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
4842600000036

第36章 说话要说服力(1)

时代进入21世纪,说服更成为我们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说服是一门艺术,更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因某事而说服某人,就必须掌握一些说服的技巧和法则。

说服他人要遵循的原则

劝说是人际影响的一种形式,它表现为劝说者通过谈话让劝说对象理解并接受自己的观点。我们在和别人交往,尤其是和陌生人交往时,会有某些要达到的目的。而这些目的或多或少都需要对方接受自己,相信自己。因此,劝说的艺术是交往中不可缺少的。

第一个原则是动之以情。顺利地接近被劝说者,使其产生愿意听从劝说的感情,是成功改变他人态度的基础。人是理智的动物,却常常做出缺乏理智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行为是受外界的思想或建议影响的。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不假思索的就把某种品牌列为最佳品牌,这就是因为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响。这就告诉我们要说服他人,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要关心他人。人们都有被尊重和被爱的需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爱护。人们受到了关心,就会产生感恩之情,就容易听得进去意见和建议。劝说不是压制,心理学上有“对抗理论”,人们都喜欢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活动,而不愿意听他人的指挥,让人摆布。强迫某人做某事,就会让对方感到自主权受到了伤害,而唤起对立的情绪。鉴于这种心理的存在,在说服他人的时候,要尽量用商量的语气,以保护对方的自尊,这样也有利于取得好的说服效果。

此外,我们在和人交谈中,巧妙地运用语言造成某种特定的情感环境,也有助于说服他人。

第二个原则是消除他人的戒备心理。在与陌生人打交道的时候,双方都会存在一定的戒备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会影响双方自如地交往。所以,消除戒备状态、让人放松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当交往对象持有顽固的见解时,直来直往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往往会碰壁,遇到这种情况最好采取“迂回战术”。

所谓的迂回战术就是把对方的注意力从他敏感的问题上引开,绕个弯子,再回到正题上来。这样可以消除对方的戒心,避免陷入僵局。

卡耐基曾经告诫人们:“与人交谈,要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不要先讨论双方不一致的问题,而要先强调,并且反复强调你们一致的事情。让对方一开始就说‘是’‘对的’,而不要让对方一开始就说‘不’。”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说出“不”字的时候,他的整个肌体,包括肉体和精神,都处于一种明显的收缩状态,这种状态往往会使他拒绝任何人的意见。同时,当“不”字说出来以后,人们就不愿意再悔改。哪怕他明显地意识到自己出现了错误,也会找出种种理由为自己辩解,甚至会贬损对方的观点,这就是某种自尊心作祟。

明白了这个道理,在劝说对方的时候就尽量不要让对方把“不”字说出来,或让他暂时忘记自己的观点。要尽可能地让对方说“是”,这时候他是放松的,比较容易接受他人的意见,至少不会轻易地反对,而会先权衡。而且一旦“是”字说出口,他也不会再轻易地否定了。所以要利用这种心理学效应让对方接受你的意见。

第三个原则是要有严谨的逻辑性。劝说是说服,而不是压服,总需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进行论证。而论证是否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话语的逻辑性。严谨有力的逻辑通常让对方无力辩驳,甚至能够起到对方自我说服的作用。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常常采用逻辑上的归谬法让他的学生认识到原来观点的错误。他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谈自己的观点,并不断地补充问题,诱导学生把错误的前提逐渐推到荒谬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逻辑思维,一步步通向自己的观点。这种方法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家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种劝说技巧——逻辑诱导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劝说之前,先明确要改变对方什么态度,然后找一些和这种态度相背而对方又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来发问,使对方处于两难推理中,要么否定自己原来的观点,要么否定自己眼前的事实。既然事实是无法否定的,就只能改变自己原来的观点了。这样的逻辑诱导就达到了说服的目的。

寻找最佳突破点

“说服”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人生在世,经历不一,性格不一,学识不一,专业不一,与之相对应的心态、兴趣、做事、为人,当然也不一样。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方面说明莎氏戏剧中哈姆莱特这个艺术形象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人和人之间认知的差异性。因此,说服自古以来都在人们相互间的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孔子周游列国说之于礼,苏秦张仪连横合纵于七国之间,留下了许多千古佳话。

时代进入21世纪,说服更成为我们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说服是一门艺术,更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比如一些权威言论或经实践证明的真知灼见,人们自然不说自服,而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因某事而说服某人,就必须掌握一些说服的技巧和法则,以提高说服的效率。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要想在最快的时间内寻找到说服别人的最佳突破点,可以试着从以下几种方法着手:

