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思路决定出路
4812400000028

第28章 变通决定机遇,换个角度你就是人生的赢家(1)

要改变世界,很难;要改变自己,则比较容易。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某些观念和做法,以抵御外来的侵袭。当自己改变后,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跟着改变了。

如果你希望看到世界改变,那么第一个必须改变的就是自己,改变了自己,人生也就会随之改变。

世事多变,要能随机应变

“一竿子捅到底”讲的是:认准目标,勇往直前,是一切成功者的成事之道。但一切成功者也应该懂得:人生路上,难免有坎坷,难免荆棘遍布,应该学会改变自己,才可能确保制胜。

当一种动机屡经尝试仍不能成功,达不到预定目标时,应该及时调整目标,变换方式,通过别的方法和途径实现目标,或者把原来制定得太高而不切实际的目标往下调整,改变行为方向,则有可能增加成功的概率。如有的高中生,多次报考大学未能遂愿,他见障碍难以逾越,就改为报考中专、技校,或是电大、职工大学。“退而求其次”,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目标的重新审定和转移,不是惧怕困难,而是实事求是的表现;同时,也降低和避免了由于目标不当难以达成而可能产生的挫折感和焦虑情绪。

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宁可吊死在一棵树上,也不肯退而求其次。虽然他们坚定目标,但不考虑实际能力而“盲目追求”。

实际上,当一个人确定的目标由于自身条件或社会因素的限制,不能实现并受到挫折时,就可以改变目标,用另一目标来代替,以使需要得到满足;或通过另一种活动来弥补心理的创伤,驱散由于失败而造成的忧愁和痛苦,增强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1997年初,陈红下岗了。虽然失去了“铁饭碗”,心碎般难受,但她是要强的女人,她坚信,别人能够做到的事,自己也能做到。关键是要有决心、有毅力。痛定思痛,她不再寄希望于铁饭碗,决定寻找自食其力的门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997年9月,她多方筹资2 000元购买了毛线编织机,并报名参加了编织技术培训班。一个月后,她用所学的技术开了一个毛线编织加工店,很快生产出第一批产品。织出的毛线衣裤规格齐全,花式多样,价格便宜,邻里朋友口碑相传,小小编织店的名气一下在县城传开了,生意越来越火。

苦心经营两年多,别人见这营生有利可图,便纷纷入围,小编织店一下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竞争日趋激烈。再加上苏南针织品在响水市低价倾销,使得编织店的利润越来越低,陈红的生意也越来越不景气,这时她主动放弃了编织市场,另找门路。她走南闯北,调研市场,又办起了响水市第一家涂料厂,高薪聘请技术员,开发出了填补国家空白的产品,一炮打响,取得巨大成功。

从陈红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没有果断决定自己创业,如果没有果断转行,那么她就不会有现在的成就。

在此,我们可以得出一条成大事的经验:适应现实的变化而迅速改变自己的观念,最重要的是需要我们有一副聪慧的头脑和敏锐的眼睛,做生活的有心人。

有些人看待问题脱离实际,就认准了“一条道儿走到底,不撞南墙心不死”,从不顾及客观情况,只是单纯地以不变应万变,那也只能是作茧自缚。而有一些人在突然的、意外的重大挫折面前,由于原定的追求目标已不可能实现,或是为了用其他行动来转移、代替心理上的痛苦,就会转而追求别的目标或是进行另外的活动。这也可以获得新的成功,得到心理上的补偿。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现实中,离开特定的现实,要想成大事,简直是天方夜谭。为什么?因为现实是每个人生活的基础。对于那些不停地抱怨现实恶劣的人来说,不能称心如意的现实,就如同生活的牢笼,既束缚手脚,又束缚身心,因此常屈从于现实的压力,成为懦弱者;而那些真正成大事的人,则敢于挑战现实,在现实中磨炼自己的生存能力,敢于改变自己,改变目标,这才是能成事的做法。

