情况同上次一样。

最后,老板不得不将“张新记”牙刷进货,这样一来,“张新记”牙刷占领了宁波的每一个经营牙刷的商店,终于把“葫芦”牌牙刷挤出了宁波市场。

点评:

商海沉浮,斗勇斗智,产品新了还要主意新。

九、不是“春光”胜“春光”

20世纪90年代,一个天高云淡的深秋,全国洗涤化妆用品交易会在南京举行。全国上千家企业云集一起,展开激烈而壮观的促销大战。南京的俏姑娘身价百倍,一时间“洛阳纸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