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心理医生不会告诉你的秘密
4818500000032

第32章 早期人格障碍的秘密(2)

自恋型人格在许多方面与戏剧型人格的表现相似,如情感戏剧化,有时还喜欢性挑逗。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戏剧型人格的人外向、热情,而自恋型人格的人却内向、冷漠。自恋型的人过分看重自己,对权力与理想式的爱情有非分的幻想。他们渴望引人注目,对批评极为敏感。在人际交往中,这种人很难表现出同情心。

有很多贬义的词可以用来形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自私、傲慢、自命不凡、目中无人、自高自大、唯我独尊、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些特征都来自于他们过高的自我评价和过分的自尊。

他们对人、对己的基本看法通常是:我是卓越的、才华出众的,别人比不上我,所以都嫉妒我。他们认为别人对他们的关注、赞美、关心、帮助都是理所应当的,成功、权力、荣誉也理所应当是属于他们的。因此,他们对待批评、挫折的反应是愤怒、敌意的,甚至会采取报复行动。他们缺乏同情心,对人冷漠,因而也会利用或玩弄他人的感情;他们没有责任感,更没有愧疚感,做错事总会寻找借口和“替罪羊”,因为,如果承认错误就会威胁到他们的自我评价。

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热衷于与他人比较和竞争,因为他们希望能在竞争中打败他人,证明自己的优越。然而,当他们无法胜过他人时,会充满嫉妒与敌意,对竞争对手进行恶意的攻击或陷害。

如果说每一种异常心理的产生都有一定原因的话,那么自恋心理的产生是相对比较复杂的。对此,我们有必要追根溯源一番。

1.过分娇宠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个人自恋心理产生的第一根源。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的自我评价首先取决于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看法,家庭则是他们自我评价的第一参考系。父母宠爱、夸赞、表扬,会使他们觉得自己“相当了不起”。

2.生活一帆风顺。人的认识来源于经验,生活中遭受过许多挫折和打击的人,很少有自恋的心理,而生活一帆风顺,则很容易养成自恋的性格。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如果他们在学校又出类拔萃,老师又宠爱他们,就会养成自信、自傲和自负的个性。

3.片面的自我认识。自恋者缩小自己的短处,夸大自己的长处,缺乏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对别人的能力评价过低。当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时,往往会产生自恋的心理。这种人往往好大喜功,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就认为自己了不起,把成功完全归因于自己的主观努力,把失败完全归咎于客观条件,过分地自恋和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举手投足都看得与众不同。

4.情感上的原因。一些人的自尊心特别强烈,为了保护自尊心,在挫折面前,常常会产生两种既相反又相通的自我保护心理:一种是自卑心理,通过自我隔绝,避免自尊心进一步受损;另一种就是自负心理,通过自我放大,获得自卑不足的补偿。例如,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深怕被经济条件优越的同学看不起,装清高,在表面上摆出看不起这些同学的样子。这种自负心理是自尊心过分敏感的表现。

从动机上来看,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最根本的是想得到他人的赞赏与爱,然而,他们对他人的冷漠和藐视,恰好使他们得到他们最恐惧的后果——被他人拒绝。幸运的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是可以通过自我教育而有所改善的。

■解决之道

一、解除自我中心观

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人生中最为自我中心的阶段是婴儿时期。由此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实际上退到了婴儿期。朱迪斯·维尔斯特在他的《必要的丧失》一书中说到:“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必须了解那些婴儿化的行为。你可以把自己认为讨人厌嫌的人格特征和别人对你的批评罗列下来,看看有多少婴儿化的成分。

还可以请一位和你亲近的人作为你的监督者,一旦你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便给予警告和提示,督促你及时改正。通过这些努力,自我中心观是会慢慢消除的。

二、学会爱别人

对于自恋型的人来说,光抛弃自我中心观念还不够,还必须学会去爱别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观念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你要获得爱首先必须付出爱。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一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幼儿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爱”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爱因为我爱”的原则,不成熟的爱认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认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维尔斯特认为,通过爱我们可以超越人生。自恋型的爱就像是幼儿的爱,是不成熟的爱,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

生活中最简单的爱的行为便是关心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当别人生病时及时送上一声问候,病人会真诚地感激你;当别人在经济上有困难时,你力所能及地解囊相助,便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分对他人的爱心,你的自恋症便会自然减轻。

■心理测试

自恋型人格的自我测试

下列各题哪些与你的情况相符。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2.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词。

3.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4.坚信自己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只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对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分的幻想。

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7.渴望持久地受人关注与赞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强的嫉妒心。

评析:

