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联向指挥部报告:“敌人顽强抵抗,战斗激烈,我两个团攻入西玉曹,敌人也加强工事,靠着优势火力拚死固守。”
刘伯承司令员命令:“占据有利地形,巩固已得阵地。留下已经处于劣势的敌人,暂不作最后解决,为的是拖住敌人,以待杨得志、秦基伟对马法五长官部的总攻。”
这是司令员绝妙的一着,留下西玉曹,给马法五留下一丝幻想,不作最后绝望的逃跑,这就给东路我军争得时间,解决马法五的首脑机关。这最后的一击,马法五一完,群龙无首,会使敌人抵抗彻底崩溃。整个三十军会土崩瓦解。
杨得志放弃对马营敌人的进攻,撤回部队,集中使用主力攻击马法五的指挥部。
攻击马法五的首脑机关,是要打一场硬仗的。敌人会作困兽斗,何况马法五手下还有两个军部,一个长官司令部,一○六师和三十九师的残兵败将,和一个完整的工兵团,一个警卫团,这些兵力据守前旗杆樟一个村子,会把前旗杆樟变成一个威力强大的堡垒,不是轻易可以攻下的。
杨得志以一纵主力,一旅和二旅自南面向前旗杆樟发起攻击,秦基伟一个主力旅自北向南压。战斗打得异常激烈,敌人拚死据守工事。双方反复争夺,攻击和反攻击……
十月三十一日,十六团一个营攻入前旗杆樟,在村内和敌人展开激战。
马法五下令:“消灭突进来的共军。”
村内战斗持续整整一天。
参谋长宋肯堂说:“突进来的共军占据了三座院落。”
马法五说:“集中火器,迅速消灭这股敌人,剪除心腹之患。”
十一月一日黄昏,杨得志以七团、十团投入战斗,两个团齐头并进,攻入前旗杆樟。七团以主力用于正面攻击吸引敌人。以一个营协同十团向马法五的司令部猛攻,和敌人展开逐屋争夺,连续冲杀,直插马法五的司令部。马法五司令部顿时大乱,惊慌失措,想夺路而走,被战士用冲锋枪对准,一个个举起手来。
只见一个身穿便衣,戴瓜皮帽的大个子首先举起手来,别的人也跟着一个个举起了手。
穿便衣的人说:“我是马法五,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
马法五被俘,外面大乱,敌人失去了首脑,失去了控制,争先逃跑。漳河北岸,前旗杆樟以南广阔的平原上,展开了逃跑和追击的追歼战。到处是人,到处是枪声,乱成一片。西玉曹敌人突围溃散。
柱子拚命地追赶。
整个三十军三个美械师溃散了,民兵从远处包抄过来,追得敌人无处藏躲。
秋阳照亮了漳河北岸,枪声稀落了,停止了,一队队俘虏被带回来。民兵、民工带回大量的武器和俘虏。马法五的几万人被消灭了。战斗结束。
邯郸战役中缴获的迫击炮和火箭筒等
小玉在战场上遇见了爸爸,父女情深,难得会面;高兴万分,激动得流泪。
柱子也赶上来,见到父女相会,一时怔住了。
小玉提醒他说:“还不叫,怔着干什么?”
柱子这才反应过来,叫了一声:“爸爸”。
老村长高兴,但又假装生气地说:“你还记得吧?报名参军的大会上,你提出要和我女儿小玉成亲,我答应了你。你这坏小子,在众人面前给我施加压力。”
小玉羞答答地用手扯了爸爸一把说:“他不是坏小子,他是解放军班长了。”
老人笑了,改口说:“好孩子,你们打得好!两个指挥官,一个战场起义,一个被活捉,消灭了敌人六万人。这是个大胜利呀!你提出和小玉成亲,我二话没说,答应了你,当晚把女儿送去成亲,因为我信得过你呀!”
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站在高岗上,用望远镜观察漳河北岸的战场。
一辆小车载着垂头丧气的马法五飞驰而来,开到前线指挥部门前。
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接见了马法五。马法五低头不语。人们给送来茶水和纸烟。
马法五说:“我没能突破贵军防御线,以后的日子就每况愈下了。高树勋将军一起义,我这个仗就没法再打下去了。”
刘伯承司令员说:“天时、地利、人和都在我这一边,所以你败了。蒋介石从日本宣布投降起就急忙调兵遣将,准备进犯解放区。我们抽了一个空子,进行了上党战役。我们等待着蒋介石进攻,以便诱敌深入,然后回过头来迎战沿平汉路推进的蒋军。结果两头都没有耽误,有上党在手,我可以据上党以窥中原。”
邓小平政委说:“高树勋将军深明大义,毅然反对内战高举义旗,站在人民一边。我们希望更多的国民党将领,以高树勋将军为榜样。”
马法五的脸一下子红了。
11月2日中午,一纵三旅二团警卫连传来捷报;他们活捉了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马法五,至此,平汉战役胜利结束。
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三日,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发报给中央:
邯郸战役俘获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四十军军长马法五,十一战区参谋长宋肯堂,四十军三十九师师长司元恺,一○六师师长李振清,三十军三十师师长王震,六十七师师长李学正等高级长官。
这一战役,蒋介石共损失了1个战区长官部、3个军、7个师外带1个纵队,总计3万余人。蒋介石不得不再一次回到谈判桌上来,签订了《停战协议》。
平汉战役结束后,晋冀鲁豫军区根据中央的指示,对全区部队进行新的编组,共组成6个野战纵队:
第一纵队: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苏振华;
第二纵队:司令员陈再道,政治委员宋任穷;
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政治委员彭涛;
第四纵队:司令员陈赓,政治委员谢富治;
