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演讲金口财
4818000000033

第33章 形体姿态:演好才能讲好(1)

形体语和口头语的关系

形体语言是演讲者的重要表现手段。正确地使用形体语言对演讲者表达自己的意思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和口语一样,都是演讲者向外界表达自己意见和看法的工具。为了更好地使用形体语言,我们首先要了解形体语言的基本知识。

◎ 什么是形体语言

人类生来就富有动作性。当人采取行为的时候,伴随而来的就是动作与表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动作与表情是行为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们以独特的信息形式直接显示着行为的意义。人们将这些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行为的意义,即能够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人体动作,如仪表、风度、手势、动作、眼神、表情、姿态、服饰等等,叫做形体语言,也叫无声语言、体态语言或态势语言。

形体语言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器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据心理学家研究,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只有7%的交流效果是通过我们使用词语取得的。使用这些词语的口吻占了交流效果的38%,而形体语言则占了交流效果的55%。心理学与生理学的另一项研究表明,人从视觉渠道获得的外部信息,约占所获得的全部外部信息的80%。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艾德华·霍尔所说:“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

形体语言虽然无声,但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对演讲中有声语言的必要补充和烘托。形体语言因其独特的有形性、可视性和直接性,成为演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演讲口才家来说,形体语言具有不可低估的特殊价值。

◎ 形体语言是口语的有力补充

演讲是“演”和“讲”的艺术。演讲中的“演”是在“讲”的艺术基础上起作用的,是受“讲”制约的,同时又与“讲”珠联璧合,形成完美的演讲语言艺术。形体语言对口语的辅助作用大多表现在下面几点。

1. 形体语言能对口语加以补充

电影中常有这样的镜头:上级领导代表组织把一项重要任务交给下级,在慎重、严肃的谈话之后,领导同志会有力地、久久地握着下级的手。“握手”这一形体语言延伸了口语的语意,并使之更丰富、更完整,传递出了信任、鼓励、期待的信息,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在口语还没有把意思表达得很清楚、很完整的情况下,形体语言的运用,可以起到限定或延伸口语的作用。

2. 形体语言强化口语表达效果

列宁在演讲时,两眼凝望听众,精神饱满,习惯用右手下劈来加强语气,或者把手臂有力地伸向前方,表现出自信和坚毅。列宁的演讲之所以能使听众达到痴迷的程度,除了他的口语极富鼓动性和感染力之外,还得益于他独具个性的形体语言的运用。

哭泣、鄙视、瞪眼、挥动拳头等形体语言都能起到强化口语表达效果的作用。在口语已经把意思表达清楚的情况下,运用形体语言能起到印证和强化口语的作用。

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及听众的复杂心理,有时候演讲者即使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口语的表达技巧,仍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于是就有意识地借用形体语言来感化或震慑听众,以达到预定的目的。

3. 能加强口语信息的可信度

身姿、手势、表情的自然流露,具有更多的真实性。听众可以从演讲者的形体语言中印证口语信息的真实性,因而形体语言可以增强了口语信息的可信度。有些演讲者由于心情紧张,致使语音走调,内容遗忘,从而削弱了演讲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如果演讲者表情轻松、神态自然,那就可以稳定听众情绪,增加口语信息的可信度。因为听众不只是在“察言”,也在“观色”。

4. 特定条件下形体语言可取代口语

当讲到激情奔放的内容时,演讲者张开双臂,手势上扬,目光炯炯,停顿片刻,就会给听众以强烈的感染。当讲到悲哀的内容时,演讲者双眉低垂,面露戚容,静默不语,听众也会怦然心动,跟着悲伤起来。在演讲中,有时为了表达某种感情或表达一个不便明言的事实,不说一句话,全以形体语言取代,往往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演讲中眼神的运用

眼神与语言之间有一种同步效应。人们的思想感情常常通过眼神自然流露出来。眼神配合口语,能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这是因为人的眼睛有上百条神经连结大脑,它们是大脑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时又受到大脑中枢神经的控制。所以,眼睛能自如地传递心灵的信息,反映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演讲者在运用口语传递信息的同时,也自然要通过自己的眼神,把内心的激情、学识、品德、情操、审美情趣等等传递给听众。

不同的眼神,给人以不同的印象。眼神坚定明澈,使人感到坦荡、善良、天真;眼神阴暗狡黠,给人以虚伪、狭隘、刁奸之感;左顾右盼,显得心慌意乱;翘首仰视,露出凝思高傲;低头俯视,露出胆怯、害羞。眼神会透露人的内心真意和隐秘。演讲者的眼神变化要与演讲内容的发展和自己情绪的变化相协调,要注意眼神运用的多样性,准确地表情达意,给人以胸怀坦荡的感觉。

