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先忘掉辽东的紧张局势和北美的战机,先来看看明帝国的历史。
公元1588年,万历大帝完成工业革命,开始了浩荡的西征,1月29日,俄罗斯覆灭,2月15日,波兰覆灭,2月28日,万历大帝基本统合北欧,4月15日,万历派李如松将军进军中欧,李如松不负众望,于5月1日攻陷中欧最后一个据点慕尼黑。
5月12日,万历和法兰西帝国签订秘密军事同盟,期限和内容不详。
同月17日,万历统合德意志第一帝国,19日时,万历将军队撤出德国,21日,英国在万历的威胁下被迫签订《中英巴黎条约》,被迫放弃北美领土部分控制权。至此,万历的巴黎—柏林—北平同盟构成,即维也纳体系形成。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俄国,奥斯曼土耳其,塞尔维亚等等的国家通过战争手段取得了独立,当然,这背后都有第二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的干预。
可以这样说,如今的明帝国就是和英国就是我们曾经见到的苏联和美国。
英国利用所谓的盟友去牵制明帝国,而明帝国也在欧洲布下了两枚棋子,双方的对抗一直延续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
英国抓住先机,率先完成发电机和内燃机,同时打造了战列舰。
而明帝国紧随其后,完成飞机和电话等发明的研究。
而高加索油田的开发,使得明帝国在更新武器方面占得了先机。没有油料,什么飞机都不好用。
而在这方面英国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对付,只能是依靠在一次在利比亚境内的战争中发现的石油来应对明帝国。
紧接着,明帝国率先制造了军用战斗机伊-1战斗机,时速100千米每小时,并在德挪战争中取得了击落挪威14架英国X-5侦查机的战绩,由此创造出了一位王牌飞行员——于,人们只知道他的这个代号。
同年英国制造出了“剑鱼”战斗机,时速159千米每小时,在速度上对伊-1战斗机造成了碾压,但紧接着明帝国依靠蚩尤重工集团在中东的重工业完成了数量上的压制,正如斯大林说过的,数量也是一种质量。
同时,明帝国也开始研究更新型的活塞式战斗机。
同样的,在海军上,双方也进行了军备竞赛,但是毕竟英国是海上霸主,所以在这一方面明帝国是劣势,英国目前在北美有一艘战列舰(已沉),本土的皇家舰队八艘战列舰,大西洋舰队八艘战列舰,之前的海上封锁是这两支舰队的合力,印度洋舰队三艘战列舰。
反观明帝国,若不是天启时期,天启皇帝认识到了海防的重要性,并且有当时内阁首辅陆中麟的支持,恐怕拥有七艘战列舰的南海舰队(还有两艘即将下水)和拥有四艘战列舰的北洋舰队恐怕是不会存在了。
但无论如何,明帝国终于能够在亚洲和英国舰队叫板了。
紧接着双方开始了一系列的局部战争的试探。
1622年4月,南非英德战争爆发,英国损失近万人后,吞并了拥有金矿的南非。
7月,德奥(奥匈帝国,目前已经解体)联军攻陷埃及首都开罗,英国被迫与德奥签订《开罗条约》,将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分出一半。
8月,俄国完成陆军整备,向波兰发动进攻,波兰在经历几次战争的失败后,被迫将近半领土割让给俄国,德国趁机联合法国在国际上批判俄国,并给予波兰武器装备援助,表示愿意支持波兰的正义反侵略战争,于是波兰加入德法同盟。
而奥地利与匈牙利虽然因为解体的缘故军队遭到了削弱,但是仍旧对巴尔干半岛怀有野心,于是于12月30日加入同盟。
英国则拉拢了俄国和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等国组成协约国,在万历的一手策划下,历史上的协约国已经没有那么强大了。
不过明帝国并没有参与其中,他们在擦拭自己身上的伤口,英国也趁机在明帝国庞大的领土上弄出了一批炮灰,例如金国,印度,日本,越南,以及澳大利亚,他们组成了反明同盟,并宣扬明帝国应当让各民族的人建立国家。
而现在他们的结果就是印度只拥有历史上印度的一半领土,越南每两到三年便会遭到明帝国的进攻,明帝国撤回了在日本岛上的所有军工企业。
他们之中只有金国还比较好,在辽东站稳了脚跟,逐步发展,再加上陆中麟的先南后北计划,他们这两年一直在积极发现。
总而言之,英国通过自己在世界上的殖民地和自己庞大的经济体,向暴发户中国发出了挑战,双方就此形成了一个不一样的一战前格局。
(这张是推荐票的,剩余欠更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