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们】
从美孚石油大亨约翰·洛克菲勒、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到我们身边的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广厦集团创始人楼忠福……在许多赫赫有名的成功人士背后,我们都可以发现一位坚强自立、对生活充满了积极态度的母亲。正是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教育了她们的孩子,从而造就了一位位个性坚定、叱咤风云的大企业家。
同样,在许许多多成功企业家的背后,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位位知书达礼、贤惠能干的妻子,正是有了她们的默默奉献和全心扶持,她们的丈夫才得以全身心地投入事业,在从商道路上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因此大家都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都有个好女人,不是母亲便是妻子。
宗庆后在这方面无疑是幸运的,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有母亲、妻子和女儿的相伴与支持,这种来自家庭的力量,成为他创业道路上最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回顾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无论成功或失败,无论辉煌或落魄,其实都可以从他的童年甚至幼年经历中窥到一些带有因果的端倪。儿时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对一个人的一生轨迹几乎可以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宗庆后自然也不例外。虽然在我们世俗的眼光看来,他的早年生活显得有点枯燥、乏味,似乎没什么精彩可言,而且这种乏味的生活实在有点太过漫长。可正是这种苦行僧般漫长的磨砺,才使得宗庆后能够在中年的时候终于厚积薄发地产生出令人眩目的创业魔力,神话般地缔造起一个庞大的企业王国。
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把关注的目光聚集到宗庆后的儿时岁月。
1945年的中国,还是一个饱受疮痍、深陷于困顿之中的国度。这年的10月12日,一个相对还算平静的日子,在江苏省宿迁市东大街一处民房里,却溢满了欢乐的气氛。住在这里的一对年轻夫妇,在这一天拥有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一个健康、可爱的男孩。
初为人父的男人名叫宗启騄,他是当地邮局的一名职员,这在当时算是一份很不错的职业,相当于如今我们所说的“铁饭碗”了。宗启騄虽然出生在一个已经家道中落的官宦世家,却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因此他给儿子取的名字颇有些传承家世的意思:宗庆后,宗家庆贺有了后代。
在那个年代,无论多么贫穷的家庭,多子多女都是极其平常的事,况且宗启騄还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多子多福的观念自然根深蒂固。因此隔了一年,宗庆后就有了一个弟弟。
1949年,新中国成立,阶级斗争立即风起云涌。作为曾在昔日统治者的垄断部门邮局里工作的一名职工,宗启騄的处境顿时变得相当不利。为了寻找一个可以安生立命、平静生活的地方,他与妻子王树珍一商量,决定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离开江苏迁居到浙江杭州。宗启騄的祖父就安葬于杭州,尽管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他们无亲无故、无依无靠,但宗启騄一直把杭州视作是自己的祖籍。
于是,宗庆后随着父母的迁徙,成为了一名杭州人。
如果说童年对我们今后的人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母亲对我们的影响无疑又是最大的。正是从母亲的身上,宗庆后学到了什么叫做努力、什么叫做坚持、什么叫做奋斗,这在他之后的创业道路上可谓是受用不尽。
1949年深秋,当宗庆后一家踏着满街的落叶来到杭州这座陌生城市后,迎接他们的日子,并非想象的那么平静轻松。
