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是一种勇气;把嘲笑之耻化为发奋之勇,变短为长,这是一种智慧。别人嘲笑你,也并不总是一件坏事。既然如此,面对嘲笑,我们大可一笑而过、不去计较。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语出《论语·述而》)
孔子周游列国,想把他的政治主张加以推广,结果却处处碰壁。在周游的途中遇到的许多人,如城门的看门人、耕田的农夫等,都对孔子表示不理解,甚至冷嘲热讽。
一次,子路外出办事,因晚归而在城外过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进城,守门人问他:“你从哪里来?”
子路回答说:“从孔丘那里来。”
守门人便挖苦道:“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而还要去做的人吗?”
还有一次,孔子与弟子找不到渡口,见路边有两个耕田的人,便叫子路去问渡口在哪里。
这两个耕田的人,一个叫长沮,一个叫桀溺。子路先向长沮打听。长沮问子路:“那位驾车的是谁?”
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又问:“是鲁国的那位孔丘吗?”
子路回答:“是的。”
于是长沮便讥讽道:“他不是‘圣人’吗?难道还不知道渡口在哪里?”
子路见长沮如此态度,便去问桀溺。
桀溺问:“你是谁?”
子路回答:“我是子路。”
桀溺又问:“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
子路回答:“是的。”
桀溺便说:“社会纷乱就像滔滔的洪水一样弥漫,谁能把纷乱的社会变革过来呢?与其跟着像孔子这样的躲避坏人的人东奔西走,倒不如跟着我们这样避于世外的人隐居不出来呢!”
说完,便不再理会子路,自顾耕田了。
这样的事例很多。然而,孔子并不因为人们不理解他、嘲笑他而生气、怨恨。他懂得冷静地面对嘲笑,懂得如何在嘲笑中认可自我。他认为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虽一时不能被人理解,但时间将会证明一切。
在子路碰了长沮、桀溺的钉子之后,回去告诉了孔子,孔子说:“人总该有责任的,怎么能自顾隐居山林跟鸟兽同群呢?我不去跟人群打交道,又跟谁去打交道呢?如果天下有道,我也就不必如此栖栖惶惶,同你们一起寻求改革了。”
对于冷嘲热讽,孔子反问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这不正是君子的风范吗?
智者慧语
别人嘲笑你,说明他品质低劣。如果你因此而仇恨别人,说明你也并非君子。
成功的花环只属于那些面对嘲笑嗤之以鼻的人,属于那些面对嘲笑奋进的人。
子路问路
子曰:“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这不正是君子的风范吗?
面对冷嘲热讽,何苦要生气?生气便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当你要动怒时,花几秒钟冷静地描述一下自己的感受,以此来消气。最初十秒至关重要,一旦你熬过这十秒,怒气便会逐渐消逝。
链接解读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篇》第三十八章)
子路在城门外过了一夜。第二天清晨开门的人说:“你从哪里来?”子路回答说:“从孔丘那里来。”开门的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而还要去做的人吗?”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述而篇》第一章)
孔子说:“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这不正是君子的风范吗?”
人不知不而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论语·述而》
嘲笑对真正君子的高风亮节不会有太大伤害,因此,对其不必耿耿于怀。倒是那些甜言蜜语、阿谀奉承的话,更应该注意提防,因为糖衣炮弹更易攻破人的心理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