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春秋那些事儿.春秋五霸卷
4851000000061

第61章 清明节的来历

安抚好投降归附的旧臣,文公开始大赏功臣了,争取做到人人都有官做,人人都有地盘,最好是大家都皆大欢喜(一碗水永远不可能端的绝对平的,总有些不识相的人会抱怨,文公只能尽量做到公平):

接受第一等赏赐的功臣,当然就是跟着文公流亡,导以仁义亦师亦友的两个人——赵衰和狐偃,至此,赵、狐两家代替吕、郤成为了晋国势力最大两个的家族,另外文公还特别赐给了狐偃五块玉壁,文公笑着说:“那次寡人把穆公送给你的那个宝贝扔到黄河里了,现在我还给你五块,怎么样,够意思吧!”(丢一赔五,狐偃真是暴利啊,呵呵),此外,文公为了纪念那个没有等到革命成功就壮烈牺牲了的外公狐突,在晋阳的马鞍山下为他立了一个庙,后人也因此把这座山叫做狐突山。

接受第二等赏赐的功臣,则是跟着文公流亡,出谋划策忠心耿耿的狐射姑、先轸、狐毛、胥臣等四人,这几个家族后来也成为了晋国的世家大族,特别是先轸,其后辈多在六卿之列,主持晋国军政大权。(这个六卿跟周王室的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这六卿又不同,晋国的六卿指的是指国家军队中的六位将佐.全国军队编制分上、中、下三军,每军各设一位将和一位佐,共六位将、佐,六位将佐皆为卿爵,因而习惯上称六卿.春秋时战争频繁,所以很多官职都是军政合一的,而晋国的六卿制度正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官制,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政治局委员加军委常委,是整个国家军政大权的领导核心。)

接受第三等赏赐的功臣,是跟着文公流亡,冒矢石犯锋镝出生入死的颠颉、魏犨两个高级保镖,可是这两个大老粗觉得自己跟着文公出生入死,立下那么多的汗马功劳,赏赐却只排到了第三等,心里不免酸溜溜的不是滋味:“赵、狐他们不过是些耍嘴皮子的家伙,主公居然给他们的官比我们大,这太欺负人了!”

后来颠颉、魏犨的这些不满,为他们惹来了杀身大祸,这里我先卖个关子,到时候再来详细跟大家的讲。

接受第四等赏赐的功臣,是栾枝、郤穀这两个帮助重耳复国的“里应”,他们后来也成为了晋国的六卿成员。

以上四等功臣,其家族大多成为了晋国的六卿世家,是日后晋国政坛上最为重要的政治势力。而这次文公的大赏功臣,对整个春秋战国的历史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为它就是两百年后“三家分晋”的源流所在。

等这些人统统都赏完了,才轮到在文公流亡期间负责他的饮食起居和后勤工作的大管家壶叔同志,壶叔可不答应了,想当初我跟着老大你忍饥挨饿,鞍前马后,睡得比小姐还晚,起得比鸡还早,吃得比猪还烂,干的比驴还多,现在却给我这么丁点儿赏赐,要牛耕田又不给牛草吃,做人可不带这样的!

文公说:“壶叔同志,你要明白革命觉悟有高有低,导以仁义没有你,出谋划策不见你,冲锋陷阵不靠你,你虽有苦劳,却没有功劳,不能算作功臣,所以只好排在赏赐的最末,怎么样,你还有意见吗?”

壶叔羞愧地说:“主公赏赐分明,小人服了,以后我一定努力学习,提高觉悟,争取进步,为晋国的革命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话说文公大赏功臣,从亡的,送款的,迎降的,出谋的,出力的,保镖的,驾车的,做饭的,甚至杀人犯,贪污犯都得到了赏赐,一时间,升官的、发财的、晋爵的、封地的,皆大欢喜。文公接着又发布了很多惠民政策,于是举国欢庆,百姓悦服。

可是就在这个“咱们老百姓,真呀真高兴”的日子里,有一个人却默默的待在家里,往宫门方向投去了一个落寞而孤傲的目光,他就是那个充满了诗人傲骨忠介耿直的介子推。也许是要赏赐的人太多了,也许是文公真的老糊涂了,总之,文公把这个当年为了他割股啖君的大功臣给忘记到九霄云外去了,这真是一个致命的疏忽,可以想见,介子推此时的心情是多么的落寞,其实,他完全可以像狐偃和壶叔那样跑到文公面前去讨要封赏,不会有人责怪他,更不会有人看不起他,因为这是他应得的,也是大家乐于看到的。可是介子推是个高傲的甚至有些自恋的人,他打心里看不起那些有一点点功劳就在那邀功讨赏的小人,他宁愿和老母回乡下过清苦而平静的日子也不愿让这些铜臭和虚名污染到自己半分,于是他找到老母,跟她商量说:“主公得以复国,那是上天的保佑,我没办法像其他臣子那样贪天之功,所以想就此归隐,不知母亲你是怎么想的?”(成语“贪天之功”典出于此)

子推的老母有些不甘心,于是劝他说:“我知道你觉悟高,不想跟那些人争名夺利,可是你总应该去宫里见一下主公,跟他告个别吧!怎么能就这么窝窝囊囊的走掉呢!”

