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做论文最怕“定造”,因为“承接”底作品总得讨人喜欢,同时又很容易开罪于人。这篇也是承接来底定造文章之一,其中率直的话希望不会开罪于任何读者。作者先要声明底是他一向不会说刻薄话,也不喜欢用文字骂人,如有说得过火之处,乃因文章没做得好,并非故意吹毛,望读者原谅。
论到香港底教育,当然有许多连带的问题要读者先了解底。可惜限于篇幅,不能详说。作者只简略地指出几点,希望读者自己进一步去咀嚼。
一、香港底中国人有“华人”与“华侨”底分别。这是无形中自己分出来底。英国人并没有理会华人有“侨寓”与“土著”底分别,事实上土著回华,除非自己不愿意,仍是享有中华民国一切的权利;×××××××,××××××,××××××××××××。“×”处为原发表时被删去处。所以华人与华侨在香港底权利义务毫无差别。看官府文书中统称之为“华民”,便可明白了。
二、香港办教育底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办华人教育底,一是办华侨教育底。办华人教育底,课程以大英祖家制度为准;而办华侨教育底要以大中华民国教育部所定章程为主。但格于地方情形华侨教育未必——遵照部章办理。这分别与教育的动向有直接关系,在下面当要各说一点。
三、将好好的博物院与图书馆拆毁了来做停车场底香港,可见它底一般文化极不如早期殖民祖家。大班们对于文化底感情冷淡,华民耳濡目染,对于文化事业,当然也以为与个人无关,偶然举办什么,多半别具深心,功成身退。
四、香港虽在大海之北,而人类中底鲸、麂、虾、蟹、龙、蛇、鼋、鳖,无不容归。五方杂处,礼俗不齐,意志既不能统一,教育于是大半落在投机者,无主义者,两可论者,钓誉者底手里。真能为人为文化努力底,屈指可数。作者不敢怪他们,怪底是这地方。海无意于溺人,人自溺于其中,就是这个意思吧。
五、香港学生底家庭有许多是“人烟稠密”、“鸦雀有声”,绝不宜于学生生活。如果进底是楼上学校,学业更受影响。偷懒侥幸底习惯很易养成,政府当局如不注意,当然没人能够出来为有效的矫正。
现在再讲教育底本身。此地不能不缩小范围谈谈学校教育,其它如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等,暂不说到。关于学校教育,可以分出几点来说。第一是办教育底机关或个人。第二是学校底性质与管理。第三是课程。第四是学生底活动。
在香港,为中国人开底或收中国学生底学校底办理人可以分为下列几种。第一是政府办底皇家学校(现在或称官立学校)。第二是宗教团体办底。此中有公教,耶稣教,佛教,孔教,回教等。第三是公立学校,像商会,工会底学校,还多半是义学。第四是私立学校。此中有来路与本地之分,来路多半由广州分来或迁来,本地底多半属于“楼上学校”。第五是遵照古式,间或参照西法办理底私塾。皇家学堂有书院与大学底分别。书院有些从第一班办到第八班,八年之中要习完中小学课程。小学至高办到第六班,毕业后升人书院。不称书院而称中学底只有“官立汉文中学”。这种学校底校长,书院除“汉中外底”,都是英国人,小学间有华员充任,经费是十分充足,校舍也很像样,最著名如皇仁,英皇,庇理罗士等。宗教团体办底学校也相当地重要。其实香港底教育权是操在公教会底手里,在宗教团体中办学校最多的是公教会。教会办底学校与官立学校一样是办华人教育底,如华仁,拉沙,意大利教堂,圣保禄,等等都是。属于耶稣教底也不少,如阿跛(男拔萃),玫瑰行(女拔萃),男女圣士提反,男女圣保罗,男女英华。等等都是。其它宗教团体所办底学校没有什么特点,为数不多,当不具论。这些学校多半受政府津贴,经费也相当地充足。公立学校中最重要的是香港大学。它也是政府每年津贴三十多万底学校。在香港政府与人士眼中。只有这机关能供给高等教育,所以很被重视,以历任香港总督为监督,以英王为赞助人。这大学成立于一九一一年,到现在已经二十九年了。最初本港圣公会少数人动意要办一间大学,后来得本港暨南洋殷商解囊赞助,香港政府又拨给校址,于是成为一间公立性质底学校。那时两广总督张大骏也很赞成这事,与香港总督卢押同为创办赞助人。一九三一年以发展中国文化研究名义,一方面向中英两国政府请拨中英庚款,一方面再向南洋和本港捐款。从庚款获得二十六万五千金镑,南洋方面也得数十万。本港方面,又得冯平山先生捐建图书馆,邓志昂先生捐建中文学院。但自得款以后、中国底外交与教育当局都未过问,到底用在中国文化底研究上有多少,实在不得而知。其它公立学校多半是小学和义学。办法与一般学校无大差异,没什么特别的色彩,不必具论。私立学较有本地与来路二种。