眼神不仅可辅助口头语言表达思想感情,而且有时还能直接代替语言。例如,在演讲过程中,现场出现局部骚乱等情况,演讲者可以不开口,而采取盯视法,投出一道目光,使听众领会其意,注意听讲。这样,眼神便代替了语言呼唤,起到了控场作用。眼睛在演讲过程中,既能输出信息,又能接受信息。演讲者在运用目光传递信息的同时,也通过目光察言观色,接受听众的信息反馈,使眼睛发挥组织演讲和收集演讲效果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演讲者既要保持视线的目标在正前方,炯炯有神地面对听众,又要不断地兼顾全场,了解听众的反应。也就是要把目光注视前方与多方位观察巧妙地结合起来,全方位地观察听众。

要做到全方位地观察听众,演讲者要自如地学会运用眼神的三种技法。

◎ 虚视法

虚视法,即目光似盯未盯地望着观众。运用这种方法可显示出演讲者端庄大方的神态,可引导听众进入描述的意境之中,还可烘托气氛。但应注意使用不可频繁,以免给人以傲慢的感觉。

◎ 点视法

点视法,即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重点注视某一局部听众。运用这种方法可对专心致志的热心听众表示赞许和感谢;对有疑问和感到困惑的听众进行引导和启发;对想询问的听众给予支持和鼓励;对影响现场秩序的听众进行制止,使其收敛,达到控场的目的。运用这种方法针对性较强,目光含义要明确,同时要适可而止,避免与听众目光长时间直接接触,以免被注视的听众局促不安和其他听众受冷落。

◎ 环视法

环视法,即目光有节奏或周期性地环视全场。其目的主要在于掌握整个演讲现场动态,照顾全场,统帅全局。运用这种方法,可使全场听众产生亲近感。但必须注意,一定要照顾全局,不可忽视任何角落的听众;同时,头部摆动幅度不宜过大,眼珠不可肆意乱转。

总之,无论使用哪种眼神,都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和感情,绝不可漫无目的地故弄玄虚。眼神的运用要和有声语言及其他体态动作密切结合,协调一致。同时,在运用眼神时,应当表现出信心和活力,显出风度。

保持和听众的视线接触

在对你的演讲材料足够熟悉的基础上,你可以尽可能频繁地与听众进行视线接触。直视他人的脸意味着坦率和兴趣,而目光游移或者躲躲闪闪则被解释为心怀鬼胎或狡猾诡诈。人们更愿意看着你的脸而不是你的头顶。并且,如果你的眼光一成不变地盯着窗外或看着天花板,听众的注意力就会被你从演讲内容上引开。过了一段时间,听众关注的焦点开始转移到那些方向,他们暗自揣测着你的提示卡是否粘在了大梁上,或者窗外是否正发生重大的犯罪事件。

但更基本的还是,和听众保持视线接触可以使得你察言观色并获得你所需的信息反馈。通过将你的视线停留在人们的脑袋之间,或者是将视线投射在后排听众的头顶上方来伪装虚假的视线接触,这种做法只会让你得不偿失。

当演讲刚刚开始,你还没有步入正轨时,找到一些用点头示意和积极的面部表情对你做出支持性回应的听众。看着他们并利用他们的支持来帮助你度过这段令你感觉不舒服的时间。但一旦你开始正常发挥,应扩大你的视线接触的范围,使之包括所有的听众。

事实上,你需要做的是直视单个听众的眼睛,并保持这种视线接触至少3秒钟以上。不要迅速地从一排排脸上扫视而过。在整个房间内随意地移动你的视线,不要掉入一种单调刻板的模式:左,中,右,中,左……找一个朋友或同事进行观察,看看你的目光是否机械呆滞或者你是否老是忽略某部分听众。

在任何演讲甚至是手拿演讲稿的演讲中,你应当将85%的时间用于进行视线接触,只有在朗读技术性资料或简单地参考一下你的笔记时,你的视线才不在听众席上。最重要的是,在你的开场白和总结陈述以及列举最为雄辩有力的观点和最为关键的论据时,要确保和听众保持视线接触。

演讲时得体的微笑

微笑是一种良性的脸部表情,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自信的标志、礼貌的象征、涵养的外化、情感的体现。在演讲中可以象征性格开朗与温和,可以建立融洽气氛,消除听众抵触情绪,可激发感情,缓解矛盾。曾在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美国哈佛大学担任校长三十年之久的叶洛特博士说:“微笑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催化剂。”

