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演讲与口才知识全集
4842700000014

第14章 说话应遵循的礼仪规矩(3)

一次,孙权又来到张昭家门口,高声喊张昭的名字,张昭仍卧床不起。孙权派人烧他的门,本意是想逼张昭出来,但张昭却让人把窗户也关上了。孙权一看,连忙让人把火扑灭,自己一直在张昭的门前站着。

后来,经过儿子的劝说,张昭终于露了面,孙权一看,非常高兴,赶紧把他让到自己车上,一路上自责不已,请张昭原谅。从此,君臣和好如初。

2.表示捐弃前嫌,希望得到帮助

1754年,华盛顿还是一位上校,率领部下驻守在亚历山大市。有一次选举弗吉尼亚议会议员时,一名叫威廉·佩思的人反对华盛顿所支持的候选人。

据说,华盛顿与佩思在关于选举问题的某一点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他说了一些冒犯佩思的话。佩思把华盛顿一拳打倒在地。华盛顿的部下马上赶了过来,准备替他们的长官报仇。华盛顿当场予以阻止,并劝他们返回营地。

第二天一早,华盛顿给佩思送去一张便条,要求他尽快地到一家小酒店去。

佩思如约到来,他是准备来进行一场决斗的,令他感到惊奇的是,他看到的不是手枪而是酒杯。

“佩思先生,”华盛顿说,“犯错误乃人之常情,纠正错误是件光荣的事。我相信昨天我是不对的,你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如果你认为到此可以解决的话,那么请握我的手——让我们交朋友吧。”

从此以后,佩思便成了一个热烈拥护华盛顿的人。

3.表示承担责任,希望得到理解

20世纪50年代,民主德国总理来中国访问,拟签中德友好互助条约。按照国际惯例,公布要在双方约定的时间同时进行。然而由于记者的疏忽,在条约未签订时,就提前发了消息。周恩来总理看到报纸,立即打电话向已到外地访问的民主德国总理表示歉意。

当天下午他把有关领导和记者请到办公室开会。在了解问题发生的经过后,他说:“我只在国务会议上提醒记者暂不发表,却没在人大常委会上向记者交代,结果出了问题,这是我的疏忽。”然后,总理才对有关人员指出错误的性质、影响,及各自应负的责任和教训。周总理总理这种主动承担责任的道歉方法,使民主德国总理很受感动,并表示谅解。

真正的道歉并不只是认错,承认自己的言行破坏了彼此间的关系,而是要勇敢地为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通过道歉表示你对这个错误十分重视,并希望重归于好,这样不仅可以弥补破裂了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增进感情。

批评切忌没完没了

在我们与人沟通中,经常会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过错。有的人一经提醒便可改正,有的人好像已经根深蒂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生在世,孰能无过?若有过错,即使有自知之明,不文过饰非,但对过失的性质、危害、根源等分析反思,总不如众多的旁观者清。我们在生活中需要真诚的赞美,更需要善意的批评。赞美是鼓励,批评是督促;赞美如阳光,批评如雨露。二者缺一不可。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发现别人的过失时,应该及时予以指正和批评,这是非常必要的。

父母从不批评孩子,是溺爱。

教师从不批评学生,是不负责任。

朋友之间只有恭维,从无批评,不是良朋益友,而是酒肉伙伴。

只会滥用廉价的表扬,从不敢开展批评的领导,更是处世圆滑、怕得罪人的平庸、无能之辈。在这样的人所主管的部门、单位,必然坏人横行,歪风无阻,纪律松散,人心涣散,工作、生产走下坡路。

俗话说:“打是疼,骂是爱,不管不问要变坏。”虽然其原意是指如何教育孩子,但推而广之,也说明了批评、监督、鞭策是一种关怀、爱护。任你有多少缺点、错误,与你无亲无故、毫无感情的人,只要不碍他的事,就只会漠不关心、不管不问。只有良师益友,才会抱着对你负责的态度,以直言相告。

