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女性健康1000问
4852400000019

第19章 生活方式(3)

在泌尿科病房,每年都要收治一些因醉酒而致膀胱破裂的病人,有的通过治疗而幸免于难,有的则因合并感染性休克而离开人世。饮酒后血管扩张,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流入膀胱的尿液比不饮酒时显著增加。醉酒者由于昏睡不能排尿,膀胱却仍在不断充盈,使膀胱壁不断变薄。此刻如稍稍增加膀胱的压力,如醉酒者从床上掉下、翻身,甚至咳嗽等,就有可能发生膀胱破裂。膀胱破裂时虽然会出现剧烈的下腹疼痛,但由于酒精的麻醉作用及醉酒者昏睡,醉酒者对疼痛已不敏感,特别在开始时可能无明显感觉。待病人清醒后腹痛往往已蔓延全腹,患者自己也说不清是哪里出了问题,这给医生的诊断又增添了一定的困难,并有可能将病情延误。也有膀胱在醉后自发破裂的,多为腹内型,裂口较大,尿液进入腹腔较多,腹腔炎症发展迅速,死亡率高。了解上述知识后,家中如遇醉酒者久睡不醒,应及时想法让他排尿后再睡;还要防止他从床上翻身滚下来;一旦发现腹痛,应及时向医生提醒膀胱破裂的可能性,以免耽误时间,出现意外。

为什么说饮酒宜与适当菜肴搭配?

适量饮酒有益人体健康,而过量饮酒则对人体健康有害。但饮酒方法得当,配以适当的菜肴,酒对人体的危害就会减小。

因为酒精进入胃肠道,能直接迅速地被吸收。因此,饮酒时须选用一些含蛋白质丰富的菜肴来佐酒,如禽蛋、花生米、鸡、鸭、鱼、肉等,以减慢酒精被吸收的速度,降低酒精进入人体所产生的刺激作用,保护胃、肠、肝等器官。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高蛋白食物均属酸性食物,喝酒时,为保护人体内环境酸碱平衡,应吃些碱性食物加以调节,如各种新鲜蔬菜、水果等。

酒精对人体的肝脏危害最大,所以饮酒配菜应选用有利于保护肝脏的菜肴。如糖对肝脏有保护作用,还可降低酒精的吸收速度,因此,喝酒时可备些含糖高的食物;醋有解酒作用,饮酒喝汤时,最好放些醋。

另外,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及富含维生素B,和半胱氨酸的豆腐,对于缓解酒精中毒也有一定作用,也可用来下酒。

为什么饮酒后不宜马上看电视?

有些爱喝酒的人,经常边看电视边喝酒。这样做的结果是使眼睛受到莫大的伤害。酒使人眼睛充血,酒中含有的乙醇进入人体后会很快地扩散到血管;由于醇类易溶于水,而眼球内腔的玻璃体含水量达99%,对乙醇有较强的亲和力,极易损伤视网膜。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当人们饮酒后,眼球结膜充血,造成局部组织缺氧。同时酒会消耗大量的维生素B1,当眼睛缺少维生素B1后、极易发生角结膜干燥、视神经炎及晶状体混浊。所以喝醉了酒的人普遍是眼球上布满血丝,出现红眼现象。

酒中有害醇类(如甲醇)也会对视网膜、视神经有明显的毒害作用,若饮酒过多,酒中的有害成分就能使视神经萎缩,严重的可导致失明。此时看电视对眼睛非常不利。

因为电视系直接光源,对眼睛的刺激力很强,况且电视机的显像管会放出一定量的x射线,能大量消耗眼睛视网膜中的视紫红质,导致视力模糊、减退。看电视可使视力衰退,而饮酒又损害视神经,两者同时进行,等于火上浇油,对视力大有损伤。

劝君切莫面对开着的电视机,边看边饮酒,以免伤害眼睛。喝醉了酒的人也不宜急于看电视,老年人尤应注意。

为什么睡前不宜饮酒?

