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一本书读完心理学名著
4810300000045

第45章 生活心理学(10)

②自觉:即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有明确认识,并能主动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预定目的。自觉性强的人既能独立自主地按照客观规律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又可以不屈从于周围环境的压力和影响,坚定地达成目标。懒惰、盲从和独断是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

③自制、自控:是指善于促使自己执行已采取的决定,排斥与决定无关的行为,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冲动行为。

④坚韧:坚持自己的决定,百折不挠、克服困难以达成目标。

协调的行为指标是:

①行为大多数受理智控制而尽量不受情感和非意识支配。

②能够采取弹性方式处理问题,不固执僵化。

(6)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

人际关系和谐有以下的具体表现:

①在人际交往中,心理相容,互相接纳、尊重,而非心理相克,互相排斥和贬低。

②对他人情感真挚、善良,而非冷漠无情、伤害别人。

③懂得奉献,以集体利益为重,而非损人利己……

(7)心理特点符合心理年龄。每个人都有三种年龄:实际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实际年龄是指人们的自然年龄。生理年龄是指人生理发育成长所呈现出来的年龄特点,与实际年龄往往有差别,如人营养不良,那么其生理发育就迟缓,将导致生理年龄小于实际年龄。

心理年龄是指人的整体心理状况所呈现出的年龄特征,与实际年龄也不完全一致。人的一生可以分为8个心理年龄期:胎儿期、乳儿期、幼儿期、学龄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人在不同的心理年龄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例如,人在幼儿期天真活泼;青少年期自我意识增强,身心飞跃突变,心理活动往往动荡剧烈;到了老年期,心理倾向成熟稳定、老成持重,但身心功能弹性降低,情感容易变得忧郁。

心理特点符合心理年龄,主要有两方面的标准:

①个体的实际年龄应当与心理年龄、生理年龄相符。

②个体在不同心理发育期应表现出相应的心理特征。

2.心身统一观

首先,是我国的传统心身统一观。中国医学即中医学,博大精深,经几千年而不衰,一直深深影响着我国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心身统一观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整体医学思想。这种理论基础和思想与现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倡导的思想是一致的。

我国中医学者用现代语言将《黄帝内经》中关于心身关系的内容概括为以下8个方面:

(1)生命活动与精神活动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如《灵枢·天年》之“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2)不同的情志活动可以相互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之“怒胜思”、“恐胜喜”等。

(3)精神活动与机体活动密切相关。如《素问·阴阳应象》之“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宣明五气》之“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

(4)心主宰精神活动,尤其是有目的、有意志的活动。如《灵枢·口问》之“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

(5)人的情绪活动是机体整个“气”的活动状态的变化,不一定固守某个脏器。

(6)基本体质不同,人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气质类型。如中医有阴阳五态人、阴阳二十五人等说法。

(7)精神状态的调整有利于疾病防治,肉体痛苦的解除有助于精神状态的改善。

(8)身体与心理交互作用可引起不同疾病。如《灵枢·本神》之“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素问·阴阳应象》之“怒伤肝”、“喜伤心”、“恐伤肾”等。

但中医学的心身统一观也是存在缺陷的,如带有很大推测性,缺乏科学实验证据,不能解释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之间的联系机理等。

其次,是现代医学理论中的心身统一观。

现代医学理论认为,人脑的机能是心理活动的实质,心理是人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所以说人脑是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和主宰。心理体验的形成过程是这样的:外界的各种刺激通过外周神经系统的各种感觉神经元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即大脑和脊髓,然后大脑对各种传入的信息进行接受、加工、保存、整合、程序编制等过程,形成各种心理体验。心理体验通过传出神经传到各组织器官,便会完成各种生理功能。

下面以情绪和情感心理活动为例来说明心理与生理的统一性。

现代医学理论认为,情绪和感情活动中所发生的机体变化和外部表现,与神经系统的多种水平的机能密切相关。

(1)情绪与植物性神经系统。人们早就发现,情绪是在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控制之下的。

植物性神经系统是整个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它的主要机能是支配有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生殖等内部器官的活动,调节内脏、平滑肌和腺体的功能。植物性神经系统起源于下丘脑,它的神经联系从下丘脑下行到脊髓,在脊髓的一些部位离开脊髓,通过植物性神经节到达各内脏器官。它是在大脑皮层的控制之下进行活动的。

植物性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它们共同控制内脏器官(心脏、血管、胃肠、肾等)、外部腺体(唾腺、泪腺、汗腺等)及内分泌腺(肾上腺、甲状腺、胰腺等)的活动。

