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白手起家的层层突破
4785800000018

第18章 深谋远虑 稳中求进(6)

“据李氏称,他本人没有大手吸纳九龙仓,而长江实业的确有过大规模投资于九龙仓身上的计划,是曾经吸纳过九龙仓的股份。他本来安排买入九龙仓全部实收股份百发之三十至五十,作稳健性长期投资用途。但到了吸纳得约一千万股之时,九龙仓股份的市价已经急升到长实拟出的最高价以上,令原定购买九龙仓股份的整个计划脱节。结果,放弃这个投资计划,并且把略多于一千万股的九龙仓及若干股权,转让了出来。”

成功地运用收购的方式来扩张自己,以至领导企业成为当日世界商界中赫赫有名的超级跨国公司的李嘉诚,在继一九七七年收购了美资的永高公司之后,又在九龙仓的争夺大战中,再一次打了一个“一箭三雕”的漂亮仗。

在这场九龙仓大战中,李嘉诚以十余元购入九龙仓股票,又以三十余元的价格将其卖给了“上岸船王”包玉刚,就仅在这一买一卖当中,你可知李嘉诚获利多少?他获纯利是五千八百万港元,为长江实业在一九七八年度增加了一笔相当可观的非经常性的收益。而且,在这次九龙仓大战中,李嘉诚与包玉刚还建立下了深厚的友谊和良好的合作关系。李嘉诚助包玉刚一臂之力,包玉刚则所领导的华资财团吞并英资财团才显得如此顺利,简直就是唾手可得,同时又使李嘉诚自己能够顺利地吞并英资和记黄埔及接下来与包玉刚的合作打下了坚实而深远的基础,并使“入主和黄”成为可能。

不过,反过来说,假如这次九龙仓争夺战中,李嘉诚如果就是采取强硬措施,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多年商业生涯的经验和教训,使李嘉诚深深体会到生存原则中首要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给自己留有选择的余地。李嘉诚常常感慨地谈起在二次大战后,从战败的废墟中通过商业战争而崛起的日本人,特别注重“忍”的哲学。因为在日本人看来,“忍”的修养不但可以帮助军事家在面临全军覆没的关头作出冷静的思考;还可以帮助企业家在这种紧要关头具有宽广容人的胸襟,善于听取意见,然后沉着处事,做出对企业有利的客观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作出最恰当的判断,才能作出使企业转危为安的抉择。

在九龙仓的争夺战中,李嘉诚能够退出高潮,屈居其次以臻成功就是这一点最好的例证。一九八零年,借助于李嘉诚鼎力相助的包玉刚,成功且非常顺利地用了三十亿港元夺得了价值九十多亿港元的九龙仓控制权,真是一个惊人的收入,一生又能有几次?此外,包玉刚入主九龙仓之后,决定将亚环的货仓大厦交给李嘉诚重新设计,创建为一座拥有五十万平方尺楼面的新型商业大厦。而且,合作的方式对长江实业十分有利。付出必有回报。

在这次合作之中,李嘉诚只需要投入建筑费,毋须付出由发展总成本的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地价,并且日后的利润,由两家平均分配,这种得天独厚的不动产合作方式,是其他地产发展商所梦寐以求的。

这是另一个话题,且让我们赏析一下李嘉诚“超人”的经商“胜术”。李嘉诚在这场九龙仓大战中,一石三鸟,堪称商战的上乘典范。

第一,李嘉诚低进高出九龙仓股票,净赚数千万港元。由此可见,李嘉诚赚钱有术。

第二,与包玉刚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借助包玉刚之手得到9000万股和记黄埔股票,为下一步顺利吞并英资和黄、成为“入主英资洋行第一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谓一举两得,既重情又重利,实在难能可贵。

包玉刚入主九龙仓之后,便与李嘉诚合作发展西环的货仓大厦。李嘉诚只需要投入建筑费,而毋须付出占发展总成本70%一80%的地价,日后利润两家对半分。这种得天独厚的不动产合作方式,实在是包玉刚的投桃报李。

