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会说话好办事
4843800000022

第22章 事不在大小,尽在情理中(2)

抗日战争期间,中央警卫团划归军委,由叶剑英同志分管。当时警卫团的多数同志是从战斗部队抽调的老同志,他们都希望到前方去,不愿在后方。甚至有许多战士为此闹情绪,觉得不能上前线杀敌,“窝”在后方不算真正的八路军战士。叶剑英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在离枣园三四里路的警卫团驻地侯家沟召开了一次全团大会。

在讲话中,叶剑英谈到大家都想到前方去,不安心工作时,提高了嗓门,大声说道。“中央警卫团应该改名,不叫警卫团,叫‘钢盔团’。”大家一听,全都懵了,怎么叫这么难听的名字?叶剑英解释道:“钢盔是干什么的?”“当然是保护脑袋的!”战士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对!钢盔是保护脑袋的,中央警卫团是保护全党的脑袋——党中央的,所以应该叫它‘钢盔团’,你们说对不对?”大家都笑了,一齐回答,“对!”“人没有脑袋行不行呀?”“不行!”“你们都是英雄好汉,到前方去可以杀千百个鬼子,但是没有党中央来领导抗战,能不能把鬼子打出去?”“不能!”于是,叶剑英大声宣布:“以后,谁再不安心警卫团工作,叫他来找我,我们来谈这个道理。”战士们听完叶帅的这番讲话后,思想豁然开朗,会后再没有人闹着要求离开中央警卫团了。

春秋时,孔子的弟子睿子贱奉命去治理鲁国的县城宜父。睿子贱担心鲁国君主听信谗人的坏话,而不能实现自己的主张,便在告辞上任的时候,请求带上鲁君身边的两个官吏跟自己一起去。到了宜父,当地官吏都来拜见。睿子贱让那两个官吏做书记。但他们刚一动笔,睿子贱就从旁边拽他们的胳膊肘。待他们记完,字迹非常潦草,睿子贱又为此而大发脾气。这两个官吏,对睿子贱的这种做法大为恼火,就告辞请求回去。

两个官吏回去以后,向鲁国君主禀报说:“我们不能给睿子贱这个人当书记。”鲁国君说:“为什么?”官吏回答:“睿子贱让我们做记录,却又不时地拽我们的胳膊肘,让我们写不好。然后,他就冲我们发脾气。宜父的地方官都拿这个取笑我们俩。”鲁君长叹说:“其实,睿子贱是在用这种方式对我进行劝谏啊。我让你们俩跟随他一同前往,就扰乱了睿子贱,使他不能实行自己的主张,这样的事一定多次发生过了。假如没有你们出的笑话,我几乎要犯错误了。”

于是,鲁君派人去宜父告诉睿子贱:“从今以后,宜父不归我所有,归你所有。凡是对宜父有利的事情,由你自己决定去做吧,5年以后,向我报告你的政绩。”睿子贱开始在宜父实行自己的主张,把当地治理得很好。

春秋时,楚王任用昭奚恤做国相,只跟他商量国家大事,很少再与其他大臣议事。昭奚恤为巩固自己在楚王身边的地位,也经常阻止别人来见楚王。江乙几次来见楚王,都被昭奚恤拒之门外。有一天,江乙终于见到了楚王。江乙对楚王说:“有个宠爱自己狗的人,他的狗向井里撒尿,邻居看见了,想去告诉主人,却被狗堵住门,不让进去。”“现在昭奚恤常常阻挠我来见您,就像恶狗堵门一样。您对专说好话的人就亲近;对爱指出缺点的人就疏远。人世间有儿子杀父亲,臣下杀君主的恶人,被杀的人却始终不知道。原因就在于他们爱听人对自己的称颂,不爱听别人对自己的指责啊!”楚王听后恍然大悟。

类比喻理之所以能够有较强的说服力,在于“类”是启发人的“思路导体”,通过它人们可以对原本抽象的东西有一个感性、直观的认识。类比可开阔视野,说理能启发心智。运用这一说服技巧,必须是两类事物具备同类属性,其“理”也必须是相通的,这样的类比才能启发人,说服人。

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中的史良,被指控参与策划、发动了“西安事变”。在法庭上,史良在与法官、检察官的论辩中,就运用了讽喻的论辩技巧。让我们来看看他们之间的这段对话。

检察官:“在西安事变前,你们给张学良、宋哲元、韩复榘、傅作义发过电报,因此可以说,西安事变的发生与你们发的电报是有联系的,你们应该对此负责。”

史良并没有正面回答,也不去解释,也不急于表明自己所发电报的内容与西安事变是毫无关联的,她平静地比喻说:

“就比如说一个刀店,每天都会卖出许多把刀。多数买了刀的人是用来切菜,但谁也不能排除有人会用买来的刀杀人的可能性。照检察官的意思,难道凡是杀了人的,都应该由刀店负责吗?”

刀店与发报者原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而史良这样的回答不仅仅驳斥了所谓七君子的电报与西安事变有联系的说法,而且也巧妙回避了问题的实质内容。

讽喻的特殊之处在于不满足于本体和喻体间的某一相似点,而是将喻体作为一个完整的内容来展开,通过展开的情节、故事内容和形象的描述等来作为联类取喻的基础。讽喻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委婉的规劝,起启发的作用。二是辛辣的讽刺或谴责。

一位台湾同胞对我们“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政策不太了解,于是问中国驻外的一位工作人员:

“台湾与大陆有不同的社会制度,你们为什么想把两者统一起来呢?”

