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优秀孩子的十大方法
4844400000038

第38章 自然教育法(4)

今天,全社会都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人格中“敢”字很重要,给孩子一点“淘气”,让他敢想、敢说,敢做才有创造。有些事情,孩子因“异想天开”而出了差错,不要急于去责备孩子,更不能因此而给孩子做出种种限制,剥夺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自然教育的最好方法是帮助孩子分析,找到更妥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告诉孩子什么是可行的,给他适当的提示,让他换个方法再试试。这样,孩子便会从成功中获得喜悦、获得自信。在孩子遇到问题时,也就习惯去用脑筋思考了。

走出家庭,走进自然

倡导自然主义教育的卢梭,反对书本诵习和空洞的文字说教,他认为,孩子所需获得的是对于事物的真正理解,那种只想把孩子关在家里,只想让孩子写字、画画、背诗的方法,只会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绝不可能培养成有创新能力的人。他反复指出:“我要不厌其烦地一再说明这一点:要以行动而不以言辞去教育孩子,他们在书本中学不到他们从自然中学到的那些东西的。”

孩子自从呱呱落地,就在不断地感知周围的事物。五彩的气球,会唱歌的转转熊,以及家中的家具、物品等。知觉是孩子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开始,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父母应该多给孩子提供感受世界的机会,让孩子的感觉器官充分接收外界信息,积累认识客观世界的实践经验,为进一步开发智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贝时璋是我国著名的细胞生物学家、教育家、科学活动家。贝时璋小时候很少出自家的门,直到他3岁时,才由长辈领着到村里的祠堂看了一看。没想到,他对祠堂门口石狮子嘴里的圆球产生了兴趣,他禁不住地想:这圆球既能滚动,又不掉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呢?贝时璋琢磨了半天,也没弄明白其中的道理 ……

一次,阿爸带贝时璋母子俩到上海办事,一路上,贝时璋看到许多以前从未看过的事情。他看见了拉纤人,看见了船老大把橹摇得飞快,看到了乡下从未有过的名字叫“江天火轮”的大船。贝时璋感到奇怪的是:没有拉纤人和船老大,这船怎么会动呢?船舱里有一盏灯,没有灯油,灯怎么就能亮了呢?对这些疑问,贝时璋百思不得其解 。

到了上海,贝时璋看到了许多新奇古怪的事,他坐的黄包车与乡下的独木车不同,黄包车是人在前面拉,独木车是人在后面推;他看到小叔给他买的狗头帽、老虎鞋上的图案与乡下的不同,他在繁华的南京路看到商店橱窗有个木头的、黄头发,而且会自己转动的“洋模特”。贝时璋呆呆地站住了,他不明白这个木头人怎么会自己转动 。

贝时璋还在堂姑妈家看到真正的电灯,这电灯依靠“扳头”,一上一下扳动使它一亮一灭。贝时璋呆呆地望着电灯想,乡下要有这玩意儿就方便多了。

短短的上海之行,贝时璋大开眼界,他心中涌起无限的遐想。上海之行开启了他心中好奇与探索之门 。

有人说,孩子刚出生就是一张白纸,看你打算往里面图什么……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天然地具有好奇心、求知欲,渴求新的感受和知识。一个人认识事物越多,想象的基础就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

自然教育主张让孩子通过实地观察,在生活中获得知识,强烈反对让孩子死记硬背去掌握书本知识,甚至提出以世界为惟一的书本,以事实为惟一的教材。

在经过世界的每一个地方时,给孩子讲那里的知识,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孩子最兴奋的事情莫过于偿试新事物,他们对有新希望的事情跃跃欲试。遗憾的是,许多父母却漠然处之。常常有这样一些父母,每到一个地方,都是习以为常,或者抱怨没什么意思,这种处事态度根本无法教会孩子什么知识。久而久之,孩子的生活中便失去了对“世界”的冲动和欣喜,也影响了他再向更高层次进步的动力。事实上,新的环境能让孩子学会书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往往看似随意学来的知识却能成为孩子永久的记忆。

歌德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父亲对他寄予厚望。当歌德还是婴儿时,父亲就抱着他去散步,还经常跑到郊外呼吸新鲜空气,有意识地让他多接触自然。在路上,父亲总是耐心地给歌德讲解遇到的各种事物,培养他的观察能力和认识能力,使歌德获得不少自然知识,歌德小小年纪便知道许多植物和动物的名称和生性特点。

歌德稍大一些,父亲带他到各地旅游,每经一处,父亲总是讲讲当地的历史、风土人情。如果旧地重游,要求歌德将所知内容复述一遍,以加深记忆。旅游使歌德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后来歌德专门研究过自然科学,曾发现人类鄂间骨。并撰写有关植物形态学和颜色学的论文。歌德一生,始终保持着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