第三,李嘉诚对汇丰的介入,顺水推舟,卖给汇丰一个人情,巩固了与汇丰的关系。汇丰因为欠李嘉诚这份情,于是帮助李嘉诚吞并和黄,使李嘉诚获得了比九龙仓更大的利益。由此显出李嘉诚深谋远虑,具有鸿阔经商之风范。

入主和黄,是李嘉诚一生最辉煌的作品。这在他的创业生涯中,是令他最骄傲、最难忘的一次胜利。

无怪乎有一种说法:李嘉诚是九龙仓一役中最大的赢家,尽管他并没有得到九龙仓。

世人凭吊历史,常叹当年的三国诸葛生不逢时,空有满腹韬略,未圆梦想。殊不知,当今商界角逐,绝对不输于治国与争战。巧取或豪夺,斗力亦斗智。赢家必定是强者,而强者未必都是赢家。李嘉诚在诸强者斗法中足智多谋,以巧搏斗,在成功中走向更强,誉之为“商界诸葛”实不为过。

七、蛇吞大象吃掉“和黄”

李嘉诚退出了九龙仓角逐,却又将目标瞄准了另一家英资洋行——和记黄埔。和记黄埔集团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一个是和记洋行,另一个是黄埔船坞。和黄是当时香港的第二大洋行,同时它还是香港十大财阀所控制的最大上市公司。

和记洋行成立于一八六。年,主要是从事印度棉花,棉毛织品、中国茶叶等进出口贸易和香港零售业的。刚刚开始的时候,无论从规模上看还是从产品上说名气都不大,是远远不能与怡和、颠地、劝曾、太古等洋行相比的。等到了二战之前的时候,和记有下属公司两间,已经初具规模。

至于说黄埔船坞,历史可就更长了。那要追溯到1843年,林蒙船长在铜锣湾怡和码头造木船。船坞几经迁址,不断充资合并易手,成为一间公众公司。到本世纪初,黄埔船坞与太古船坞、海军船坞并称为香港三大船坞,形成维修、建造万吨级轮船的能力。除此,黄埔船坞还经营码头仓储业。

二战之后,几经改组的和记洋行落入祈德尊家族之手。该家族与恰和凯瑟克家族、太古施怀雅家族、会德丰尊雄心勃发,一心想成为怡和第二。他趁1969—1973年股市牛气冲天时,展开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收购,把黄埔船坞、均益仓、屈臣氏等大公司和许多未上市小公司归于旗下,风头之劲,一时无二。

祈德尊这时就瞅准了香港的房地产,认为地产必旺的产业趋势就将到来。看准之后,他就关闭了九龙半岛原来的码头船坞,私修船业务与大古船坞。

祈德尊满天开花大兴土木,地产成为集团的支柱产业。一味地吞并企业,鼎盛期所控公司高达360间,其中有84间在海外。祈德尊虽长有“钢牙锐齿”,“肠胃功能”却太差,“腹泻不止”——不少公司状况不良,效益负增长,给他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

所幸的是股市大增,他才有机会在股票上投入了更多生意,才有可能弥补财政黑洞。但好景不长,在1973年中股市大灾,接着是世界性石油危机,接着又是香港地产大滑坡。投资过速、战线过长、包袱过沉的和记集团掉入财政泥潭,接连两个财政年度亏损近2亿元。1975年8月,汇丰银行注资1.5亿港元解救,条件是和记出让33.65%的股权。汇丰成为和记集团的最大股东,黄埔公司也因为这些而离开了和记集团。

汇丰控得和记洋行,标志着祈德尊时代已经结束。和记成了一间非家族性集团公司,由韦理主政汇丰的一切。1977年9月,和记再次与黄埔合并,改组为“和记黄埔(集团)有限公司”韦理有“公司医生”之称,但他一贯是做智囊高参辅政,而从未在一间巨型企业主政。又因祈德尊主政时,集团亏空太大,“公司医生”韦理上任,未见其妙手回春——和黄的起色不如人们预想的好。