子推说:“既然都不想要赏赐了,还见他做甚,这不是还在显摆自己吗?”

老母见他心意已决,只有支持自己的儿子:“既然你不贪功名,想当个高风亮节的隐士,那我就跟着你一起归隐,当一个隐士的母亲好了。”

子推说:“既然决定要隐,就隐的干脆些,咱们不如躲到老家定阳(今山西晋中地区介休市)的绵山深山里去吧,那里山高林密,谁也找不到我们。”

就这样,子推背着老母偷偷地离开了都城,躲进了绵山的深山老林中,结庐而居,草衣寒食,准备就这样孤独清苦的度完自己的余生。

介子推走后,他的好朋友解张很为他打抱不平,于是偷偷跑到宫门口挂了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一首诗:“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文公出宫的时候看到这块牌子,一下子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一拍脑袋,懊悔的说:“哎呀,寡人真是老糊涂了,什么乱七八糟的人都赏了怎么就唯独把子推老弟给忘了呢,我真是太不应该了!你们赶快传令下去,谁能帮我找到子推,我就赏他下大夫之职,决不食言!”

解张听说有官做,赶紧找到文公说:“那首诗不是介子推写的,是我写的,介子推已经跑到深山里隐居去了,我带你们去找他!”

文公大喜:“这次多亏了你,否则寡人的罪过就大了,趁着大错尚未酿成,你赶紧带我去找子推,我要好好的补偿他!”

于是,文公带领众臣随扈,让新官上任的解张带路,浩浩荡荡的来到绵山脚下,派人上山寻找。但见崇山峻岭、崖陡洞幽、深谷野岭,草树萋萋,不管兵丁们怎么四处寻找,大声呼喊,都只听得流水潺潺,山虫乱鸣,林鸟群噪,空谷回声,哪里有介子推的踪影。大家一连寻找了好几天,都毫无所获。

这时魏犨不耐烦了,他想出了一个馊主意说:“主公,咱们这么多人这么多天的地毯式搜索都没任何结果,介子推他八成是藏起来了,这家伙的脾气一向是倔得跟个石头一样,我看我们再这么喊他也不会出来的!臣看我们不如派人在山上三面点火,留下一方,我就不信他不出来。”他心里暗想:“哼,这个可恶的家伙害得我这些天嗓子都快喊哑了,等他出来了,看我怎么羞辱他!”

  文公别无他法,只好听从魏犨的建议,下令兵丁从陡崖攀上山去,将谷内的干草树木点燃,适时正值晚春时节,山顶风很大,火借风势,绵延数里,这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倔强的介子推始终不肯出来,最后和老母抱在一颗枯柳上,活活的给烧死了。

火终于灭了,可还是不见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出来,文公发急了,赶忙命令多派兵丁,再次登山遍寻子推,找不到他誓不回还。

皇天不负有心人,几天后,兵丁们终于在后山的深谷里找到了介子推和他的老母,不过找到的并不是活人,而是两具抱着枯柳的焦尸,尸体的脸上,还带着坦然的微笑,仿佛这场大火对他们而言只是超脱的涅磐,根本没有任何的痛苦。

文公看着着两具紧紧抱在一起的焦尸,想到十九年来一直跟着自己不离不弃的那帮好兄弟,如今封官的封官,晋爵的晋爵,一个个都得到了完满的结局,反而只有对自己最好的子推兄弟最后落得了个如此凄惨的下场,忍不住痛哭失声道:“子推,都是寡人害了你啊!寡人不该忘了你的功劳,更不该听魏犨的那个馊主意放火烧山,这都是我的错,我的错啊……”

迷离的泪眼中,他恍惚看到这样一幅画面:荒原如血残阳照在远处介子推流满了豆大汗珠的脸上,他端着一碗肉汤,踉踉跄跄的跑到自己面前,露出一个憨厚的笑容说:“太好了,公子,我弄到肉汤了,快喝一点填饱肚子吧!”……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不犯错误的,就算是圣人,也有很多被后人诟病的缺点,文公也是一个人,所以他不可避免的也会犯错,但是犯了错误能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知错、认错、改错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也许有人说文公忘恩负义,没错,他确实忘了介子推的恩,但是,他没有一点隐藏这些的意思,而是十分勇敢的去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当他认识到未及时给介子推行赏赐时,便派人到处寻找介子推。当听说介子推已经跑到绵山归隐时,则亲自到绵山来找他,可是由于魏犨的馊主意和介子推的倔脾气,最终还是酿成了无可挽回的悲剧!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现在文公唯一能做的,只有尽力弥补自己的过失,希望子推在九泉之下能明白自己的这一片丹心:

