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靠人不如靠己心动不如行动
4785500000005

第5章 积极主动,做自己的救世主(3)

李嘉诚自小心性高傲,他不愿受人施舍领人人情,他没有考虑去借钱。他想,既然有人收购旧书,就会有专做旧书生意的书店。他就四处打听,结果证实了他的推断。李嘉诚于是到折价书店廉价买得旧教材,一次只买一两种。学完之后,又拿到折价书店去卖,再将卖旧书的钱买回“新”的旧书。李嘉诚谈起当年节省了几港元买书的钱时,比现在赚了几亿港元还兴奋:“先父去世时,我不到15岁,面对严酷的现实,我不得不去工作,忍痛中止学业。那时我太想读书了,可家里是那样的穷,我只能买旧书自学。我的小智慧是环境逼出来的,我花一点点钱,就可买来半新的旧教材,学完了又卖给旧书店,再买新的旧教材。就这样,我既学到了知识,又省下了钱,一举两得。”

由此可见,李嘉诚的商业头脑不一般。别忘了,此时他才是十四五岁的少年。

接下来李嘉诚面对的则是更大的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于求职的艰难。李嘉诚靠一双脚行遍港岛,求职无门。双脚跑得又肿又疼。白眼冷语,深深挫痛他的自尊心。十四五岁的李嘉诚闯入社会,就遭受了太多的辛苦和委屈。母亲说:“你去找潮州的亲戚和同乡,潮州人总是帮衬潮州人的。”母亲说了一串人名地址,他们都曾与李嘉诚的父亲有交往。李嘉诚先赶往上环的黄记杂货店,店主黄叔原先住在潮州北门,与李家祖屋仅隔两条巷,他还是李嘉诚伯父李云章的学生。然而,赶到地方,李嘉诚却呆在街边愣怔。店铺关门,“黄记”布幌荡然无存。他透过门缝看,里面空无一物,只剩满地的垃圾,。黄叔的店铺已经倒闭。

此时,李嘉诚就冒出一个想法,到银行去求职。他认为,银行是做钱生意的,不会没钱,当然不可能倒闭。这个想法也许是很幼稚的,但小小少年的这一思维轨迹,让我们寻到了商业天才巨子的源头。细细探究,不无启迪。

在他如此窘迫的时候,舅父庄静庵让李嘉诚到他的中南钟表公司上班。然而,出乎母亲和舅父意料的是,李嘉诚的回答是:“我不进舅父的公司,我要自己找工作。”这充分显示了李嘉诚独立、自信、倔犟的气质。李嘉诚不想去依赖他人获得成就,哪怕是亲戚。正是这样一种挑战困难、永不言败、敢于进取的血性,促使李嘉诚一步步走上商界的巅峰。

李嘉诚回首往事,描绘了他少年时的心态:

“小时候,我的家境虽不富裕,但生活基本上是安定的。我的先父、伯父、叔叔的教育程度很高,都是受人尊敬的读书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我随先父来到香港,举目看到的都是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就感到这个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因此在我的心里产生很多感想,就这样,童年时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天真都完全消失了。”

商场如战场,那其中的狡诈与冷酷摧残着少年时的李嘉诚,但对日后的一代巨商来说又未尝不是福音。商业社会是现实而理智的,它迫使少年李嘉诚丢掉幻想,自我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人生总要碰到逆境和顺境,真正的成功者都是从逆境中磨炼出来的,因此不惧怕逆境是一名大商人必须锻炼的能力。

8.发挥自身优势

每个人都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我们不要刻意去模仿别人,自己自然有自己的风格。发挥自己的优势与长处,不仅可以让自己得心应手,也会显得与众不同,独具魅力。

有些演说家确实很棒,他们能在讲演中尽情发挥,能够毫无惧色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灵活自如地用非常独特的、个性化的、富于幻想的方式道出听众们想听的话。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罗斯?史密斯和凯恩?史密斯两兄弟刚刚驾机完成了伦敦至澳洲的首次飞行,并赢得了澳洲政府颁发的五万澳元奖金。这一创举在大英帝国上下引起了轰动,兄弟俩也荣幸地赢得了英皇颁赐的爵位。

有一位知名的风景摄影家胡雷上尉,曾伴他们飞行过一段路程,为他们拍摄了许多场景。记录了这一飞行壮举为了扩大这一飞行的影响,英国政府专门安排他们在伦敦的“爱乐厅”进行专场演讲。摄影家则十分荣幸地协助他们通过画面来解说这次行程的经历,重点是训练他们如何表达。

他们俩在伦敦的“爱乐厅”每日演讲两场,早、晚每人各一场,这一活动共持续了四个月之久。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兄弟俩尽管有着完全相同的经历,他俩并肩飞行绕过了半个世界,演说词也几乎逐句逐字是相同的,可是听众听起来感觉的差异是如此之大!

演讲要获得成功,把词句正确表达出来并不是最重要的,如何能让自己的演说有特色,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才是主要的。听众感兴趣的也许是演说家的个性。

在一次公开演奏会上,一位年轻小姐听得很入神。当著名钢琴家潘德列夫斯基弹奏肖邦的一首马祖卡舞曲时,她也对着曲谱在看。从她的面部表情来看,她感到很困惑,因为她无法理解:她与这位钢琴家曾弹奏过同一首舞曲,而且所敲击的音符也完全一样,然而,他们俩的表现力却有天壤之别,她的表现极为普通,而这位钢琴家则表现得如此吸引人。他能将此曲子弹得引人入胜,其关键并不仅在于是否弹对了音符,而在于他所弹奏的方式!这位钢琴家之所以能将同一首曲子弹奏得如此感人,主要是因为在弹奏时加进了自己的感觉,体现了自己的艺术才能和鲜明的个性。正是这一切,构成了凡人与天才之间的差别。

一次,俄国大画家布鲁洛夫对一名学生的习作进行了些微的修改。当学生看到修改了的图画后非常惊奇,竟情不自禁地大叫道:“呀!你才动了那么一点点,整幅画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呀!”布鲁洛夫答曰:“艺术不就是开始于那么一点点吗!”