交感神经系统所带来的神经兴奋普遍影响很多器官,引起普遍的神经兴奋和广泛的效应,因此它的作用在于普遍的发放,如引起瞳孔放大、心率增加、血压升高、血液从内脏输送到四肢。这些反应以整体的形式为有机体的应急活动做准备。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机能作用与交感神经系统是相对立的,二者互相制约。交感神经系统使身体准备应急,副交感神经系统使之恢复到正常,以保证内脏和整个机体的正常活动。例如,交感神经系统可引起瞳孔放大、心率增加、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舒张、消化道蠕动减弱、血糖浓度升高等;相对应地,副交感神经系统则引发瞳孔缩小、心率减低、内脏血管舒张、胃肠蠕动增强、血糖浓度降低等现象。

情绪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人在情绪状态下表现出许多生理反应。呼吸、循环系统,骨骼、肌肉组织,内、外腺体,以及代谢过程的活动,在情绪状态中都发生变化。例如,在激动、紧张的情绪状态中,呼吸加速、加深,心跳加速、加强,外周血管舒张,血压升高,血糖增加,血液含氧量也增加;突然的惊惧,呼吸会出现暂时的中断,外周血管收缩,脸色变白,出冷汗、口干;焦虑、忧郁状态抑制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引起食欲减退。

情绪状态与内分泌腺的变化也是密切相关的。例如,在激烈紧张的情绪状态中,肾上腺分泌的反应比较直接,肾上腺素分泌的增加导致血糖、血压、消化、其他腺体一系列的变化反应;处于愤怒状态时,由于去甲肾上腺素分泌的增加,引起血糖、血压升高和肌肉紧张度提高,使机体处于应急状态;处于焦虑状态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出现外周血管收缩、血糖下降、肌肉松弛、消化腺活动下降等生理现象。内分泌系统是情绪反应的一个重要标志。

(2)情绪的中枢机制。现代生理学的研究强调中枢神经机构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许多研究成果证明情绪的特殊体验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和网状结构的机能。大脑皮层则调节着情绪和情感的进行,控制着皮层下中枢的活动。

①丘脑。丘脑是较早被发现的情绪中枢。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凯仑提出了情绪的丘脑学说。他根据丘脑受损伤或丘脑活动在失去大脑皮层的控制时,情绪变得容易激动或发生病理性变化等一些事实,认为丘脑在情绪的发生上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凯仑认为,丘脑部位冲动释放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这实际上已经涉及情绪的定位问题。他用药物使低级中枢从皮层的控制下释放出来,被试者出现笑和哭的情绪反应。根据这些事实,他认为主张情绪无特定的脑中心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可是凯仑的丘脑学说并不完善,它强调了大脑皮层对丘脑抑制的解除是情绪产生的机制,但是却忽略了外周性变化的意义,以及大脑皮层对情绪发生的作用。实验证明,给已去皮层的动物切除全部丘脑之后,怒反应仍然存在,而只有当下丘脑结构被切除后,情绪反应才消失;同时,如果情绪反应是由于丘脑机构从皮层抑制下的释放,那么排除皮层抑制的来源就应当产生连续、持久的怒反应,但是实际上发生的怒反应是暂时的,而不是连续的;而且,怒反应也可以在刺激下丘脑、大脑皮层,甚至小脑时发生。这些事实都不能用皮层抑制的释放来解释。

②下丘脑。许多研究证明,下丘脑在情绪形成中具有很大的作用。下丘脑的一些核团已被认为在许多不同种类的情绪性和动机性行为中是主要的。背部下丘脑是产生怒的整合模式的关键部位。如果这个部位被损坏,被试者只能表现出一些片断的怒反应,而不能表现协调的怒模式;如果下丘脑未被破坏,在它的上部的脑组织无论去掉多少,被试者都仍能表现有组织的怒模式,甚至把被试者的脑在下丘脑以上全部去掉,仍能得到这些行为模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期,学者通过实验研究,提出在下丘脑、边缘系统及其临近部位存在着“奖励”和“惩罚”中枢,即“快乐”和“痛苦”中枢。当刺激这些部位时就会产生愉快的或不愉快的情绪。

③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在情绪的构成中,网状结构起着激活的作用,其所产生的“唤醒”是活跃情绪的必要条件。它可以降低或提高脑的积极性,加强或抑制对刺激的回答反应,人的情绪色彩和情绪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网状结构的状态。

从外周感官和内脏组织来的感觉冲动通过传入神经纤维的旁支进入网状结构,在下丘脑被整合与扩散,兴奋间脑觉醒中枢,激活大脑皮层。激活的作用包括一般的警戒和注意,以及去行动或促使去反应,也包括情绪的被激活,使感情的冲突尖锐。所以网状结构的作用在于产生唤醒,是产生情绪的必要条件。

