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墨迹
4768900000050

第50章 凤凰:孙大午

到达大午村的那天早晨,孙大午刚从看守所里出来11天。

坐在我对面,孙大午看上去消瘦,憔悴,头发蓬乱,眼睛也微微有些肿。他的嘴唇干裂得泛出了白花花的颜色。一身破旧得已经卷起了毛边的西装,让他看上去更像一位农民,而不是企业家。

作为大午集团的董事长,孙大午的确和一般的民营企业家有着很多不同。大午集团位于河北徐水县的农村,从孙大午到普通员工,全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

2003年5月底,孙大午因为涉嫌非法集资被羁押。

作为民营企业,大午集团一直无法从银行得到贷款,员工们主动将工资存在公司,既能获取利息,又能为公司提供周转资金。很多媒体和法学专家站在孙大午的立场上,为他摇旗呐喊,但是,最后的审判结果还是“判三缓四”。

我和编导小简、摄像樊庆生到达时,孙大午还在县法院,办理不再上诉的手续。

秘书安排我们在大午庄园的会议室拍摄,又张罗着打开同层的房间,以便我化妆休息。大午人留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这疲惫暗淡的神态中透露出的质朴热情。

“校长回来了!”

“放心了,安全回来了!”

或许是从天而降的牢狱之灾让大午人害怕了,看到孙大午坐着桑塔纳从县里平安归来,大家纷纷松了一口气。孙大午为村里修建了小学和中学,由他亲任校长,所以无论是职工还是老人孩子,都称他为校长,而不是孙总。

11月中的河北,天空灰暗,气温很低。会议室里没有暖气,即便穿着大衣,两个多小时的采访,我还是冻得手脚麻木。但是,孙大午的话却深深地吸引着我,直到今天,我还清晰地记得他的无奈,泪水,还有欲言又止……

孙大午的目光很忧郁,声音很低沉,语速很缓慢,感情也起伏不定,似乎整个人都沉浸在一种悲壮惨烈的心境中。然而,我也还是能够感受到他时而针砭时弊、时而纵论古今的毕露锋芒。

看来,五个月的监禁生活,他的棱角依旧还在。

谈到盼着他归来的乡亲们和年过80的父母双亲,孙大午悄然落泪了。他用长满老茧的粗糙双手抹着眼睛,向我解释:“最近不知怎么了,不能提这些,真的不能提这些……”

我问他,因何获罪?

孙大午的眉头皱得更紧了:“我承认,我可能不是一个好的企业家,因为我的价值取向不同,我还有我的理想和追求,我不可能去求人、拉关系。我也想过,是不是说了不该说的话,太偏激了,但仔细想想,我的话也没错,那都是发自对国家的忠诚。刀再快,也难杀无罪之人。这就像把我放到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炼了一次,反正,我不会垮下去!”

作为记者,我知道自己的职责是冷静,中立,真实地记录,然而,说不清是因为理想主义的光芒还是道德的感染,在大午集团的那片土地上,我总是抑制不住在自己的职业身份之外,感受到一种让我久久难以忘怀的力量。虽然我和孙大午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对他发自内心地敬重。

晚上,孙大午回父母家吃饭,我们跟拍了全部过程。

大午集团有着过亿的资产,孙大午父母家却是中国北方农村那种最普通的小院子。两间低矮昏暗的平房,一间里有做饭用的灶台,另一间里,土炕占据了靠墙的大部分空间。房间里灯光很暗,原本刷着白灰的墙壁也斑驳得显出了灰黑色。家里唯一的电器是一个老式的录音机,因为老太太喜欢听河北梆子。

孙大午的父亲83了,每天佝偻着背,出外拾垃圾,谁也挡不住。孙大午说,拾垃圾也不丢人,老人愿意为大家做点儿事,就随他去吧。

看得出,不是孙大午兄弟几个不孝,而是老人喜欢这样本色的生活,也喜欢孙大午把赚来的钱都用去修路、建学校。

我们进门时,老太太精精神神地盘腿坐在炕上。她很瘦小,瘪瘪的脸上刻满了沟壑一样的皱纹。见到我,她立刻亲热地拉我坐到她身边,闺女长、闺女短地叫个不停。

老太太有一种令人尊敬的坚强和倔强。她说,弟兄几个都被带走了,她也不哭,她就是每天守在村口,等他们回来,因为她自己的儿子,她最了解。

进门处,有一张黑乎乎的、完全褪了漆的小饭桌,上面摆着几个黑面馒头,一大盘红烧猪蹄,一只烧鸡,还有一盘生黄瓜配黄酱。十几只硕大无比的苍蝇肆无忌惮地围绕着这顿晚餐旋转,在猪蹄、烧鸡和黄瓜上时落时起,发出嗡嗡的声响。

猪蹄和烧鸡是大午集团的农产品。老太太说,平日里他们吃得简单,今天知道我们来,才专门准备了这么多菜,所以我们一定要尝尝。

我回头看看小简和樊庆生,两人一脸苦笑。于是,我客气地谢绝老人的好意,说不想给她老人家添麻烦。其实,我们是计划等会儿回县城里吃晚饭,因为中饭的猪蹄和烧鸡已经把他们这两个结实健壮的大男人折磨得快趴下了。整整一下午,两人轮番捂着肚子,疼得龇牙咧嘴地不停跑厕所。

然而,老人家却执意拉着我的胳膊,说什么也不放我们走。过了一会儿,她干脆自己动手,拿了一根黄瓜递到我面前。虽然电灯的瓦数很低,我还是看到老人的手非常干枯,指甲黑黑的,而且,刚刚还有两只苍蝇,不慌不忙地在那根黄瓜上跳跃停留。

我习惯性地又看了一眼我的同伴,两人还是尴尬地笑。我知道他们是在担心,怕我也和他们一样,吃坏了肚子,但是,我笑着接过黄瓜,犹豫片刻,还是嘎吱一声,一口咬了下去。

不就是吃点儿可能不干净的东西吗?面对老人的眼神,我知道,这是一根我无力也无法拒绝的黄瓜,因为这是一个普通中国农妇、一个坚韧的长者所能表达的最真诚的友好和善意。

告别大午村时,我和孙大午合影留念。连拍了好几张照片,孙大午看来看去,总是不满意自己紧缩眉头的表情。最后,他长长地叹了口气,说:“也许我永远没有办法像你们一样,笑得那么灿烂。”

的确,采访时,我很少看到他有开怀的笑容。也许,这才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我终于明白,孙大午身上所凝聚的并不仅仅是道德的力量,更是一个从农村走向现代社会的农民知识分子不懈追求现代文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