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非唐:盛世帝国的谎言与真相
4862300000063

第63章 遗嘱背后(1)

公元705 年冬天,一代女皇武则天病逝,时年82岁。回顾武则天的来时路。在通往女皇的道路上,她使用了大量非正常手段,她的权力欲在她人生的最后十五年达到了不可逾越的巅峰。然而,令我们无法想到的是,在她最后岁月里,她却把自己的一生都推翻了。武则天的遗嘱中充满了善意和谦虚,她在遗嘱中宣布:

“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其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瑗等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咸令复业。”

她不再当皇帝了,自甘为李家的儿媳妇。她宽恕甚至讨好政敌王皇后、萧淑妃、褚遂良、韩瑗的子孙亲属,让他们下岗多年全部实现再就业。她不再有任何锋芒,她与整个世界和解了!?这个与她生平作风截然不同的遗嘱,基本上否定了她一生最大的事业,让我们很是惊讶。是什么促使她立下这样的遗嘱呢?对这一遗嘱的解读,我们依然不能局限于就事论事地做粗浅的判断,而是要联系与遗嘱相关的一切重要事件,乃至要从武则天的生命轨迹与心理轨迹处寻找答案。

圣历元年(698)三月,武则天向房州发了一道诏书,诏书宣称庐陵王(中宗)有病,需来神都(洛阳,武周都城)治疗,着其即刻启程。庐陵王接到圣旨的时候,估计当时就尿了。他的第一反应是,完了,老娘要整我了。可否极泰来,他只看到谜面并没在第一时间发现谜底。他那里会知道这会是武则天在继承人问题上最终的选择。

继承人的选择一直困扰着性格果敢善断的武则天,这是武则天登基以来心底一直难以解脱的困惑:是延续大周王朝还是把皇位还给李世民的后人,使她陷入两难境地。传给自己那几个看不上眼的儿子,自己驾崩后,“大周”政权便不能维持下去;传给老武家那些不成器的兄弟侄子,“大周”国号倒是可以维持下去,但武氏诸辈毕竟不是亲生儿子,而且将来自己的儿孙会面临衰亡的危险。这是武则天最后岁月的心头结,时间已经不会给这位老人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实施举措。

武则天有没有考虑过将皇位继承交给武家呢?答案是肯定的。背了多少骂名,冒了多大风险才有了属于武氏的大周国号。可所有的辉煌和繁华也挡不住时间的车轮,就要谢幕了。一段时间,她重用武氏宗室武承嗣、武三思、武攸绪及武攸宁等人,并大封武氏宗人为王,对于武氏诸侄积极谋取皇位的活动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孩儿们,给你的,你可以要,不给你的,你不要抢。天授二年(691),魏王武承嗣自以为“大周革命”自己有很大功劳,又在“宗室”中年龄最大,曾袭封周国公,与天子最为亲近,应当代皇嗣李旦而为皇太子,于是秘密指使洛阳人王庆之上书武则天请立自己为太子。武则天对王庆之十分优待,给他一份出入皇宫的特别证明,使他来去自如。宰相岑长倩、格辅元因为反对立武承嗣为太子被诛。

想耀武扬威,就要打压李世民的后人们,也就是自己的孩儿们。反过来对于自己的亲身儿子,武则天却心生芥蒂,严加防范。长寿二年(693)一月,大臣裴匪躬及内常侍范云仙等人私自拜见了皇嗣李旦,武则天得知后,极为震惊。于是找了个借口,将裴匪躬、范云仙处死,禁止公卿大臣与皇嗣私下交往密切。后来,有人诬告皇嗣想谋反,武则天立即命令酷吏来俊臣见,降低皇孙以下李氏诸王爵位。从此以后,她对皇嗣李旦也不太审讯皇嗣身边的人,直到有人以剖腹的方式表明皇嗣绝无反心,这才作罢。但是,武则天还是对李旦不放心,最后实际上将其软禁。

