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干部心理健康读本
4843900000034

第34章 端正良好的从政心态(2)

“知足长乐”是人们通常说服别人或说服自己,求得心理平衡的道理。道理归道理,但做起来却较难。倘若你采取一种理智的、能使自己知足的比较方法,你就会真的知足了。这个比较法很简单,即和自己过去比、和收获不如自己的人比,而不要一味和高于自己、强于自己的人比。比如你总觉得你的收获的不如付出的多,那你就应该和付出比你更多、获得比你更少的人比,这样你就知足了。所谓知足,是指物质上的知足,在物质上,如果能像一休那样说的“就到这里”,多少烦恼与祸难将因此而免去!

仅仅是知足,人类就不会进步发展了,所以,要在物质上知足,而在知识上、人生境界上感到不知足。有了这种不知足,则会使人类和个体不仅能够生生不息,更能够为了进步与繁荣而拼搏进取。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最为博学之人,但他一口咬定自己惟一知道的是自己的无知。您可别以为他这是过谦之辞,其实他深知自己比许多自以为博学的人博学得多,才敢到处去传播真理,教育他人。但他又是真诚的,他所谓“无知”并不是指对书本知识的一知半解,而是针对浩渺宇宙知识的无限性而言的。这是一种伟大而深沉的不知足,有了这种不知足,人还有可能自满、骄傲、傲慢、堕落或需要未满足就产生挫折感吗?

看来知足与否无非涉及物质与精神境界两方面。倘能在物欲上知足常乐,又能在精神境界上不知足以常自更新,到了这种知足与不知足的大境界,想有一次心理失衡都很不容易。由此便得出一种人生感悟:物质上知足加精神境界上不知足等于常乐。

保持自觉性,避免盲从性

自觉性是一个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依此主动调节、支配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那么,这种自觉的意志品质来自何处呢?它来自人们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具有坚定信念的人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状态就具有稳定性和执著性。邓小平说得好:“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江泽民指出:“有了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毅力,我们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夺取不了的胜利。只有那些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有美好心灵的人,才能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确实,当一个人抱有坚定的信念时,他就会在态度上对自己的事业充满高度的热情,在行为上坚定不移、矢志不渝。具有自觉性的人在意志行动中,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不用别人太多暗示,就能主动提出解决办法,找到实现目的的手段,并积极采取他所需要和能采取的正确行动。

2003年,中国有13名省部级领导干部因腐败问题被公开披露,分别被判处死刑、死缓、有期徒刑或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在中纪委公布的程维高违纪案件中,特别提到其利用职权,对如实举报其问题的郭光允进行打击报复的事实。一时间,郭光允成为人人称道的反腐英雄。从1988年举报石家庄市建委主任李山林开始,到1995年向中纪委举报程维高等人违法违纪行为,郭光允历经坎坷。因为举报程维高,他被开除党籍,蒙受了两年劳教之灾,其家人亲朋近20人先后受到牵连。但他仍然坚持不懈,终于引起中央有关部门对程维高违纪问题的注意和调查。时任河北省“三讲”巡视组负责人阴法唐高度评价郭光允“敢于向上反映程维高这样的人物的问题是不简单的,是要有很大勇气的,更何况他反映的问题是对的。在遭受了打击报复以后,还一直不停,可以说确实是反腐败的一个典型人物”。郭光允反思自己8年反腐经历,百感交集:“有人说我是河北的反腐英雄,我不是。我只是在河北的反腐进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8年的人生代价也许太大了,但我要么同流合污,要么站在他们的对立面,我别无选择!”。“别无选择”道出了郭光允将反腐败进行到底的意志自觉性。

日本著名管理大师富山芳雄在《这样的干部辞职吧》一书中谈到干部具备的目标指向力问题时,认为从干部所处的状态来看,可以将干部分为三种:

第一种干部,为每天工作所迫,对工作感到力不从心。在自己负责的部门,完全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工作。或者由于自己总是糊里糊涂的,上司要求解决的问题层出不穷,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就忙得不可开交。