如果你符合其中的5项或5项以上,那么你很可能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

心理问题35 回避型人格

看到人总是低着头,对人有意回避

■问题描述

肖艾的智商并不低,他兴趣广泛,思维敏捷,然而几年前参加高考时,他却名落孙山。后来肖艾去了南方,在广州一家电脑公司做营销工作。营销工作虽然辛苦,但收入颇丰。肖艾的工作很出色,业绩好,多次受到老总的嘉奖,并担任了营销主管。一年后,公司招进了三名大学本科生,其中一人做了他的助手。

有一名大学生做他的助手,本来可以使他的事业如虎添翼,然而肖艾却陷入了自卑的泥淖。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情绪低落,不爱讲话,工作劲头大打折扣。几个月以后,老总看到他的业绩下降,便撤了他的营销主管的职务,并让肖艾的助手来接替他。这以后,肖艾的情况更为恶化,他不与任何人说话,看到人总是低着头,当别人主动与他接近时,他总是有意回避。有一次,公司举办歌咏会,所有的人都参加了,唯独肖艾一个人没有报名参加。公司领导动员他参加,他也就和大家一块参加排练了,但正式演出时,他却一个人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在日记里,肖艾说他其实心底总有一种痛,因为他的人生并不顺利,没有考上大学。这个结在他心底早就有了,一旦有外界刺激时,他就会想起来,使他非常不安。他想回避所有的人和事,甚至想回避这个世界。肖艾说:“我甚至连电话都不愿意接。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卑微的人,没有人会关爱我,包括我的恋人。我只能回避一切。”

■问题分析

回避型人格障碍又叫焦虑型人格障碍或逃避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

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陷入痛苦之中,且很难从中解脱出来。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而被人讥笑讽刺,因而,即使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在处理某个一般性问题时,他们往往也表现得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常常是下定了决心,却又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时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多安分守己,从不做那些冒险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外,很少去参加社交活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精力不足。这些人在单位一般都被领导视为“积极肯干、工作认真的好职员”,因此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可是当领导委以重任时,他们却都想方设法推辞,从不接受过多的社会工作。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与分裂型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不同:前者并不安于或欣赏自己的孤独,不与人来往并非出于自己的意愿,他们行为的退缩源于心理上的自卑。想与人来往,又怕被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因害羞而不敢亲近。

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感起源于人的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也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记忆力、性格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具体说来,自卑感的产生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作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自己。有人发现,性格较内向的人,多愿意接受别人的低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评价,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也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这样越比越泄气,越比越自卑。

2.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当人面临一种新局面时,首先都会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应付。有的人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觉得“我不行”,由于事先有这样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感,产生心理负担,工作效果必然不佳。这种结果又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反馈作用,影响到以后的行为,这样恶性循环,使自卑感进一步加深。

3.挫折的影响。有的人由于神经过程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使其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

此外,生理缺陷、性别、出身、经济条件、政治地位、职业等都有可能对自卑心理的形成产生影响。这种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而久之就成了人格的一部分,造成行为的退缩和遇事回避的态度,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

■解决之道

一、消除自卑感

1.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必须从改变认识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要认识到他人也会有不足之处。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2.要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做是一种有弊无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观绝望,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它不仅不利于自卑心理的消除,反而会加重自卑心理。心理学家认为,自卑的人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特长,而且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安分随和,善于思考,做事谨慎,一般人都较相信他人,并乐于与他人相处。指出自卑者的这些优点,不是要他们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们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不要因有自卑感而绝望,认识这些优点可以增强生活的信心,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础。

3.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自己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的!”或者不妨自问:“人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我不也是人吗?”如果怀着“豁出去了”的心理去从事自己的活动,事先不过多地设想失败后的情绪体验,就会产生自信心。

二、克服自己的人际交往障碍

回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因此必须按梯级任务作业的要求给自己订一个交朋友的计划。起始的级别比较低,任务比较简单,以后逐步加深难度。例如,有专家提出下列梯级任务。

第一周,每天与同事(或邻居、亲戚、室友等)聊天十分钟。

第二周,每天与他人聊天二十分钟,同时与其中某一位多聊十分钟。

第三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一位朋友做不计时的随意谈心。

第四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几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随意聊天,或家宴,或郊游。

第五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积极参加各种思想交流、学术交流、技术交流等活动。

第六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尝试去与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交往。

一般说来,上述梯级任务看似轻松,但认真做起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最好找一个监督员,让他来评定执行情况,并督促你坚持下去。其实,第六周的任务已超出常人的生活习惯,但作为治疗手段,在强度上超出常规生活是适宜的。在开始执行梯级任务时,患者可能会觉得很困难,也可能觉得毫无趣味,这些都要尽量设法克服,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心理测试

回避型人格的自我测试

下列各题哪些与你的情况相符。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的事务之中。

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