第六纵队:司令员王宏坤,政治委员段君毅;
第七纵队:司令员杨勇,政治委员张霖之;
至此,整个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地方部队发展到31万余人,武器装备也在上党、平汉两大战役中得到改善,基本完成了从游击战到集中的运动战的转变。
12月底,晋冀鲁豫野战军总部在刘伯承、邓小平的率领下,整队出发,离开了太行山这个八年抗战的根据地,离开了赤岸这个小山村,离开了在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清漳河。以拥有6个纵队的正规野战军的建制,向东迈进,奔向那广袤的华北大平原,去迎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
六、邯郸战役的意义、影响及主要作战经验
邯郸战役是战略转变中的第二个大胜仗。邯郸战役的胜利,沉重打击了蒋介石内战阴谋;打破了国民党军沿平汉线北进的计划,掩护了八路军、新四军在东北的战略展开。
邯郸战役是战略转变中的第二个大胜仗。邯郸战役的胜利,沉重打击了蒋介石内战阴谋;打破了国民党军沿平汉线北进的计划,掩护了八路军、新四军在东北的战略展开。特别是在这次战役中成功地争取高树勋率部战场起义,开创了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1个军起义的先例,在国民党内部引起了极大震动,在全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共中央对此给予高度评价。1945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扩大邯郸起义宣传给各地的指示》中指出:“战斗紧张之际,新八军突然起义,宣布反对内战,主张和平,成立民主建国军,站在人民方面,给我军以顺利歼灭卅、四十两军的条件。
高树勋十月三十日通电,已在重庆发生了很大影响,并将继续在国民党军队中和全国人民中产生它的影响”。
国民党军统帅部亦不得不承认战役失败所造成的重大打击,其国防部在《漳河战斗》的检讨中说:“是役之后,我军对平汉路既未能打通,匪更奄有晋冀、冀鲁边区之有利态势,对华中形成极大威胁;对华北更肆意窜扰,南北隔离,使我对接收华北工作,发生极大的困难,尔后虽依空运部队接收平津,究以兵力有限,形成孤立,使政略、战略陷于被动,影响尔后之作战,实至深钜”。
邯郸战役是晋冀鲁豫军区继上党大捷之后进行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歼灭战,经验十分丰富。1945年11月9日,刘伯承、邓小平致中央军委的电报中,对邯郸战役的作战经验作了全面总结。这些经验是:“(1)必须以政治、军事同时进攻,此打彼拉,打打拉拉,故拉了新八军,接着消灭了三十、四十军,打退了三十二军并十六军,在政治与军事上给了双重打击。(2)抓紧敌人离不开铁路的特点,先准备了战场,消灭铁路两侧伪军,大毁铁路碉堡,使敌人处于滏河与漳河河套沙漠,而无碉堡可据守。尤利用了根据地能由四面包围敌人,东西钳击敌人,而消灭之。(3)因时间仓促,作战部署尚未就绪,先头部队扼其头部不使北进,随即已到部队各组成多股坚强的分队,有重点的日夜行动,先将敌人一连一营的合击歼灭,压倒其气焰而饿困之,以压迫其脱离筑城地带,我主力借此调剂布阵,并练习必要战法。(4)估计敌人在高树勋起义明朗,必然向南突围,故我主力先行向南转移,于敌退路两侧放开退路,待其脱离筑城地带后,全军实行东西钳击,并在其退路上夹击,首先打击其指挥机关,割碎其体系,而各个击灭之。”
蒋介石于1945年11月16日,在重庆召开的军事委员会上检讨漳河以北失败的教训时说:“这次我们在马头镇的失败,并不是兵力不够,更不是土匪的力量如何强大,而完全是由于我们高级将领指挥的错误,和注意的疏忽。此次我军抵达磁县以后,向北推进,完全采取平时行军的方式,对于后方的补给和准备,一点都没有顾到。我们六个师的兵力,同时向马头镇推进,而距马头镇不及一百公里的重要根据地——磁县,竟不留重兵据守,以至磁县一为土匪袭击,前方所有的部队,都为之动摇,这是第一个错误。此次进兵是由宋肯堂指挥的,宋肯堂亦曾参加剿匪多年,应该知道土匪的惯技,在于抄袭侧后,乃竟如此大意,实非意料所及。第二个错误是,高级将领平时对中下级干部——团营长不督察不考核,精神意志不能贯通,以致临时一部哗变,全部都受其威胁,整个的军心就为之瓦解。此次高树勋部叛变原只一个团长,但是在战线上受其牵累,以致其他各团亦为之慑伏,整个的被土匪所解决了。”
当时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北平行营主任的李宗仁认为,国民党军在平汉线作战之所以遭到惨败,主要是“将不专兵,士无斗志”。孙连仲没有掌握“运用灵活、指挥如意的部队”。再就是蒋介石长期排挤、歧视“杂牌”部队,处心积虑消灭他们,这些“杂牌”部队“奉调北上打通平汉线,和中共火并,在高树勋等看来,又是中央借刀杀人的毒计”,“一经共军围攻,”,“立刻投降”。
而国民党政府国防部认为,这次作战失败的原因有4条:“(1)我军渡过漳河而无后续部队维护后方连络,奸匪遂乘机将漳河北岸各村庄要点占领,形成孤军深入之态势,补给断绝,又不能以飞机空运补给,以致弹尽粮绝而失战斗力。(2)内线作战首在各个击破敌人,而此次全处于被动之地位,形成挨打之态势。致坐失击破奸匪之良机。(3)指挥不灵活,部队机动性太小,不能形成局部优势,予匪以严重打击。(4)战斗方酣之际,我左方兵团指挥官高树勋率部叛变,战局急转直下,陷全军于危境,此为失败之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