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秦末争雄之我是张良
48432400000022

第22章 少年立志从今始

天性随遇而安的张良很快适应了新的身份,新的生活。此时正是韩王安在位的第一年,作为战国七雄之中最弱小的国家,韩国在秦国的兵锋压力下努力地维持着自己的小国寡民地位。

由于父亲已经去世十多年,七世相韩的荣耀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再那么夺目,只有张夫人还会絮絮叨叨地和张良兄弟两个灌输先祖的事迹,韩王对张家的厚爱。若是未穿越之前的张良,或许会把这些恩宠当做精忠报国的动力,可现在的张良却完全提不起兴致来。

不说别的,只看在父亲过世这十年来,韩王对张家的不闻不问就知道,张家早已不是那个当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世家了。打从韩王安的老子恒惠王继续采纳申不害建立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以“术”治国的时候起,对于这些位高权重的大臣就很不放心。所幸张良的父亲张平死的早,让自家的影响力经过十年的流逝而变得微不足道,让韩王父子失去了戒心,否则张家还会不会如此靡衣玉食,很不好说。

过去君主为了显示对臣子的恩德,通常都会在臣子死后从其子侄当中选取一二人出仕,就是不经过推荐考试直接录取安排做官。可张平一死,当时的韩王连这个过场都不走了,直接不闻不问,当没有张良这个人。这就是典型的人走茶凉心态在作怪,也是韩王父子两代极不自信的表现。

想到过不几年,秦国的大军就将兵临城下,攻灭韩国,张良觉得就是韩王拿八台大轿来抬,自己也不会出仕的。好比一条破船,都已经千疮百孔了,那船老大还稀罕的像个宝儿似的,生怕别人上船之后抢了他的位置。殊不知这个时候谁上去后果都是一样,船毁人亡,张良可不愿意去做那个倒霉孩子。

只是做点什么好呢?总不能像史书记载那样,等着秦兵灭国了,才着急忙慌散尽家财找人报仇吧!看着自己这瘦弱的身子,张良忽然有了个主意。据说战国之时百家并起,争鸣于世。若是我学了兵家的强横、墨家的博爱、法家的严谨、阴阳家的眼光、纵横家的诡辩,再披上儒家的外衣,这样的我,将来会是什么成就呢?还会成为那个谋圣么?还会遇到林熙然、琴水瑶、王静怡、许筱媛她们姐妹么?

这样一想,一个不可抑止的念头浮出脑海。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我为什不可以手持刈鹿刀,尝尝中原这块鹿肉到底肥不肥?连陈胜吴广这样的戍卒都能喊出大楚兴,陈胜王的话语,我为什么不能喊出天上地下,张氏当家呢!

人一旦有了野心,就会像野火燃烧一般,驱之不尽。张良作为后世来者,先天上便有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基因。只要有广泛的政治影响和号召力,有肯听从自己号令,用后世训练部队的方式训练出来的精兵,在即将到来的乱世,又怎知不会取而代之。“刘邦,项羽,对不起了!这未来的天下再也不是楚河汉界的游戏,要换个斗地主的方式玩玩了!”

现在最重要的是积蓄力量,自己比所有人都明白这历史的走向,任谁都不会想到在韩国尚在努力支撑,六国还没完全破灭之时就会有人惦记着撬墙角吧!这个时候刘邦还和他的弟兄们到处吃喝不给钱呢吧?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还跟在叔父后面要糖吃呢吧?

想到这里,张良忍不住扑哧笑出声来,惹得屋内的四个婢女一起看向他。绿珠仗着主人厚爱,第一个发声询问。

“公子,为何独自发笑?是想到了什么好笑的事情么?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不如公子说给我们四人听听,也好求得一乐!”

“是啊是啊,公子。你看在我们四人在你生病期间衣不解带,夜不能寐的情分上,就说给我们听听吧!自打你有病以来,这间屋子里很久都没有笑声了!”

张良一听大家这么一说,也心生怜惜。战国时期正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作为张家的家童婢女,那就是活脱脱的奴隶。主人就是他们的天,主人若是要他们去死,也只是一句话的事情。即使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婢女的地位也好不到哪儿去。有那大户人家打死个婢女仆人,只需随意安个罪名,官府一般是不会追究的。当然有人告发的不在此之列。不过官官相卫,士绅勾结,往往都会轻罚轻判,不了了之。

张良病重期间,最担心的当属这四个婢女了,要知道在战国时期,感冒也称伤寒,是一个死亡率较高的病症。尤其还具有传染性。这四个婢女一直伺候在张良身边,那也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如果张良这病治不好一命呜呼了,别的不说,这四个婢女肯定会第一个被列入殉葬的名单。

想到这里,张良和颜悦色道:“其实公子我还真没想到什么太高兴的事儿,只不过在病榻上呆久了,极其思念外面的田园风光,打算出去踏踏青,游览一番,因而喜极而笑!”

“真的么,公子?要是那样可就太好了。我们姐妹四个已经好久都没有去郊外玩耍了。也不知阳翟城外的垂柳绿了多少?那条不韦河畔的画舫人家是否还是客似云来?”

几个小姑娘没等张良过多的解释,就开始自动在脑补出去游玩的场景,一时间眼睛泛着小星星,迷离的眼神看着都招人喜爱。

有了张良随口编的一番话,几个小姑娘却把这当成了未来几天的头等大事来操办。把去年冬天收起银狐皮大衣又拿出来拍打,打算给身子骨还虚弱的公子用来御寒。最是心灵手巧的绿珠已经又从夫人那里领了几匹绸缎,日夜赶工地为公子缝制起了春衫。

那三个小姑娘也没闲着,分派其他童仆检修车马,厨房提前做好了糕饼,弄得声势浩大,连老夫人也起了念头,打算一起去郊游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