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靠人不如靠己心动不如行动
4785500000020

第20章 抓住机遇,改变命运(1)

1.上帝曾来过

有这么一位老兄,家里发大水。就在水马上就要漫过他家前厅的门槛时,开着四轮卡车路过的邻居好心地表示,他可以载上这位老兄去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但是,这个友好的提议马上遭到了断然拒绝,这位老兄的理由是上帝绝不会袖手旁观。随着水面不断升高,他不得不爬到了屋顶上。

这时,一条小船驶过并表示可以把受难的老兄带到安全的地方。提议再次遭到了断然拒绝,理由仍然还是对上帝的信念。

水面还在不断升高,已经漫过了屋顶,眼看这位老兄就要一命呜呼。就在此时,一架直升机飞过,并抛下了一根绳子来营救几乎已淹在水中的老兄。但是,他又一次断然拒绝了营救,拒绝去抓住救命的绳索,理由同样是对于上帝的忠诚信念。

就在死亡即将来临之际,这位老兄绝望地抬起头,对着上天呼喊道:“上帝呀,我如此忠诚地相信你会来拯救我。可是,你为什么没有呢?”

突然,一个来自天堂的声音说道:“你究竟想让我怎么做?我派去了一辆卡车、一条船、甚至一架直升机!”

三次机遇摆在这位老兄的面前,他却毫无反应。只要抓住其中任何一次机遇,他便能够得救。因此,我们不应去埋怨什么,期盼什么,应学会去看到机遇并抓住它,不能等待机遇主动来找自己。其实只要善于观察,机遇就在身边。

拥有双智慧的眼睛,上帝无处不在!

2.敢做抢跑者

信用是银行的生命,实力是信用的保障。只有不断证明银行的实力,才能赢得存户的信任。

中国近代著名的金融家陈子铭是一位活跃于金融界和政界的两栖风云人物。早年留学法国,加入同盟会,他对政治抱有极浓厚的兴趣,以至于在进入法国高等商业学校学习经济之后,还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政治活动上。

陈子铭天资聪颖,尽管他的重心在政治上。但他仍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清王朝赐予的商科进士,出任大清银行总行财务科副科长、陕西分行总监等职。

辛亥革命的爆发彻底葬送了清朝。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清朝的灭亡直接导致了大清银行的倒闭,它在各地的分行均告停业,无奈之下,陈子铭只好离开陕西到上海。此时一个机会降临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上海的一批大清银行商股持有者发起组织商股维持会,呈请南京临时政府财政部整理大清银行,提出了具体改组办法要求成立中国银行。

由于有同盟会会员这一层关系,陈子铭由此因祸得福,躲过一劫,很快便被南京临时政府任命为监督,负责中国银行的筹备工作。翌年4月,他又受新任财政总长刘深民之命,负责筹备中国银行开办事宜。

经过认真的调查,陈子铭很快就制定出了一个可行性非常强的计划。同年3月9日,总部设在北京的中国银行总行正式开办。五个月后,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也正式开业。但由于在中国银行购股权的问题上他与新任的财政总长莫齐森发生了龃龉,两人的意见有巨大的分歧并且相互之间都不肯迁就,胳膊拧不过大腿,他只好放弃,另谋高就。

陈子铭决非轻言失败之人,他很快就找到了新的靠山,加入了梁启超领导的进步党,并担任进步党政务部财政科主任。凭着这层关系,当梁启超任币制局总裁时,陈子铭当上了上海造币厂监督。1916年年初,他主持的上海造币厂开始铸造银辅币,先在直隶投人流通,后又推广到山东、河南等省。因铸币手续完备,发行机关统一,新发行的这种银辅币没有跌价的后顾之忧。

1918年5月,陈子铭又按照新颁布的国币条例加铸了2分和6厘的两种铜辅币,他发现,在铸造这两种辅币过程中,即使银辅币的成色不是银的或铜的也可以流通,而用来铸造铜币的铜价涨落不定,在这一起一伏之间就大有文章可作,完全可以从中牟利。意识到这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陈子铭岂肯轻易放过。他不失时机地利用铸造辅币时的差价,牟取暴利,一下子就发了一大笔横财,为他后来参加创办银行积累了必需的金钱。

陈子铭是一个善于在不同环境下创造机会的人,他之所以图谋向政界发展,为的就是能够找到一个有用的靠山,为自己以后在金融界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他努力与一些权贵政要拉上关系,很快就结识了皖系军阀段祺瑞所依靠的“小诸葛”徐树铮。

政治地位的上升,又直接影响了他在金融界的地位。1919年8月,周秀林与牛郅用等人在天津创办金城银行,陈子铭作为发起人之一,投资5万元,成为第6大股东。由于他担任过大清银行、中国银行总监,就顺水推舟地被董事会选举为董事。

