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非唐:盛世帝国的谎言与真相
4862300000034

第34章 气吞万里如虎(4)

暴力美学是什么?众说纷纭。

如果认为暴力美学仅仅是纯粹打打杀杀的几个潇洒动作的堆砌的话,那么你也太低估了暴力美学之所以让人认同而不会令人反感的内在机制了。实际上,暴力美学还有着一套内在的精神支撑机制,正是用这样的内核外化了暴力美学,才使暴力美学具有了美学价值。我认为“天可汗”也不仅仅靠枪杆子打出来的,靠枪杆子下换来的臣服只能是压迫,而“天可汗”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释放,当我们今天看见日本的唐氏风格的建筑,看见韩国汉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看到满世界的唐人街,我们在感叹,一千多年后,盛世华章仍无处不在地影响着这个世界,作为中国人在感觉到骄傲的同时,也要清楚它的源头无不来自于那兵戈硝烟的尽头。

在这里需要纠正说明的是“天可汗”并不特指李世民,李世民只是第一个被成为“天可汗”的人,后面的唐肃宗也被外藩称为“天可汗”。要分析“天可汗”的成因,我们就要来看看那些曾经不可一世,如今向唐朝俯首称臣的那些对手们。高手过超,有时候对手越强,越能激发自己斗志,最终的胜利才来得越过瘾。最为唐帝国统一后的第一个对手,非东突厥莫属。突厥在隋代分裂为两部,一部称为西突厥,一部称为北突厥或东突厥。它们的军事情况大致相似,这里我要说的东突厥。

突厥是个逐水草而游牧的民族,富于马匹,全民皆兵,骁勇野蛮,没有中原通行的礼义道德,把战争和抢劫看作增殖财富的手段,有点法西斯的味道。抢钱抢粮抢女人。突厥大大小小的官吏都是军事贵族,打架高手。最高首领称为可汗,由阿史那家族世袭。可汗的子弟称为特勤(《新唐书》、《资治通鉴》误作“特勒”),即亲王,所领兵本部称他为设,又译为杀,有时又叫察。非可汗族属的贵族,没资格当设,但可当阿波达干。具体事例如:思摩是颉利可汗的族人,由于“貌似胡人,不类突厥,疑非阿史那族类”(这个不好定论,建议最好去验DNA)。因而历经两代可汗,他只当特勤,“终不得典兵为设”。放在今天就是典型的部落歧视。

隋唐之际,东北的契丹、室韦,西北的吐谷浑、高昌等族,以及汉地的梁师都、刘武周、李轨、薛举、高开道、王世充、窦建德、李渊等势力,都向突厥称臣。突厥一副老大派头坐收钱财,一跃成为东亚强国。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到北方边地巡视,突厥始毕可汗率领数十万骑,企图截击隋炀帝。隋炀帝逃到雁门(今山西省代县),被突厥团团包围。雁门郡管辖四十一城,三十九城被突厥攻占。隋方强撑局面,虚张声势,各地援军逐渐赶到,突厥方才解围撤走。唐朝建立后,突厥不断入侵,规模越来越大。唐高祖时期,有一段时间几乎年年要和突厥打上那么几次。武德七年(624),“颉利、突利二可汗举国入寇”;第二年,“颉利集兵十馀万,大掠朔州”;第三年,颉利自己率十馀万骑侵犯武功,当时整个长安处于戒严状态;突厥人猖狂之极,牛皮哄哄扬言二可汗将领兵百万,马上就到踏平长安。京师长安处在突厥的威胁之下,以至于唐高祖都做好了迁都于樊(今湖北省襄樊市樊城)邓(今河南省邓州市)一带的准备。突厥到底有多少兵力?旧史说“控弦百馀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谈到突厥的一支,旧史说:“思摩下部众渡河者凡十万,胜兵四万人。”(《旧唐书》卷194上《突厥传上》)所谓“胜(胜任)兵”,也就是所谓的正规军,指能够操持武器参加战斗的人。从这则记载并参考下文回纥的数字,可推算出拉出去就可以上战场的正规军占总人口大致一半。那么,“控弦百馀万”云云,可能依据突厥的自吹自擂而来,应该是夸大后的数字。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后没几天,屁股在宝座还没有焐热乎,曾与其结盟的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突然背盟,发兵攻唐,并亲自率兵十余万人直逼长安,想趁火打劫。突厥大军驻扎在城外渭水便桥之北,距京师长安城只有四十里地,当时长安城内惶惶不可终日。李世民见来势不小,自己又刚刚名不正言不顺登上皇位不久。这时候对他来说重要的不是对外扩张,而是稳定压倒一切。李世民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至渭水边,隔着渭水与颉利可汗对话。老颉,何必呢?你这么个搞法是违背国际法公约的,我们不是有过约定吗?这样吧,你先领着兄弟们回去,我这边先安顿好。回头我给你们整俩钱送过去。李世民用兵如神,威名远播,突厥对他十分畏惧。颉利可汗见李世民亲自来喊话,心中开始打鼓。不久后,唐大军赶至李世民背后。颉利可汗见唐军军容威严,人数众多,又见李世民许以大量金帛财物,便同意再次结盟。于是双方在便桥上杀白马订立盟约,突厥领兵而退。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十分有名的“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的背后,是唐朝廷被迫送给突厥大量财宝而换来的突厥暂时的退兵,据说这批财宝数量巨大,甚至到了让唐朝国库暂时空虚的地步。以致后来李世民一提到“渭水之盟”时,就恨得牙根痒痒。什么他妈的“渭水之盟”,它就是“渭水之辱”,丢人啊!

来而不往非礼也,李世民这小子这么够意思。突厥退兵后,颉利可汗也送来三千匹马、一万头羊,以示友好。李世民没有接受,只要求突厥把掠夺的中国人口及被其扣留的温彦博放回来。温彦博由此归国,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在他身上得到验证,后成为一代名相。

李世民即位时,这时候中原已经统一,如果不是因为争夺皇位而发生的家庭纠纷,李唐完全有能力腾出手来应付突厥。东突厥军三番五次逼近长安之事对李世民触动很大,他认为突厥反复无常,结盟也不足为信,为了维持中原的太平,他决定要彻底铲除东突厥,以雪“渭水之耻”。李世民这边开始加紧了备战,甚至不惜以皇帝之尊,亲自垂范练兵。唐李出自陇西李氏,陇西李氏善射高手一直层出不穷,唐高祖李渊便是靠射中画屏上孔雀的双目,赢取了妻子窦氏(李世民之母),留下了“雀屏中选”的千古佳话。是不是遗传不得而知,反正李世民也是当时十分有名的神箭手,他曾经在他手下面前拿着弓箭很得意地说:“我小时候就喜欢玩着玩意,自认为技术还不错。”为了备战突厥,李世民每日“引诸卫骑兵统将等习射于显德殿庭”,倾全力打造自己的精锐之师。

贞观元年(627年),东突厥颉利可汗因政令苛刻繁琐,内部怨声载道。刚好此时突厥境内遭受了罕见的大风大雪,大批牲畜死亡,突厥粮食严重不足,闹起了饥荒。刚从东突厥出使回来的鸿胪卿郑元寿请求趁势出击东突厥。李世民感觉时机未到,最终采纳了长孙无忌的意见。但唐朝朝野上下均是心知肚明,与突厥一战也只是早晚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