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阳光心态大全集(超值金版)
4791300000023

第23章 善念在心中,万两黄金也难求(1)

善念在心,幸福在手。快乐和幸福不能靠外来的物质和虚荣,而要靠自己内心的高贵和善良。善良是生命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才能伟大。一句善言,万两黄金难求。心存善念,学会给予和付出,快乐、幸福会时时与我们相伴。

★心生恶念的时候,世界就变丑了

从小父母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做一个正直诚信之人,要有善心、孝心、良心。不要有害人之心、小人之心。但是,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人,怀着一颗恶心,用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看着周围。

有两个重病人,同住在一家大医院的一间病房里。房间很小,只有一扇窗子可以看见外面的世界。其中一个人被允许每天下午坐在床上一个小时(有仪器从他的肺中抽取液体),他的床靠着窗;但另外一个人终日都得平躺在床上。

每到下午,那个人在特定时段内坐起的时候,他都会描绘窗外的景致给另一个人听。从窗口可以看到公园里的风景:那里有一个湖,湖内有鸭子和天鹅,孩子们在那儿撒面包片,放模型船,年轻的恋人在树下携手散步,人们在鲜花盛开、绿草如茵的地方玩乐嬉戏,后面

一排树顶上则是美丽的天空。

另一个人倾听着,享受着每一分钟。“一个孩子差点跌到湖里,一个美丽的女孩穿着漂亮的夏装……“他朋友的述说几乎使他感觉自己正在亲眼目睹外面发生的一切。

然而,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他心想:为什么睡在窗边的人可以独享美丽的景致呢?为什么我没有这样的机会?他觉得不是滋味,他越这么想,就越想换位子,他感觉一定得换!有天夜里他盯着天花板瞧,另一个人忽然惊醒了,拼命地咳嗽,一直想用手按铃叫护士来。但这个人只是旁观而没有帮忙——尽管他感觉同伴的呼吸已经很困难了。第二天早上,护士来的时候那人已经死了,只能静静地抬走他的尸体。

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人问他是否能换到靠窗户的那张床上。他们答应了他,帮他换了位子,他觉得很舒服。他们走了以后,他用手肘撑起自己,吃力地向窗外望去,窗外只有一堵空白的墙。

的确,当恶念占领了我们的心头时,我们只会步入生命的死胡同,永远得不到阳光与雨露的滋润。

从前,有两位很虔诚、很要好的教徒,他们决定一起到遥远的圣山朝圣。两人背上行囊,风尘仆仆地上路,发誓不到圣山绝不返家。

两位教徒走了两个多星期之后,遇见一位白发年长的圣者,圣者看到这两位教徒如此虔诚地千里迢迢要前往圣山朝圣十分感动,他告诉他们:“这里距离圣山还有十天的路程,但是很遗憾,我在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们分手了,在分手前,我要送给你们一个礼物。这个礼物就是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他的愿望一定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就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

此时,其中一教徒心里一想:这太棒了,我已经知道我想要许什么愿,但我不要先讲,因为如果我先许愿,我就吃亏了,他就可以有双倍的礼物。不行!而另外一教徒也自忖:我怎么可以先讲,让我的朋友获得加倍的礼物呢?于是,两位教徒就开始客气起来,“你先讲嘛!”“你比较年长,你先许愿吧!”“不,应该你先许愿!”两位教徒彼此推来推去,“客套地”推辞一番后,两人就开始不耐烦了,气氛也变了,“你干嘛?你先讲啊!”“为什么我先讲?我才不要呢!”

两人推到最后,其中一人生气了,大声说道:“喂,你真是个不识相、不知好歹的人,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断、把你掐死!”

另外一人一听,没有想到他的朋友竟然恐吓自己,于是想:你这么无情无意,我也不必对你太有情有义!我没办法得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于是,这个教徒干脆把心一横,狠心地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

很快地,这位教徒的一个眼睛马上瞎掉,而他的好朋友,也立刻两个眼睛都瞎掉了!

原本,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人的狭隘、贪念与嫉妒,左右了自己心中的情绪,所以使得“祝福”变成“诅咒”、“好友”变成“仇敌”,更是让原来可以“双赢”的事,变成两人瞎眼的“双输”的结局!