而令陈子铭在金融界发迹的契机,却是此时盐业银行的困境。盐业银行是1915年3月由袁世凯的表弟许德苗创办的,因拥袁称帝,被列为恢复帝制的“七凶”之一。1916年9月初,盐业银行主要股东张勋拥立溥仪复辟,许德苗又出资35万元支持张勋,所以当复辟失败后,盐业银行经理许德苗被作为复辟同党逮捕,一下子使盐业银行群龙无首,处于一片混乱之中。银行的上层人物紧急商讨,决定由股东推举新的总经理。

1916年8月20日,盐业银行总管理处向京沪各大股东发函,限期三天之内以信函的方式来推选银行总经理,总经理要以信函中得票数最多的人来担任。接到紧急通知后,股东们立即把一封封信函寄到盐业银行总管理处。

就这样,陈子铭依靠皖系军阀和他当时在金融界的名声、威望,走马上任,担任了盐业银行总经理,开始了他金融生涯的新起点。

陈子铭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要创设一家真正股份制商业银行,因此当他担任盐业银行总经理一职之后,便立即充实股本,他利用与商业银行协理薛风九、金城银行总经理李受民和华南银行总经理屠红礼之间的私人关系,从他们三人那里先后拉到了50万元作为股本,并规定要在公开的账面上一定要达到股本总数的1/5的数目,如果做到这些,就足以扩大银行在社会上的影响。

陈子铭的银行由于经营有方,因此,仅仅用了2年时间,他便将400万元的股本统统收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在扩股方式上,陈子铭不因袭旧法,敢为天下先,他一反过去银行界的习惯做法,制订了自由缴股、十年扩股的办法。具体做法是:让持有股权的股东可以年缴1/8,这种做法相当灵活,它甚至允许股东也可以分数次缴纳股款,每年续收股本。

这种新方式的好处就在于它弹性的收费机制,它一方面使那些有实力的股东先行缴付;另一方面,又可使力量不足者缓缴,两者都很好的维护了股东的权利,同时又不致使银行股本骤增从而加重银行付息。这种扩股办法的精明之处在于它能使股东和银行均能够得好处,为它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陈子铭以其卓越的胆识和才华,为北方金融界所瞩目。经过他的苦心经营,盐业银行已由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一家军阀官僚开办的银行发展成为北方金融界的一方重镇。

能够在政治与金融之间游刃有余的人不多,陈子铭即是其中的一位。他凭借卓越的胆识和魄力在两者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利用政治为金融业服务,创造了大量的黄金机会;反之,他又籍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参与政治,双方相得益彰。无疑,陈子铭能走到这一步正是因为他善于在政治的庇护下,为自己的事业创造宝贵的契机。也正是在这些机遇的提携下,他才踏上了成功的彼岸,成为一名令人侧目的金融家。

3.适时捕捉机会

机会往往会在某个特定时间出现,能否根据市场变化,适时捕捉,就成为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

美国房地产巨富特朗普,出生于一个建筑承包商的家庭。特朗普13岁时,他被父亲送到军事学校去上学。军校毕业后,他又到福德姆大学上学。大学上了两年,他认为如果立志经商,霍顿金融学校是个不可不去的地方,于是他转而攻读商业。从那时起,他就向往曼哈顿,因为曼哈顿是纽约的首富之区,许多跨国大公司和大银行都在该区的华尔街上。

1971年是特朗普大学毕业的第3年,他在曼哈顿租了一套公寓房间。这是一套小型的公寓间,面朝邻近楼房的水箱,室内狭小、昏暗。尽管如此,他很喜欢它。

由于这次搬迁,特朗普对曼哈顿熟悉得多了。他逛街的方式很特别,他刻意了解这里所有的房地产。他年轻、野心勃勃、精力充沛,他要在这里大显身手。

特朗普搬到曼哈顿以后认识了许多人,开阔了视野,了解了许多房地产,但仍没有发现他能买得起的、价格适中的不动产。所以他迟迟按兵不动。到了1973年曼哈顿的情况突然变糟。由于通货膨胀,建筑费用猛涨。更大的问题是纽约市本身,该市的债务,上升到了令人忧心仲忡的地步。人们惶惶不可终日,简直不能相信这座城市。这种环境不利于新的房地产开发。特朗普担心纽约市的未来,但还不至于彻夜不眠,他是个乐天派。他看到该市的困境,而那也正是他大显身手的良机。他认为,曼哈顿是最佳住处,是世界的中心。纽约在短期内不管有什么困难,事情一定会彻底改观,这一点他毫不怀疑,不可能有哪座城市能取代纽约。

几年来,一直吸引特朗普目光的,是哈得逊河边的一个荒废了的庞大铁路广场。每次他沿西岸河滨的高速公路开车过来时,他就设想能在那儿建什么。但在该市处于财政危机时,没有心思考虑开发这大约100英亩的庞大地产。那时候,人们认为西岸河滨是个危险去处。尽管如此,特朗普认为,要全面改观并非太难,人们发现它的价值只是时间问题。

