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措词严厉,从文章标题“城市建筑如何走上法制轨道——北京东方广场的工程引发的思考”来看,文章是就事论事,并非批评香港长实集团。
可又是由于长实设计欠周全,所以才惹得这满城的风雨。素来不愿招惹“官司”的李嘉诚,这次居然又被掷入了这场政治的漩涡之中了(东方广场已不再是纯商投资)。
这时香港有些存心不良分子,却发布舆论说李嘉诚与北京的市政府关系破裂了,地盘也被市政府给叫停了。3月11日,李嘉诚强调长实与北京市政府的合作非常愉快,方案作修改,这在任何地方任何工程都是要商讨后再最后确定,东方广场目前遇到的问题并不“出奇”。
3月12日的《联合报》称:“李嘉诚否认长实在东方广场的投资因工程延误的关系有所损失。他向记者透露。现时地价还没有确定。另外,他又表示希望东方广场第一期可于1997年落成。
“有报道指长实公司因工程延期及地积比率减小有损失,李嘉诚的回应是:‘鬼才有损失呢!’他说,面积多少完全无关系,内地地价与香港地价天与地比。香港系地价贵,香港最高时地价与起楼价钱系十比一,内地则全倒过来。
“李嘉诚表示,新规划的东方广场与原来面积‘欠少点’,‘微不足道’。不过李指出东方广场楼层不会超过20层,至于会否与北京饭店(17层)一样高,他则不愿透露。他强调,东方广场是一个好投资、好计划,长实很满意。
“李嘉诚又说,他现时‘无甚烦恼’,球照打、会照开、开开心心。”
李嘉诚开心了,同时也使得长实的股东们放心了。
1995年4月27日,新华社发布电讯通稿,北京市常务副市长王宝森畏罪自杀;北京市市委书记陈希同受到处分;王宝森在分管城市建设中贪污受贿,且生活腐败……本来这些与长实、与东方广场工程没有丝毫的关联,但是香港却因此事而掀起了流言风语,其中有些流言,牵强附会把东方广场与王宝森等牵扯在了一起,真是混为一谈。
东方广场的现址已夷为平地,这是无法改变的现实。合作方仍是长江实业,新的方案的拟定、申报与审批,都须慎之又慎,需要一段的时间方可完成。
直到1996年6月,东方广场项目已由国家计委报经国务院批准,批准书说:“东方广场项目规划占地面积近11万平方米,位于联结王府井南口与东单路口两个繁华商业区的重要街区,毗邻故宫和天安门广场,将建成集商业、办公、文化、娱乐等设施为一体的综合型楼群。调整后方案总建筑面积为76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估算15亿美元。”
1999年5月18日,据新华社报道,江泽民主席会见了长实主席李嘉诚,江主席对李嘉诚先生多年来积极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和热心捐助内地教育、慈善事业表示赞赏,并称赞他为香港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希望他继续为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多做贡献。
东方广场一波三折,几起几伏,但总算大功告成了,1999年国庆50周年的前夕,东方广场宣布全部竣工。
十、义薄云天大兴义举
1978年9月底,李嘉诚作为港澳观礼团的一个成员,应邀到北京来参加国庆典礼。
这是李嘉诚在离开内地40年后第一次重新踏上大陆的土地。而此时,已与他离开时今非昔比了,祖国内地翻身解放也已有29年了。但是,这是解放了近30年的祖国吗?他真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全是真的。不过,事实归事实,他又马上肯定了他所见的一切,因为他同时也从首都人的精神面貌上看到了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李嘉诚决心为祖国为家乡做点什么,为让祖国早日走上富强之路贡献一个炎黄子孙的绵薄之力。当然了,从客观上说,那时的李嘉诚心里还是有些七上八下的,因为“文革”那一场恶梦实在是太可怕了。但是李嘉诚还是很快地就坚定了为国尽力的信心,开始了对家乡公益事业和祖国建设事业的大举投资。
1978年底,李嘉诚从家乡的来信中,获悉潮州有很多返城的“黑户”,或露宿街头,或挤在临时搭起的矮棚笼屋栖身。李嘉诚深为不安,马上复匠至家乡政府,提出捐建“群众公寓”,以缓解房荒之急。小时读书时,李嘉诚读过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香港,他承建的楼宇已近千万平方英尺了,但他却从未敢将自己的行为与杜甫的诗联系在一块而音。因为他那时做的全是出于对商业的利益。捐建群众公寓,虽不可从根本上解决房荒,也算是为家乡父老近了绵薄之力。
群众公寓规划建两处共9幢,4至5层不等,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安排住房250户。李嘉诚为此共捐资590万港元,工期分几年完成。住户陆续地迁入进去了,面对新房,他们无不欢天喜地,对李嘉诚感恩戴德。1979年,李嘉诚回到了阔别了40年的故乡。就在他刚到的那天晚上,潮州市政府为了欢迎李嘉诚的到来举行了一个茶话会,在会上,李嘉诚说了一些掏心腑的话:
