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跟工作和解
4810800000005

第5章 面试过关的心理诀窍(2)

恭喜你,当对方提出这样的问题时,他心里已经有聘用你的打算了,而这个问题主要是再进一步考查一下你对招聘单位是否有足够的了解,同时看看你是否有真才实学。所以前面说过的,应聘前针对应聘单位查找一些相关资料及统计数字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使你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回答这一问题,从而更加引起主聘者的关注。一定要明白,公司之所以会聘用你,是因为你可以为他们提供服务,带来利益,所以这一问题务必要在应聘前精心考虑,到时候才可侃侃而谈。

黄牌警告:泛泛而谈,不着边际,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让人觉得华而不实,不能胜任工作。

险球五:“假如你来公司工作,你期望的薪水是多少?”

这恐怕是所有应聘者最关心、最感棘手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了。当这个问题提出后,就是你表明自己“价值”的时候了。既不能漫天开价,也不能自贬身价,别以为你所要求的待遇越少,越容易找到工作。相反,如果要求薪俸太低,主聘者可能会不屑一顾,误认为你是庸碌之辈。你要充分自信地抬高自己的身价,让主聘者明白你是用自己无价的智慧和才能,来换取合理的、有价的报酬。当然了,也不能过分地自抬身价,以免与对方预估价相差太远,而将其吓跑。关键是要充分估计自身,并多方打听,收集有关信息,然后做到恰如其分就行了。

黄牌警告:犹犹豫豫,思来想去下不了决心,或者说出价目后底气不足,最蠢的是这种回答:“给别人多少就给我多少吧。”要知道各人能力不同,你连要求多少薪水都毫无主见,又怎能担当重任呢?态度决定一切米卢虽然离开了国家队,但中国的足球场上却留下了他的名言:“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用于求职面试中仍然适合。

首先是保持冷静沉着的心态。冷静才能客观,才能有条不紊、讲究策略地表现自己,否则急手忙脚,慌里慌张,粗心大意,只会把事情弄糟。

其次是充满自信,向对方证明你是做这份工作的最佳人选,让对方在你自信的言行中了解你对自己充满自信的理由。但万不可自信过头,变成自满。

另外要诚恳坦率,这是人们普遍欢迎的品行。主聘者大多经验丰富,洞察力强,你的细微表情和掩饰做作都会被他看在眼里,加重他对你的不良印象。

最后,无论何时,请随时随地表示你的礼貌和感谢,“谢谢”两字要时时挂在口上,譬如主聘者请你落座时,一定要面带微笑说声“谢谢”;称赞你时,也要不卑不亢道声“谢谢”;面谈结束告退时,当然也要说声“谢谢”。要知道,这是最神奇、有效的字眼,千万不要忽视它的力量。

黄牌警告:落座后一言不发,等待主聘者发问;面试中随便开玩笑,嚼口香糖,过于随意,或采用方言、俚语及过多形容词进行交谈;面谈完扬长而去,不向主聘者致意,或者过于慌张匆忙,碰倒物品。

在现代社会,面试是求职者都无法省略的一关,有的人能一谈即合,有的人却东奔西走,遍尝闭门羹。这不是机遇不佳,命运不好,而是不懂得面试的诀窍和成事的道理。在这场比赛中,吃一张红牌你就会被罚下场,三张以上的黄牌你就胜利无望。算一算,你吃了几张黄牌,几张红牌,你就会明白,为何别人能成功,而你却失败了。

对1章求职面试中的语言“陷阱”

文/鲁速

经过工人体育馆时,见到参加招聘会的熙熙攘攘的人群,忍不住想起去年自己求职的种种经历。相对于简历来说,面试在求职中发挥着更大的、几乎是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招聘者就是在短暂的接触中,来迅速决定是否聘用眼前陌生的求职者。而检验面试成败的标准只有一个——你是否进行了理智的对话。当初我在求职时屡次败走麦城,就源于跌进了自掘的语言“陷阱”,从而导致了几次面试的惨败。出口先怯必然失败第一次去面试,是去一家法律咨询机构。这可能是求职史上历时最短的一次面试了,前后不过2分钟!

紧张地进了面试室,我红着脸坐下来,自报了姓名,那几名主考官开始哗啦哗啦翻我的简历。我忐忑不安地问:“不知道这次要招几个人?要不要女生?”一位主考官本来正要说话,听我说了这些,他皱了皱眉头,淡淡地说:“不要,原则上我们不要女生。”像一盆冷水兜头泼下,要立刻傻了眼,半晌才说:“可是你们通知我来面试了啊。”那人又淡淡地说:“可能是人力资源部通知错了,对不起,您请回吧。”