武则天不是一个昏君,她是将江山看作了自己至亲的孩子,她爱自己的江山。她是应天而生,使命在身。准备动作暖身过后,武则天又陷入了摇摆状态。她知道武承嗣才能有限,无法统治整个王朝,所以,在称帝后七八年的时间里,武则天一直举棋不定,犹豫不决。而武则天这种心理上的摇摆不定,加剧了李武两姓的储位斗争,你方唱罢我登场。武承嗣曾联合酷吏迫害李氏宗室,又假借他人之口请求武则天废皇嗣李旦立武姓。李氏宗室虽然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遭受重大损失,元气大伤,但在朝廷中还是有不少支持者。武则天手下的将相大臣,绝大多数都是武则天的粉丝。但是,她也清楚地知道这些粉丝之所以支持自己,不是针对我武则天个人,而是支持由太宗开创,由她继承并且发展下来的革命事业。他的这些粉丝并不希望形成武氏子侄继位的政治格局,因此还是力挺以李氏为皇太子。当洛阳佞臣王庆之再次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时,宰相李昭德便假借圣命将其杖杀。双方争夺已白热化到喋血宫门的程度。也就是说这时候支持武则天和反对武则天的人,维护的都是李唐王朝,他们都不希望江山易姓。

在杖杀王庆之之后,李昭德对武则天说:“高宗皇帝,是你的丈夫;太子,是你的孩子。你的天下,应该由子孙万代传于万世,哪能让你的那些侄子继承呢(这一点也不符合现在的继承法)?从来没有听说侄子当了皇帝给他姑妈立宗庙的。你要是把天下给了武承嗣,不仅有负先帝,那么连你丈夫高宗皇帝也要被请出宗庙,没人祭祀!”武则天琢磨这话也有道理。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我是老李家的媳妇。

长寿元年(692)五月间,李昭德谏请对武承嗣的权势进行限制。武则天有所不忍,李昭德道:“武承嗣是陛下侄子,既为亲王,又做宰相,权力已与陛下相差无几了。自古帝王家多弑父夺位之事,姑侄总不若父子,侄子权重又岂能让陛下之位久安?”这话分明是挑拨姑侄关系。

八月,武则天改任文昌为左相、武承嗣为散官特进,纳言武攸宁为冬官尚书,一并罢去知政事,以削弱他们的权力。同时又将李昭德拜相。武承嗣不肯善罢甘休,反谮李昭德,武则天却置之不理。然而,武则天并没有彻底打灭武承嗣的希望,长寿二年(693)正月初一,武则天在万象神宫祭祀天地,皇帝初献,亚献为魏王武承嗣,终献为梁王武三思。本应为亚献的皇嗣李旦却完全被冷落在一边观看武氏姑侄的表演。圣历元年(698)春,武承嗣、武三思又想来谋取皇太子之位,多次派人对武则天说:“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请求由武氏接班。武则天又倾向于将皇位传给武承嗣。这时候作为武则天最信任的人宰相狄仁杰不愿意了。皇帝陛下,你这么像吃了摇头瓦似的,晃来晃去,搞得朝野上下也跟着不安宁,你还是顺应天意吧。

又是天意,这次上天又有什么意思呢。一次,武则天梦见一只大鹦鹉,两翼皆折。大忽悠狄仁杰如此解梦:“这鹦鹉是指陛下你,两翼是指你那两个儿子(暗指李显、李旦)。两翼折断,也就是说他们都现在处于囚禁的地位,就像这没有翅膀的鹦鹉一样不能飞翔。但如果有一天陛下起用他们,他们就像鹦鹉一样飞翔了。”为彻底打消武则天立武姓的念头,狄仁杰又继续忽悠:“陛下立子,千秋万岁后还可以配食太庙,有人祭祀;要是立侄,能让姑妈在太庙配享吗?姑侄与母子之情,到底哪个更亲呢?陛下虽以为这是家事,但国家大事,哪件不是陛下家事?此事其实关乎陛下社稷江山与身后的大问题呀!”老狄同志真是策神。

