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女性健康1000问
4852400000015

第15章 运动健身(1)

为什么锻炼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凡是在运动锻炼中尝到甜头、收到效果的人,他们的锻炼活动无一不是严格遵守人体活动生理规律的。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不是一时锻炼、一次活动就可能得到提高的,它是一个逐步发展、逐步提高、长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循序渐进过程。锻炼身体想急于求成,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有损健康。

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在一些临时的运动,如组织集体性长跑,往往有些人跑了百十米,就气喘吁吁,恶心反胃,面色苍白,两眼金花直冒,严重者立即昏倒,甚至有生命危险。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一个没有锻炼基础的人,身体内外各器官系统适应不了那些突然剧烈运动带来的刺激,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特别应该提出的是中老年人更应注意,人到中年后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在逐渐减弱,各器官系统应付突然刺激的能力有所降低,循序渐进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进行健身运动,必须从小到大,从慢到快,以慢为主。先从一些短距离的走步、慢跑步开始,逐渐从时间、距离、强度上递增,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则要尽快寻找原因予以纠正。

凡是要做成某一件事,贵在有恒,运动健身也是如此。循序渐进是科学,持之以恒见精神。科学的态度加顽强的精神,方可见效果。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代所撰写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明确地指出:"凡事皆宜有恒,运动亦然。有两人于此,其于运动也。一人动作时辍,一人到底不懈,则效与不效必有分矣。"这里毛泽东同志清楚地指出,坚持与不坚持者,效果肯定是不同的。就人的机体而言,只有在经常性的,多次给予刺激后才能出现细微的变化。积少成多,滴水穿石,功到自然会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平常我们在观看体育比赛时,称赞运动员那副坚实的骨骼,发达粗壮而有力的肌肉,健美的体型.惊人的运动能力等。须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运动员长期按科学方法坚持锻炼的结果。

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不少人凭一时热情练了那么三五天,摸摸四肢的肌肉,拍拍胸部,似乎感觉提高并不明显,从而泄气不干了。还有的人偶尔练几天,又休息几天,或借故工作忙,家务事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原因就在于这些人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运动健身的意义,不清楚运动健身的科学规律。这里特别要提到中老年人,当你两鬓显花时,如果你年轻时代已有锻炼的习惯,千万莫改变,一旦以年事已高为由而终止锻炼,即使是青年时代已获得的能力和素质,也会慢慢减退,甚至会加速减退。本来强健之身可能会变成多病之体。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老本"可吃的。如果人到中年方认识到身体健康的可贵,为时未晚。首先要下定决心,要有"我要练"的决心,才可能有动力,才可能有自觉性。在你养成习惯之前,不妨借助同伴或家人的督促。一旦尝到甜头,运动锻炼已成为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你已经养成了自觉锻炼的习惯了。

为什么锻炼应因人而异,忌盲目脱离实际?

凡是参加健身运动的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所谓实际情况,主要是指各人的健康状况、机体功能、职业特点和原有的运动基础以及自己生活环境中锻炼的条件等等。男女老少各人的身体条件、健康状况不一,有的甚至患有某种慢性疾病。因此参加锻炼必须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不能干篇一律,或者照搬别人的方法。

有决心从事健身运动的人,首先必须客观了解和评价自己的能力和健康水平,再结合各自的职业、工作、学习的特点和生活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确定可行的锻炼项目、形式和方法。并在锻炼中合理安排时间和运动量。继而坚持下去,才有可能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

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机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逐渐衰退,肌肉力量在逐渐降低,骨和关节有机物含量减少,心脏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减少,肺弹性纤维减少,肺活量降低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工作能力。而且这些变化又是不完全平衡的,变化程度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所以中老年人更需充分认识自己的这些生理变化和个体差异。一般应选择走步、慢跑步、太极拳、门球等运动项目。运动时间和运动量必须自我掌握,以运动后无不良反应,心身愉快为度。

妇女参加锻炼时,还必须从女性的生理解剖、心理特征出发。女性的骨骼、肌肉、内脏器官发达程度一般都差于男子,这是必须充分承认的性别差异。例如,四肢较较男性短,重心较男性低,肌肉力量较差。心肌不如男子发达等。妇女月经期,中年以后又面临的更年期等一系列生理变化的影响,妇女锻炼更须注意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一般可选择艺术体操、跑步、球类等。中老年妇女可选择走步、慢跑步、太极拳、中老年迪斯科健身舞等项目。运动中特别要注意控制强度、时间和运动量。运动后要及时放松和休息。