晚上临睡前饮酒易伤身体,有人睡前喜欢饮点酒以帮助入睡,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因为利用酒的麻醉入睡,常处于似睡非睡的朦胧状态,睡眠不深,而且容易饮酒成瘾,久而久之酒精逐渐蓄积,反而会破坏睡眠习惯,造成失眠。同时,晚上睡觉后肝脏还要分解酒精,因而加重了肝脏的负担。所以晚上临睡前最好不要饮酒。

为什么洗完澡或运动后不宜喝啤酒?

夏天一到,啤酒就成了最受欢迎的饮品。许多人在运动后大量流汗觉得很渴,拿起冰凉的啤酒就咕噜咕噜喝下去,顿觉精神一振;也有人在沐浴完毕后喜欢喝罐装啤酒,松弛疲劳的身心。这两种习惯都对身体有害。因为运动和沐浴都会大量流汗,使血液中的水分流失,此时最需要补充水分。啤酒却有利尿的效果,喝了反而会频频上厕所,使水分随着尿液流失更多。如此一来,血液中的水分减少,黏度就会增加,容易产生血栓等梗塞的现象,对身体极 为不利。所以应该尽量避免在洗完澡或运动后喝啤酒,如果一定要喝,至少也得先喝上一丈杯水,以补充血液中水分的不足。假如能把啤酒换成水果切盘、新鲜果汁或市售的运动饮料,不但能解渴,而且又可迅速补充流失的水分,对健康比较有利。

为什么喝烈性酒前最好吃一颗巧克力?

一般人在喝酒时,都喜欢以毛豆、花生米、小鱼干、肉类、海鲜等咸食当成下酒菜,以为这样不易醉,且比较合口味,很少有人在喝酒时配吃甜食。许多人误认为喝酒时如果下酒菜是甜食,不但容易醉,而且热量太高,很容易发胖。其实,酒精具有暂时使血糖下降的作用,如果喝酒太多,或酒性太烈,导致体内的血糖急速下降,将有昏迷的危险。因此,需要大量喝酒或是喝烈性酒之前,最好能先吃一颗巧克力,以免血糖过低而出现类似酒精中毒的现象。

为什么低度酒不宜久存?

"酒越陈越香",这对白酒或黄酒来说有一定的道理,但对低度酒,如啤酒、葡萄酒来说就不适用了。因为白酒在贮存过程中,可使酒中的杂醇逐渐氧化,生成芳香醇,并且酒中的乙醛挥发。同时,酒分子和水分子产生聚合作用,使酒醇香,辛辣感减少或消失,所以越陈越香。低度酒中的啤酒和葡萄酒,由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类,易使微生物生长繁殖,使酒变质,产生酸味,因此低度酒不宜久存。一般瓶装啤酒可保存4~5个月,散装鲜啤酒只能保存2-3天。

为什么医用酒精不宜对水当酒喝?

一般医用酒精和其他工业用酒精含有毒性物质,如果对水饮用,就会引起中毒或死亡。因为食用酒是用粮食发酵酿制成的,而医用酒精的酿制原料往往是代用品,其酒内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如甲醇、氰化物等。这些有害物质的含量超出食用酒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甲醇损害神经系统,会引起头痛、头昏、双目失明等;另外,甲醇在人体内转化为甲酸,甲酸可引起脑水肿,甚至可导致死亡。因此医用酒精不宜对水当酒喝。

为什么雄黄酒不宜饮用?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阳节,民间有用雄黄酒灭五毒的风俗。其实这种酒只能外用杀虫,如果饮用则可引起中毒。

雄黄可以杀死昆虫、蛇蝎,也是治疗疥疮的外用良药。但不能泡酒喝。因为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也就是剧毒药砒霜,是一种强致癌物质,所以雄黄只能用于灭虫,不宜饮用,以免发生急性砷中毒。

哪些人不宜喝啤酒?