换个角度问题会迎刃而解

一样的问题,看待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会截然不同。当你遭遇挫折,身处困境感到绝望,对生活失去信心时,不妨跳出问题的本身,换个角度思考一下,这样你会发现,问题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还是有乐观之处的。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家晚上遭人偷盗,丢了很多东西,一个朋友听说此事后来安慰他,然而,罗斯福却笑着说:“没什么,不用为我担心,我很高兴。第一,那贼只偷走了我的部分财产,而不是全部;第二,他只是来偷我的东西,而不是要杀我;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可见,事情并没有严格的好与坏之分,只是要看你如何看待。你看待的角度不同,自己产生的情绪就不同。我们不可能事事都称心如意,遇到困难、烦心的事;如果采取既“进”又“退”的多条路线去想问题,去看人看事,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很多时候,我们所有的苦难与烦恼都是自己依靠过去生活中所得到“经验”做出的错误判断,这时,我们不妨跳出来,换个角度看问题,这样你就不会为战场失败、商场失手、情场失意而颓唐;也不会为名利加身、赞誉四起而得意忘形。换个角度看待问题,是一种突破、一种解脱、一种超越、一种高层次的淡泊宁静。

在生活中,被人误解或受点委屈是常有的事,如果我们此时不急于表白自己,而是换个角度来分析,把它看作是提高自己的阶梯,那么,取得更大的进步是有可能的。

作家嵇鸿先生在上海读中学时,有一次国文老师布置了一篇题为“上海一角”的命题作文。他立即想起曾在虞洽卿路(今西藏路)与某路交界处,见过做道场的一个场面。在20世纪30年代,这种歌舞升平的景象与日本侵略者侵占上海后的凶恶气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嵇鸿对此感触颇深,他只觉得有千言万语在脑子里奔腾。于是他以此为题材提笔写作,在纸上展现了一幅人鬼共舞的画面。

哪知作文本发下后,见到先生的批语竟是:“是否出自本人之手?”当看到这句评语后,嵇鸿的心里十分平静。他“波澜不惊”,甚至还“喜出望外”。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他是这样想的:先生既然怀疑我抄袭,正说明自己的作文已“非同寻常”。从此他信心大增,后来,终于走入文坛和讲坛。

同样是这句“是否出自本人之手”,换了旁人也许会使他们像被什么刺了一样,一跳三丈高,甚至从此对学习采取冷淡、敷衍的态度,自身的潜能也就因此而得不到有效开发和释放。而嵇鸿先生正是因为善于辩证地看问题,才能够“冷话热听”、“辣话甜听”,从中得到激励,因此终生受益,成了作家、教授。

人在复杂的社会中奔波,每天都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如果我们不换换眼光,而总是以某种思维定势来评判谁是谁非,在看别人和看自己时下意识地采取两种标准,那么,就会严重影响我们对自身、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再美的世界,也只能是雾里看花,甚至连花也不像了。

有两个人一起在街上闲逛,迎面碰到他们的同事,但对方没有与他们打招呼,径直走过去了。面对这件事情却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其中一个是这样想的,那个同事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而没有注意到我们。即使是看到我们而没有理睬,也可能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

而另一个人却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我顶撞了他,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他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茬了。”

这让我们看到,两种不同的想法就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该干什么仍继续干什么;而后者就可能忧心忡忡,以致无法平静下来干好自己的工作。

常能换一种眼光看问题,能够使我们心胸开阔,不拘泥于事物。当我们刚走上社会而心存畏惧时,我们要想那是锻炼我们的好天地;当我们做某件事情成功后,我们要想到它其实也可能会走向失败……

换一种立场需要有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入思考。如果别人鄙视你,说你能力如何如何不行,业绩如何如何不如他人,事情办得如何如何差劲,你一定不要生气,也许这正是改变他人眼光的好机会。以你的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来证明你是能干的、能行的,鄙视你的人自然也就不再鄙视你了。所以,当你换一种眼光的时候,让别人也换了眼光,你应该感谢别人鞭策和激励了你。

换一种立场,换一个角度,就会有新奇的发现。横着切苹果,我们会发现珍贵的“星星”,站在别人的立场,我们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换一种立场看垃圾,如果措施得当、得力,它将不再是脏乱的废物,而是可以利用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