趁虚而入,是战场中常用并有效的战略战术。李嘉诚在觊觎九龙仓的同时,也时测关注着和记黄埔的状况。

“九龙仓”一战,李嘉诚成全了包玉刚收购九龙仓的心愿,其实说来是一块肥肉骨头让包氏去啃,而自己只不过留下了一块瘦肉。因为九龙仓属于家族性公司的怡和系,凯瑟克家族及其代理人必会以牙还牙,死死一搏反收购。包括收购九龙仓,代价沉重,实际上与怡和大班打个平手。怡和在港树大根深,收购九龙仓,必有一番血战恶战。次之,沦为公众公司的和记黄埔,至少不会出现来自家族势力的顽强反抗。身为香港第二大洋行的和黄集团,各公司“归顺”的历史不长,控股结构一时还未理顺,各股东间意见不合,他们正祈盼出现“明主”,力挽狂澜,使和黄彻底摆脱危机。

李嘉诚最初的出发点就是:只要能照顾并为股东带来利益,股东不会反对华人大班入主和黄洋行。在这之前,李嘉诚也仔细地权衡了一下彼此的实力,长江实业的资产才6.93亿港元,而和黄集团市值高达62亿港元,蛇吞大象,难以下咽。和记拥有大批地皮物业,还有收益稳定的连锁零售业,是一家极有潜质的集团公司。香港的华商洋商,垂涎这块大肥肉者大有人在,只因为和黄在香港首席财主汇丰的控制下,暂且控兵不动。

李嘉诚认识得很清楚,汇丰控制和黄不会有太长时间的,根据公司法、银行法,银行不能从事非金融性业务的。债权银行,可接管失去偿偾能力的工商企业,一旦该企业经营走上不正常,必将其出售绘原产权所有人或其他企业,而不是长期控有该企业。

就在李嘉诚正在吸纳九龙仓的时候,他就获悉汇丰大班沈弼暗放风声说:待和记黄埔财政好转之后,汇丰银行会选择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对象,将所控的和黄股份的大部分转让出去。

这个消息对李嘉诚来说,是天大的福音。长实财力不足,如果能够借助这汇丰之力,那么收购成功率就能有50%的把握了。李嘉诚梦寐以求为汇丰转让和黄股份的合适人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也为了获取汇丰银行对自己的好感,李嘉诚忍痛割爱停止了收购九龙仓的行动。这样,李嘉诚卖给了汇丰银行一份人情,那么,信誉卓著的汇丰必会有一份丰厚的回报——还其人情。这份人情,是否是和黄股票。李嘉诚尚无把握。

后来,李嘉诚为了把成功率提高,使自己更有把握,他还拉上包玉刚,以出让1000多万股九仓股为条件,换取包氏促成汇丰转让9000万股和黄股的回报。李嘉诚一石三鸟,既获利5900万港元,又把自己不便收购的九龙仓让给包氏去收购,还获得包氏的感恩相报。

在与汇丰交往程度上,李嘉诚深知不如与包玉刚的深厚。包氏的船王称号,一半同李嘉诚一样,是靠了自己辛勤努力,而另一半则是靠了汇丰银行的支持。就包玉刚与汇丰的交往已长达20余年了,他身任汇丰银行董事(1980年还任汇丰银行副主席),其间与汇丰银行的两任大班桑达士、沈弼私交都很是密切。所来,李嘉诚也与沈弼有更多地接触,他弄清了汇丰的真正意图:不是售股套利。而是指望放手后的和黄经营得好。另一方面,包氏出马敲边鼓,又怎么不马到成功呢?