经常带孩子到外面的世界,无疑给了孩子一个开阔眼界,学习新知识的好机会。在孩子经过一些新鲜的地方时,教他们如何辩识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可以让孩子了解自然,结合实际景观给孩子讲述有关的知识,大到历史、地理,小到建筑物的形体特征,比例和色彩等,可以让孩子增长更多的知识。

卢梭认为,学生被动接受书本知识和教育者的口头训示即“填鸭式”的教育是毫无效果的,重要的是要身临其境,身体力行。

欧阳修4岁丧父,家境贫困,全仗母亲郑氏做针线活挣下的钱糊口,连吃饭都成问题,家里拿不出钱来给他买纸买笔。欧阳修在街上看到邻家的孩子都背着书包上学去了,心里很羡慕,要求母亲也让他上学去。

郑氏听了孩子的话,又喜又愁,喜的是孩子有那么强烈的学习愿望,愁的是自己实在无能为力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一天,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郑氏在家门口的一块平地上铺了一层细沙,又折来了一根荻杆,把孩子叫到跟前说:“你用沙作纸,用荻杆当笔,不管你写多少字或画多少画都是用不完的。”小欧阳修听了高兴极了,蹲在这层沙土边上,用荻杆在沙土上不停地描划,写了一阵子后,把沙抹开,又重新写了起来。就这样,欧阳修在母亲的指导下认了很多字,学会了写诗作赋。

没有学习条件想方设法为孩子创造条件,是父母对孩子精神需求、愿望的满足,对孩子成长是一种激励。还有的父母带头学习,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健康的环境。称职的父母,才能引领孩子走向成功的领域。

作为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如何使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中成长呢?我们的建议是:

一、让孩子触摸新奇的世界,获得丰富的感受

如果孩子对外面的世界一点儿也不了解、不熟悉,即使智商很高,也是不会有什么能力的。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和生活环境,经常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接触各种新鲜事物。是农村的,可带孩子去城市,让他们认识认识城市的建筑、交通等设施;住在城市的,可带孩子去农村,让他们认识农作物、家畜家禽,感受田园风光,了解花鸟草虫等。

二、大自然是人之摇篮,对于孩子尤其是如此。为什么每当孩子们来到高山下或大海边,总会激动地奔跑欢呼,就像扑进久违了的母亲怀抱?因为与成年人比,儿童更需要与大自然亲近。

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的博大、神奇、变幻和美丽,是培养兴趣、开阔胸怀、陶冶性情的好机会。

大自然是绚丽多姿、五光十色、千变万化的,其中包含了无穷的神奇和奥秘。大自然的新奇景象对儿童有极大的吸引力,如小鸟的歌声、小虫的吟唱、空中的蝴蝶、水中的小鱼及地上的蚯蚓、蚂蚁,都会引起孩子的兴奋。

三、让孩子在大自然中体会欢快。自然景色中的各种视觉要素是相互融合的,而且随着人的位置的变化在不断地变化。孩子把自己的活动与对美的欣赏融为一体。在大自然中嬉戏,玩耍,给童年的生活抹上了绚丽多彩的一笔。在这幅美丽的画面中,有小伙伴在草地上奔跑嬉戏的身影;在沙堆泥块里忘我堆积的场景;也有望着蓝天上的白云发呆,或被蜜蜂蛰得肿出一个大包的时候……而这一切都成为每个人一生中最珍贵的童年记忆。

在大自然中,孩子得到的不仅是快乐,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发展,大自然是孩子天然受教育的场所。大自然突兀的山峰、瞬息变化的云朵,是让孩子展开想象的好源头,而湍急的山泉、瞅瞅的鸟鸣,又是训练孩子听觉的好材料……

四、大自然给予了孩子生动有趣的学科学内容。自然界中有着姿态万千的植物,种类繁多的动物,变化多端的自然现象,以其生动形象的特点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使孩子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正是从自然现象中获得启示而成功的。

父母应该有意识地用各种手段来让孩子接近大自然、喜爱大自然。如:在节假日带孩子到郊外寻找大自然;放手让孩子在街心花园、绿地等户外场地活动;在家中有选择地种植一些植物,饲养一些小动物,并让孩子来负责浇水、喂养工作;有效地运用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体帮助孩子认识自然。

五、经常到大自然中去,能保证孩子充分的户外活动时间,在新鲜的空气和阳光下,提高他们身体的适应力,增强体质。大自然中活动,给孩子提供自由跑跳的条件,满足他们好动的要求,既能促进机体动作的协调发展,又能刺激大脑健康发育,促进心理健康。

大自然的美给孩子的感受直观、具体、深刻,它能铭刻在孩子的情感和思想中,终生难忘。让孩子到大自然去,接受自然界万物的启迪,为孩子寻找智慧的源泉,为他们日后的成长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