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大全集
4859900000073

第73章 尧日篇第二十

“尧日篇”以称颂孔子推崇的尧、舜、禹等上古帝王的仁德为主要内容,提出了儒家关于大同世界的美好理想。建设和谐美好的大同社会,每个人都责无旁贷,需要大家共同去努力。在民主思想深入人心的现代,我们再体会古人之语、观望古人之德时,更应理解大义当先的意义所在,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

20.7尧日①:“咨②!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③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④,敢用玄牡⑤,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⑥在帝心。朕⑦弓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⑧,善人是富。“虽有周亲⑨,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⑩,审法度⑩,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注释

①尧曰:下面引号内的话是尧在禅让帝位时给舜说的话。②咨:即“啧”,感叹词,表示赞誉。③允:真诚,诚实的意思。④履:这是商汤的名字。⑤玄牡:

玄,黑色。牡,公牛。⑥简:阅,这里是知道的意思。⑦朕:我。从秦始皇起,专用作帝王自称。⑧赉:音la,赏赐,赠与。下面几句是说周武王。⑨周亲:至亲。

⑩权量:权,秤锤。指量轻重的标准。量,斗斛。指量容积的标准。⑩法度:指量长度的标准。

译文

尧说:“唉!舜呀!帝位的兴替已经轮到了你身上,你要忠诚地遵守中正之道。如果天下的百姓陷入穷困,上天赐给你的禄位就会永远地终止了。”舜也把这话告诉了禹。商汤说:“我履谨用黑色的牡牛作牺牲来祭祀。我可以明白地告诉尊贵的上帝:有罪的人我不敢赦免。上帝的臣子有罪我也不能庇护,这些都记在你上帝的心里。我如果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有罪,罪责都在我一人身上。”周朝大赏诸侯,善人因此富了起来。“虽有至亲,不如有仁德的人。百姓有过。

错,责任在我一人身上。”严格地检验和审定度量衡,修整废弃了的官职,使天下的政令通行起来。复兴被灭亡的国家,接续断绝了的后代,荐举隐逸的贤才,天下的民心就会归服了。要重视的是:百姓、衣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民众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民众的信任,勤勉就能取得功绩,公平就会使民众心悦诚服。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治众之道,在于遏恶扬善而已。”

朱熹注:“君有罪非民所致,民有罪实君所为,见其厚于责己薄于贵人之意。此其告诸侯之辞也。”

张居正注:“凡执中之训,永终之戒,一如尧之所命,无异词也。夫尧、舜、禹相授受,独举中之一字为言,盖即《洪范》所谓建用皇极者也。自非好恶不作,偏党反侧不形,鲜有能允执此道者。唐虞夏后致治之盛,皆由此一言基之。岂非万世之标准哉?”曰:“盖人君以奉天子民为责,故汤于命讨之典,则听命于天;于下民之罪,则引咎于己,乃真知为君之难者。其视三圣之允执厥中,殆异代同符矣。”

解读

本章记述了从尧帝以来历代圣贤君王的遗训。尧传天下给舜的时候劝戒舜治理国家要行中庸之道,要对人民百姓的生活负责,取信于民。说明了黎民百姓拥有决定统治者命运的强大力量。舜禅位于禹时,也同样用尧的话嘱咐禹。商汤讨伐桀后取得了王位,他祭告上天说,罪行在他,与天下百姓无关,如果天下百姓有罪,责任却都在他身上。周讨伐纣王,取得天下的告天之词也一样宣称:“百姓有过,在我一人。”孔子对历史的礼仪制度和政策措施作了高度的概括总结,这个总结也是孔子理想政治的全部内容。

上古帝王以德治国,将恩惠施于百姓,将罪责归于自身。尧帝告诫舜帝要忠实地坚持中庸之道,坚守公平,任何事情都要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百姓顺服,普天之下共享太平;否则就会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中庸”

的思想在我国哲学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要求我们凡事讲求合理"’为人处世都要恰到好处。此外,古代圣贤之君能够讲求仁德,心怀百姓,将所有罪责都揽在自己身上。这与后世那些“把所有功劳归于自己,把一切错误归于别人”的从政之人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做领导就应该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遇到问题就将责任推卸给部下。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想要获得部下的拥戴,自己就先要圣贤的风范。

20.2子张问孔子曰:“何如斯可以①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呼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③,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注释

①可以:可以用来。②这是子张向孔子请教为官从政的要领,孔子讲了“五美”、“四恶”,这是他政治主张的基本点,其中包含有丰富的“民本”思想。③衣冠:指衣服和帽子。

译文

子张问孔子说:“怎么样做可以从政管理国事呢?”孔子说:“尊崇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行,就可以从政管理国事了。”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什么呢?”孔子回答说:“君子为别人施以恩惠而不耗费财物;让百姓劳作却没有怨言;有所追求而不贪婪;安然处事而不骄恣;威严而不凶猛。”子张又问:“什么叫惠而不费呢?”

