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非唐:中晚唐的风流与阴谋
4862100000051

第51章 本是西方一衲子1

唐武宗时期市面上流行一句神秘的谶语,这条谶语在当时的日本留洋和尚圆仁武宗写的《人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有记载:道士上奏武宗:“孔子说云:‘李氏十八子昌运方尽,便有黑衣天子理国。’臣等窃惟黑衣者,是僧人也。”

圆仁自圆其说:“李氏十八子,为今上第十八代,恐李家运尽,便有黑衣夺位欤?”

他认为武宗听到了这段话后,从此“憎嫌僧尼”了。这是一条伪托孔子所说的谶语,是精心炮制出来的。武宗是唐代第十八个皇帝,而且“十八子”与“李”字相合,黑衣是当时僧尼突出的标志。

谶语向人们明白预告:唐武宗的祚运就要完结,佛门中将有人要登上天子的宝座。

会昌五年(845年)五月到八月之间,佛教遭遇了一场灭顶之灾。唐武宗一声令下,全国共拆毁正规寺院四千六百座,民间小型寺院如招提、兰若、精舍、斋堂等四万余所;勒令僧尼还俗二十六万零五百人,强迫外国游学僧侣二千余人一并还俗;没收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凡寺院所属一切财产器物全部收归国有,建材用于修葺公署、驿站,铜像、钟磬用于铸造铜钱……

来时胡涂去时迷

那一年,在丹阳街头,一个郑姓少女和一个方士不期而遇。不知名的卜者从少女的身上看出了一段不寻常的命运。满嘴跑火车的卜者于是不负责任地预言,郑氏将来会成为一位帝王的母亲。虽然说这位郑姓少女就是后来的唐宣宗李忱的母亲,但预言在没有成为现实之前,都是荒诞剧。有人听了摇摇头一笑而过,有人听了心理却起了化学反应。镇海节度使李锜就属于后者,他决定把这个当时看来完全不靠谱的预言作为一项长线投资,等到牛市来临,他收获的将会是整个天下。

正所谓,俗人一琢磨,佛祖也发笑。

而李锜实现理想的前提就是就是将郑氏纳为妾侍,时不我待。道理很简单,如果预言成真,郑氏将来会成为一位皇帝的母亲。那么他李锜将会是皇帝的老子,太上皇。可老天似乎在和他开玩笑,在郑氏委身于他的那几年里,居然没有为他生下一男半女。

时间到了元和二年(807年)。宪宗皇帝对藩镇姑息纵容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夏、蜀两地的藩镇叛乱相继被平定。大受震动的藩镇诸帅们开始意识到,可以对朝廷说不的日子真的要结束了。

李锜从朝廷强硬的态度上看到了自己前景堪忧,尤其害怕宪宗皇帝追究他以前的种种不法。于是,李锜产生了铤而走险的想法,仓皇地着手为谋反进行人事部署。可这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短暂反叛。朝廷的大军还没有到,李锜的势力就已经土崩瓦解了。他被那些无意卷入叛乱的部将合谋生擒。皇帝他爹没当成,却成了皇帝的囚徒,天上人间一念间。

就这样,李锜终于带着枷锁镣铐回到他一直不愿意回的长安城。在连日的大雾笼罩长安之前,李锜在东市上引颈就戮。他的家眷则作为叛臣的罪孥,被没入掖庭宫。这些江南来的女子带着忐忑不安的命运走进了长安的宫殿。郑氏也混迹于其中。她的命运轨迹将因这次失败的反叛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转折。在那里,她遇上了宪宗皇帝。

于是,在幽深的宫廷里发生了一段翻云覆雨的风月之事。

于是,一个影响唐王朝十三年局面却终于没有改变其气运的结果——皇十三子李忱诞生了。预言距离现实,仅一步之遥。

当李忱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时,他的父亲唐宪宗就在元和宫变中不明不白地遇弑了。

父亲走了,也同样带走了李忱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郑氏母子在一夕之间沦落为宫廷里可怜的孤嫠,无所依托。郑氏入宫之初,曾经在穆宗的母亲郭氏身边当过侍女。也就是说她们最初是主仆关系,后来郑氏母以子贵。两个女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而紧张,郭氏是不会认同一个侍女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当郭氏的儿子穆宗皇帝在元和宫变后登基称帝,郑氏母子的处境变得十分艰难。她只是一个被抄没入宫的罪人家眷,一个卑微的小人物。母以子贵,子以母贵,是宫廷中的不二法则。连带着,幼年时的李忱也在诸王的十六宅内成了大家戏谑和欺侮的对象。

李忱自幼笨拙木讷,与同龄的孩子相比似乎略为弱智。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变得更为沉默寡言。无论是多大的好事还是坏事,李忱都无动于衷。这样的人,委实与皇帝的龙椅相距甚远。当然,与龙椅相距甚远的李忱,自然也在权力倾轧的刀光剑影中得以保存自己。

李忱在十岁的时候得了一场重病。病中的孩子神智不清,在很恍惚的状态下突然从病榻上爬了起来,周身上下被隐约的神光所笼罩。他的母亲郑氏和乳媪都以为他得了心疾,慌忙上奏。穆宗皇帝闻报后亲自来探病,正好看见李忱正面朝南方喃喃自语,就好象天子在朝堂上接见百官。穆宗抚着他的背,骄傲地说:“此吾家英物,非心惫也。”

穆宗和敬宗父子相继驾崩后,穆宗的另一个儿子文宗皇帝被从十六宅里接到大明宫,成了新的天子。一次宴会上,文宗皇帝注意到李忱安静地坐在喧闹的亲贵中间,不说一句话,显得非常的木讷。文宗非逼着宣宗说话,以作笑料。又因为李忱被穆宗封为光王,在座的子侄辈们都戏称李忱为“光叔”,这样的称谓显然是大不敬。但不管你怎么捉弄、耍戏、取笑,李忱我自岿然不动,坦然受之。这样,时间长了,宫里上上下下的人还真就把宣宗当成了缺心眼的傻子。当着当着,李忱很享受傻子时光,因为常识告诉人们,傻子是没有野心的,不会对他人的地位、利益构成威胁的,所以,他人也就不会把傻子放在心上。老天不杀傻子。

至于装傻装成了皇帝,那并不是宣宗的初衷,只不过歪打正着而已。傻子时光只是他玩的“障眼法”。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就是迷惑他人,保护自己。

李忱用表面上的愚蠢来伪装自己,伪装出来的愚蠢反过来又加深了别人对他的歧视。  公元841年,唐武宗登基。武宗这个人虽然性格粗率,不拘小节,但他警觉到了这个和自己年纪相仿的“光叔”的沉默、与世无争,认为都是装出来的,是一种大智若愚,是潜在的威胁。于是,光王李怡就经常出现一些“意外情况”:不是今天在与皇上击毬时突然落马,便是明天在入宫时突然失足。种种灾祸,似乎都在“不经意”间突然降临到光王的头上,让他猝不及防。但是,光王依然顽强地活着,而且活得没有一句怨言。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未遂的谋杀后,李忱终于在宦官仇公武的帮助下换上缁衣,逃出了宫廷。他东下洛阳,经江淮云游到浙江盐关的安国寺。那里的方丈齐安也是唐室宗亲,收留了他,还给了他一个法名琼俊。沙弥李忱似乎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安静地在安国寺开始他的修行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