第二种干部,虽能胜任工作,但没有一个要尽自己全力达成的主动目标。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属于这一类的人,看起来非常安稳,这类干部本人也想通了,认为“这就是工薪阶层的生活”,既不紧张也不激动地打发着每天的日子。

第三种干部,自己能够抓住所在部门的实质性问题,决心“到什么时候”要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并为达到目标而不懈地追求。这种人不是被动地工作,而是积极地驾驭工作。

从干部意志品质的角度看,第一种干部的意志品质具有盲从性的特点,他对所有事情都持一种防御态度,工作总是要上级牵着鼻子走。而第三种干部明确目标,知道自已该做的事情,意志品质具有自觉性,所以他主动工作并快乐生活着。

具有盲从性意志品质的人极易在别人的怂恿或煽动下从事有违社会要求和个人初衷的行动。牵涉到厦门特大走私案中的原厦门市分管城建的副市长赵克明开始根本不把赖昌星放在眼里。赵克明说:“第一次我进红楼,好多人在那儿吃饭,吃完饭他就单独跟我在一块儿坐,一下子拿出一袋子钱给我,我觉得这种人格调很低,手段那么……实在是令人不能接受。”为了“摆平”赵克明,赖昌星对症下药。当他得知赵克明十分“好色”之后,赖昌星把赵克明约到了红楼。红楼的小姐让赵克明乐不思蜀,从此,他频繁出入红楼,成了红楼的常客。赵克明事后大言不惭地说:“他只是没有办法,用女人来跟我做一种沟通,我是因为盛情难却。”赖昌星利用红楼小姐套牢了赵克明之后,赵克明对于赖昌星送上的10万港币也就不再推辞。女色的引诱,终使赵克明意乱情迷,在犯罪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最终受到法律的严惩。

保持坚忍性,避免动摇性

鲁迅先生在《最先与最后》一文中说过:“我们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落后而仍非跑到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些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这些竞技者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坚忍不拔的意志。

意志的坚忍性是指一个人能持之以恒地把采取的决定进行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品质。古人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有意志坚定的人,才能做出超凡的贡献。历史上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在放逐途中写成《离骚》,左丘明失明著作《国语》,孙膑断脚写成《兵法》,司马迁被处以宫刑后,发奋写成了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明末史学家谈迁经过二十多年呕心沥血写作的明朝编年史《国榷》,不幸被小偷偷走。但年过六十、两鬓已开始花白的他很快从痛苦中崛起,再用十年又写出了一部一百零四卷,五百万字的《国榷》。清代蒲松龄屡试不第,便书联自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他终于成书传世,《聊斋志异》在世界上被誉为“汉学精品”。

陶行知也讲过类似事例,鼓励人们有所作为。他说:“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曾立志“写下整个社会的历史”。他每天严格执行的时间表如下:0时至次日早8时,写作。9时,洗热水澡。10时至下午4时,写作。5时至7时,晚饭、会客和阅读、构思。8时至11时,睡觉。在这个时间表中,巴尔扎克每天的写作时间是14小时。其实这还只是计划中的时间表,在多数情况下,他的写作时间延长到20个小时左右。巴尔扎克在20多年中,以《人间喜剧》为总题写下了96部短篇、中篇、长篇小说。可以说,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给我们提供了法国社会最佳的现实主义历史。

坚忍性的品质对公务员十分重要。周恩来在《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一文中,提出了领导干部的六条标准,其中第五条就是“要有坚韧的奋斗精神”。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经历过长期艰难困苦的考验,什么困难没有经受过?在困难面前,不要丧失信心,要迎着困难上。”

