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墨迹
4768900000057

第57章 我和家人:老爸

我爸是中国传媒大学的老师。年近70了,还壮志不减当年,常常在早晨六点多就开着车出门,绕过整个北京市,到位于城东的学校去上班。这让很多人觉得,我来凤凰是子承父业,或者说,至少受到了父亲的极大影响。

其实,我爸早年专攻现代文学,现在专注电视剧研究,和新闻、主持并没有关系。而且,当年我来凤凰,他也是不置可否,直到不断有人在他面前提及我,他才喜笑颜开,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觉得即使女儿的工作“抛头露面”,他也还是能够引以为荣。

我爸的这种180度大转弯,其实是有历史传统的。

大学毕业后,我姐也在广院当老师。一次,她买了件米色的风衣,款式别致,剪裁得体,连我都能想象出,姐姐穿上它走在街上,回头率一定特别高。

可是,我爸却一口认定风衣和喇叭裤、蛤蟆镜一样,属于奇装异服,只要穿上了,就是伤风败俗、为师不尊,因为在那个年代,风衣还是北京街头的新鲜事物。

结果,我姐的时髦风衣惨遭封杀,在衣柜里面压了整整一年。春去春又来,北京街头穿风衣的人渐渐多了。正当我姐开始思考,风衣是否不再属于奇装异服时,我爸却披上了他神不知鬼不觉给自己买的新风衣,风度翩翩地走上讲台了。

用我妈的话说,我爸永远都慢半拍,永远都走不到潮流的最前沿,但在我看来,与同辈人相比,他已经是与时俱进的先进典型了。

比如,我爸已经69岁了,却依旧是红色T恤配牛仔裤,身上挎满了大包小包,其中还有我送给他的LV手包,一天到晚风风火火,电脑短信样样精通。

记得我爸在60岁来临之前,突然兴起,说要学车,因为按照当时的交通法规,60岁的年龄是道坎,过了,他就再也拿不到驾照了。

那时,我刚刚大学毕业,经济能力还相当有限,立刻送辆车给老爸,并非易事。所以,我在电话里问他:“就算马上考到车本,家里也没车让你开啊!”

“那没关系,”我爸兴致勃勃,“我们系里好多年轻人都有本,他们平常也不开,学了再说!”

“可年轻人学起来容易,你这么大年纪了,和他们比……”

我的话还没说完,我爸就忙不迭地反驳了:“我也不老啊!我现在还属于学车的合法年龄呢!再说我身体好,反应也快!”

我爸是个百分之百的乐天派、自信派和享受生活派。他以59岁的高龄,在短短几个星期内,果真学会了开车,拿到了驾照,并且在一年以后,彻底以车代步了!

八九年前的北京,高龄驾车很引人注目。不久,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就特意打了一通国际长途给我,说她在长安街上看到一位老先生,穿着紫红夹克,满头银发,开着一辆蓝色轿车从她身边疾驶而过(绝对有超速嫌疑)。遇到红灯,两辆车并排停下,定睛一看,那位敞着车窗,听着音乐,嚼着口香糖,一手握着方向盘,另一只手还拿着可乐瓶子的老先生居然是我爸。同学像是发现了重大新闻,兴奋异常。最后一句话,她说:“记得告诉你爸,他可真酷!”

我来凤凰后,院长也总爱爆料,说我爸刚学会开车后,走八达岭高速去上班,过清河收费站时,往前蹭一点儿,再往后倒一点儿,来来回回折腾了许久,都没法把车精准地停在收费站的窗口前,于是,他干脆把车先开过收费口,停在路边,再下车走回来交高速费。如此的驾驶技术,自然逗得我这个听故事的人捧腹大笑。

回家向我爸求证,他却笑着反驳:“这根本不合生活逻辑!不交过路费,禁行的横杆能抬起来吗?开车的人能闯过去吗?肯定又是广院的人在编笑话!”

