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一本书读完心理学名著
4810300000038

第38章 生活心理学(3)

(2)“我得马上开始。”早点开始的时机已经失去了,这一次想要好好做的幻想破灭了。你开始焦虑,压力也逐渐加重。你不再盼望自己会自发地开始做事,开始感到需要马上得做点什么,但是离最后期限还远着呢,所以你还是抱着一些希望。

(3)“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时间又过去了,你还是没有开始做事,现在的问题不再是如何有一个理想的开端,甚至也不再是如何给自己做事的压力,而是一种不祥的预感取代了所有那些剩余的乐观情绪。想到自己可能永远也不会开始,你的脑海中不禁闪现出那些可能会永远地毁了你生活的可怕后果。

(4)“还有时间。”虽然你感到负疚、惭愧或欺骗了别人,但是你继续抱着还有时间完成任务的希望。虽然你脚下的地面正在崩裂,但是你还是试着保持乐观,盼望着“缓刑”的奇迹能够出现。

(5)“我这个人有毛病。”此刻你已经绝望了。早点开始做事的良好意图没有实现;负疚、惭愧和痛苦也无济于事;盼望的奇迹也没有出现。对是否能完成任务的担忧变成了一种令人生畏的恐惧:“是我这个人有毛病!”你可能会感到自己缺少了什么其他人都具有的某些东西,如自我约束力、勇气、头脑或运气。无论如何,他们能行!

(6)“我永远不会再拖延!”当那个任务最终无论是被放弃了还是被完成了,拖延者通常会因为如释重负和精疲力竭而近乎崩溃,这几乎变成了一次严峻的考验,虽然历经磨难,但是毕竟已经过去。再经历哪怕一次这样的折磨都让你无法忍受,所以你毅然决然地下决心从此不再踏入那个怪圈一步。你发誓,下一次你一定早一点开始,控制好焦虑情绪,严格按照计划,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你已经打定主意,意志也非常坚定直到下一个任务再次出现。

趣味扩展

简·博克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她说:“全世界拖延者的数量越来越多,互联网是罪魁祸首。1973年本书第一次出版的时候,还没有互联网,电脑也没有普及,我们用笔写作,用打印机打印稿子,用联邦快递传递稿件。25年后,我们修订了这本书,因为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拖延的原因也变化了,网络越来越成为人类逃避工作的首要借口和避风港。网络触手可得,一天24小时一周7天永不停息,随时可供打发时间,任何时候都可以在上面冲浪、聊天、看电影、玩游戏,这比工作要容易得多。”

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和卡尔顿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了北美不同地区平均年龄29.4岁的308位志愿者,其中198位是女性,结果发现50.7%的人有互联网拖延症,而且上网时间的47%不是用来工作而是用来拖延工作。简·博克告诉我,“互联网具有它的双重性,一方面是重要的工作工具,另一方面也是娱乐和解压的工具,这种看起来近乎矛盾的属性让人们在面对它的时候,很容易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有些人觉得,采用传统的远离网络和电脑的工作模式,注意力会更集中,效率更高,但是现代人的工作很多时候无法离开电脑。

不过你也不能什么都怪电脑,如果没有电脑,有些人照样也会拖延。简·博克在接受采访时说:“拖延症自古有之。我对拖延症开始感兴趣是因为我自己拖延,我花了4年时间修完临床心理学的课程,花了6年才完成学位论文。”毕业后,她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为那些拖拉完不成学业的学生服务,她称这个小组为“拖延症小组”,很快便在学生中流行开来。《拖延心理学》一书的共同作者莱诺拉·袁(LenoraM.Yuen)和她一样也是小组负责人,她们被问道能否写一本关于拖延症的书,于是她们用4年时间写了《拖延心理学》。

AnAffairPsychology

《外遇心理学》

简妮丝·斯普林、迈克尔·斯普林(SpringJ.SpringM.)

作者简介

简妮丝·斯普林,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美国专业心理学委员会认证专家,曾任耶鲁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导师,后开设一家心理诊所,三十多年来一直为外遇家庭提供心理指导。

迈克尔·斯普林,简妮斯·斯普林的丈夫,也是事业的合作者,曾任约翰·威立国际出版公司出版人。

斯普林夫妇住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西港,不仅养育了4个健康可爱的儿子,还合著了许多畅销书,其代表作《外遇心理学》、《我怎能原谅你?》曾入围美国“美好生活最佳图书奖”,并在全世界13个国家出版发行。

名著导读

《外遇心理学》是斯普林夫妇根据多年来处理外遇问题的临床经验写成的心理指导书。书中描述了受伤方与出轨方的情绪反应,探讨了双方抉择时的种种疑虑和恐惧,也为有意破镜重圆的夫妻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法。《外遇心理学》是一部有意义的家庭藏书。

外遇,是当下社会流行的通病。据调查,约有70%的美国夫妻都曾受过外遇的困扰。在外遇这场三个人的战争里,没有人是真正的赢家。短暂的刺激过后,剩下的只有愤怒、痛苦、失落、悔恨、不信任……

东窗事发之后,作为受伤方,你如何从深切的痛苦和失落中走出来?作为出轨方,你如何在旧爱新欢间抉择,又如何应对内心的愧疚和罪恶感?