一开始,毕业于中国大学化学系的宗启騄曾满怀信心地发起筹办民办求是初中,他满以为在一个新的地方、新的环境里,可以尽情施展自己的才能,好好地干出一番事业来了。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阶级斗争的狂潮已开始席卷整个华夏大地,曾经在旧政府邮局里任过职的“不光彩历史”,就像一条甩不掉的尾巴,紧随着他也来到了杭州。于是,隔离、审查接踵而来,最后不得不离开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学校,被发配到农村去“接受改造”。
骤然之间,这个家庭仿佛被抽去了顶梁柱,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部压在了宗庆后的母亲王树珍身上。那时候他母亲在工商联办的私立新华小学教书,一家人就全靠母亲的那点收入过日子。
王树珍白天奔波学校,要整整工作十二小时,晚上回家还要照料孩子们的生活,可是宗庆后却从来没有在母亲的脸上看到过焦虑、抱怨或者退却的神情,她总是一副处变不惊,从容不迫的样子,默默地为一家的生活不停地忙碌着。为了能够胜任教学岗位,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母亲甚至还要挤出时间来攻读文凭。
艰辛的生活,使天生内向的宗庆后变得更加寡言少语。他默默地看着母亲为这个家庭日夜操劳,心中充满了敬重。作为一家的长子,他多么想替母亲分担一些生活的压力啊,可他毕竟年纪还小,他能做的,只有尽快坚强起来,尽量少给母亲增添麻烦。虽然跟所有的孩子一样,他也无时不刻都渴望着能得到母亲的拥抱、得到母亲的嘘寒问暖,可是他知道母亲很忙,他必须学会独立、学会坚强。
母亲虽然没有时间来陪孩子们嬉戏玩耍,却通过另一种叫做“严格”的方式教育着他们。有一次,宗庆后幼小的弟弟看到别家的孩子在吃零食,就站下不动了,眼中不由自主地流露出羡慕和渴望的神色。这情景正好被母亲看见,她立即把孩子们叫回家中,严肃地给他们定下了一条规矩:今后看到别人吃东西,必须马上走开,决不允许再像今天这样站在那里看别人吃东西。母亲知道宗庆后的两个弟弟年纪实在太小,自制能力不够,还特别给宗庆后外加了一条任务:不仅自己要严格做到,还要管好两个弟弟。
从那以后,只要邻家孩子在吃东西,宗庆后总会十分懂事地拉上弟弟们走开去做别的事。一种“再穷不能穷志气”的傲骨就这样在宗庆后的身上潜移默化地慢慢形成。
1953年,宗庆后到了上学的年龄。尽管当时还没有“择校”的概念,但是身为小学老师、又格外重视孩子教育的王树珍还是舍近求远地把宗庆后送到了杭师附小。
母亲的这一决定无疑是很有眼光的。杭师附小是一所师资力量雄厚、办学质量正规的模范学校,严格的教育、严谨的学风,使刚刚踏进校门的宗庆后便接受到了一种良好风气的熏陶。虽然学校离家很远,宗庆后却一点都不在乎,一个苦惯了的孩子,多走点路怕什么呢?能够在环境幽雅的校园里学习,接受老师的谆谆教导,对宗庆后来说已经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因此他学习格外自觉,也勇于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
如果说,母亲从小就培养起了宗庆后很强的自制能力,对他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的话。那么25年后,当还在农村下放劳动的宗庆后面临着遥遥无期的回城希望之际,他的母亲又一次为儿子做出了重大的牺牲,使宗庆后终于可以回到杭州,就显得更加关键了。
1978年秋,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北京传来:鉴于全国各地的知青家长不断上访呼吁,中央新出台了一个文件,规定城镇干部职工退休后,其在农村下乡插队的知青子女可以返程顶替。
执教已经整整三十年的王树珍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想到了要让宗庆后顶职回杭。虽然她是那么地热爱教师的岗位,平时有些小病小痛从来都不肯请假休息,但是为了儿子的前途,王树珍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向学校递交了要求提前退休的申请。
这年的12月,尽管瑟瑟的寒风已经十分刺骨,但迎风而行的宗庆后却感觉浑身包围在浓浓的暖意之中。隐忍了多年、坚守了多年、执着了多年,在无私的母爱召唤下,他终于守得云开见日出,踌躇满志地踏着寒风回到了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他的人生从此开启了新的篇章。
如今回头看看,那一次,宗庆后母亲的选择可谓是更加伟大。要是没有她为儿子做出的牺牲,也许就没有今天的中国首富宗庆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