1.了解对方的性格。不同性格的人,接受他人意见的方式和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是性格急躁的人,还是性格稳重的人;是自负又胸无点墨的人,还是有真才实学又很谦虚的人。了解了对方的性格,就可以按照他的性格特征,有针对性地说服他了。

2.了解对方的长处。一个人的长处就是他最熟悉、最了解、最易理解的领域。如有人对部队生活比较熟悉,有人对农村生活比较熟悉,有人擅长于文艺,有人擅长于体育,有人擅长交际,有人擅长计算等。

在说服人的时候,要从对方的长处入手。第一,能和他谈到一起去;第二,在他所擅长的领域里,谈论起来他容易理解,因此容易说服他;第三,能将他的长处作为说服他的一个有利条件,如一个伶牙俐齿、善于交际的人,在分配他做推销工作时可以说:“你在这方面比别人具有难得的才能,这是发挥你潜在能力的一个最好机会。”这样谈既有理有据,又能表现领导者对他的信任,还能引起他对新工作的兴趣。

3.了解对方的兴趣。有人喜欢绘画,有人喜欢音乐,有人喜欢读书,还有人喜欢下棋、养鸟、集邮、书法、写作等,人人都喜欢从事和谈论其最感兴趣的事物。从这里入手,打开他的“话匣子”,再对他进行说服,便较容易达到说服的目的。

4.了解对方的想法。一个人坚持一种想法,绝不是偶然的,他必定有自己的理由,而且他讲的道理一般都符合他自己的利益或人之常情。但这常常不是他想要坚持的,只是不愿承认,难于启齿。如果说服者能真正了解他的“苦衷”,就能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5.了解对方的情绪。一般来说,影响对方情绪的因素有以下3个方面:一是谈话前对方因其他事所造成的心绪仍在起作用;二是谈话当时对方的注意力还未集中起来;三是对说服者的看法和态度。因此,说服者在开始说服之前,要设法了解他当时的思想动态和情绪,这对说服的成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凡此种种,你都要悉心研究,才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说服方式。另外,了解对方是有许多学问的。许多人不能说服别人,就是因为他不仔细研究对方,不研究该用怎样的表达方式,就急忙下结论,还以为“一眼看穿了别人”。这就像那些粗心的医生,对病人病情不了解就开了药方,当然不会有好的效果。

一开始就不让对方反对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用到说服工作中也是成立的。说服一个人的时候,开头就让他不反对,对于说服是否会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在说服别人时,要学会从谈话一开始,就创造一个说“是”的气氛,尽量让他说“是的、好的、不错”之类赞同的话,而不要给让对方说“不”的机会。人的大脑运作和处理语言的过程都有一种惯性,利用这种惯性,在一系列只能用“是”来回答的问题中,隐藏一个你想要他回答的问题,这样就能得到你所要的回应。

在说服他人时,我们要把对方看成会接受你意见或同意这样做的人。比如“我知道你是能够把这件事情做得很好,却不愿意去做而已”;又比如:“你一定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等等。事实表明,从积极的、主动的角度去启发对方、鼓励对方,就会帮助对方提高自信心,从而愉悦地接受你的意见。

阿里森是美国一家电器公司的营销主管。有一次,他到一家不久前新发展的客户那里去,想把一批新型电机推销出去。当他刚到这家公司,总工程师就劈头盖脸地说了他一顿:“阿里森,难道你还指望我们多买你的几台电机吗?”

这句话把阿里森弄糊涂了,经过一番了解,原来这家公司通过使用,认为从阿里森那里购买的电动机发热超过正常标准。阿里森心里明白,如果与总工程师强行争辩到底,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所以,他决家用一种说服方法说服对:即决意取得对方做出一系列“是”的反应和具有较高认同姿态。

阿里森把情况彻底了解一遍后,先故意询问总工程师:“好吧,尊敬的先生,您的意见我是认同的,假如那些电动机发热过高,别说再买,即使是买了的也要退货,对吗?”

总工程师的反应果然如阿里森所料,“是的!”

“自然,电动机是会发热的,但你就是不希望他的热度超过规定的标准,是不是?”

“是的”。总工程师又一次肯定的回答“是的”。

然后,阿里森认为已经到了时机,就开始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讨论了。他接着问道:“按标准,电动机的温度可以比室温高72华氏度是吗?”

“是的”,总工程师又说:“但你们的产品却比这高得很多,那温度高得简直叫人没有办法伸出手去摸,你说,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由于他掌握了足够的事实,阿里森并不打算与他争辩,反问说:“你们车间的温度是多少?”

总工程师稍微考虑了一下说:“大约是75华氏度。”

听完总工程师的回答,阿里森兴奋起来,拍拍对方的肩膀说:“好极了!车间温度是75华氏度加上应有的72华氏度,一共是147华氏度右。如果把你的手放进147华氏度的热水里,手是不是会被烫伤呢?”