这二种都是办华侨教育底。本地私立学校多系个人创办,有些在两层楼房中由幼稚园办到高中,只要呈报教育司,派视学官来勘查过,以为房舍坚固,卫生设备充足,便可注册开办。如果要学生在国内能够升学底话,便可到侨务委员会。教育部,广东教育厅立案。读者如果在街上只看见大书“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中国教育部……”“广东教育厅……”等等大招牌底门口,不要当做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等等,迁到香港来。在这种招牌中间或旁边,还有因谦卑而写小一点的学校名称。这也是表示办学校底人是有相当面子底。这类底学校多半是招牌充实。内容呢?待问。作者曾见有位办这种学校底先生,在名片上印上“教育家某某”,这意味与“酒家”、“饼家”是否相同;也有研究底价值。假如这“家”不作专家解,那么读者在看见一间学校底门口及其附近同时挂上四五个招牌底意思就可以了解了。来路学校底步伐比较整齐,在抗战以前几乎全是广州教会学校底“分校”如岭南,培英,培正,真光,是最著的。私塾多以“学塾”为名,多半是一位教师,教几十个学生。大一点的学塾也有用“小先生”制度底,以《四书》、《五经》、《古文评注》、《秋水轩尺牍》之类为主要课程,有许多学生在别处读英文,在学塾攻汉文,因为父兄们信老先生底学问比普通学校底国文教员高超。要两全其美,非如此不办。
学校底性质当然以中学为多。职业学校如打字,电气,交通,航空等,占极少数。官立底师范学校与航空学校办得比校像样,打字学校也有一二家好的。其余多是名不符实。一般高等专门学校可以说是没有,要求专门学问只有香港大学医科,工科,商科,及教育科可习。艺徒学校,公教曾办了几间,成绩还好。许多教会学校或“分校”与本地学校如民生、西南、华侨、梅芳等,都有宿舍,在学生课外生活上也很留意。其它的楼上学校,有些是校长(即办校人)全家坐镇,有些是教员兼看堂,楼梯口即教务处,课堂也是卧房。一想那情形,学生生活与教育设施都可不卜而知了。教员资格有些很好,但是冒充底也不在少数。学费在比较完备的学校是贵得出奇。有些实际只教两学期,竟然征收三学期学费的,这情形以教会学校为多,学生多花一个学期底学费,而所得学问底质量仍与授两个学期的相等,这若不是剥削,应作何解?
课程是最重要的。一个学生底前途专赖在中小学时代底训育与课程来造基础。因为有华侨与华人底歧途,课程当然受影响。香港学校底课程可以说是极不统一,有些甚至于不完备。遵照中国教育部章程办底多是在中国立案底学校。受香港教育司津贴底学校必得用教育司审定底课本。在香港做育司所辖底学校中本分为两系,一是以英文为主底,一是以汉文为主。要得到最高津贴费,必得是以英文为主底学校。我们不要忘记此地国语是英文,汉文是被看为土话或外国文底。所以凡是大地教育会所办底学校对于汉文都不注重,教汉文底老先生也没法鼓励学生注意习本国文字。学生相习成风也就看不起汉文。从这系统底学校毕业底学生多半出去“打工”,少数升入香港大学,或到外国去留学。以汉为主底学校,官方名之为“土话学校”,学生去路多不明。在中国立案底学校学生毕业后多半升人国内大学或专门学校。这是大概情形。至于课程底充实程度,各校很不一致。不专为华人办底学校,有些简直没有汉文及中国史地诸科,或教法文,或教西班牙文,或教葡萄牙文。华人入这种学校,大概是立定主意不做华人,打算在香港混一世底。为华人立底学校,多半是以老先生教汉文,他们当中也有很高的功名底,但是八股气太重,专教学生套“呜呼,盛衰之理……”一类底烂调,有些还绝对禁止学生做白话文。其实若把学生教得通,不会写出“如要停车乃可在此”,“私家重地”,“兵家重地”一类底文句,也就罢了,何必管它白话、黑话。此外如尺牍也列入国文课程里,无形中浪费了许多时间。以英文为主底学校,地理与历史底课程都很贫弱,中国历史几乎不教,对于要考香港大学底,迫得将三年底高中历史赶做一年,自己去修习,问起来,答案有些简直是错得不能受原谅。中国地理干脆没有。科学实验室除官立学校外,许多都没有,有底也不很完全。教科学底人才也很缺乏。大学底课程也有许多不完备之处,此地没工夫细细举出,请读者买一本香港大学“历书”来看看便知道了。考香港大学底英文程度要相当地高,所以照中国教育部定章办理底学校底毕业生能及格底很少。又因为学费太昂,在港大一年底费用几乎可以在内地度过三四年。这样不是贫寒子弟,除非得到助学金也不能轻易进去。
