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春秋那些事儿.春秋五霸卷
4851000000027

第27章 群山之巅的空虚3

有一次,雍巫给齐桓公上了一道菜,齐桓公尝了口觉得其鲜无比,忙问这是什么菜这么好吃。雍巫回答说这道菜叫“鱼腹藏羊”,北方人以羊为鲜,南方人以鳖为鲜,鳖、羊同蒸,聚南北两鲜于一盘,自然味道鲜美无比,而且腥、膻味全消,可谓他毕生巅峰之作。

齐桓公很开心,又有些失望,这已经是巅峰了,那么寡人岂不是再也尝不到比这更好的美味了么?空虚啊空虚,太空虚了。

雍巫一见领导空虚了,立马觉得自己也空虚的不得了,赶紧拍胸脯保证,今天晚上他就是不睡觉,也一定要钻研出一道巅峰中的巅峰美食来,决不让领导失望。

齐桓公非常开心,表示对此十分期待。

第二天,雍巫满脸疲惫的进宫来,给齐桓公上了道菜,说这就是他一夜未眠钻研出的绝顶美味。

齐桓公揭开鼎盖,顿觉香味扑鼻,那是一道肉羹,具体是什么肉,看不出来。

羹是古代菜肴的传统做法,最早是一种不加味的肉汤,再加上些谷物碎粒混合而成。后来随着烹饪技术的进步,到了周代,人们开始在汤羹中加入五味,如《尚书?说命》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春秋时,人们又认识到了做羹的关键在于水火和五味的调和适度,而雍巫就是当时宗师级的调羹专家,东汉王充的《论衡》书中就说:“狄牙之调味也,酸则沃之以水,淡则加之以咸,水火相变易,故膳无咸淡之失也。”

所以齐桓公食指大动,也顾不上问这是什么肉了,赶紧尝了一口。

“如何?”雍巫面色紧张的问。

齐桓公没有回答,一滴泪却从他的老眼中渗了出来,缓缓滑过面颊。

“好嫩的肉,好香的汤,太好吃了,太好吃了……”齐桓公喃喃的呓语道。

这肉羹不仅鲜美无比,而且透出一种莫名哀伤的感觉,齐桓公不由黯然销魂,好吃的哭了起来,呜呜呜,如此美食,如果以后吃不到了怎么办?

齐桓公忙问:这到底是什么肉哇,怎么可能嫩到这种程度?

雍巫腆着脸笑:这是婴儿的肉啊,当然嫩咯!微臣为了报答主君的宠爱,昨夜就把我那三岁的儿子给杀了,煮成此羹给君享用。

这次齐桓公真的哭了,大哭,赶紧冲出门去,狂吐不止。

怪不得肉里面有种哀伤的感觉,原来是人肉!

然而,经过这件事后,齐桓公却更加宠爱雍巫了,他认为雍巫给自己吃人肉虽然不对,但他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竟然不惜杀死自己的儿子,此举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真是一个大大的忠臣哇!

如若天地有灵,“可歌”不见得,“可泣”倒是一定,不过不是感动,而是笑出了眼泪。

不过,据《战国策》记载,齐桓公对自己沉迷于美味,也曾有过深入的反思:

“齐桓公夜半不繺,易牙乃煎敖燔炙,和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曰:‘后必有以味亡其国者。’”

看来,齐桓公也不是不知道贪爱美味会有亡国的危险,但他就是改不了自己的坏毛病,还是那句话,知难行易,此之谓也。

齐桓公身边的第三个小人,叫公子开方,原卫国太子,入齐为臣,得宠于桓公。

比起竖貂与雍巫,公子开方就正常多了,《管子》一书中甚至说他聪慧而敏捷,且心思灵活善于应变,是个外交工作的好手。

只可惜,公子开方并没有把他的聪明用在正途,好好的卫国储君不当,却跑到齐国当幸臣,把自己满腹的交际能力和语言才华全用在了拍齐桓公的马屁上。

为了更好的服务领导、让领导开心,公子开方甚至十五年没有回卫国看望家人,齐桓公对此非常感动,认为公子开方去国忘家、抛弃一切来追随自己,也是一个大大的忠臣。

齐桓公又错了,他也不想一想,一个原外国储君,毫无利己的动机,放着本国前途不顾,却把服务别国君主的工作当成自己毕生追求的伟大事业,这可能吗?

当然不可能。所以当管仲病重将死,就劝齐桓公说:“今夫易牙,子之不能爱,将安能爱君?今夫竖刁,其身之不爱,焉能爱君?今夫卫公子开方,去其千乘之太子,而臣事君,是所愿也得于君者,将欲过其千乘也。”

又说:“臣闻之,务为不久,盖虚不长。其生不长者,其死必不终。(我听说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这种人活着不干好事,死了也是不得好死)此三人,愿君去之。”

这就是管仲的智慧。这世上任何貌似真挚的情感,只要违反了人性这一条基本原则,都必定是虚伪的。越是违反常理的伪装者,揭开面具之后就越是凶狠恶毒。道家的老子也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天下,若可托天下。”只有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人格与尊严的人,只有懂得爱护自己身体生命的人,才能真实的将自己的情感对待天下人,也才能真正将天下治理好。这也就是当年管仲不为公子纠殉葬的原因。

这样一分析事情就很清楚了。一个不爱父母子女甚至不爱自身的人,怎么可能去爱其他人呢?再说齐桓公一个老男人,又有什么魅力能让雍巫等人做出如此巨大的牺牲呢?权力,只有权力。

齐桓公明不明白这些道理呢?当然明白,但他就是改不了。

据汉代刘向《新序》一书记载,有次齐桓公出外巡游见到一处亡国故城废墟,便问是谁家的?回答说是郭氏之国(地域不详,或说今山东东昌东北)。齐桓公又问:郭氏之人何以衰败至此?那人便回了一句话,非常经典:“善善而恶恶焉。”(成语“善善恶恶”源出于此。)

意思是:因为他对好人很好,对坏人憎恶。

齐桓公不解,便问:“善善恶恶乃所以为存,而反为墟,何也?”

那人回答道:“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也。”

齐桓公连连点头,若有所思,看来这个道理他本也是心如明镜的。所以管仲临终前那些苦口婆心的劝告,他句句都听了进去,而且很快就将竖貂、雍巫、开方三人罢官驱逐,整个世界顿时清静了。

然而,明辨是非,很多人都能做到,但真要做到亲贤能而远小人,却并非那么容易的。齐桓公这个人有个特点,他通常都能“改过克己”,但也通常只有三分钟热度。

自从离了雍巫,齐桓公食不甘味,吃嘛嘛不香。什么菜到他嘴里都变成了猪食一般,难吃的要命。

自从离了竖貂,齐桓公寝不安枕,生活起居一片混乱。他平常享受惯了,这一时间少了个体己的太监服侍还真是不习惯。

自从离了公子开方,无人为齐桓公歌功颂德,少了甜言蜜语的滋润,人生真的很没劲。

最后没办法,齐桓公还是把这三个小人给召了回来,虽然他内心也挺憎恶他们的。

“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此真乃人生之大忌也。小生在此也望读者诸君为之惕然自警,时刻注意!!!

葵丘之盟第三条:敬老慈幼,无忘宾旅。

尊老爱幼还有好客,这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需多言。

葵丘之盟第四条: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

意思是:士的官职不得世袭,也不能让某个官员专权,要录用有才之士,不得擅自诛杀大夫。

春秋时期的政治体制是贵族民主专政,所以这条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葵丘之盟第五条:无有封而不告。

封赏大夫采邑必须公告天下,这无非是政务公开而已,也相对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