总工程师虽然不情愿,但也不得不点头称是。

阿里森接着说:“那么,以后你就不要用手去摸电动机了,请您放心,这种情况是完全正常的。”

谈判结束了,阿里森顺利地说服了对方。消除了对方对其产品的偏见,而且又谈成了一笔生意。

其实,阿里森开始所问的问题,都是被说服者一定赞成的,都是谈判对手所赞同的,在他一系列机智而巧妙的发问中,获得谈判对手无数“是”的反应。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一开始说“是”字,使整个谈话过程都趋向于肯定的一面,这是说服双方必需的心理,也便于情绪轻松,使整个说服过程保持和谐的气氛,相反,说“不”字则容易造成情绪对立,致使谈判者全身组织紧张,聚集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种拒绝的状态。因此,在说服一个人的时候,尽量在一开始就不让他反对,这一点对最终的说服成功是非常有利的。

隐藏劝说的动机

在很多时候,客观情况和经验提醒你,直接说服对方是很困难的,几乎没有成功的把握。这时,先把自己的动机隐藏起来,通过语言和心理攻势,巧妙地将对方拉入自己的阵营,将自己的希望和愿望变成对方的,说服自然水到渠成。

有一个拉广告赞助的高先生,他的业绩特别出众。有人请教他的经验,他说:“我一定要和对方见个面才使得出办法来,在电话里行不通。只要见个面,我就可以找出对方非接受不可的理由。”确实,很多不轻易出赞助的企业家一碰到他,都会被他说服。

高先生的办法并不复杂:他总是想尽办法与说服对方见上一面。见面后也不提正事,而像没事的人一样与对方拉起家常,尽量使话题愈谈愈投机,最后,在适当的时候说:“你这样一提,使我想起了……问题,你认为如何?”其实这个问题,在他们刚开始谈话的时候,高先生就放在了心上。等对方中计发表意见之后,他就接着说:“太好了!你的意见非常特别,就请你按照这个意见向贵公司宣传宣传吧!”这样一来,一般情况下,对方都会答应的,因为要宣传的东西刚刚自己都已经说了一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候并没有什么要求,只是想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用这种方法。例如:“对!你这样说,倒使我想起……”或是“正如你所说的……”等,先用对方的话,再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意见,这样就把你的想法变成他们的了,对方一旦以为自己是主角,当然会很快接受。

尤其在你想说服对方的时候,这种技巧更见重要,因为如果直截了当地提出,对方会有压迫感,但若使用对方用过的表现法,就完全不同了。谈话时,即使主导权在于自己,也要不时地推崇对方一下,这样对方会更听你的话。

这也就是说要说服一个人,你必须先把你要讲的说出来,然后再考虑结果如何。用你语言的智慧引诱他人进入自己的圈套,于无形之中将他人的内心防线攻破。也就等于在两个人的角逐中取得先机,这样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挫了对方的锐气。

混淆目标式地说服他人,就是诱使对方自我说服,该方法的特点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1945年,富兰克林·罗斯福第四次连任美国总统。《先驱论坛报》的一位记者去采访他,请他谈谈连任的感想。罗斯福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请这位记者吃三明治。记者觉得这是殊荣,便十分高兴地吃下了第一块三明治。接着总统又请他吃第二块。他觉得盛情难却,又吃下去。不料总统又请他吃第三块。虽然已吃得很饱,但记者还是勉强吃下去。哪知罗斯福总统又说:“请再吃一块吧!”记者一听,哭笑不得,他实在吃不下去了。罗斯福看出他的心思,微笑着说:“现在你不需要再问我对于第四次连任的感想了吧!”罗斯福用这种方法,使记者哑口无言,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

善于用事实说话

最容易引人注意,加深对方的印象,并使人不会忘记的,莫过于将实物展现在人的面前。无论我们是在提议或是在劝告,让事实说话总是能打动他人的最简单的办法。

米切尔本是每周领10美元薪水的办事员,他后来当上了美国最大的一家银行的董事长。

当他还是一家证券公司的主任时,常常有证券销售人员跑到他的办公室,抱怨没有人买证券。每当发生这种事时,他从来不争辩,只是说:“把你的帽子戴上,我们一起出去吃点什么。”

于是,他就借机会领着抱怨的人登上一座高耸的建筑,站在窗口往下看。

米切尔说:“仔细地看下去,那里有600万居民,他们的总收入有几十个亿。他们正等着有人到那里去告诉他们如何才能最好的利用他们的积蓄,好好看看吧。”

用这种方法,销售人员几乎无一例外地重新打起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