1973年,特朗普在报纸上破产广告一栏中,偶然看到一则启事,说一个叫维克多的人负责出售废弃广场的资产。他于是打电话给维克多,说他想买60号街的广场。

广场的事最终虽未落实,但维克多提供了另一个信息:名叫康莫多尔的大饭店由于管理不善,已经破败不堪,多年亏损。但特朗普却看到,成千上万的人每天上下班从这里的地铁站上上下下,绝对是一流的好位置。

特朗普把买饭店的事告诉他父亲。父亲听说儿子要在城中买下那家破饭店,吃惊不小,因为许多精明的房地产商都认为那是笔赔本的买卖。特朗普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不过他耍了一些高明的手段。他一方面让卖主相信他一定会买,却又迟迟不付订金。他尽量拖延时间,他要说服一个有经验的饭店经营人一道去寻求贷款。他还要争取市政官员破例给他减免全部税务。

一切妥当后,特朗普终于买下了康莫多尔饭店,投资进行装修,并重新命名为海特大饭店。新装修后的饭店富丽堂皇,它的楼面是用华丽的褐色大理石铺的,用漂亮的黄铜做柱子和栏杆,楼顶建了一个玻璃宫餐厅。它的门廊很有特色,成了人人想参观的地方。海特大饭店于1980年9月开张,顾客盈门,大获其利,总利润一年超过3000万美元。特朗普拥有饭店50%的股权。

特朗普没有就此满足,他的目光又落在曼哈顿繁华路段的一座11层大楼上。从1971年他搬进曼哈顿,并在那儿逛大街起,他就看中了它,那是房地产中一流的位置。如果在这个位置上建一座摩天大楼,它将成为纽约城独一无二的最大不动产。特朗普通过调查,了解到那11层大楼属于邦威特商店,但楼下的地皮属于一个名叫杰克的房地产商。特朗普先去找杰克。杰克是个很精明的人,但他不是纽约人,不知道这块地皮的真正价值,更闹不明白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仍有人打它的主意。特朗普通过几个回合的艰苦谈判,最终以2500万美元买下了却11层大楼和下面的地皮。

特朗普决定把旧楼拆除,建一座高68层的大厦,命名为特朗普大厦。他费尽周折,得到了市规划委员会的批准。1980年,曼哈顿银行同意为特朗普建造大厦提供贷款。特朗普把整个工程承包给了HRH施工公司,并委派33岁的高级女助手巴巴拉负责监督施工。巴巴拉在翻修康莫多尔饭店时,曾显示出她的杰出的才能。

开始旧大楼的爆破工程时,《纽约时报》刊登了炸毁门口雕塑的大幅照片,并发表了许多文章,说特朗普只顾赚钱,不惜毁坏艺术品和文物。尽管艺术和文物管理部门并没有出面干涉,事后特朗普也后悔不该毁了那些雕塑。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轩然大波却给特朗普出售大楼帮了大忙。

特朗普大厦矗立起来了,建造得既富丽堂皇又非常新颖独特。光是门廊中沿东墙下来的瀑布,就有80英尺高,造价200万美元。从第30层到68层是公寓房间,站在屋里就可以看到北面的中央公园,东面的九特河,南面的自由女神像,西面的哈得逊河。大楼独具特色的锯齿形设计,使所有单元住宅的主要房间至少可以看到两面的景色。

毋庸讳言,特朗普大厦是有钱人住的地方。每套单元售价从100万美元到500万美元不等。特朗普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吸引了许多电影明星和著名人士争相购房。房子还没竣工就卖出了一大半,滚滚钞票进了特朗普的腰包。特朗普大厦共有住宅单元263套,他自己留下10多套不卖,自家住进了最顶层。他们夫妇花了近两年时间改建,特朗普自豪地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套公寓间可以与之比拟。

但他并没有就此停步。他又投资度假村、游乐场,成立海湾柑西部娱乐集团等。他的妻子伊瓦娜干得也非常出色。她亲自掌管的特朗普城堡,是大西洋城12家游乐场中收入最多的一家,也是城中最盈利的一家饭店,仅3个月就收入7680万美元。特朗普还生产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凯迪拉克轿车。这个特朗普闯荡曼哈顿,在短短的十几年里,从一个毛头小伙子成了一个声名远扬的大富豪。

特郎普适时地捕捉商机,为他崛起于地产业提供了保证。

我们再来看看方便面是怎么产生的:

现在人们常吃的方便面,是一位日本人从普通的现象中得到启发,首先生产出来的。

30多年以前,一位名叫安藤百福的日本人在大阪市开了一家以加工销售食品为主的公司。安藤百福每天下班都要乘坐电车回到在池田市的家里。在车站,他经常看到人们要排长长的队,等着吃刚出锅的热面条。一开始,安藤对这些司空见惯的事未太留意,但久而久之,他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大家都爱吃面条,那我做面条的生意一定会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