1979年9月25日夜,在华人行21楼长江总部会议室,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嘉诚,举行长实上市以来最振奋人心的记者招待会,一贯沉稳的李嘉诚以激动的语气宣布:

“在不影响长江实业原有业务的基础上,本公司已经有了更大的突破——长江实业以每股7.1元的价格,购买汇丰银行手中持占22.4%的9000万普通股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股权。”

所有在场的记者们听了李嘉诚的这一席话,无不鼓掌称赞的。有的记者还向李嘉诚说:为什么长江实业只购入汇丰银行所持有的普通股,而不再购入其优先股?”

李嘉诚答道:“以资产的角度看,和黄的确是一间极具发展潜力的公司,其地产部分和一公司的业务完全一致。我们认为和黄的远景非常好,由于优先股只享有利息,而公司盈亏与其无关,又没有投票权,因此我们没有考虑。”

李嘉诚被和记黄埔董事局吸收为执行董事,主席兼总经理仍是原有的韦理。就在记者招待会的最后一天,和黄股票还真成了那个时间的一个大热门。小市带动大市,当日恒指飚升25.69点,成员疑高达4亿多元,从这也可以看到股民对李嘉诚是多么的信任。

李嘉诚继续在市场吸纳,到1980年n月,长江实业及李嘉诚个人共拥有和黄股权增加到39.6%,控股权已十分牢固。其间,未遇到和黄大班韦理组织的反收购。

1981年1月1日,李嘉诚被选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成为香港第一位入主英资洋行的华人大班(注:包玉刚入主的怡和系九龙仓不属独立洋行),和黄集团也正式成为长江集团旗下的子公司。

就是这样,李嘉诚以小博大,以弱制强的长江实业实际资产仅有6.9亿港元,但是却用它成功地控制了市价为62亿港元的巨型集团和记黄埔。后来有人问李嘉诚是不是有什么超人的智慧,否则怎能够办成。对这,李嘉诚并不认同,他避而不谈他运用的是什么谋略方法,而是对汇丰的深情厚义念念不忘。他说:“没有汇丰银行的支持,我今天就不可能成功收购和记黄埔。”

他所言也的确是这么回事,在继收购和黄之后,汇丰又助李嘉诚展开了一系列的收购活动。

一九八五年,李嘉诚收下和记黄埔,一举收购香港电灯公司的大部分款项都来自汇丰,汇丰银行再一次为李嘉诚财团充当了一个主要“供血者”的角色。

一九八七年九月,李嘉诚财团各上市公司联合供股集资一百零三亿港元,进行一系列重大的扩张收购活动。其中的供股集资项目,是由汇丰总行属下的获多利财务公司和美国万国宝通银行等协助包销的。

一九八八年十月,李嘉诚透过长江实业全面收购英资青洲英坭,再次获得到了汇丰银行的支持,并由汇丰银行属下之获多利财务和加怡融资出面安排。

一九八九年,李嘉诚属下的和记黄埔之国际华柜筹措一百零五亿元银行贷款,也是由汇丰银行出面组织得以实施的。汇丰银行因此成为李嘉诚财团一系列庞大的收购活动和集资活动的幕后资金雄厚的支持者。

当然了,事情也并非仅仅就是这些。李嘉诚与汇丰银行的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一直持续到今天,仅李嘉诚一个人就持有汇丰银行的股份,而且他还于一九八○年和一九八五年先后两次应汇丰银行的邀请出任汇丰董事局的副主席,至今他仍居此位。

就李嘉诚属下的各大上市公司的主要往来银行也是汇丰银行。在长实系上市公司的年报中不难看出,长江实业主要往来银行是汇丰银行、美国万国宝通银行、大通银行、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日本住友银行和法国百达利银行;和记黄埔的主要往来银行是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嘉宏国际和香港电灯的主要往来银行也都是汇丰银行。而得到汇丰银行大力支持的李嘉诚财团,也由此为汇丰银行提供了稳定的存款基础和众多的业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