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一本书读完心理学名著
4810300000018

第18章 精神分析心理学(6)

拉康所说的镜像阶段的活动是一种识别作用,即当主体与外界接触时,人们所认识到的形象总是客体的一个变形,是人们想象中的形象。因此,拉康从镜像阶段的理论又引出了关于个性或人格的想象、象征和现实三个层次的学说。想象的层次就是通过镜像阶段把有意识的、无意识的、知道的、想象到的都记录下来,形成世界的图像。象征是一种符号性的东西,是对世界的象征的知识,它类似于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能指者”,它的各种因素只有联系起来才有意义。想象的东西与象征的东西结合起来就是现实,因而现实并非客观的事物,它只是通过人的主观所形成的现象,而客观事物在他看来只是一种“未知数”。

拉康把他的这种理论归结为“无意识有语言的结构”和“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即无意识有一种语言的结构,有时候以移位和压缩的形式表现出来,人们可以通过其表现考察内在的无意识的结构。这种无意识的结构包括自我与他人、他物之间的关系。

拉康的著作神秘、隐晦、富于技巧而有诗意,读来艰涩难懂。存在主义、新黑格尔理论和语言学理论都对拉康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其后期的著作更加令人难懂,因为他将拓扑学和数学置于他的理论的中心地位。

EscapefromFreedom

《逃避自由》

埃里希·弗罗姆(ErichFromm)

作者简介

埃里希·弗罗姆(1900—1980),又译为弗洛姆,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罗姆毕生致力于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精神处境。他企图调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人本主义的学说,其思想可以说是新弗洛伊德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的交汇。弗罗姆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者之一。

弗罗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后来从德国移居美国后仍然保持与学派的联系。

弗罗姆1900年生于一个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为家中独子。1918年,弗罗姆进入法兰克福大学学习了两学期法学。1919年暑假后,弗罗姆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改学社会学,师承阿尔弗雷德·韦伯(马克斯·韦伯的兄弟)、卡尔·雅斯贝斯和海因里希·李凯尔特。弗罗姆192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次年至慕尼黑大学专攻精神分析学;1925—1930年,在柏林精神分析学会接受精神分析训练。1930年,他开始临床实践,加入法兰克福社会观察学会。纳粹在德国执政后,弗罗姆搬到日内瓦,1934年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工作。离开哥伦比亚大学后,1943年他帮助组建华盛顿精神病学学校纽约分校。1945年又组建了WilliamAlansonWhite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和心理学协会。

1950年,弗罗姆搬到墨西哥城,在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出任教授,并在那里的医学院建立精神分析部。1957—1961年,他担任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1962年担任纽约大学文理学院心理学客座教授。1965年,弗罗姆退休,在1974年搬到瑞士穆拉尔托(Muralto)。1980年,弗罗姆在80岁生日的前5天于家中去世。弗罗姆一生坚持临床实践,出版了一系列著作。

名著导读

《逃避自由》由Routledge(英国)出版于1941年,是精神分析和社会理论家埃里希·弗罗姆的著作中较为出名的一本。在该书中,弗罗姆主要探索了在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

作者在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

书中作者是这样认为的,人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实现个性化,社会历史条件及其环境决定了人的性格结构和特点。一方面,由于人的个性化日益加强,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则由于人们之间的关系日益残酷和敌对,在心理上感到更多的孤独和不安,人们由于忍受不了这种随自由而来的孤独和寂寞,乃至患上精神病,由此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这种社会的自由。作者指出,对孤独的克制、对世界的憎恨和使个性丧失都是消极的逃避方式,结果是失去个人的自我。他认为最好的逃避方式是自发的爱和工作,从而使个性得以完善的发展。弗罗姆的人性论观点揭露了20世纪以来所提倡的“自由”的不可靠,而他提出人人相爱和沉溺于工作的方式以拯救人性的自由,也只能是一种乌托邦的幻想。

理论精读

1.自由概念

弗罗姆区分了“自由自”(消极自由)和“自由往”(积极自由)。前者指从诸如由其他人或机构加在个人身上的社会习俗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就是在萨特的存在主义中被典型体现的一种自由,而且在历史上是常常被捍卫的。但是在弗罗姆看来,这个自由本身带有毁灭力量,除非有一个创造性因素与之相伴。“自由往”是运用自由自发地将完整的个性运用到创造性活动当中。他指出,这必然指向一种真正与他人的联结,超乎常规社会互动中的表面联结。“……在自发的自我实现中,人重新把自己和世界联结……”在从令人窒息的权威/价值体系获得解放的过程中,弗罗姆说,“我们常常会感到空虚和焦虑(他将此比作从婴儿到儿童的成长历程),这些感受不会消失,除非我们使用我们的“自由往”并发展出新的形式取代旧的秩序”。但是,常见的实践“自由往”或真实性的替代方式,是对一个取代旧的秩序的独裁系统臣服,这个系统有着别样的外在表现,但却对个人有着相同的功效:用开出如何思考如何行动的处方来驱除不确定性。他将此归为历史的辩证过程,原有的境况是命题,从中解放是反命题。达到合题只能是用什么取代了原来的秩序并提供人们新的安全感。弗罗姆没有提到新的系统是否有必要是进步的。