中国的驻外人员于是先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给弟子们讲授禅理,他问道:“你们想让一杯水永远不干掉,有什么办法呢?”一时全殿哑然,没有一个弟子能够回答出来。释迦牟尼淡淡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不就永远不会干掉了吗?”弟子们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这名驻外人员接着说:“你想想,作为一个国家不统一,四分五裂,怎么能在复杂的世界斗争中坚强站立呢?台湾是一个小岛,只有回归祖国的怀抱,才有光明的前途”。

采用讽喻的妙处,往往更多的时候还体现在它“讽”的一面,并且,借用了比喻的形式,不但可以增加对自己命题的确证,也可以增加对手反驳的难度,因为对方不仅要反驳论点,还要设法反驳比喻。

5.直言利害,打动对方

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叫无盐的妇女,长相奇丑无比。眼睛深陷,鼻孔朝天,大喉头,黑皮肤,头发稀疏,驼背粗脖,长相之丑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虽然无盐才识渊博,颇有远识,仅就才学来说堪称巾帼英豪,但她的“尊容”却让人们避而远之,已经三十多岁了,仍旧“待在深闺人未识”。但这并未影响到无盐,她依旧刻苦学习,遍读群书。

她看到齐宣王整天只知道饮酒作乐,沉酒于后宫佳丽之中,非常担心他荒废朝政。很想规劝齐宣王。这一天,无盐来到王宫门前,对守门的卫士说道:“请给大王通报一声,就说齐国嫁不出去的丑女无盐前来求见,愿意给大王做个殡妃。”齐宣王闻报,心中不觉好笑,愿给自己做殡妃的必然会有几分姿色,不然怎敢如此狂妄?可是,她居然声称自己是“嫁不出去的丑女”,有意思。想到这里,齐宣王下令:“传她进宫!”于是,无盐来到大殿。

文武大臣见了她的丑相,无不掩面而乐。心中纳闷:如此奇丑无比的人也敢自愿给大王做殡妃,这不是取笑大王吗?触怒大王是要杀头的。众人不禁又为无盐捏了一把汗。齐宣王见到这个无盐,也哭笑不得。好在那天心情不错,便问无盐:“我的宫中已经不缺殡妃了,你想到我宫中,那你一定有特殊的能耐了?”

无盐直率地回答:“那倒没有,只是会点隐语之术。”不等齐王问话,无盐便举目咧齿,手挥四下,拍着膝盖,高声喊道:“危险了,危险了!”反复说了四遍。齐宣王不解地问道:“这是何意?”无盐解释道:“举目是替大王观察烽火的变化,咧齿是替大王惩罚不听劝谏的人,挥手是替大王赶去阿谀进谗之徒,拍膝是要拆除专供大王娱乐的渐台。”

“那么你的四句‘危险了’,又是何意?”

“今大王统治齐国,西有强秦之患,南有强楚之仇,外面有三国之难,朝廷上又有很多奸臣,而大王您又只爱阿谀奉承之徒。您百年之后,国家社稷就会不稳,这是第一个危险。

“您大兴土木,高筑渐台,聚集大量金玉珠宝,搞得百姓困穷,怨声载道,这便是第二个危险。

“贤明者隐居在山林,阿谀奉承者在左右包围着您,奸邪的人立于朝堂,想规劝您的人见不到您,这是第三个危险。

“您每天夜以继日地酒宴玩乐,只图眼前享乐,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关心治理国家,这是第四个危险。所以,我才说‘危险了’危险了”!

齐宣王感到眼前的这位丑女实在不简单,讲的都是治国安邦的大道理,指斥朝政得失,句句切中要害,他想到无盐讲的四条“危险”,不由得不寒而栗,长叹一声说:“无盐批评的真是太深刻了。我确实处于危险的境地。”

于是,齐宣王立即按照无盐的劝谏,停渐台,罢女乐,退谗言,选兵马,招直言,经过一段时间的励精图治,齐国逐渐强大起来。同时,齐宣王觉得无盐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纳为王后。

据说欧基米德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常常逃课,并不爱学习,小小年纪的他自以为看破了红尘,总想出去闯荡一番。不管父母怎样劝说,他总是听不进去。

一天,他给父母留下一封信,独自离家出走了,说要去闯荡天下。这下把他的家人急坏了,全家老少分头出去找他。最后,还是父亲在一个火车站将他“逮”个正着。

回家后,欧基米德坐在椅子上一言不发。父亲看出他还是心高气傲,便问道:“你为什么要走?”“因为这个世界充满虚伪,我一刻也呆不下去了。”“充满虚伪?可是,你走之前为什么给我写信?这说明你对父母的爱是真实的!你在信中说要我照顾好弟弟、妹妹,让他们好好学习,这说明你对他们的爱也是真实的!你身上就存在这么多真实的成分,而你却说这个世界是虚伪的!为什么?你能回答我吗?”

面对父亲关爱而又严厉的质问,欧基米德无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