这时候,关注立太子问题的还有很多人。其中武则天那俩个娇滴滴的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也开始关注立太子的问题了。二张兄弟是从神功元年(705)开始进人深宫得到武则天宠幸的,在武则天的恩泽下,张昌宗累迁至散骑常侍,张易之则为司尉少卿。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得势之后,逐渐干预朝政,成为女皇在政治上的心腹之臣,许多投机之臣便投到了二张门下。然而,张易之、张昌宗都明白自己因宠得势为人所不容,又因没有功勋便屡升官阶,更为人所嫉。大臣吉顼这时与张易之、张昌宗皆为控鹤监供奉。吉顼为人强干、机敏,深得武则天信任。圣历二年(698)升为天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进列宰相,成为张氏一党。可见历史上不光红颜祸水,这花样美男要是遇上一个色迷心窍的女领导,也同样会蓝颜祸水,不对,应该是和稀泥。

一日,吉顼将对这俩祸害说:“你们两人贵宠无比,却不是凭功德获取的。在背后切齿扼腕仇恨你们的朝臣,大有人在。若不及时立功于朝廷,万一有事,你们将无法自保了。”吉顼的话说出了张氏兄弟的心事,两人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急忙向吉顼求救。吉顼不慌不忙地说道:“今天下士庶都思念李家,庐陵王流放房州,皇嗣又囚于东宫。皇上年岁已高,急需定立继承人。武姓诸王不得民心,均不能立。天下必将归李氏,公何不奉劝皇上立庐陵王为太子,顺应民心。如此,你们既可以免除祸患,又可以永保荣华富贵。”

二张采纳了吉顼的意见,一有机会便在武则天耳根下吹枕头风,劝老武召回庐陵王李显立为太子。慢慢地,武则天觉得立武姓是行不通的,周围一些大臣像狄仁杰等经常也紧跟而上劝立庐陵王为太子,轮换轰炸使武则天感到“天下士庶未忘唐德”,而武氏又实在是难孚众望。如果一意孤行立武姓,不仅会造成与臣僚的隔阂,也有丧失人心的危险。

这时期,储位问题也直接影响着当时的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甚至一度成为契丹、突厥起兵的借口。圣历元年(697)年初,契丹孙万荣大败官军,进犯幽州,并移檄朝廷曰:“何不归我庐陵王?”公然打出了拥立李显、复辟李唐政权的旗号。人家认可的“天可汗”,是老李家的。为了迎回自己的“天可汗”,当时突厥族的默啜可汗拒绝了前往迎娶其女儿的淮阳王武延秀,并质问道:“我世受李家恩惠,想将女儿嫁给李氏子弟,怎么用武氏的人来娶呢?我听说高宗皇帝尚有两子,我将出兵辅立他们。”默啜可汗以此为借口出兵进犯,先陷定州,后围赵州,危急河北诸地,武则天两次调集45万大军,均穷于应付,不得结果。

在各方拥李形势的推动下,武则天终于下定决心,把李显召回东都。圣历元年(698),武则天终于将庐陵王李哲(显)迎还,立为太子,确立了儿子的继承权。

圣历元年(698)三月,庐陵王李显被秘密接回神都洛阳,结束了囚徒般的生活。在朝堂上,武则天开玩笑地对狄仁杰说:“还你太子。”老泪纵横的狄仁杰抬起头,果然见到李显变魔术般出现在眼前。狄仁杰再度跪拜,连连叩首,这是狄仁杰对武则天发自肺腑地钦佩。

这里有一个问题:皇嗣李旦就在神都洛阳,可以立即立为太子,为什么要召回李显呢?有史称,这是武三思受韦后之托在武则天面前称赞李显的结果,也就是说李显是戴着一顶绿帽子回来的。

这顶绿帽子是怎么戴上的呢?武则天称帝后,各路英豪纷纷起兵声讨。在扬州就有徐茂公的孙子徐敬业揭竿而起,为了使自己的行动名正言顺,他打起了“匡复中宗”的旗号。武则天心中有些惊慌,她一面派遣大将李孝逸率领30万大军前往征讨,一面又派宠侄武三思前往房州察看中宗的动静。武三思到了房州,见到了中宗和韦后,在叙谈中竟被韦后的美貌和风韵迷住了。因为要讨好来使,韦后对武三思媚眼频送,百般逢迎,怎么不叫武三思心神荡漾呢!聪明的韦后早已看出武三思的心思,为了在武则天面前讨到好处。当天夜里,韦后精心梳洗打扮一番,然后一个人悄悄摸到武三思下榻的馆舍。送走武三思后,韦后在房州踌躇满志地等待着京城传来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