2.逃避自由

由于“自由自”其本身不是一种我们很享受的经验,弗罗姆提出,很多人不是去成功地利用它,而是宁愿通过发展某些想法和做法来提供某些形式的安全,企图把它的消极作用最小化。它包括以下内容。

(1)独裁:弗罗姆将独裁者的个性描绘成包含了施虐和受虐因素。这个独裁者希望通过竞标给这个世界一种秩序来赢得对他人的控制,他也希望将控制交给某些更高的力量,这个力量可能会伪装成一个人或是一个抽象的想法。

(2)破坏:虽然这看起来有点像施虐,弗罗姆指出,施虐者希望能赢得对某物的控制,而破坏更希望摧毁他不能控制的某物。

(3)服从:人们潜意识将他们的社会里的常规信念和思想内化成他们自身的经验的过程。这样就使他们避免真正的自由思考,因为会产生焦虑。

3.20世纪的自由

弗罗姆分析了纳粹意识形态的特点并且指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的心理体系已经转变为对依靠新秩序来重树国家自豪感的渴望,并且表现出了纳粹主义。弗罗姆翻译的《我的奋斗》也体现了希特勒有独裁主义的性格特点,这种性格不仅促使他想以更高权威(即天然的统治者民族这一观念)的名义来统治德国,还让他看到了那些没有安全感的、需要一些自豪与肯定的工人阶级的美好前景。弗罗姆暗示,当一个国家正在经历着消极自由时,很可能就会屈服于独裁主义政权,但他却明确提出了迄今为止文化演变的结果是不能被抹杀的,并且纳粹主义并没有给世界建立真正的统一。

最后,弗罗姆调查研究了民主与自由。他提倡现代民主与工业化国家,但他仍然强调了如果仅有这些社会提供的外部自由而没有同等的心理自由是不完善的。弗罗姆表明虽然我们已经不再受显而易见的独裁主义的影响,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为仍然受着所谓的“常识、专家意见、广告”这些因素的制约。一个人真正的自由就是完全不受约束地自我表达和自主地开展行动,并且要对个人真实的情感进行真实的反应。他的存在论中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活的过程”。但弗罗姆的反对者们怀疑到:“如果真像弗罗姆宣称的保持真实的人性就是在与那些和我们共享一个世界的人保持真正的联系的话,我们的世界将是一团糟。”

趣味扩展

弗罗姆从小学习《塔木德经》(犹太教的法典),人生观受到深远的影响。他年轻时跟随犹太教祭司J.Horowitz学习圣经,后来在海德堡大学修读社会学博士时跟随祭司SalmanBaruchRabinkow学习,在法兰克福读书时又跟随过NehemiaNobel和LudwigKrause。弗罗姆的祖父及其两个哥哥都是祭司,一个舅公是著名的塔木德经学者。可是在1926年,弗罗姆离开正统犹太教,转向以人本主义解释圣经的典范。

弗罗姆对圣经中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的解释奠定了他的人本主义哲学的基石。弗罗姆指出,辨别善恶通常被视为是一种美德,研究圣经的学者却都认为亚当与夏娃吃知善恶树的果实犯了罪,因为他们违背了上帝。他认为人应运用其理智来建立自己的道德价值,不是以服从权威来建立道德价值。弗罗姆赞赏能够采取独立行动的人。这些论点都是有违传统宗教的。

除了纯粹谴责权威主义的价值体系,弗罗姆也把亚当与夏娃的故事作为比喻,以进化论和存在主义角度解释人类不安的情绪。亚当与夏娃偷吃知善恶树的果实后,他们意识到虽然自己仍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但自己与大自然已不再是一体。于是他们觉得“赤裸”和“羞愧”。他们已经进化成人类,意识到自己,意识到道德价值,意识到面对大自然和社会的巨大力量带来的无力感,不再是与宇宙为一体,只有动物本能的那个“准人类”。弗罗姆认为,一切罪恶感和羞愧都源于人意识到存在的割裂性,要解决这种存在的分裂,唯有全面发展人类独有的特性——爱和理性,弗罗姆强调其爱的概念与一般“爱”的概念有所分别,但实际上其概念是含混不清的。