阳光心态:

人生多一点分享的心态,我们就会看到更精彩的风景。许多人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狭隘,和自己邪恶的心态具有很大的关联。

★当你给予的时候,你会得到很多

有的人信奉能得到多少,就付出多少,不吃亏,不便宜的理念;有的人想着“人人为我”,却不承诺“我为人人”;而有人却真实地感受到了真诚的给予所带来的快乐。海伦·凯勒曾说:“任何人出于他的善良的心,说一句有益的话,发出一次愉快的笑,或者为别人铲平粗糙不平的路,这样的人就会感到欢欣是他自身极其亲密的一部分,以至使他终身去追求这种欢欣。”

一个男子坐在一堆金子上,伸出双手,向每一个过路人乞讨着什么。

吕洞宾走了过来,男子向他伸出双手。

“孩子,你已经拥有了这么多的金子,难道你还要乞求什么吗?”吕洞宾问。

“唉!虽然我拥有如此多的金子,但是我仍然不满足,我要乞求更多的金子,我还要乞求爱情、荣誉、成功。”男子说。

吕洞宾从口袋里掏出他需要的爱情、荣誉和成功,送给了他。

一个月之后,吕洞宾又从这里经过,那男子仍然坐在一堆黄金上,向路人伸着双手。

“孩子,你所求的都已经有了,难道你还不满足么?”

“唉!虽然我得到了那么多东西,但是我还是不满足,我还需要更多的刺激。”男子说。吕洞宾把他想要的刺激也给了他。

一个月后,吕洞宾又见那男子坐在那堆金子上,向路人伸着双手——尽管有爱情、荣誉、成功、快乐和刺激陪伴着他。

“孩子,你已经拥有了你想要的,难道你还乞求什么吗?”

“唉!尽管我已拥有了比别人多得多的东西,但是我仍然不能感到满足,老人家,请你把‘满足’赐给我吧!”男子说。

吕洞宾笑道:“你需要满足么?那么,请你从现在开始学着付出吧。”

吕洞宾一个月后又从此地经过,只见这男子站在路边,他身边的金子已经所剩不多了,他正把它们施舍给路人。他把金子给了衣食无着的穷人,把“爱情”给了真正需要爱的人,把荣誉和成功给失败者,把快乐给了忧愁的人,把刺激送给了麻木冷漠的人。现在,他一无所有了。

看着人们接过他施舍的东西,满含感激而去,男子笑了。

“孩子,现在,你拥有满足了么?”吕洞宾问。

“拥有了!拥有了!”男子笑着说,“原来,满足藏在付出的怀抱里啊。当我一味乞求时,得到了这个,又想得到那个,永远不知什么叫满足。当我付出时,我为我自己人格的完美而自豪、满足;为我对别人有所帮助而感到由衷地高兴;为人们向我投来的感激的目光而快乐。”

的确,在生活中,从一个表情、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件小事开始,学会付出,善意地看待这个世界,快乐就会时时与我们相伴。

一年的圣诞节,保罗的哥哥送给他一辆新车作为圣诞礼物。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他的办公室出来时,看到街上一个小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并不时触摸它,满脸羡慕的神情。

保罗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小男孩。从他的衣着来看,他的家境显然不属于自己这个阶层。就在这时,小男孩抬起头,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是啊,”保罗说,“这是我哥哥送给我的圣诞礼物。”

小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是你哥哥给你的,而你不用花一角钱?”

保罗点点头。

小男孩说:“哇!我希望……”

保罗原以为小男孩希望的是也能有一个这样的哥哥,但小男孩说出的却是:“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保罗深受感动地看着这个男孩,然后问他:“要不要坐我的新车去兜风?”小男孩惊喜万分地答应了。逛了一会儿之后,小男孩转身向保罗说:“先生,能不能麻烦你把车开到我家门前?”

保罗微微一笑,他想他理解小男孩的想法:坐一辆大而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面前是很神气的事,但他又想错了。

“麻烦你停在两个台阶那里,等我一下好吗?”