孔子说:“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使他们得到利益,这不是给人民以恩惠而又无所耗费吗?选择可以劳作的叫他们去做,又有谁能有怨言呢?需要仁德就得到了仁德,还贪求什么呢?君子处事不论人多少,无论势力大小,不怠慢他们,这不是安然处事而不骄恣吗?君子使自己衣帽整齐,目不斜视,庄重威严使人望而生畏,这不是威而不猛吗?”子张又问:“什么叫四种恶行?”孔子说:“对犯罪的人不进行教育就杀头叫做虐;事前不进行训诫而责令其成绩叫做暴;懈怠延迟政令下达,下达后限定时间让人完成,这就是残害人民。同样是赏赐于人,出手吝啬,这叫小气。”

名家注解

朱熹注:“均之以物与人,而于其出纳之际,乃或吝而不果。则是有司之事,而非为政之体。所与虽多,人亦不怀其惠矣。项羽使人,有功当封,刻印剜,忍弗能予,卒以取败,亦其验也。”

张居正注:“这五件施之于民,则为善政;修之于身,则为令德,所谓五美之当尊者如此!”又曰:“《论语》一书,孔子告问政者多矣,而美恶并陈,法戒具备,未如此章之明切者。故记者列此以继帝王之治,见圣人修身立政之道,一而已矣。”

解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的力量是强大的。凡贤君圣主都懂得以民为本,施行仁政。孔子也认为如果从政治理政事必须尊崇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行。五种美德分别是: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四种恶行分别是:对百姓虐待、残暴、贼害、吝啬。这五美四恶充分表明了孔子主张施行仁政于民的为政思想。

民为邦本,治理政务最关键也最重要的在于以人为本。为官期间政绩如何不是自己说了算的,最终决定权永远把握在群众手中。

真正的政绩应该让老百姓普遍受惠,而不是夸夸其谈凭空想象出来的。真正的仁人志士,执政能够做到既带给百姓实惠,又能减哀公立庙少政府耗费;役使百姓的时候能够体恤他们的实际困难;面对大事泰然而不怠慢;在百姓当中能够树立威严却不令大家感到凶暴粗鲁。这样的人才能真心实意为百姓办事,为百姓谋福利。政治本来就是为百姓服务的,为政之人必须满足黎民百姓的实际需要,并且还要最大限度地提升百姓的道德素质。这就要求为官的人不仅要做到五美,还要摒弃四恶,以身作则来感召天下百姓进德修业。百姓犯罪要注重从源头上批评教育,不能动不动就杀戮;凡事事前训诫百姓,不能无所训诫就要求百姓做出成绩;由于自己的原因延迟了政令的下达,就不要限定过度紧张的时间让百姓完成;施惠于百姓要出手大方。

为官从政能够做到这些,就不必担心做不出政绩了。

20.3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①

注释

①知命、知礼、知言:这三点是孔子再次对君子提出的要求,这也是君子立身处世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译文

孔子说:“不懂天命,就不能成为君子;不懂礼义,就不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辩言语是非,就不能了解别人。”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也。人不知命,则见害必避,见利必趋,何以为君子?”

张居正注:“《大学》一书,首先致知,《中庸》一书,要在明善,而《论语》

一书则以三知终焉。诚以天下之理必知之明,而后能行之至,尧、舜、禹相授受,其大旨亦不过日惟精惟一而已。有志于圣道者,可不以讲学明理为急务哉?”

解读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其立身处世的要点应该最终落脚于“知命”、“知礼”、“知言”三项原则上。

孔子所说的“命”,应该既指宇宙的自然规律,也指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规律;甚至还包括所谓的命运和归宿。圣人遵循“命”,从为人处世以及人对社会的认识方面人手,揭示人的社会关系和人存在的社会价值。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就不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更谈不上成为君子了。“礼”主要指人际交往中应遵循的礼仪、礼节和尊重别人、维护自己尊严的行为规范。学礼才能找到做人的依据,按照礼的准则待人接物,才能够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社会上立稳脚骣。言为心声,了解一个人首先要从他的语言人手。所谓“观吉而知人”,所以,圣人能够从人的言谈之中得出“巧言令色,鲜矣仁”的结论。人的语言和品德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不能识别一个人的语言,那你就不能真正认识这个人,很可能被他所蒙骗。

所以,知命、知礼、知言,既是我们修身养性的落脚点,又是我们进德修业的起步点。我们理应遵循圣人的教导,为人处世谨遵这三项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