即便作出了复合的决定,作为受伤方,你如何能原谅对方的背叛,并确信他不会再次出轨?作为出轨方,你又如何确保获得伴侣真正的宽恕?

外遇之后的婚姻,还要不要继续,还能不能继续?在作出决定之前,你需要一盏心理明灯,拯救你于迷茫与痛苦的泥沼。

跟随作者抽丝剥茧的笔触,你会惊见隐于外遇背后的种种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破坏你婚姻幸福的罪魁祸首。当你们超越了爱与恨的情感纠结,找出了导致外遇发生的真正原因,你们就能寻回属于你们的真正幸福。

理论精读

1.外遇后的生理冲击

发现你的爱人有了外遇后,你会出现一些异常的生理反应,如神经系统、认知功能系统出现紊乱,肾上腺素及与压力相关的激素会源源不断地涌入你的交感神经系统中,使你的精神极度紧张,常常下意识地留意伴侣是否会再次出轨。长期的焦虑与高度敏感,使你开始失眠、胡思乱想、频繁起夜,而且对声音极其敏感,并经常出现幻觉。

一幕幕刺激、让人心烦意乱的画面在你脑海中不断出现。你睡着时噩梦连连;你清醒时精神混乱,失去方向感。

外遇会让你神经系统强烈的波动,会使你被恐惧、无助、失落等强烈的情绪淹没。另一种生理转变,就是你的细胞会分泌一种脑啡,类似于吗啡,它会进入你的神经系统,并使神经系统麻痹,钝化了你对痛苦的感觉。换句话说,你的身体各器官会自动收缩,各种功能会变得缓慢,就像进入冬眠状态,这是身体机能自我保护的自然生理现象。这时你的感觉、知觉功能范围缩小了,你对爱情、婚姻不再憧憬和向往,对原本热衷的活动也毫无兴趣。你也努力让自己振作起来,却发现自己像个机器,只有生理机能还在运转,你的意识在流浪,精神不能集中。工作时,办公桌上到处是凌乱的文件;在家里,你只会对着空气发呆。总之,你对自己与世界互动的能力失去信心,你将自己孤立起来,变得麻木而古怪。

2.外遇后的心理冲击

受伤方可能会经历9种不同的失落感,你很难去分辨它们,因为每一种形态都是无形的,不可触摸的。

你感觉失去了自我的:

(1)身份认同感的丧失。

(2)自我特殊感的丧失。

(3)自尊(贬低自己,放下最基本的尊严祈求伴侣回心转意)。

(4)自重的丧失(不承认自己受到侮辱和伤害)。

(5)自控力的丧失。

(6)基础世界观的丧失。

(7)宗教信仰的丧失。

(8)不与他人联系。

(9)目标,甚至求生意识的丧失。

3.性别差异

男人和女人对外遇有不同的反应,具有典型的性别特征。通常来讲,在外遇事件暴露后,女人更倾向于重建婚姻关系,维系旧情;男人则可能更倾向于结束婚姻关系,另觅新欢。女人更容易陷入伤心痛苦、低迷消沉的情绪中,并不断自责;而男人则变得暴躁愤怒,有时会用暴力解决问题。女人认为出现外遇是由于夫妻二人的感情出现了问题;而男人常将原因推诿为性生活不协调。女人很容易夸大外遇问题的严重性,通常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治愈伤口;男人似乎很容易把这种痛苦隐藏起来,装作什么也没发生一样继续生活。

差异1:女人重旧情,男人爱新欢。

差异2:女人消沉,男人愤怒。

差异3:女人重情,男人重性。

差异4:女人寻求灵魂的伴侣,男人寻求肉体的玩伴。

差异5:女人相信为了爱情的婚外恋,就是正当的;男人相信只要不动真情,婚外恋就是合理的。

差异6:女人痛苦,男人享受。

4.情绪反应

(1)如释重负。一旦隐瞒了很久的秘密暴露,你顿时会觉得非常轻松,就像卸下了一块压在心里很久的石头。

(2)急躁、缺乏耐心。婚外情一旦暴露,你就会急切地想和伴侣重归于好。这不仅仅是因为你真的很想与伴侣重新开始,也是因为你想借此消除你的罪恶感。可是,你的伴侣并没有跟着你的节奏走,你急于重归于好的努力,会让对方认为你轻视了你给她(他)造成的伤害,这只让她(他)更愤怒、更伤心。

(3)长期焦虑。外遇事件暴露后,许多人都选择一头扎进工作及各种活动中,让自己忙碌起来。不管是出于某种美好目的如努力建设新生活,还是纯粹出于躲避痛苦的本能,迫使自己忙碌成为很多人驱赶忧虑、消除痛苦的方法。

(4)愧对儿女。为人父母,没有什么比失去孩子们的爱和尊重更让你担心的了。你希望成为孩子们尊敬的父母,而不是令他们失望的人,更不是要抛弃他们的无情之人。

(5)绝望感。在婚外情暴露之前,对婚姻产生这种绝望情绪是非常普遍的。你和伴侣的关系如同进入一条死胡同。你也许会为了各种原因决定留下来——害怕孤独、内疚、孩子、经济原因、道德责任感,等等。但可以确定的是,你坚信这个家再也不可能有爱了,伴侣再也不可能满足你的需要了。