下列场合可运用微笑技法。

1. 表达赞美、歌颂等感情色彩时应微笑。此时要博得别人笑,自己首先要笑。

2. 上台与下台时应微笑。这样可拉近与听众的距离,把良好的形象留在听众心中。

3. 面对听众提问时送上一缕微笑是无声的赞美与鼓励。

4. 肯定或否定听众的一些言行时,可以配合着点头或摇头,面带微笑。

5. 面对喧闹的听众,演讲者可略停顿,同时面带微笑是一种含蓄的批评与指责。

6. 表达一些与微笑不相悖的情感时可微笑。法国作家阿诺·葛拉索说:“笑是没有副作用的镇定剂!”

当然,演讲中不能从头到尾一味微笑,否则会让人觉得你带了一个假面具上台演讲,没有感情。尤其是不该笑的感情表达时更不能笑。例如下段演讲:

“不是有人在坐车不畅时埋怨他们‘乱哄哄,路不通,车不动’吗?不是有些漂亮的姑娘品评他们是‘多一个脑袋的电线杆’吗?不是有人谩骂他们秉公处罚是自己给自己发奖金吗?更不是有人丧尽天良将车轮辗向我们这些可敬可爱的马路卫士吗?”

下列情况需注意。

表达悲痛、思考、痛苦、愤怒、失望、讨厌、懊悔、批评、争论等负面情绪时不能微笑。

你已完全放开,不觉紧张,没有必要运用微笑来控制情绪、松弛神经时可不要微笑。

另外,演讲中的笑要随内容感情变化而变化:有兴奋喜悦的笑,有冷嘲热讽的笑。演讲中既要注意用自己的“笑容”去表达内容,感染听众,也要保证笑的价值,该笑则笑,不该笑则止。

演讲手势的重要作用

语言学家们认为,手势是人类进化历程中最早使用的交际工具,是先于有声语言的。手势语在当时的交际中,使用频率之高,范围之广,非今日可比。

早在两千年前就有一位古罗马的政治家、雄辩家说过:“一切心理活动都伴随着指手画脚等动作。双目传神的面部表情尤其丰富,手势恰如人体的一种语言,这种语言甚至连最野蛮的人都能理解。”一位在华讲学的心理学教授与一群聋哑儿童不期而遇,居然能用欧美流行的手势语言同他们顺利交流。事后,这位教授风趣地说:“用手势语交流比不懂英文的人用手势比划更方便、更省事。”

手是人体敏锐的表情器官之一。手势是体态语言的主要形式,使用频率最高。由于双手活动幅度较大,活动最方便、最灵巧,形态变化也最多,因而,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最强,最能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寓意深刻、优美得体的手势动作,能产生极大的魅力,激发听众的热情,加深听众对演讲内容的理解,使演讲获得成功。

从手势活动的区域来看,大体有三种情况:一种在胸部以上,常常用以表达激昂慷慨、积极向上的内容和感情;另一种在胸腹之间,常用以表示一般性叙事说理和较平静的情绪;还有一种在腹部以下,常用以表示否定、鄙视、憎恨等内容和情感。

根据手的不同形状和活动部位,手势动作可分为手指动作、手掌动作和握拳动作。这些手势语言具有多种复杂的含义,应该细心辨识和掌握。例如,常用拇指和小指,分别表示赞扬与鄙夷;单手手掌向前推出,显出信心和力量;双手由分而合表示亲密、团结、联合;握拳显示情感异常激烈;等等。总之,手势的部位、幅度、方向、急缓、形状、角度等不同,所表达的思想含义和感情色彩就有很大差别。演讲者不可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而要根据演讲内容的不同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手势。

从手势表达的思想内容来看,手势动作可分为情意手势、指示手势、象形手势与象征手势。

情意手势用以表达感情,使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使听众易于领悟演讲者的思想情感,如挥拳表义愤,推掌表拒绝等。

指示手势用以指明演讲中涉及的人或事物及其所在位置,从而增强真实感和亲切感。指示有实指、虚指之分。实指涉及的对象是在场听众视线所能达到的;虚指涉及的对象远离会场,是听众无法看到的。

象形手势用以模拟人或物的形状、体积、高度等,给听众以具体、明确的印象。这种手势常略带夸张,只求神似,不可过分机械模仿。

象征手势用以表现某些抽象概念,以生动具体的手势和有声语言构成一种易于理解的意境。例如,讲“一颗红心献人民”时,双手做捧物上举的姿势,自然构成一种虔诚奉献的意境,给听众留下鲜明具体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