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非唐:中晚唐的风流与阴谋
4862100000007

第7章 安史之乱:一场帝国的血色浪漫1

“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755年十一月十日,当了42年太平皇帝,已经年过古稀的唐玄宗李隆基,在和贵妃杨玉环同游华清宫时突然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造反!号称20万的叛军势如破竹,河北道诸州县望风而降,空前的世界大帝国正面临着它建立以来最大的危机。

要谈这次著名的叛乱,首先要谈它的起因。究意是谁导致了“安史之乱”?历史的结论是:杨贵妃绝对逃脱不了干系。其实中国传统社会的男人在时真的无耻,一遇到说不清的事就全往女人身上推,或做事后的评论家,或做事前的预言家。如果真的是这样,又怎么会发生“安史之乱”呢?那么我要说,这次祸端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是李隆基本人。我要说,是因为唐玄宗不懂政治而惹下祸端。有人肯定会跳起来指着我的鼻子骂道:张狂小子,懂历史不,唐玄宗是谁,开元盛世的缔造者,说他不懂政治,脑子坏了吧?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调查,为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皇帝设一个“明君”榜的话,唐玄宗榜上有名;相反,铸一个“昏君”柱,唐玄宗亦位列其中。究竟到底是什么成就了一个帝王的两面性?

公元756年5月,安禄山叛变,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姊妹,身边的皇子、妃、公主、皇孙,杨国忠等,及亲近宦官、宫人出延秋门,仓皇西逃。到了扶风郡,士兵们都不愿继续跟着唐玄宗逃难,甚至散布了一些不利于玄宗的流言。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对皇帝的这支卫队已经失去控制。不过天无绝人之路。恰好此时成都进贡的春彩十余万匹运到扶风。玄宗见到这批春彩,立即有了主意。他命人将春彩全部陈列于大厅,然后召将士们进来,对他们说了这样一番话:

“朕近来年老糊涂,‘托任失人’,导致安禄山叛乱,不得已要远避其锋。知道你们都是仓促跟随朕上路,来不及跟父母、妻儿告别,一路跋涉,极其劳苦,朕惭愧之至。西去四川的路险阻、漫长,所经郡县房屋狭小,而人马众多,供给不免会发生问题。现在你们可以各自还家。朕独与儿孙、宦官前行入川,也完全可以走到。今天与你们诀别,你们可共分这些春彩,以作为路费。若是回到家中,见到父母及长安父老,请代朕致意。望各自珍重。”

说完,唐玄宗不禁“泣下沾襟”。他讲到了“托任失人”,至于信用了哪些不该信用的人,他没有讲。他虽然没有讲,我们也应当知道他最不该用的三个人: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

【李林甫:口蜜腹剑】

李林甫能登上宰相的高位,并在这个位置上一呆就是19年,固然是靠了他的政治手腕,但也不尽然;他这样的人符合晚年唐玄宗的口味,这是他长期受到宠幸的重要原因。李林甫是中国历史上“口蜜腹剑”的典型人物,可唐玄宗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李林甫善解人意,听话,不跟他唱反调,用起来顺手。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在东都洛阳住长了,想回长安。宰相裴耀卿向玄宗进言:现在农民收割还没有完,须等到冬天农闲方可返回。大臣们离开玄宗时,李林甫故意瘸着走路,掉在后面。玄宗问他哪里不舒服,他回答说:我不是有病,而是有事要上奏皇上。洛阳、长安本来是皇上东宫、西宫,皇上要到哪里去,何必要等待时机。如果说妨害农事,只要免除所经地区的租赋就行了。玄宗大悦,立即下令驾车回长安。这事虽然发生在李林甫任宰相两年后,但从中可以看出他工于心计,善于奉迎;他所以能登上相位,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靠这种手腕。《新唐书》说:“林甫特以便佞,故得大任”。“便佞”者,巧言善辩、阿谀奉迎也。

为了应对党派斗争,稳固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对朝廷内的高层人士进行组织机构改革,他大胆提拔了一大批性格粗鲁的少数民族将领,对那些见识不凡、能力超卓的知识分子,李林甫的基本政策是让他们从事理论研究。此时的唐朝内部的组织机构中真正的基层负责人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武将,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粗人,仅仅认识几个字,根本没有什么权谋,也不会勾心,更不是进士出身或有什么高级贵族的血源,根据大唐朝法律,不识汉字的人功勋再大也难以入朝拜相。为了表明自己廉洁奉公,李林甫主动让出自己兼任的朔方节度使职务给安禄山的弟弟安思顺,引得唐玄宗李隆基大为感动。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李林甫同志就是这样的人。

李林甫改革的结果,是大唐各地方领导人都是番将安禄山这样的人,从而遗患于天宝末年。历史学家之所以认为“禄山倾覆天下,皆出于林甫专宠固位之谋也”,正是这个原因。在这些人中,安禄山要算异类。

安禄山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性情残忍,狡诈多智,非常善于揣度人意。这也是他发动“安史之乱”并因此名垂青史的最基本的原因。就这么一个混世魔王,在整个大唐王朝他就怕一个人,李林甫。怕到什么程度呢?只要提起李林甫,他就闻风丧胆、卧床不起,从内心深处充满敬畏。天宝六年,安禄山进位御史大夫。由于深受皇上、贵妃的特别宠爱,上朝时,见到宰相李林甫也只是哈哈腰,不是十分恭敬。李林甫不动声色,暗中吩咐王鉷。王鉷当时位居大夫,安禄山对他有些畏惧。一次,王鉷和安禄山两人因公事进见李林甫,王鉷一看见李林甫赶紧上前“趋拜,谨甚,不敢仰视”。安禄山这才知道面前这位“整天笑眯眯”的瘦小子不好对付,连忙“悚息,腰渐曲”。而且,李林甫每次与安禄山谈话前,都预先侦知其内心隐情,早早把安禄山的“心腹事”点出来,“禄山以为神明”,从此以后,安禄山亲切地称李林甫为“十郎”。