(6)孤立感。外遇一旦暴露,不仅仅是与孩子的关系变得糟糕,父母、朋友都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你,苛刻地评价你,使你失去所有的情感支持。

(7)无能为力。离开还是留下,与情人一起私奔还是分手,这些问题时刻在困扰着你,让你寝食难安,也置你于无法作出决定的无能之境。你清醒地认识到,你再也不能在两个女人之间折腾下去了——因为太难处理了。

(8)缺乏罪恶感。即使是外遇被发现之后,你也可能对自己的行为毫无罪恶感,对自己破坏婚姻之事没有一丝忏悔之心。

(9)忧伤。当结束了婚外情后,你可能会为抛弃了伴侣感到内疚和自责,你会伤心好几个月甚至几年。

(10)自我厌恶。外遇带来刺激让你如同生活在云端,一切都如此新鲜和美好。但是假如你和情人被允许光明正大地长时间相处,真正了解对方后,这种热情就会很快退去,平淡得就像婚姻。你会发现对方并不是当初想象的那样,才明白拿婚姻换取来的浪漫情爱是多么不值得。你就像是一条刚离开港湾的小船,突然发现自己并不想离开,厌倦了挣扎和辗转。

5.重塑婚姻

(1)能够从外遇的过程中学到东西。

(2)重拾自己的信心,对家人的信心,对伴侣的信心。

(3)与伴侣重温亲密关系。

(4)学会宽容。

趣味扩展

临床心理医生简妮丝·斯普林和丈夫迈克尔的《外遇心理学》引起了心理学界的极大关注,也为已经步入婚姻殿堂的夫妻指明了和谐到老的道路。殊不知,他们还是畅销书作家,最近他们所写的《和老爸在一起的日子:女心理师手记》再一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简妮丝以令人耳目一新的诚实与柔情,记录了照顾父亲生命最后5年的历程。母亲去世后,她接手照顾父亲。她跟父亲一起度过了亲密的时光,但随着父亲健康状况恶化,她经受了艰难的考验,要为他作出一系列医疗和财务方面的决断,并在父亲不断增加的需求与自己的事业、生活间寻找平衡。从心理治疗师的独特视角,作者揭示了照料父母这项工程的复杂与艰巨。

PsychologyofSex

《性心理学》

哈夫洛克·霭理士(HavelockEllis)

作者简介

哈夫洛克·霭理士(1859―1939),英国人,与弗洛伊德齐名的世界性科学领域里最早、最著名的先驱,人称“最文明的英国人”。

霭理士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性心理学家、思想家、作家和文艺评论家。作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家,他终身从事人类性科学和性心理学研究,致力于探究性和人类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是性心理学研究的先驱,贡献有目共睹。而作为具有开拓意义的思想家,他在哲学、宗教、社会学、美学和文学批评上的著述同样令世人刮目相看,为冲破和摆脱宗教、道德和习俗对人类思想的禁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霭理士于1859年2月2日出生于英格兰东部的萨里郡,祖先几代都以航海业为生,他的父亲是一位远洋轮船的船长,在海上漂泊生活了整整50年。霭理士7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出海了,17岁时经历了远航。

霭理士9岁进入当地的法德书院,学习法语、拉丁语。三年后,由于学费昂贵,他进入了一所寄宿学校,在那里,他不仅学习了多种外语,而且接触了不少英国诗人、小说家的作品,同时开始涉猎地质学、化学等自然学科。

1875年,霭理士跟随父亲的轮船前往澳大利亚、印度。在澳大利亚时,他暂时留了下来,成为悉尼附近一所学校的见习老师。此后几年,他都在南半球的这块大陆上从事教师工作,曾经当过家庭老师,也担任过私立学校的校长,过着平淡寂寞的生活,阅读了大量书籍,开始对人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79年,霭理士离开澳大利亚,回到英国,进入圣·托马斯医学院学习。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他还参加了许多科学社团的活动,如讲座、展览之类。1889年,他成为英国人类学会和德国人类学会的会员。此外,他还积极从事文学创作,于1889年主编《现代科学丛书》,其中第一卷就是《性的进化》。丛书的主编工作一直持续到1915年,出版多达50卷,霭理士本人因为这套丛书而闻名遐迩。1890年,他发表了第一部散文作品《新精神》,表达了弘扬科学、解放妇女和传播民主的理想。这一年,他通过了医学院的毕业考试,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887年,霭理士结识了伊迪丝·李,他被她精明能干的工作作风所吸引,两人情投意合,于1891年12月结婚。婚后不久,他发现妻子是个同性恋。他以宽容的态度接受了这个现实,并开始着手研究同性恋问题。

1894年,霭理士撰写的《男与女》作为丛书的一卷出版,从人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和评价了男女之间在第二性征上的差别和含义。其中包含的许多思想,成为《性心理学》的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