体弱多病者的运动锻炼,应该以全面增强体质,增强抗病能力,提高身体器官功能为目标。锻炼的内容应多样化,可选择走步、慢跑步、游戏及游戏化的球类活动。对于瘦弱者可适当安排一些增强肌肉力量的练习,促进肌肉发达。慢性病患者应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辅助医疗作用的项目,内容也要因人、因病而异。并应注意适当调节饮食,使之富有营养,易于消化和吸收,最好在医护人员监督指导下进行科学地锻炼。

为什么锻炼应注意气候变化,忌四季不分?

人要健康长寿,就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这其中就包括季节、气候环境。自然界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离不开自然,要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就必须与之相适应。否则便会生疾病,减寿命。自然界中春、夏、秋、冬四时变迁,产生寒、暑、燥、湿,从而影响自然万物。因此运动锻炼也必须充分注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随季节气候变化而在方法、内容、时间、运动量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可能达到健身的目的。

春季里,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欣欣向荣,呈现一派勃勃生机。在此季节里,宜早起,到户外活动,长跑仍然是适宜的运动项目。初春时节,在冬季进行的锻炼仍可继续。随着气温逐渐回升,运动也应作适应性变动。春天气候变化无常,时冷时热,运动前后要注意衣着,开始时不宜减衣,运动后要及时更换汗湿了的内衣,以防感冒。

夏季里,天气炎热,气温升高,由于热的刺激,人体生理活动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此时期应注意避免在强烈阳光下进行锻炼。运动时间、运动量可适当减少。类似长距离跑步、足球运动等项目可暂不进行。运动锻炼中要注意防止中暑,运动后要适量饮用带盐的开水。游泳运动是夏季最为适宜的项目,但时间最好安排在上午lO点以前,下午4点以后。

金秋时节,早晚开始慢慢变凉,此时应坚持早睡早起,早晚都是锻炼的好时光,所有运动在这个季节里都可以进行(包括游泳)。随着秋深凉甚,运动时间、运动量都可以逐渐增大。白露节后,早晚凉气加重,运动时尽量避免赤身露体,以防凉气侵人机体。

冬季是四季中最寒冷的时节,是万物闭藏潜行的季节。此时进行运动锻炼应用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寒冷,继续坚持户外锻炼,切莫停止。运动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使关节、肌肉不显僵滞。长跑、冰上或雪上运动、足球等都是适宜的运动项目。运动时间宜长一些,运动量宜大一些。但要防止冻伤,运动后出汗要及时更换内衣。早晨运动不宜太早,最好在太阳出来后进行。

运动健身之所以要注意四时的变化,按祖国养生学的论述,强调人体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在运动锻炼中既要达到强体的目的,又要避免外邪的侵袭,从而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

为什么体力劳动者不能用劳动代替运动?

随着现代机械化、电气化的高度发展,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农业生产,其劳动强度都有所降低,并且有越来越低的趋势。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这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机械化、电气化程度越高,人们的劳动强度就越小,加上生活的改善,鱼肉食品的大量摄入,社会上随之就会出现一系列所谓"文明病"。如肥胖症以及由此带来的高血压病、心脏病等。由于活动减少,身体各种功能就会降低,特别是肌肉,不用就会消瘦、软弱无力。"用进废退"的原则,在人体科学上的表现非常突出。古今中外历史上,凡是长寿者,一般都是那些掌握了养生之道,并能常年坚持运动锻炼的人。由此可见,动者长寿,一身动则一身强。

坚持长年劳动者也能长寿,有的人认为体力劳动者就不需要再进行体育活动了。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劳动对身体可以起到一定的锻炼作用,但劳动毕竟替代不了运动。因为劳动不可能做到全面活动身体。无论是工业劳动还是农业劳动,特别是工业劳动,随着劳动分工的细微化,不同工种的工人每天重复自己所负责的那种单调的劳动动作,只能使身体某些部位的肌肉参加活动,而其他部位的肌肉则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局部肌肉造成疲劳,其他部位肌肉则处于休息状态。所以劳动这种锻炼是片面的,不均衡的。特别是某些站着工作的工种,下肢和腰部的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日子长了容易造成腰肌劳损,下肢静脉曲张,以及关节炎等慢性职业性疾病或身体畸形。