笑话归笑话,我爸初学开车时的趣事,我也曾经亲历过。

1997年夏天,我回北京休假,正值我爸有了他的第一辆车。虽然驾照在手,但真要在滚滚车流里独自上路,我爸还是很有自知之明,清楚自己还需要锻炼。

一天晚上,我爸找人坐在副驾驶的位子上陪他练车,我则坐在后面,欣赏他开车。

那时的八达岭高速,车并不太多,老爸在快车道上开得相当自如。过了一会儿,右前方突然出现了一辆加长板的集装箱货车,它就像是一座大山,把中间那条行车线占据得严严实实。显然,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和庞然大物般的车体对老爸形成了威慑力量,超,还是不超,他有点儿拿不定主意。

“超过他!”陪练发出指令。

老爸挺直身体,做了个深呼吸,双手更紧地握住了方向盘。“我能!”他在心中激励着自己,庄严、坚决、深深地踩下了油门。车速一下子提了起来,靠近,并排,巨大的声响在耳边回荡……超过了!

“爸你真棒!”正当我打算口头鼓励,意外却发生了!

120公里的时速是一个紧张的新手从未体验过的。车身有些微微颤抖了,老爸肯定害怕了,他又一次庄严、坚决、深深并且死死地踩下了刹车板。车速瞬间降了下来,轰隆隆的声响回来了,大货车也重新并排了,它呼啸而去,超过了我们。

超与被超,整个过程在10秒之内完成了!

我和陪练茫然不知所措,看看老爸的侧影,他显得惊魂未定。但是,老爸决不会接受这样的现实,稍作休整,他便在心中重新默念着,“我能!”并且开始了新的超越。

这一次,他成功了!

如今,我爸的驾龄已经有十年。他的座驾不断升级换代,车的颜色也从年轻的亮蓝换成了稳重的深黑,又换成了时尚的银灰。他的驾驶技术更是变得精益求精,连我说给他请个司机,他也三番五次拒绝,坚持说要开到80岁才会放弃。

我爸生来乐观、积极、热爱生活,但其实,早年的他日子也曾经过得十分清苦。

听我妈说,刚进北大不久,她就发现班上有个男同学,脖子总是黑的。她常和其他女同学一起,在这个男生背后指指点点,嘻嘻哈哈地笑他不讲卫生。不然的话,为什么他的脖子总是黑黑的,永远也洗不干净?

这个黑脖子的男同学,就是我爸。

后来,和我爸熟识了,我妈才明白,一切都是因为我爸家里太穷了!

那时,我爸是每天晚上坚持在路灯下复习功课,才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北大中文系的。从武汉来北京念书时,奶奶拆了家里所有人的旧毛衣,去除了破烂得不能再用的,才凑齐毛线,给我爸织了件新毛衣。可是,毛线的颜色有红有绿,还有洗得发黄的奶白色,我爸总不能穿着万国旗一般的花毛衣进北大吧!于是,奶奶用黑墨水把整件毛衣染成了黑色,然后,我爸带着黑毛衣来到北京,那件黑毛衣又把我爸的脖子也染成了黑色。

之后的很多年,国家动荡不安,爸妈也一直没过上好日子,但对我们三个孩子,他们却始终竭尽所能,希望给我们一个只有阳光、没有风雨的温暖童年。

还是听我妈说,在姐姐哥哥小时候,我爸去参加别人的婚礼,哪怕只是发了两颗喜糖,他也一口都舍不得吃,而是小心翼翼地把它们藏在口袋里,带回家,分给我姐我哥一人一粒。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家里的生活已好了许多,虽然没有迈入小康的行列,却也不愁温饱。印象中,我爸常“开夜车”。他总是会和我妈一起,面对面地坐在两张床板搭起的“写字台”前,泡两杯绿茶,读书,备课,写作……

有时,我会缠着我爸撒娇,缠得久了,我爸便会慈爱地抱起我,让我坐在他腿上,看着他写。我就是这样在我爸的怀抱里,在墨汁的飘香里,无忧无虑地享受着我的童年。

久而久之,有一天,我也学着我爸的样子,拿出一张空白稿纸,铺在“写字台”的正中央,先是用黑铅笔涂画一段所谓的“文字”,再煞有介事地拿起红钢笔,在“文字”处涂涂抹抹画圈圈。据我姐回忆,那时的我,应该只有三四岁吧,却很是有模有样地对她说:“姐,我在写稿子,改文章呢!”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爸对我的言传身教,应该就在这点点滴滴吧!