香港学生底活动除校内各种比赛会以外,最常见底是一年之中总有几次出来替慈善机关在街头卖花捐款。此举以女学生为多。卖花时期多半不在星期日。这样,偶然来一次不算什么,若做多了于课业当然是有碍的。自抗战以来,参加捐款、征收救护药品,制慰劳袋等等都很努力。自去年来,香港始有在香港大学学生领导下底香港学生联合医药筹赈会。香港大学教育系学生也办了一间夜义学,收了许多贩报童子、职业小工,来做学生。这次新界底难民营里,也有学生在那里服务,可以说是精神很好。其余的中学学生因为程度与时间底不足没有什么社会上的活动。
以上香港教育底大体情形,虽不是细严,也可以使读者明了它底轮廓。作者时时被人问:香港以大学堂为最高学府,而此学府所造出来底人才是否专为殖民地底用处?问底人不止一位,可见社会对于这点是抱着很大的疑问底。作者底回答未必能够解释香港教育家或来香港办学底大班先生们底意见,姑妄说之。原来殖民政府办学是一视同仁的。对于华民有为华民开底学校,对于印度民、英民,都给他们开学校。不过大学教育是公的。恰巧此地华人占百分之九十六七,当然为华人开底学校所占底百分比率很高。若不是华人与他们底本国政府底努力赞助,恐怕殖民政府没有什么计划,要立一间大学来做装饰品。英国祖家有很好的大学,英国学生尽可不必在香港受中等以上的教育。此地一说起,读者必要注意到在香港九龙底在学龄内底英童很少。男女在七岁以上都送回国去受教育,留住底,都有特别理由。街上行走底英国人不是七岁以下便是二十一岁以上,七岁至二十岁和五十五岁以上底都不多见。看来英国人自身没有在香港设立大学的必要。其它的英华,葡华,印华人口,多数也归入华、葡两籍,只要随着华人,葡人或英人底走就够了。大学设置目的据前辈底指示,有三点。一是英国朋友要为中国栽培人才。因为创办时,中国只有京师大学,北洋大学,和几间高等专门学校,显然在南方有办一间大学底必要。二是表示英国高等教育底典型。因为中国学制采取日本,美国,向来没注意到英国底导师制与绅士风。三是为提高香港殖民地底文化水平线。无论如何,大学底设置是具有十分善意底。至于华人可以加入底学校,当然不唱“三民主义”,如不唱耶稣歌,便得唱英国歌。孩子们在这样学校,不能受到中国文化底灌顶,也只能怪自己的父兄,不能怪热心教育底神父,牧师,×××。×××××××××××××××××××××××××××××××××××××。他有一个很深沉的忧虑,是现代的学校多产出有知识的人少产生有思想的人。知底太多,想底太少,结果教育是向制造享用的人那条路走,而不注意去制造有用的人。享用的人底知识是为商品而求底,只要工厂会出新花样,他一定乐于购置。这情形在通都大邑都可以看出来,不必限于区区的香港。还有一种教育是专造就可用的人底。这是殖民地教育底本来要求。可用不定是有用,因为前者是不顾虑前途底发展底。当需要时可以用,不需要时也可以不用。这也可以称为消极或被动的教育。作者对于一般的殖民地教育都有这样底印象。作者愿意读者诸君多问自己,香港底教育,应属何等?
讲实际一点底罢。作者以为香港底高等教育是应该提倡底。野鸡式的大学希望不要随着上海来底女向导,夜总会,产生出来。一间纯系华人办理设备完全,学费相宜底私立大学似乎是很需要的。至于香港大学本是含有国际性底,它可以发展到更完备的地步。不久,公教底法国奶奶便要在大学里建筑女生宿舍,我们希望他们能够给女学生很好的训育。中国政府由中英庚款又拨了些钱给大学,也希望当局能够善于运用。关于中等以下底教育凡在中国政府立案底应该事权统一,不要有教育厅不许注册,而侨务委员会取发凭嘉奖,特许立案情形。视学员也得负一点责任,应当随时考察,不要来到就吃金龙,去后写一页好报告。办学校不能讲裙带关系,也不能讲管鲍交谊,办得好说好,不好就说不好,那么受津贴才没惭愧。许多学校都缺乏图书仪器,似乎要一个公用的图书馆与理化实验室。如果各私立学校分别负担经费,想也不难办到。儿童教育馆也是必要的。香港九龙底学龄儿童无力入学底为数很多。他们整日在街头巷尾当“牛王仔”,有些把时间消磨在连环图书摊看《阿Q游地狱》、《火烧红莲寺》。有心人对于这多数的将来主人是不是有动于中?作者前年曾在《大光报》发表过一篇儿童教育计划书,至今二年,毫无响应者。可怜之至。
以上希望大家注意。作者以为教育底目的在拔苦。拔苦底路向是启发昏蒙和摧灭奴性。一切罪恶与堕落都是由于无理解与不自尊而来。教育者底任务是给与学生理智上的光明与养成他底自尊自由底性格。但这两样,现代的教育家未曾做到,反而加以摧残,所以有用的人无从产生。如果有完备的学校教育和补充的社会教育,使人人能知本国文化底可爱可贵,那就不会产生自己是中国人而以不知中国史,不懂中国话为荣底“读番书”底子女们了。奴性与昏蒙不去,全个民族必然要在苦恼闷闷的沙漠中徒生徒死,愿负教育责任底人们站起来,做大众底明灯,引后辈到永乐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