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给大忙人读的易经
4810700000026

第26章 颐卦第二十七震下艮上——本分求“食”无灾祸

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彖日: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

象日: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颐:养。观:显示。

本卦上下两个阳爻像上下腭,中间四个阴爻像两排牙齿。上艮为止,象征上腭静止不动;下震为动,象征下巴咀嚼食物。观看这一卦象,就知道人要自求口中食物,以利于养生,这就是卦辞所说的“观颐自求口实”。从这最原始的本能需求出发,可以推衍出颐养生命的许多道理,总的原则是“贞吉”,守正则吉。顺应生命成长的规律就是守持正道,如此则利人生。[爻群新解]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象日:观我朵颐,亦不足贵也。“龟”在古代用来占卜,有能够多日不吃不喝,所以称“灵龟”。“朵”原义是树枝下垂,“朵颐”是下腭下垂,张口想吃东西的形象。“尔”指“初九”,“我”指“六四”。

“初九”阳刚,在最下位,因与“六四”的小人相应,以致产生贪欲,蠢蠢欲动,将自己如同灵龟般的智慧舍弃,呆呆地张着口,观望他人手中的食物。

“象传”说:只羡慕他人的富贵,不知道运用自己的智慧,并不足以富贵,所以凶险。

这一爻说明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道理。

“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

象日:“六二”征凶,行失类也。

“拂”是违,“经”是常,“拂经”是违反常理的意思。“丘”是高地,指“上”位。“六二”阴柔,象征女人不能单独生活,必须依附阳性的男人。于是,“六二”求养于“初九”。然而寻求在下方的“初九”供养,就颠倒违背常理,因而,又想寻求“上九”供养。但“上九”的地位太高,而且与“六二”不相应,没有供养的义务,以致前往有凶险。

“象传”说:“初九”、“上九”都不与“六二”相应,并非同类,所以,前往也不会有结果。

这一爻说明求养必须依循常理,不可违背原则。

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象日:十年勿用,道大悖也。

“六三”阴柔,不中不正,而且在下卦“震”亦即动的最高位置,象征不正当的行动,已经到达极点,为达到目的,不惜采用任何手段,违反了养的道理。由于养的手段不正当,养的目的即或正当,也会凶险,以致在十年的漫长期间里,得不到供养,没有任何利益。

“象传”说:因为完全违背了道理。

这一爻说明求养必须采取正当的手段。

六四: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

象日:颠颐之吉,上施光也。

“六四”居于上卦艮体。震为动,是贪食之象,只养体而不养德,觌颜求食于人,所以戕生而多凶。而艮为止,能清心寡欲,节制饮食,所求在道,以德自养,身心皆安,所以得养生之正道而吉祥。在震体的下三爻与在艮体的上三爻都有此差异。

这一爻是说,养德胜于养口。

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

象日:居贞之吉。顺以从上也。

“六二”“拂经”、六三“拂颐”皆凶,六五“拂经”却吉。六五以阴虚之质,只宜静养,以利于生命力的逐渐生长和积累,切不可轻举妄动,冒险犯难,随便损耗虚弱的元气。所以爻辞告诫说:“不可涉大川。”只有当元气积蓄充足之日,阴虚转化为阳实之时,养己已足,才能兼养天下。

这一爻是说,应求贤养德,守正安居。

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

象日:由颐,厉,吉,大有庆也。

“上九”处于颐卦之极,这时元气已经得到了充分的积蓄,阴虚已经转为阳实,既养己又养人,既养体又养德,最得颐养之正道,是颐道大成的象征。当此之时,排难涉险必利。但也要防危虑险,心存戒慎,以免功亏一篑。

这一爻是说,以德自养,可以兼养天下。

【颐卦点悟】算让祸从“口”入

俗语有“祸从口出”之说,因口而祸并非仅仅“言”故,还有“食”故,即为了满足“口食”,常常因为取之失道而致祸,如“吃人嘴软”即是一例,也有因“口食”之需而不惜走上种种犯罪道路者。因此,走正道满足“口食”之需,乃是人生的一项重要“课题”。观察一个人平生利益相关联的是些什么人物,以及观察他如何养活自己,就可以知道,只有走正当的取食之道,才能吉祥。颐卦例解不荬贪占别人的便宜颐卦讲自养,讲守正,也就是说,不能靠别人,更不能占别人的便宜。常言道,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软。千万不要因为贪图一点儿实惠而把自已置于进退两难之地。

战国时代,孟子名气很大,府上每日宾客盈门,这一天,接连来了两位神秘人物,一位是齐王的使者,一位是薛国的使者。

齐王的使者给孟子带来赤金100两,说是齐王所赠的一点小意思。孟子见其没有下文,坚决拒绝齐王的馈赠。使者灰溜溜地走了。

隔了一会儿,薛国的使者也来求见。他给孟子带来50两金子,说是薛王的一点心意,感谢孟先生在薛国发生兵难的时候帮了大忙。孟子吩咐手下人把金子收下。左右的人都十分奇怪,其中一个叫陈臻的问道:“齐王送你那么多的金子,你不肯收;薛国才送了齐国的一半,你却接受了。如果你刚才不接受是对的话,那么现在接受就是错了,如果你刚才不接受是错的话,那么现在接受就是对了。”

孟子回答说:“都对。在薛国的时候,我帮了他们的忙,为他们出谋设防,终于平息了一场战争。我也算个有功之人,为什么不应该受到物质奖励呢?而齐国人平白无故给我那么多金子,是有心收买利用我,君子是不可以用金钱收买利用的,我怎么能吃人嘴软呢?”

左右的人听了,都十分佩服孟子的高明见解和高尚操守。

我们祖先的古训是:君子不言利。但亚圣孟子早在战国时期就打破这种观念,对它做了正确的理解。他说过,对于钱财,可以取也可以不取,取和不取的分界,在于会不会损害自己的廉洁。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只要是合法所得,岂有不取之理。所以齐国有贿赂之嫌,孟子拒收它的金子。薛国奉送的是报酬,因此孟子坦然接受。

有人求你帮忙办事,只要是合法的事,你挺身而出,救人水火,最终总会得到人家的回报。按照“礼尚往来”的传统和规矩,这也是应该的。如果在人际交往中,你向别人付出的多,而不给人家一个回报的机会,反倒会伤害人家的感情。

俗话说“销财免灾”。这句话如果反过来讲,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那就是:贪财招灾。越是大利在前,越应该小心谨慎,因为大利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陷阱,一不留神,你就会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