作为公务员,身上的担子和压力要比普通人重,身处逆境时,更当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经历“山重水复”,才能换来“柳暗花明”,正所谓风雨之后见彩虹。当然,身处顺境时,也不能得意忘形,“大意失荆州”。1944年,郭沫若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毛泽东“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号召全党都要读,“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1949年,毛泽东还把进京说成是“赶考”,要求同志们保持“两个务必”。著名作家王蒙在《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解放初期,一次毛泽东和周谷城谈起了革命的曲折性过程。毛泽东深有体会地说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周谷城便说:“但是‘成功也是失败之母’”。毛泽东问什么意思?周谷城便说:“成功者易于骄傲、腐败、争权夺利呀!”毛泽东沉吟片刻,连说“你讲得对!”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些话语仍然发人深省。

2002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语重心长地告诫:“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自觉地发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作风,弘扬艰苦朴素、勤俭建国的精神,坚决反对浮躁浮夸、急功近利,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磨炼艰苦奋斗的意志,始终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工作,不断为党和人民建立新的业绩”。

与坚忍的品质相反的是动摇性、。动摇是指立志无常、见异思迁,尽管有行动目的,但虎头蛇尾,遇到困难即放弃对预定目的的追求。原云南红塔集团董事长、玉溪卷烟厂厂长褚时健曾经是个被各种荣誉笼罩的人物。应该说,这些荣誉都不是虚假的。他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现代化企业,确实功不可没。但他在功成名就即将退休之际,思想上出现了动摇,奉行“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疯狂吞噬国家和集体财产而提前“退休”到了监狱。褚时健后来是这样讲述他当时的心态的:“1995年7月份,当时新的总裁要来接替我,但没有明确谁来接替。我想新总裁来接任后,我就得把签字权交出去了,我也苦了一辈子,不能就这样交签字权。我得为自己的将来想想,不能白苦。所以我决定私分300多万美元,还对罗以军(其犯罪的团伙)说,够了,这辈子都吃不完了。”针对这种“五九现象”,江泽民在中纪委第八次全会上的讲话中痛心地指出:“有的人表现一直是好的,快要离退休了,有的甚至59岁半了,本来可以功成名就,可以很好地过幸福的晚年生活,却最后搞得身败名裂。”

愈老愈知生有涯,此时一念不容差。记得有一位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退居二线时赋诗感怀,诗的后四句是:“生于伟大时代,担负天下兴亡,七五蹉跎有愧,力争晚节无伤。”其中“力争晚节无伤”,说的就是珍惜自己的清白人格,光荣的历史,万万不可一念之差而去玷污它。江泽民同志曾在一次会议上,把郑板桥的《道情》推荐给“那些功名利禄思想重的人读一读”。《道情》诗写道:“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江泽民说过:任何人总有退出历史舞台的那一天,借用一句话,要“安全着陆”、“软着陆”。

保持果断性,避免寡断性

果断性是指一个人能够及时作出有根据的决定,并决然实施的意志品质。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始料不及的紧急或危急情况,要求人们迅速作出决断并立即予以实施。在这种情况下,具有果断性的人能够沉着冷静,临危不惧,审时度势,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地迅速采取行动,即使需要冒一定风险也决不迟疑。

新时期公务员的优秀代表郑培民同志生前是湖南省委副书记,他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郑培民同志有一句话:“干部,干部,艰苦的工作先干一步,危险的时刻挺身一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98年,湖南等省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灾害。郑培民不顾自己身患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疾病,毅然来到汛情最严重的常德安乡县,住进了被洪水四面围困的“水围子”。危急关头,他处变不惊,果断决策,组织指挥广大干部群众筑水堤、查险情,组织人民解放军和广大干部群众,同洪水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夺取了抗洪抢险的最后胜利。1999年1月,湖南省有个县突发了一起群体性事件。当时,主持工作的郑培民同志生病住院,发着高烧。闻讯后,他不顾医生和身边工作人员的劝阻,拔掉输液管,奔出医院上车就走,抢在第一时间内赶到了现场。寒冬腊月,北风刺骨,郑培民同志脸色发白,浑身直打哆嗦。在场的有关领导同志都劝说他先回长沙治病,但他坚持说:“群体性事件,弄不好就会酿成大事,事件不处理好,我不放心哪!”在他的果断处置和耐心工作下,一起群体性事件得到了及时妥善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