PsychologicalTypesorthePsychologyofIndividuation

《心理类型学》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GustavJung)

作者简介

古往今来,人类文明史上唯有极少数的灵魂拥有宁静敏感的心灵,可以洞悉自己的黑暗。而开创分析心理学的大师——荣格,便是这少数之一。荣格是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他是弗洛伊德最具争议性的弟子,并将神话、宗教、哲学与灵魂等弗洛伊德忽略的问题,引入了分析心理学派中。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不仅对精神分析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对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产生了影响,而且深深波及宗教、历史和文化领域。他是现代思潮中重要的变革者和推动者之一。忽略了他,便忽略了与现代社会紧密攸关的整个思想。

名著导读

该书是荣格的代表作,它较全面地表现了荣格深刻而独特的思想,是荣格主要思想的集中表现。全书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章至第九章主要从世界思想史的角度,从个体心理出发,勾勒两种心理类型——内倾和外倾,4种心理功能——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的历史演变。在这样一种巨大的历史勾勒中,他涉及了哲学、美学、文学、文化学、精神病学、神学和宗教等思想领域。由于他把自成体系的无意识、非理性、象征、幻想、力比多、价值这些概念引进了这些领域,这使他几乎在每一专门领域都有着独创性的论述,使每一领域都闪烁着他睿智的光辉。在这种近乎囊括一切的论述中,荣格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而留下了一部极为独特的人类精神发展史。

全书最后两章为第二大部分,是荣格思想系统的逻辑展示,是对第一大部分的全面理论总结。前一章为类型学总结,后一章则对他思想中的主要概念作了界定和阐述。这两大部分一从史的线索,一从逻辑线索,纵横交错而从整体上展示出他的类型学观念。

理论精读

在心理学的类型理论中,荣格提出的内倾型和外倾型性格最为著名。1913年,荣格在慕尼黑国际精神分析会议上提出了内倾型和外倾型的性格,后来,他又在1921年发表的《心理类型学》一书中充分阐明了这两种性格类型的特点。他在该书中论述了性格的一般态度类型和机能类型。

1.一般态度类型

荣格根据心理能量的指向划分性格类型。个体心理能量的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就是外倾型的人;个体心理能量的活动倾向于自己,就是内倾型的人。外倾型的人重视外界,爱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兴趣广、易适应环境;内倾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自我欣赏和陶醉,孤僻、缺乏自信、害羞、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外倾型和内倾型是性格的两大态度类型,也就是个体对特有情境的反应的两种态度或方式。

2.机能类型

荣格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4种基本机能。感觉告诉你存在某种东西;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情感告诉你它是否令人满意;直觉则告诉你它来自何处和向何处去。一般来说,直觉在荣格看来是允许人们在缺乏事实材料的情况下进行推断。按照两种态度类型与4种机能的组合,荣格描述了8种性格类型。

(1)外倾思维型。该类型的人,既外倾,又偏向于思维。其思想特点是一定要以客观资料为依据,以外界信息激发自己的思想过程。情感压抑,缺乏鲜明的个性,甚至表现为冷淡和傲慢等人格特点。

(2)内倾思维型。该类型的人,既内倾,又偏向于思维功能。其除了思考外界信息外,还思考自身的精神世界。其表现为情感压抑、冷漠、沉溺于幻想、固执、刚愎和骄傲等人格特点。

(3)外倾情感型。该类型的人,既外倾,又偏向于情感功能。其情感符合于客观情境和一般价值。思维压抑,情感外露,好交际,寻求与外界和谐。

(4)内倾情感型。该类型的人,既内倾,又偏向于情感功能。其感情由内在的主观因素所激发。思维压抑,情感深藏,沉默,力图保持隐蔽状态,易忧郁。

(5)外倾感觉型。该类型的人,既外倾,又偏向于感觉功能。其头脑清醒,积累外部世界的经验,对事物并不过分地追根究底。寻求享乐,追求刺激,情感浅薄,直觉压抑。

(6)内倾感觉型。该类型的人,既内倾,又偏向于感觉功能。他们远离外界,常沉浸在自己的主观感觉世界中。其知觉深受心理状态的影响。艺术性强,直觉压抑。

(7)外倾直觉型。该类型的人,既外倾,又偏向于直觉功能。他们力图从外界中发现各种可能性,并不断寻求新的可能性。这种人可以成为新事业的发起人,但不能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