以上演奏和绘画的例子,向我们讲述了“功夫在外”的道理。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人们在说话时的表现。在英国国会里流传着一句老话,说是一切事情的结果听凭讲演的方式而定,而不是根据事情本身而定。

“所有的福特轿车从性能到款式完全相同,”它们的制造商曾经这样说过,“但是,对于它的使用者来说,我们却找不出完全一样的两个人。每一个人都是一条新生命,他们都是沐浴在太阳下面的一种有血有肉的存在。在他或她诞生之日起,他或她就是上帝的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造。年轻人应该培养出这种观念,他应当寻求独特的个性,使他自己与众不同,并且挖掘出他自己的价值。社会及学校可能企图会改造他,它们习惯于把每个个体放在同一模式中,但我们不会让每个人内心所潜藏的那点充满个性的火花消失。这是你作为一个人之所以具有重要性的惟一而且真实的凭证。”

这段话对于演说的成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找不出另外一个人与你相同的。是的,人确实都有两只眼睛、一个鼻子和一张嘴,但没有一个人与你完全相同的,从他们之中也找不出一个人具有和你完全相同的思想及想法。也很少有人以与你完全相同的方式来谈话及表达自己的意见。换句话说,你所表达的观点完全是个人化的,是十分独特的。身为一名演说者,这种独特性就是你最宝贵的财产。抓住它!珍惜它!发挥它!正是这点火花将使你的演说产生无穷的力量,并表达出对听众无比的真诚。这是你个人具有重要性的惟一而且真实的凭证。我们都不要让自己模仿他人的做法,而使自己毫无特色。

罗杰爵士的演说之所以表现得与众不同,因为他自己就是与众不同的人物。他说话的态度,就是他个人特点的基本组成部分,就如同他的胡子与秃头是他的独特“商标”一样。相反,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他企图模仿劳伊德?乔治,那么他的表现将是虚假的,他也将注定失败。

来看一下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辩论,是在1858年伊利诺大草原的一个镇上,辩论的双方分别是道格拉斯参议员和林肯。林肯个子高而笨拙,他的对手道格拉斯则矮而优雅。这两个人不但在外表上迥然不同,在个性、思想、立场和见解上也完全不一样。

道格拉斯身处上流社会,林肯则有“劈柴者”的绰号,他常常穿着短袜子就走到大门口去接见民众;道格拉斯的姿态十分优雅,林肯则显得比较笨拙;但道格拉斯完全没有幽默感,而林肯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讲故事专家;道格拉斯不苟言笑,林肯则经常引用事实及例子来打动听众;道格拉斯骄傲自大,林肯则十分谦逊且宽宏大量;另外,道格拉斯的思考速度很快,林肯的思想过程则是慢条斯理的;道格拉斯说起话来犹如狂风暴雨,林肯则显得比较平静,而且表达思想时非常深入,且十分从容不迫。

我们都想发挥自己的长处,但实际执行起来却并非易事。正如福熙元帅在分析战术时所表明的:“概念极为简单,遗憾的是,执行起来却很复杂、很困难。”

9.自己才是强者

若要获得成功,是需要贵人相助的。但我们不应把一切事情完全交给别人去办,即使你很信任,很放心。其实,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依托别人,只会迷失了自我。

凡林从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分配到青城一所中学教书。说实话,她那时并非想南飞。

春节,两位去深圳的同学回来,她们鼓动凡林说:“像你这样的女人去南方不会惹是非,事业肯定有成就。”

父母听说凡林要走,连忙找那些有亲友在南方的人咨询,回家劝凡林说:“人家公司都要靓妹,弄不好你会流落街头的。”

凡林才不信呢,世界上并非鲜花有价值,牛粪还能烧火上肥呢。

凡林的老板叫杜力伟,他是江西人。凡林的写字间正在他隔壁,一块玻璃墙无遮挡,看得见他也看得见凡林,可他们之间的距离却又是那么遥远,对面相逢凡林一声“杜总”便低头匆匆掠过,至于他是否点头微笑。凡林全然不知。

凡林打电话尽量简洁,电脑打字纸一张也舍不得废掉。凡林不晓得杜总是怎么知道她工作情况的,每个月凡林的工薪都在增加,一年后便从500元升到900元。

凡林了解自己,她不奢求生活会无缘无故恩赐她什么,她既不自信,也不自卑,光明正大地面对生活,心如静水面对世俗。节假日她很少逛街,高档化妆晶和衣物几乎与她无缘,她极少打电话,更不会为约会而坐立不安、影响工作。在这座喧闹的城市里,她活得恬淡、宁静、平和、认真。

1992年,随着房地产生意的衰落,公司的效益每况愈下,资金不足,贷款到期,杜总在珠海投资建房把1000万元死死压在海边,每月工资都在告急。

春节过后,公司职员纷纷“跳槽”。

1993年3月,董事长办公室文员只剩两位,她的工作负担陡然加重,除了以前的工作外,还兼杜总的秘书和策划部的一些杂活儿。

玻璃墙那边,杜总的身影忽隐忽现。她不知为什么,变得关心杜总的行踪了。每天上班,只要见他在那边坐着,她心中就喜悦、就安定;若是一天不见他的影子,她就怅然若失,仿佛丢掉了什么珍贵东西,坐立不安;若是几天听不见他的声音。她就觉得心里发慌,连觉也睡不踏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