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世界最具趣味的发明
4864700000010

第10章 国防军事篇(2)

一般认为登陆舰艇的最初形态是俄国黑海舰队1916年使用的称作“埃尔皮迪福尔”(希腊文,意为“希望使者”)的船只。这是一种平底货船,吃水很浅,排水量100~1300吨,适于运送部队抵达海滩实施登陆作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英、美曾改装和建造了一批与其类似的登陆艇,排水量在10~500吨,大小不等,艇上装备机枪或小口径舰炮,艇艏开有舱门,便于人员和车辆下船登陆。这就是最早的登陆艇。登陆艇的航速都在20公里/小时以下,续航能力仅200~1000公里。在登陆作战中登陆兵一般需乘运输船或军舰至登陆站附近的海域,再换乘登陆艇突击上陆。70年代在美国,苏联又出现了气垫登陆艇,它的航速可达90~130公里/小时,并使登陆人员和车辆免却渡水涉滩的过程,是具有独特两栖性和通过性的高速登陆工具。

巡洋舰

起源:英国 问世年代:1514年

巡洋舰的起源是中世纪帆船时代的巡航舰。它最早可追溯到英国于1514年下水,1593年改建的“亨利”号战船。作为战列舰的伴随者,它承担着为整个舰队巡逻、侦察、警戒、护卫,以及追击的任务。不过,从使用情况上来看,巡洋舰作为主力舰种,只可用于大规模的海上作战,一般意义上的冲突,是不会动用这样昂贵的武器的。

1884年前后,英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用螺旋桨推进的轻型巡洋舰“响尾蛇”号。螺旋桨的采用不仅使巡洋舰的特点得以实现,而且使军舰可以安装笨重的装甲而不致太多地影响其机动性。1904年,世界上第一艘装有汽轮机的巡洋舰-英国建造的“紫石英”号下水了,标志着现代巡洋舰的诞生。

现代巡洋舰问世后,在随后发生的日俄战争(1904~190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巡洋舰在多次海战里都有出色的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出现排水量在万吨以上的重型巡洋舰。但随着海军航空兵的崛起,大型炮舰的地位日渐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部分国家已很少建造巡洋舰。50年代后,由于导弹技术,电子技术与核技术的迅速发展,才使巡洋舰在现代战争条件下获得了新生。只是中等发达及其以下国家,是没有能力挑战超级大国的海权霸主地位的(至少表面上不能这样做),作为水面标志性舰种的建造是非常令人敏感的。所以,这些国家采取“曲线救国”的办法,转而制造驱逐舰和轻型航母来代替巡洋舰遂行任务。这样的直接结果就是,巡洋舰成了海上大国的标志产品,换句话说,谁拥有了新巡洋舰就是向海权大国的挑战信号。

驱逐舰

起源:英国 问世年代:19世纪末

驱逐舰是以导弹,鱼雷,舰炮等为主要武器,具有多种作战能力的中型军舰。这种“海战多面手”真是忙得不亦乐乎,又要管水面作战;又要管水下偷袭,还要照顾天上的苍蝇和身边的陆战队兄弟,更要参加“别人”不怎么爱干的各种诸如,扫雷呀、护渔呀,以及护航、侦察巡逻、袭击岸上目标等等。

说起来,驱逐舰的诞生并不是那么复杂。19世纪末期,鱼雷艇的出现,简直是要了世界海军首脑们的命。这种小巧灵活携带致命武器的快艇,令大型战舰防不胜防,束手无策,只能被动挨打。于是乎,一种专用驱逐鱼雷艇的快速舰艇出现了,这就是“鱼雷艇驱逐舰”,现代驱逐舰的老祖宗。英国不愧是老牌的海上帝国,现代的多种“新舰种”都是诞生在那里,这才是海权国家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不过,当时的驱逐舰基本属于小驴儿,也就几百吨而已。到了一战前夕,驱逐舰有了新的任务,就是用鱼雷攻击对方主力舰队,从此,驱逐舰的新名字有了,叫“雷击舰”。在整个二次大战中,面对强壮如老虎的重型战舰,多数情况下,驱逐舰的作用变得至关重要,他们不畏强敌,勇猛冲锋,战果显赫。只是人们往往偏爱那些块头大的舰种,对于英勇的驱逐舰反而很少关心。其实,仔细阅读战史,你就会发现,驱逐舰是一支舰队的主要力量,无论是大规模的海上决战,还是小范围的海上冲突都需要它冲锋陷阵,

随着大战的结束,驱逐舰的建造速度也相对缓慢,但是技术和质量水平却要高出很多。其电子设备越来越精良,武器系统越来越全面,船体结构越来越强化,排水量也越来越大。可以这样说,对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判断,看一看该国制造的驱逐舰就可以知道;对一个国家海军战略运用的判断,看一看该国制造的驱逐舰就可以知道。

护卫舰

起源:俄国 问世年代:20世纪初

护卫舰是以水中武器、舰炮、 导弹为主要武器的轻型军舰。主要用于反潜护航,以及侦察、警戒、巡逻、布雷、支援登陆和保障陆军濒海翼侧等。

护卫舰诞生于20世纪初。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舰艇曾多次闯入旅顺口俄国海军基地,对俄国舰艇进行了多次鱼雷、炮火袭击,并布放水雷,用沉船来堵塞港口,限制俄国舰队的行动。出于战争的需要,俄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批专用护卫舰。最初的护卫舰排水量小(400~600吨),火力弱,抗风浪性差,航速低,只适合在近海活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针对英,法等国的海上运输线展开了大规模的潜艇战。各国又建造了能够担负远洋护航反潜任务的护卫舰,新的护卫舰在吨位、火力、续航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展开了更猛烈的潜艇攻势,这就使护卫舰的需要量更大,其担负的任务也更加多样化。于是各国大量建造性能更好的护卫舰,仅英、美、法、德、意5国就建造护卫舰达1800艘之多。护卫舰也不负众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潜、防空、护航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多次参加机动编队海战和两栖登陆作战。