他下令将绵山周围的一大片土地封为介推田,赐给介家的后人耕种,并把绵山改成介山,将他的老家命名为旌介村,还下令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意思就是介子推曾经休息长眠的地方。文公还将火烧过的山谷称为焚烧林(至今当地乡民,将两山谷分别称为大烧林、小烧林),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山脚下柏树林中,介庙周围原来环境清幽,浓荫十里,风景秀丽,气候温凉。也由于这个原因,这里也被人称为“神林”。可惜的是,1942年日本侵略者侵华时,这里的山林,庙宇均被火焚毁,现仅存寺庙的偏院一处,院内还存有原庙基的石墩和五通石碑。

除此之外,晋文公还下令让随从人员把焚烧林的几块烧焦的残木带回去,给自己做了一双木拖鞋;他每天上朝时都要穿上木鞋在宫厅行走,每当听到自己走路时的呱嗒呱嗒的声音,就不由低头看着木屐,睹物思人,感慨万千,悲恸地说:“悲乎,足下!”。后来人们将最忠诚、最尊敬的朋友称作“足下”,其典故就是打这里来的。

这种木屐后来传到了日本,就变成了小日本最爱穿的鞋子,不知道他们穿着这种鞋子的时候,会不会知道在这双鞋字里面埋藏着如此感人的一个故事呢?

晋文公焚烧绵山之日,正值二十四气节中的清明的前三天,文公回到国都后便令全国上下每年从那天开始一月之内不得举火炊烟,只能吃冷饭,谓之禁火,也叫禁烟,或者叫做寒食,这就是现在“寒食”节的由来。

后来到了三国的时候,曹操认为这件事影响到了民众的生产和生活,就发布了《明罚令》废止了禁火,不过我们可爱的中国老百姓们都是很念旧的,所以寒食节这个传统习俗依然还是流传到了今天,只不过把冷食的时间改成了三天或一天。另外,我们中国的老百姓们还是很聪明很懂得创新的,他们根据当地的条件和寒食的特点,纷纷创造出一些特殊的寒食节食品,凉菜冷食花样百出,形成了与岁时节日相联系的风味小吃,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饮食习俗,,古时有麦糕、环饼、冷粥等,如今则更注重“应令尝新”——也就是说吃些应时应景、新鲜而有季节特色的食物,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些不错的寒食节的小吃,也发在文中给大家分享一下:

    

江浙一带习惯吃青团,是用新鲜艾草或雀麦草汁和着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制成的。油绿如玉的青团,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是一款天然绿色的健康小吃。

在闽东,家家户户则要煮“乌稔饭”。它是将糯米用洗净煮熟的乌稔树叶浸泡后蒸煮而成,颜色乌黑但却米香扑鼻,别有一番风味。此外,闽东各地无论城乡大多吃芥菜饭,据说可以终年不长疥疮。在泉州及闽南一带清明常吃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再卷入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芫荽等混锅菜肴,此类食物品种多样,荤素搭配,主副食都有,既营养丰富又美味可口,类似的还有温州人的清明饼和潮汕人的薄饼。

晋南地区清明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晋北地区,则习惯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陕北的榆林和延安节前要蒸“子推馍”和做面花,蒸出来的面花栩栩如生,犹如艺术珍品,既可自己食用又能馈赠亲友

第二年清明时分,文公又率众臣到绵山焚烧林祭奠介子推,发现那棵老柳树竟然死而复活,长出了翠绿的嫩条。文公坚信这棵树是介子推的英魂显灵,便将柳树命名为清明柳,还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前插上柳枝为介子推“招魂”,登绵山踏青,扫墓野祭,抒发思念之情。这就是现在“清明节”的由来。

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相聚太近,到了唐宋以后,人们渐渐的就把这两个节日混成了一个节日,而祭奠介子推的习俗也慢慢演变成了祭扫先人,于是,每当到了清明时节,大家都会“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与断魂”,一家人扶老携幼,带上供品,三三两两,先先后后地,纷纷走往自家的祖坟,烧一点纸钱,清理一下祖先的坟茔,寄托自己的哀思。

现在的清明节已经完全演变成单纯的扫墓了,其实古代的时候清明节的习俗是非常丰富的,一方面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好天气,春游、放风筝、踏青、种树、,二方面也是祭扫新坟、旧坟,悼念逝者,相传古人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人们都要来到户外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健体强身,比如有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等。由此可见古人真的要比现代人要浪漫的多,扫墓与踏青相融,追缅、祭奠先人与赏玩春光叠合,既有祭扫亡灵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其实清明节不就是应该这样吗,适时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充满了生命与希望的春天已经到来,天气清朗,万物萌动,风和日丽,大家一起缅怀过去,展望未来,生灵死魄,生死交融,共叙离别的思念,一起在田野里,敞开胸怀,放飞心灵,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介子推地下有灵,如果知道了自己的事迹被广为传颂,成为了后人不可或缺的习俗和节日,也应该欣慰有加,笑傲九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