边缘系统位于前脑底部,它之所以称为边缘,是因为它环绕着脑干形成一个边界,围绕着并延伸到大脑的全部领域。边缘系统的主要部分重叠在下丘脑之上,调节着植物性神经系统,如探究、喂食、攻击、逃避等活动,因而调节着与有机体的天然需要相联系的情绪的机构。

大脑皮层促成感情体验,下丘脑促成情绪表现。这样的观点已为一般人所接受。

④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皮层下部位及整个有机体的最高调节器。情绪、情感的多水平的中枢在皮层下各部位,同时与大脑皮层的调节是密不可分的。大脑皮层可以抑制皮下中枢的兴奋,于是它直接控制情绪和情感。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暂时神经联系系统的维持或破坏使人对现实的态度发生改变,“应当认为,在建立和维持动力定型的情况下,大脑两半球的神经过程是符合于我们通常称为两种基本范畴的情感的东西的,即积极的与消极的情感,以及由于种种情感的组合或不同的紧张性而发生的一系列的色调的变化。”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情绪与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评估联系着。她给情绪下定义为:情绪是对趋向知觉为有益的、离开知觉为有害的东西的一种体验的倾向。这种体验倾向被一种相应的接近或退避的生理变化模式所伴随。这种模式在不同的情绪中是不同的。

通过上面的阐述可以看出,情绪和情感有着十分复杂的生理基础。情绪和感情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神经过程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皮下神经过程的作用处于显著地位,大脑皮层起着调节、制约的作用。情绪和感情的生理基础过程实现着神经系统各个水平上的整合。

同样的道理,其他心理活动也有复杂的生理基础。总之,心理的产生依赖于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功能,而心理产生后,又会反过来通过大脑和神经系统来调节生理活动。心理和生理密不可分,心身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人的完整生命。

3.心理美容是最佳的美容处方

精神压力可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出现持久的心身功能失调,使皮肤干燥松弛、失去光泽,肤色呈病态。这时候就需要进行心理美容了。现代美容不仅是包括化妆、护理、手术等改变人外在形体的技术和理论的形体美容,更重要的是,它还包括心理美容,即从心理的角度去开掘人心灵深处的隐私、疏导郁结的心境、激发对生活的信心,从而营造豁达乐观、欢愉向上的心理状态。

具体地说,心理美容就是通过疏导与暗示,使人的心情愉快、精神饱满;促进血液循环,激活面部和全身肌肤细胞的代谢,使肌肤富有光泽和弹性;使脏腑与气血运行顺畅,浑身充满活力。

心理美容具有社会学的意义,即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体现自我。只有完善了自我,具有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渊博的知识存储、成熟的心理承受力、感人的个性特征、有吸引力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引起对象产生愉悦、认同、感化的魅力,才容易被社会接纳,才能够有宽阔的交往空间,才能够获得美好生活与成功的事业,即利于个人发展又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心理美容可分为不良情绪消除法和健康心理培养法两类。其中,不良情绪消除法包括情趣除忧法、心灵美境法、洒泪排忧法及倾诉苦衷法;健康心理培养法包括工作培养法、音乐培养法、休闲培养法及笑容培养法等,其中笑容培养法是人们最乐意接受的、见效最快的方法。

心理美容包括哪些具体作为呢?下面简单介绍几种。

(1)保持愉快情绪。心理学家认为,愉快的情绪能使人处于怡然自得的状态,有益于人体各种激素的正常分泌,有利于调节大脑功能和血液循环,使美丽从内向外扩散出来。

(2)学会幽默。心理学家认为,幽默是人的一种健康机能,更是心理美容的良方。幽默和风趣的言行不仅可以给人带来欢快的情绪,而且能缓解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维持心理平衡,是生活的调味品和润滑剂。

(3)倾诉衷肠。这是一种有效的自我心理调节方法。当人们心头郁积着苦闷和烦恼,尤其是处于“心理梗塞”时,若能及时向亲友、同事、心理医生倾诉,便可以排淤化结,使受挫的心灵得到一定程度的抚慰,感情的伤口得到几分的愈合。

(4)学会宽容。宽容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环境。日常生活中,夫妻、邻里、同事之间难免有矛盾和烦恼,处理不好就会形成心理问题,影响生活和工作。特别是在被人曲解和伤害时,有些人本能的反应就是报复。然而,报复虽然可以发泄怒气,减轻心中的负荷,求得一时痛快,但更会激化矛盾,甚至造成可怕的后果。退一步海阔天空。此时,人们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宽容。宽容了,心境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