(1)胃病患者不宜喝啤酒:喝啤酒会减少胃黏膜合成前列腺素E,而前列腺素E能抵抗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使胃黏膜保持正常的功能。因此,慢性胃炎患者饮啤酒可造成胃黏膜的损害,引起上腹胀,烧灼感加重,暖气频繁,食欲减退;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其本身合成前列腺素E的能力已大大降低,就更不适宜饮啤酒。

(2)哺乳期妇女不宜喝啤酒:啤酒是以大麦等为原料酿制而成的,中医认为大麦芽具有回乳作用,用大麦酿制成的啤酒会抑制乳汁的分泌,所以哺乳期妇女饮啤酒就会影响母乳哺婴;再则,啤酒中也含有一定量的酒精,通过哺乳进入婴儿体内,影响婴儿的大脑发育。

(3)泌尿系统结石患者不宜喝啤酒:过去人们常认为饮啤酒有利尿作用,可防止尿路结石,其实并非如此。德国海登堡大学的医学专家通过研究发现,在酿造啤酒的麦芽汁中,不但含有钙和草酸,而且还含有乌核苷酸,这些物质可以促使尿路结石的发生。

(4)肝病患者也不宜饮用啤酒:因为肝脏在物质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啤酒中的酒精经胃肠吸收到达体内后,需经过肝脏等组织器官的代谢,最终将其大部分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急慢性肝病的人,其肝脏功能不健全,就不能及时发挥其解毒等功能,容易发生酒精中毒,而且酒精又会直接损伤肝细胞。

为什么饮啤酒忌过量?

啤酒的主要特点是酒精含量低,含有较为丰富的糖类、维生素、氨基酸、钾、钙、镁等营养成分,对解暑、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消除疲劳均有不同程度的作用。

但是过量饮用啤酒,酒精绝对量增加,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并直接损害肝组织。饮啤酒时同食腌熏食品,可使致癌物亚硝胺等进入肝脏,损害肝细胞。研究证实,过量饮用啤酒,不但起不到预防高血压和心脏病的作用,相反还促进了动脉血管硬化、心脏病和脂肪肝等的发生、发展。

啤酒也像其他食物一样,饮食过量或不当,不但起不到营养机体的作用,相反还对机体造成损伤。因此,合理饮用啤酒是值得注意的。那么,该怎样合理饮用啤酒呢?

首先应适量。成人每次饮用量不宜超过300毫升,一天不超过500毫升,每次饮用100~200毫升更为适宜。其次是适温。饮用啤酒最适宜的温度在12一15℃,此时酒香和泡沫都处于最佳状态,饮用时口感最好。再者不宜与腌熏食品共餐,宜食水果及清淡菜肴,花生米是最好的啤酒下酒菜。

为何冬季不宜在冰箱里贮存啤酒?

在冬季,有些家庭喜欢把啤酒放到冰箱里,认为可贮存较长时间。其实不然,在冬季,把啤酒放在室内阴凉处,要比放到冰箱里冷藏更易保持其原有的质量,贮存的时间也相对更长些。

啤酒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除含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外,还含有多种B族维生素、糖类、蛋白质和单宁等。在通常情况下,它们都是水溶性分子,溶解在啤酒中,不仅保证了啤酒外观的澄清、透明,而且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但当外界温度较低,尤其当温度低于5℃时,这些原来可溶性的成分,就会因温度过低而凝固成细微的颗粒。温度越低、时间越长,就越易形成较大的凝聚物而发生浑浊和沉淀,这种现象称为啤酒的受寒浑浊。生成的沉淀物主要是啤酒中的蛋白质,约占沉淀物的66%,其次是啤酒中的单宁,约占33%,其余的1%是金属盐。这种沉淀的生成,不仅影响啤酒的外观质量,而且降低啤酒的香醇味和营养价值。冰箱的低温容易造成啤酒的受寒浑浊,而冬季的室温,一般在10~20cC之间,对啤酒的贮存很适宜,因此,冬季不宜把啤酒放在冰箱里贮存。为什么说茶宜常品?