每次他的心腹刘骆谷回范阳的时候,安禄山都问:“十郎(李林甫的排行)说了些什么吗?”如果李林甫说的是好话,就洋洋得意,如果李林甫说:“告诉安禄山要多加检点。”他就大叫:“糟了!我活不成了!”数九隆冬也会吓得满身大汗。《资治通鉴?旧唐书》明确记载:“(禄山)每见林甫,虽盛冬亦汗洽。此时传到京城,著名演员李龟年马上在皇家宴会上加以模仿,逗得李隆基大笑。安禄山虽然狡猾,但是比起老谋深算的李林甫还是甘拜下风。李隆基对安禄山一味滥加恩赏,李林甫则对他恩威并施,使他心悦诚服,不敢起异心。

对于安禄山这种缺乏教养、没有正规大学文凭的“少数民族”,李林甫把他们的矛盾定为“人民内部矛盾”。他的基本政策是“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总政策”,一般情况下不会过分难为他们,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孤立少数,各个击破”是李林甫最基本的斗争策略,他因此而取得巨大的突破。

李适之既倒,张九龄被黜,看见朝廷如此多的栋梁之才被李林甫折腾得树倒猢狲散、七零八落。太子李亨急得浑身通汗,但束手无策。这时候,立了大功的边关大将皇甫惟明回朝受赏,他忧心国事,深恶李林甫的阴险狡诈,于是和太子李亨以及李亨的妹夫韦坚组成“三人团”,密谋除掉李林甫。但是谁也想不到韦坚有一个心腹叫杨慎矜,此公“沉毅有材干”,乃隋炀帝杨广的玄孙,有双重间谍身份,既是李林甫的亲信,也是打入太子集团的“内鬼”。他对韦坚的位置垂涎三尺,为了尽快把韦坚赶下台,杨慎矜把“三人团”聚会的时间、地点向李林甫秘密告发。李林甫早就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就添油加醋地把“三人团”的密谋说成“谋反”。唐玄宗大为震怒,罢黜韦坚,将皇甫惟明逮捕下狱,给太子李亨以“严重警告”处分。

李林甫心还不甘,准备连太子李亨一起解决,就严刑逼供韦坚,希望把太子李亨也拉下水。可太子李亨绝非等闲之辈,他沉毅勇为,不慌不忙地来个壮士断腕,他以“情义不睦”为由,请父皇准许他与韦氏离婚,表明自己决“不以亲废法”,废弃韦氏,洗清自己。李林甫一看,呀,这李亨还挺狡猾,就一不做二不休,瞄上了李亨另外一个爱妃——杜氏的父亲,以贪污罪将杜氏的父亲逮捕下狱,但李亨韬光养晦的功夫实在一绝,他又来了个大义灭亲,主动废掉了杜妃,这下李林甫没有办法了,他总不能把唐玄宗的儿媳妇全部休掉,只好长叹一声,暂时罢手。

这时候,朝廷的局势已经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变化。19年来,李林甫尽管殚精竭虑、一丝不苟地编织自己的天罗地网,但百密难免一疏,“杂胡”安禄山就是李林甫的漏网之鱼,另外,唐玄宗的小舅子杨国忠也算一条。他们都没有文化,符合李林甫重用的条件,但是,他们都凭借自己机敏的头脑和非凡的胆识,破土而出,据说两人已经开始自学《四书五经》和《论语》,安禄山还特别花重金聘请了家庭教师,杨国忠也不断笼络一些有想法的学者为自己策划,他们的积极进取引起唐玄宗的关注。在李林甫的19年宦海生涯中,出于陷害打击异己的需要,李林甫曾蓄意豢养了一批酷吏,其中的精英人物有两个,一个是被唐玄宗评价为“一不良人,朕不用也”的吉温,另一个就是“为吏深刻”的罗希。吉、罗两人审案,完全按照李林甫的意思行事,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凡是落入吉、罗两人之手的李林甫政敌,没有一个能逃脱厄运,所以时人称之为“罗钳吉网”。这两个人中,吉温是个“识时务”的俊杰,看见安禄山深受宠信,就准备反戈一击,他不嫌弃安禄山“杂胡”的民族身份,拐弯抹角、低三下四地叫安禄山为三哥。有一天,吉温直言不讳地对他三哥安禄山说:“李林甫是不会提拔三哥您做丞相的,我整天为他忙前跑后,也得不到提拔。三哥,如果您把我推选给皇上,我和您联手,把李林甫这老浑蛋挤出朝廷,那您不就是丞相吗?《吕氏春秋》云‘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嘿嘿嘿,多好啊!”

安禄山听完后,笑了笑,什么也没说。吉温不知道,其实,这时候李林甫已经病入膏肓了,他“时已有疾,忧懑不知所为”。就是说,李林甫已经不能正常上班了,安禄山完全没必要做最后一击。 几天后,杨国忠忽然递上奏折,状告李林甫与番将阿布思有异谋,李林甫的旧人陈希烈等人也红着脸、赌咒抹脖子从旁作证。

几天后,李林甫一命呜呼了。李林甫时代真正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