批评是一种艺术,其出发点在于如何让对方虚心接受批评,让对方更加正确地行事,同时也使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就此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批评如果反复进行,就会失去作用。有的人在批评他人时,总以为自己占了理,批评个没完没了。其实这是低下的批评方法。有经验的人在批评他人时,总是适可而止。批评别人时,每次可只提及一两点,切勿“万箭齐发”,让人难以招架,否则大多会使对方难堪。批评的话不宜反反复复,一经点明,对方已经听明白并表示考虑或有诚意接受,就不必再说下去了。如果只图“嘴巴快活”,说个没完,就可能得到相反的效果。

批评他人时,切忌用讽刺、挖苦的言辞,比如“就你了不起”“你不就是……”等,因为这是一种轻视他人的态度,也是缺乏修养、没有沟通风度的表现。有经验的沟通者,在批评他人时,会采用各种技巧提出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但不会用讽刺挖苦的言词和粗话等有辱对方人格的方式。

赞美的方式

喜欢听赞美似乎是人的一种天性。当来自社会、他人的赞美使其自尊心、荣誉感得到满足时,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感到愉悦和鼓舞,并对赞美者产生亲切感,这时彼此的心理距离就会因赞美而缩短、靠近,自然也就为交际成功创造了必要的心理条件。

父母经常赞美孩子,家庭气氛和睦、欢乐,领导经常赞美下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被激发、被调动。赞美之于人心,如阳光之于万物。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人需要赞美,人人喜欢赞美。这绝不是虚荣心的表现,而是渴求上进,寻求理解、支持与鼓励的表现。爱听赞美,出于人的自尊需要,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经常听到真诚的赞美,明白自身的价值获得了社会的肯定,有助于增强自尊心、自信心。

特别是当交际双方在认识上、立场上有分歧时,适当的赞美会发生神奇的力量,它能钝化矛盾,克服差异,促进理解,加速沟通。所以,善交际者每每运用赞美武器,为自己开路。

1973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由于尼克松没有安排随行的国务卿罗杰斯参加毛主席的会见,使罗杰斯十分恼火,因而打算对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制造麻烦。周恩来总理知道这一情况后,主动去见罗杰斯。一见面,周总理就说:“国务卿先生,我受毛泽东主席的委托来看望你和各位先生,这次中美两国打开大门,是得到罗杰斯先生主持的国务院的大力支持的,我尤其记得,当我们邀请贵国乒乓球队访华时,贵国驻日本使馆就英明地开了绿灯,说明你们的外交官很有见地。”

罗杰斯听到赞扬十分高兴,笑着说:“总理先生也是很英明的,我真佩服你想出邀请我国乒乓球队的招,太漂亮了!”

一下子就将两国疏远的距离拉近了。这次交谈使罗杰斯及其手下官员的气消了大半,以至使中美联合公报如期发表。这个事例再次证明,赞美是谋求交际成功的润滑剂。

有的人吝惜赞美,很难赏赐别人一句赞美的话,他们不懂得,多正面引导,多表扬鼓励,是思想教育工作的一条规律。予人以真诚的赞美,体现了对人的尊重、期望与信任,并有助于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好方法。人人皆有可赞美之处,只不过长处、优点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有隐有显罢了。只要你细心,就随时能发现别人身上可赞美的“闪光点”。即使缺点较多或长期处于消极状态的人,只要稍有改正缺点、要求上进的可喜苗头,就应及时给予肯定、赞扬。但赞美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1)赞美要真诚自然。真诚的赞美有纯洁的动机,它不是为了谋求从对方得到什么才赞美。卡耐基说:“如果我们只图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那我们就无法给人一些真诚的赞美,那也就无法真诚地给别人一些快乐。”

(2)赞美别人要得体。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去称赞别人。真诚的赞美,于人于己都有重要的意义。

对别人来说,他的优点和长处,因为你的赞美显得更加有光彩,他本人也由于你的称赞而更加自信,更加奋发。对于自己来说,你得体地称赞别人,表明了你已被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所吸引,并对所称赞的事物充满了向往。

一个经常赞美孩子的母亲,可以创造一个充满快乐的家庭;一个经常赞美学生的老师,一定会赢得全体学生对他无限的依赖;一个经常赞美下级的领导者,在下级的心目中,一定是最有威望的。但这种赞美必须保证:一不失实,二很具体,三能适可而止。以此为基础,才能发挥赞美的巨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