我国是最早种茶、饮茶的国家。茶于9世纪才传到日本,17世纪传到欧洲,至今已在40多个国家安家落户,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根据化验,茶叶的主要成分是茶素、鞣酸、咖啡因、蛋白质、氨基酸、糖类、脂肪酸、维生素、无机盐和叶绿素等。饮茶可使中枢神经兴奋,消除疲劳,还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有强心利尿之功效。研究发现,茶叶中所含具有芦丁活性的物质,能加强毛细血管壁的韧性,维持毛细血管的正常渗透性,防治维生素c缺乏症,并能调节甲状腺的功能。茶中的挥发油和鞣酸,有帮助消化的功能。此外,医疗上可用浓绿茶治痢疾,用陈茶去铅毒,起到解毒、杀菌等作用。由于茶中含有微量元素氟,对防治龋齿、老年骨质疏松也有帮助。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是补充维生素的来源之一。浙江医科大学从茶叶中提炼的茶色素治疗动脉硬化120例,有效率达81.7%。

饮茶好处虽多,但也应以适度为宜。饮茶过多,使体内水分增多,会加重心肾负担。多饮浓茶还会出现过度兴奋、心跳加快、尿频、失眠等症状,所以失眠和高血压病患者不宜饮浓茶。尤其是老年人,尤以清淡为宜。身体过于虚弱者,以不饮或少饮茶为宜,注意不要饮冷茶,特别是空腹饮冷茶,易伤脾胃。

为什么头遍茶不宜喝?

讲究喝茶的人,都注意不喝或 少喝头遍茶,一方面是出于色香味的考虑,为的是取其精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少喝进些霉菌。因为茶叶在生产、包装、运输、存放过程中,很容易遭受霉菌的污染。尤其在不提倡用滚开水泡茶,以求尽可能多地保存维生素c和其他营养成分的时候,霉菌是杀不尽的,喝进些霉菌的"浮尸",的确让人不放心,因此,还是尽量不要饮头遍茶。为什么说饮茶宜知茶之性?

茶叶有三大特性,只要了解了这些特性,在购买和保管中就自然有办法了。

(1)吸湿性:它能随空气中的湿度增加而增加水分。一般茶叶的含水量为7%~9%,如果超过了10%,就会逐渐引起质的变化,时间长了就要发霉,而发霉的茶叶被人饮后对身体健康无益。

(2)陈化性:茶叶与酒完全相反,白酒是越陈越香,而茶叶是越新越好。如果茶叶贮存时间过长,就会陈化,失去香味,汤色也会变暗,出现异味。茶叶如含水分偏高,陈化也越快。

(3)吸收异味:茶叶中含有一种烯萜类物质,这种物质能将异味分子吸附在自己身上。如果把茶叶与咸鱼放在一起,就会吸进鱼腥味;和化妆品放在一起就会吸进胭脂味。

根据茶叶这三大特性,在保管茶叶的时候就要注意将它放在清洁、干燥的地方,千万不要与有气味的物品如烟、酒、樟脑、汽油等放在一起。装茶叶的器皿用完后要盖严,防止陈化走味。另外,每次购买时要少买一些,保存期不宜过长。

茶宜常饮,但不宜过浓过量。这是因为茶有助消化、解油腻、祛暑热、提精神的功能,但饮过浓的茶后又可导致胃功能失调。

茶宜现冲现饮,不宜饮用隔夜茶。因为现冲现泡的茶味香,营养也丰富;而隔夜茶不但没有多少营养,且味道差。

泡茶宜用水温不太高的开水,而不应用刚刚煮沸的开水冲泡。因为水温过高不仅使维生素损失量大,还会产生一种苦涩味。至于用什么水温冲泡,这要看是什么品种的茶。中档茶可以用90%的开水冲泡,高档茶就应待开水晾到70~80~C时再泡;乌龙茶则需先倒开水后放茶叶。

饮茶宜根据季节而定,不同季节饮不同类型的茶。因各类茶叶的产地、品种和加工方法各有不同,所以含有的营养成分也各异,较好的安排是:夏饮绿茶,冬饮红茶,春秋两季饮花茶。

早晨空腹不宜饮茶。因为空腹饮茶会引起肾功能亢进,出现尿频、心慌,并影响肠胃功能和妨碍人体对铁质和B族维生素的吸收。

饭前也不宜饮茶。因为饭前饮茶会冲淡消化液,使饮食无味,还可能使消化器官暂时对蛋白质的吸收功能下降。

饭后不宜马上饮茶。因为茶叶中的鞣酸能与食物中的蛋白质、铁质发生凝固作用,从而影响人体对这些物质的吸收。

为什么人到中年宜多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