“文革”后,我爸出版的第一本专着是《鲁迅评传》。那段写作的日子里,鲁迅一直是我爸的偶像,鲁迅在我家里也四处可见。墙上是鲁迅的画像,桌上是鲁迅的塑像,书架上还是鲁迅的全集、文集、作品集……

印象最深的是我爸书桌上那座三十公分高的头像。塑像是石膏做的,被镀成了古铜色。在艺术家的创作下,鲁迅双眉紧缩,神色凝重,充满了“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无畏气魄。

四五岁时,一天,我心血来潮,想出一个“馊主意”。趁着爸妈不在家,我擅作主张,用黑墨水一笔一笔,给“鲁迅爷爷”的胡子画上颜色,又给“鲁迅爷爷”的眉毛做了艺术处理,最后,还对“鲁迅爷爷”的眼睛进行了画龙点睛的再创作。然后,“横眉”消失了,气魄不见了,连我都能看出来,我的神来之笔让“鲁迅爷爷”的样子挺滑稽。

觉得犯了错误,我藏在房间里不敢出来。我爸回家看了,先是皱皱眉头,继而哈哈一笑,抱起躲在门缝里偷看的我,说他猜到了,这一定是我的杰作。过了许久,他才摸着我的头,无可奈何地说,以后不要乱画了,那样对“鲁迅爷爷”不尊重。

现在想来,真该对我爸道声对不起。当时的他一定很心疼,也许,那座塑像原有的神韵正是他写作灵感的源泉呢!

对我,我爸一向这么纵容。

小时候没有玩具,我爸常和我一起折纸,其中,他最擅长的是叠宝塔。每次,他都抱着一摞稿纸、报纸或者电光纸,先认真地把它们裁成十几个大小不等的正方形,再灵巧地对折、翻开……叠成一层层的基座。最后一道工序,是把一层层的基座从小到大,依次排好,一个一个摞起来。只一会儿工夫,十几层高的纸宝塔就在我爸手里落成完工了!

我四岁那年,我爸从同事那里借了本玩具书。书页是蓝色的丝绒,精致,秀气,说不出的华美。每页上,都有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材料做出的娃娃脸,哭的,笑的,愤怒的,还有激动的……几十张脸,表情各异,逼真极了,也生动极了,很像如今电脑里的表情符号。

成长在那个年代的孩子,都没见过太多的玩具。拿到这本玩具书时,我立刻爱不释手,每天都要翻上几十遍。

七天很快过去了,还书的日子也马上就要到了。随着日期的临近,不开心,越来越明显地写在了我的小脸上。大概实在是舍不得让他的宝贝女儿伤心吧,还书的前一天,刚下班回家,我爸就把他的写字台清理得干干净净,又拿出各色的纸张,水彩,剪刀和糨糊,说:“今天爸爸不工作了,保证给你做出一个一模一样的!”

年幼的我破涕为笑。我相信,爸爸是万能的,爸爸也的确是万能的。

从此,我爸亲手仿制的那本玩具书,陪我度过了童年,又伴我走过了少年……与原书相比,它的材质略显粗糙,时间久了,水彩也在渐渐褪色。但我知道,有一种情感永远不会被略显粗糙的外表所掩盖,也永远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褪色,这种情感,就是父爱。

后来上了小学,削铅笔,包书皮,都是我爸的分内工作。我爸爱书,也常带着我逛书店。格林童话集,安徒生童话集,还有皮皮鲁和鲁西西,才上一年级的我,藏书就因为我爸而变得丰富……

转眼间,30年过去了,绕了大半个地球,我终又回到北京,生活在父母身边。他们这一生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如今年纪大了,我希望尽我所能,让他们生活得好些,再好些。毕竟,诞生在这个家庭,有这样的父母,是我的骄傲,更是我的福分。

算算日子,当这些琐碎的文字印成铅字、结集成书时,正好是老爸的生日。就让这些对往事的追忆,当做我送给他的生日礼物吧!但愿他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