“我是1939年潮州沦陷的时候,随家人离开家乡的,至今已经有整整40年了。40年后的今天,我第一次踏上我思念已久的故乡的土壤,虽然一路上我给自己作了心理准备,我知道僻远的家乡与灯红酒绿的香港相比,肯定是有距离的,但是我绝对没有想到距离会是这么大。就在我刚下车的时候,我看到站在道路两边欢迎我归来的我的衣衫褴褛的父老乡亲们,我心里很不好受,我心痛得不想说话,也什么都说不出来。说真的,那一刻,我真想哭……”说到这儿的时候,李嘉诚早已泪水潸然了。
回港后,李嘉诚与家乡飞鸿不断。他在信中恳切地说:“乡中或有任何有助于桑梓福利等,我极愿尽其绵薄。原则上以领导同志意见为依归。倘有此需要,敬希详列计划示告。”“月是故乡明。我爱祖国,思念故乡。能为国家为乡里尽点心力,我是引以为荣的。”“本人捐赠绝不涉及名利,纯为稍尽个人绵力。”……
1980年,李嘉诚捐资2200万港元,用于兴建潮安县医院和潮州医院,大大改善了潮州医疗条件。
其后,李嘉诚积极响应潮州市政府发起的募捐兴建韩江大桥活动。李嘉诚捐款450万港元,名列榜首,庄静庵(其舅父、岳父)居其二,陈伟南(香港屏山集团主席,饲料大王)列第三。共集善款约5950万元人民币。韩江大桥于1985年奠基,1989年竣工。在大桥东侧笔架山,有一座韩江大桥纪念馆,在捐资芳名榜中,李嘉诚彩色大照位于正中。
李嘉诚还多次捐善款,资助家乡有关部门设立医疗、体育、教育的研究与奖励基金会,每笔数额10万~150万港元不等。李嘉诚慷慨解囊的善举在家乡广为流传。尤其让人称道的是,他淡泊功名,保持低调,他不同意以他自己的名字为潮安、潮州两医院命名。1983年元宵节,家乡政府有多项包括潮安、潮州医院在内的工程落成与开幕剪彩仪式,李嘉诚不愿参加剪彩活动。最后,在有关领导的多次劝说下,李嘉诚才在开幕前的一分钟赶往医院剪彩。
以上只是李嘉诚对家乡的捐赠,可他的善行并不仅限于他的潮州老家,而是遍及华夏大地,惠及所有炎黄子孙。
1984年,他向中国残疾人基金会捐赠100万港元;1991年,他又捐出500万港元,并表示从1992年至1996年问,陆续捐赠6000万港元;
1987年,他向中国孔子基金会捐款50万港元,用于赞助儒学研究,该基金会在山东曲阜为李嘉诚树碑立传;
1988年,他向北京炎黄艺术馆捐款100万港元;
同年,他捐200万港元在汕头市兴建潮汕体育馆;
1989年,他捐赠1000万港元支持北京举办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
1991年7月2日早晨,李嘉诚边用早餐,边听广播,惊悉中国华东地区发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水灾。他立即通知新华社香港分社,以四大公司名义捐出5000万港元赈灾。他同时倡议全港市民掀起救灾热潮。
当时11时,李嘉诚在华人行办公室,接受香港《文汇报》等多家报馆记者采访。他说:“过去对公众事业,一般是以私人的名义,这次以公司的名义,是想让全公司的股东和员工都参与。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作为一个在香港的中国人,这是应该做的事。以香港今天的情况,每个中国人尽心尽力,应有很大的力量可以帮助华东灾区。希望各界人士、各个社团,只要经济能力许可的,都踊跃参加,用最快的速度、最有力的方式来支援灾区。”
据14日的《文汇报》报道,在李嘉诚先生的倡议下,全港市民掀起救灾的热潮。这次活动,香港市民共捐献5.66亿港元。数日之后,李嘉诚得知汕头遭遇强台风灾害,又以个人名义向汕头市政府捐3500万元。
李嘉诚在广州市以及广东省的其他地方,先后有数千万港元的捐款。较大的捐赠项目有:认捐1000万港元,资助广州市科技进步基金;以公司名义,向广东省教育基金会捐助1000万港元。
李嘉诚的每次捐助数额都很大,从这也足以见他的善心之诚,他是一个很有风度的儒家人。就在香港,李嘉诚也算是一个大慈善家。
从1977年起,他先后给香港大学等几家教育机构及基金会捐款5400多万港元。
1984年,他捐助3000万港元,在跑马场等地建立了3间老人院。
1988年,他捐款1200万港元兴建儿童骨科医院,并向香港肾脏基金、亚洲盲人基金、华东三院捐资共1亿港元。
20世纪80年代至今,李嘉诚对香港社会福利和文化事业的几十家机构捐善款数亿港元。
李嘉诚在商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公益事业上也做出了足以流芳千古的贡献,极大地促进了香港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了香港的社会进步。也正为这些,1981年香港市可谓独领风骚,被海内外媒体广泛报道。美国《华盛顿邮报》说他是“最富有的华人”,“真正的华人男子汉”,《时代周刊》称他为“天之骄子”,香港各大报纸的评论文章中“风云李”、“李超人”的字样举目皆是。同时,加在他头上的荣誉也纷拥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