我飞一般地逃离了那里,心里极其懊丧。

事后诸葛:问题不在于招不招女生,而在于我预先显露的胆怯。我面试时说的第一句话,首先就给自己打了“折扣”,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自信是一个人做好工作的前提。如果我当时展现了充满自信心的一面,会使面试者对我有信心。而我当时表现得缺乏信心,也立刻使面试者对我失去了信心。想要谈“钱”真的好难第二次面试,是应聘一家有名的海洋石油公司的总经理秘书。一开始几名主考官随意问了几个很常规的问题,比如学校、籍贯、爱好、有过什么实践经验等等,然后他们忽然沉默了,有的低头翻简历,有的不声不响看着我,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一下子使我方寸大乱。该说的已经说完,一时又想不到新的话题,尴尬地沉默了一会儿,我犹犹豫豫地问:“你们这里待遇怎样?有没有休假日?”其中一人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关于工资,你期望多少?”我犹豫了一下,觉得很难提出一个合适的数字,于是就反问:“你们打算给多少?”那人没有回答,只是笑笑说:“回去等通知吧。”

我忐忑不安地回到学校,心里预感这次又“没戏”了,因为他们还没有问任何实质性的问题,就结束了面试。果不其然,我收到的是一封不予录用的礼貌信。

事后诸葛:看来问题就出在谈“钱”这件事上了。“钱”并不是不可以谈,只是要讲究时机,总得别人对自己有了初步意向,才可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否则会让人产生“工作还没干就先提条件,而且我还没说要你呢”这种反感。何况如何谈待遇问题,也是有技巧的,哪能直通通一句反问,显得很没有礼貌。当面提关系只会误事报考公务员的成绩公布后,我幸运地通过了笔试,接下来要进行的就是面试了。这将是我参加的第N次面试,前面若干次的经历,已使我积累了丰富的“临阵”经验,所以我自信这次不会再出现技术性失误。

面试进行了30分钟,自我感觉良好,从主考官的微笑里我意识到,他们对我还是很满意的。何不趁热打铁,上上保险呢,于是我说:“你们单位的肖亮是我叔叔,你们和他都认识吧?”这是我最后一招“杀手锏”,我不知道它的威力如何,因为从主考官的表情上看不出任何迹象。30分钟的面试就这样结束了。

但是,我给自己加的“保险”成了自设的“陷阱”,这第N次的面试又以失败而告终。

事后诸葛:错就错在我“画蛇添足”的最后一句话。这种拉关系、套近乎的话,主考官听了会反感,而且如果主考官与那个提到的人关系不怎么好,甚至有矛盾,结果就更糟。另外,即使主考官是你认识的熟人或亲戚,也不宜在面试时让别人知道这种关系,因为主考官都是由多人组成的,你若暴露了这种关系,就会影响他的最后表决发言。最终.我会“说话”了最后一次面试,我来到目前我就职的这家综合类报社。这次面试,涉及了好多比较“刁钻”的问题,对此我都进行了较为巧妙、得体的回答:

A.“女性常常会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你怎么看?”

对这一问题,我没有简单地回答“我看未必”或“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因为主考官希望听到的是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而不是简单、生硬的反驳。我先用“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我恐怕不能完全接受”为开场白,然后婉转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B.“你的学习成绩并不很优秀。这是怎么回事?”

对此最好的回答方式应该是既不掩饰回避,也不要太直截了当,用明谈缺点实论优点的方式巧妙地绕过去。我是这样回答的:“在校期间我的学习成绩之所以不很优秀,一方面是因为我担任社团负责人,投入社团活动上的精力很多;另一方面我在报纸做兼职记者,也占用了一些时间。这些实践带给我不少收获,假如能应聘到贵社,做兼职记者的经历能使我更快地适应工作。当然,学习成绩不是最优秀,这一点一直让我耿耿于怀,我一直在设法纠正自己的偏差。事实上,我的专业课相当不错,如果您有疑问,可以当场测试我的专业知识。”

c.“今天参加面试的有十多人,如何证明你是最优秀的?”

多次面试已使我明白,这类问题往往是考查求职者随机应变的能力。无论你给自己列举多少优点,别人总有你也许没有的优点,因此正面回答这样的问题毫无意义,只有从正面绕开,侧面回答这个问题。我的回答就是:“对于这一点,可能要因具体情况而论,比如贵社现在所需要的是具有新闻敏感性、社会活动力的人才,虽然前来应聘的都是这方面的对口人才,但我深信我在大学期间主持社团工作、担任兼职记者的经历已为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也是我自认为比较突出的一点。”

D.“你期望的月收入是多少?”

这一问题也很难正面回答,因为我不清楚报社的待遇底线是多少,如果回答低了,他们可能会觉得我自信心不足,难成大器;回答高了,又觉得养不起。所以正确的回答是打太极拳,把球推过去,“我对工资没有硬性要求。我注重的是找对工作机会,只要条件公平,我不会计较太多。相信贵社会根据我的业绩给予合理报酬,以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

这次面试使我顺利成为该报的记者,时隔多日,当初的主考官还常夸我口舌锋利,才思敏捷,殊不知多少次的失败,才使我逐渐积累起教训和经验。在面试中,没有人能保证不犯错误,但是假如求职者能学会在面试时正确使用“语言”,最后就能获得成功——我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