劳动只能使身体局部组织增加供血量,只能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而不能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而体育运动则可以做到全面锻炼,改善全身的肌肉、关节和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脏器的功能,并能使劳动部位的肌肉由紧张得到放松,得到积极性休息,从而能加速消除劳动所造成的局部疲劳。

体育锻炼能起到预防疾病和治疗某些慢性疾病的作用。而劳动正如上所述,不仅没有治病作用,防病作用也不明显,反而可能导致某些职业性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劳动是不能代替体育锻炼的,现代社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越高越需要劳动者多参加体育活动。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的闲余时间增多,经济收入的增加,生活的改善,为体力劳动者抽出更多时间参加健身运动带来了有利条件和更大的可能性。

为什么中年人不能不运动?

人到中年格外忙。40岁左右的人,正是有技术、有经验、体力尚未衰退,是事业上和工作中的中坚力量、骨干分子。而在家庭中,上有六七十岁的父母,下有十几岁的儿女,父母要有人照顾,儿女要父母关心,家庭事务繁杂,而又不得不去应付。难怪很多中年人借故工作忙,家务事多而不运动锻炼。要知道,人到中年后各种生理功能正从高峰期开始下降。中年以后衰老快,无论如何要抽出一点时间来参加运动,这对于延缓衰退、活跃情绪、消除疲劳等是非常有意义的。

如何挤出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不妨用下列方法试一试。

早晨提篮子去买菜,不妨跑步去,跑步回,既节约时间又得到锻炼。

上班路程如果在公共汽车三站距离以内,劝您不要去挤公共汽车,来个快速走或慢速跑。

上班有小车代步者,如果在半小时自行车路程之内,最好不要坐小车,改骑自行车,这实在是一种难得的锻炼机会。

你的办公室,如果10层楼房以下,千万不要乘电梯,从楼梯爬上去,虽然会气喘,但会使你下肢和呼吸循环系统得到极大的锻炼。

坐办公室的人,在上午10点和下午4点时不要勉强继续工作,停下来到阳台上、房顶上去,做上lO分钟广播体操,都将会使你头脑清醒,心情舒畅。

当你在售票窗前排长龙,当你在候车室里等车时,不要站着不动或坐着不起,更不要不好意思,应该大胆地在原地跺跺脚,或做10个高抬腿动作,即使是伸上几个"懒腰",也是锻炼的极好机会,切莫错过。

事情不难,机会甚多,劝君重视,学学钉子精神,多一点挤劲。时时处处有机会,处处时时可锻炼。/ 为什么中老年人跑步忌用脚跟先着地?

慢跑一般速度比较慢,动作比较缓,容易出现脚跟先着地的现象,脚跟先着地将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

原因是脚跟先着地得不到脚弓的缓冲作用,所产生的震动比全脚掌先着地要大得多,会使全身各处,特别脑和内脏器官受到震动。脑部感到嗡嗡作响,内脏感到很不舒服,膝关节、踝关节容易损伤。同时脚跟先着地与地面碰击,会使脚跟皮下脂肪垫受到损伤,时间长了会引起脚跟疼痛。

老年人本来脚弓韧带就有一定的生理退化,各个关节、韧带的弹性都较差,所以更应该坚持全脚掌着地,如果在水泥路面上跑步就更要注意。

为什么练太极拳前必须做准备活动?

运动前应做准备活动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有的人认为,太极拳动作慢。运动不剧烈,一般不会有受伤的危险。练太极拳前做准备活动,似乎多此一举。其实不然。

太极拳运动前做准备活动,不仅要活动身体,还要做心理上的凝神静息准备。这种身体准备活动要求比其他运动准备略有区别。其活动内容可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先进行几分钟散步活动。

(2)做几节简单的关节、躯干操。

(3)练练架子,站站桩步,配合几次深呼吸。

(4)太极拳单势练习。

整个活动5~10分钟。

精神心理准备包括:

(1)起势前双目微闭或极目远眺1~2分钟,使之凝神静息。

(2)从上到下用意识放松全身关节、肌肉,心平气和后,才开始起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