小男孩跳下车,三步并作两步地跑上台阶,进入屋内。不一会儿他出来了,并带着一个显然是他弟弟的小孩。这个小孩因患小儿麻痹症而跛着一只脚。他把弟弟安置在下边的台阶上,紧靠着坐下,然后指着保罗的车子说:“看见了吗?就像我在楼上跟你讲的一样,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他不用花一角钱!将来有一天我也要送你一部和这一样的车子,这样你就可以看到我一直跟你讲的橱窗里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走下车子,将小男孩的弟弟抱到车子前排座位上。小男孩的哥哥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爬了上来。于是三个人开始了一次令人难忘的假日之旅。

在这个圣诞节,保罗明白了一个道理:给予真的比接受更令人快乐。

学会付出是光辉灿烂人性的体现,同时也是一种处世智慧和快乐之道。说到底,拥有快乐其实很简单。对此,还是罗曼·罗兰说得精彩:快乐不能靠外来的物质和虚荣,而要靠自己内心的高贵和正直。

阳光心态:

即使我们拥有金钱、爱情、荣誉、成功和刺激,也许我们还不会有快乐。快乐是人生的至高追求,只有给予和付出,才能实现这一追求。

★帮助别人的时候,获益的是自己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无数次的抉择,当我们身处困境之时,当我们发现有人与我们同样需要帮助之时,我们是该选择助人还是自助?

多年以前,在荷兰一个小渔村里,一个勇敢的少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使全世界的人们懂得了无私奉献的报偿。

由于全村的人都以打鱼为生,而海是瞬息万变,危机四伏的。因此为了应对突发海难,自愿紧急救援队的建立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海面上乌云翻滚,狂风怒吼,巨浪掀翻了一条渔船,船员的生命危在旦夕。他们发出了SOS的求救信号。救援队的船长听到了警报,火速召集自愿紧急救援队的成员,乘着划艇,冲入了汹涌的海浪中。忧心忡忡的村民们都聚集在海边,翘首眺望着云谲波诡的海面,他们每人都举着一柄提灯,为救援队照亮返回的路。

一个小时之后,救援队的划艇终于冲破浓雾,乘风破浪,向岸边驶来。村民们喜出望外,欢呼着跑上前去迎接。当他们精疲力竭地跑到海滩后,却听到自愿救援队的队长宣布:由于救援船容量的限制,无法搭载所有遇险的人,无奈只得留下了其中的一个人;否则救援船就会翻覆,那样所有的人都活不了了。

刚才还欢欣鼓舞的人们顿时安静下来,才落下的心又悬到了嗓子眼儿,人们又陷入了慌乱与不安之中。这时,救援队队长开始组织另一批自愿救援者前去搭救那个最后留下来的人。16岁的汉斯自告奋勇地报了名。他的母亲忙抓住了他的胳膊,用颤抖的声音说:“汉斯,你不要去。你知道,10年前,你的父亲就是在海难中丧生的,而3个星期前你的哥哥保罗也出了海,可是到现在连一点消息也没有。孩子,你现在是我惟一的依靠了!求求你千万不要去!”

看着母亲那日见憔悴的面容和近乎乞求的眼神,汉斯心头一酸,泪水在眼中直打转,但是他强忍住没让它流下来。“妈妈,我必须去!”他坚定地答道,“妈妈,您想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说‘我不能去,让别人去吧!’那情况将会怎样呢?妈妈,您就让我去吧,这是我的责任。只要有人要求救援,我们就得竭尽全力地去履行我们的义务。”汉斯张开双臂,紧紧地拥吻了一下他的母亲,然后义无反顾地登上了救援队的划艇,冲入无边无际的黑暗之中。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这一个小时,对忧心忡忡的汉斯的母亲来说,真是太漫长了。终于,救援船再次冲破迷雾,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只见汉斯正站在船头向岸上眺望。救援队长把手握成喇叭状,向汉斯高声喊道:“汉斯,你找到留下来的那个人了吗?”

汉斯高兴地大声回答:“我们找到他了,队长。请您告诉我妈妈,他就是我的哥哥——保罗!”

故事的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的。但如果汉斯只顾自己,结果是什么大家都知道。汉斯在救他人之时,不会预见到最后的结局,他靠的只是心灵的选择。实际上,许多人现在之所以是自私,就是因为太过于注重结局,而忽略了心灵的呼唤。

然而,我们实际上却往往在掂量着盈亏的法码来衡量心灵的天平。最后才发现天道常变易,人算不如天算,抱怨自己当初为何没对人施以援助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