现代护卫舰在反潜、反舰和防空能力方面都有了显著增强,其指挥操纵和武器控制系统也日益自动化,并且能兼负驱逐舰的战斗任务,成为有发展前途的舰种之一。

攻击机

起源:德国 问世年代:1915年

攻击机又称强击机,它主要用于从低空、超低空攻击地面(水面)中小型目标,对己方部队实施直接火力支援。

最早的攻击机是由德国容克公司研制的容克JI型飞机,它于1915年12月5日首次试飞。它是一种装有铝合金蒙皮和防护装甲的双翼机,也是最早全的金属飞机。机上安有机枪,载有少量炸弹,可低空对地面目标进行扫射、轰炸。后来容克公司又发展了更先进的CLI─IV型攻击机,由双翼改为下单翼,速度和机动性也有了提高,机上装有2~3挺机枪。它们在执行危险的低空近距离火力支援方面,显示了良好的性能和作战效果。

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纳粹德国为准备新的大战,在30年代又发展了新的攻击机容克─87和亨舍尔─123。在当时,它们又被称为 “俯冲轰炸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联和美国,日本也研制了本国的攻击机。(图)(美国空军目前使用的A─10攻击机)

现代攻击机的飞行速度并不快,时速一般在700~1000公里,它更强调超低空突防和攻击能力。它们一般都装备有机关炮和火箭弹,可挂载精确制导炸弹和空地导弹,具备夜间攻击能力和一定的电子对抗能力。

航空母舰

起源:英国 问世年代:1917年

航空母舰是以舰载飞机为主要武器,并作为舰载飞机编队的海上活动基地的大型军舰,它是现代海军水面战斗舰艇中最大,也是作战能力最强的舰种。

1910年11月14日,美国飞行员尤金·伊利驾驶一驾“冠蒂斯”双翼机首次从前甲板铺有25米木制跑道的“伯明翰”号巡洋舰上起飞。翌年1月8日,伊利又驾同一飞机在后甲板铺有36米跑道和22根阻拦索的“宾夕法尼亚”号巡洋舰上首次降落成功。

1912年和1917年,英国的萨姆逊中尉和邓宁中校又分别驾机从行驶的军舰上完成了起飞和降落。这些勇敢者的试验,孕育了航空母舰的诞生。

1917年6月,英国将一艘巡洋舰改装为世界上最早的航空母舰“暴怒”号,它载机20架。但是由于原巡洋舰中部的建筑未拆除,甲板分前后两块,飞机起落既不方便又很危险。1918年英国又将建造中的“卡吉士”号邮船改建为航空母舰,更名为“百眼巨人”。它是第一艘有直通甲板的航空母舰,飞行甲板长168米。甲板下是机库,有多部升降机可将飞机升至甲板上,可载机20架。

航空母舰初建功勋是在1940年11月11日,英国海军的20架老式“旗鱼”式双翼鱼雷轰炸机从“光荣”号航母上起飞,击沉毁了塔兰托港内的3艘意大利战列舰。

反坦克炮

起源:德国 问世年代:1906年

反坦克炮是在坦克与反坦克斗争中应运而生的,是专门用来对付坦克和装甲车辆的重要武器之一。它的炮身长、初速大、直射距离远,发射速度快。穿甲效力强,大多属加农炮或无后坐力炮类型。反坦克炮的弹道弧度很小,一般对目标进行直接瞄准和射击。

1916年,第一批坦克投入战场之后,在各国军队中引起极大的震动,它们纷纷研究自己的坦克和各种反坦克武器。在此后不久,法国就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门反坦克炮,起名为 “乐天号”。 “乐天号”反坦克炮可视为加农炮的同族兄弟,它的特点是炮管较长,炮膛压力较大,因而其实心的穿甲弹出炮口之后,动量很大,具有足够穿透坦克装甲的能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坦克的普遍使用,各国专用反坦克炮也相继问世。最早的坦克装甲厚度仅有6~18毫米。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某些中型和重型坦克的装甲厚度已达70~100毫米。同时,反坦克炮的口径也从20毫米加大至57~100毫米,而次口径钨芯超速穿甲弹,钝头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破甲弹等甲、破甲策力更强的弹种的诞生,也使反坦克炮的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

进入60年代以后,由于反坦克导弹的走俏。反坦克炮的发展势头日趋缓和,在西方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原有装备逐渐被淘汰。7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复合装甲技术的飞快发展,反坦克炮又东山再起,其地位和作用呈上升趋势,并且出现自行反坦克炮,一度成为各国尤其是苏军反坦克作战的中坚力量。

高射炮

起源:美国 问世年代:1915年 发明人:J·C·彼特

?高射炮主要用于打飞机、直升机和飞行器等空中目标,简称高炮。它是随着飞机的问世而诞生的,而且还是靠打气球起家的呢。

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9月普军包围了巴黎,切断了它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法国政府为突破包围,10月初派内政部长乘气球成功地越过普军防线,到达距巴黎200多公里的都尔城,组织新的作战部队,并通过气球与巴黎政府保持联系。普军发现这一情况,立即下令制造专门打气球的火炮。很快,这种炮就造出来了,它的口径为37毫米,装在可以灵活移动的四轮车上,由几个士兵操作火炮改变射击方向和位置,以追踪射击飘行的气球。当时,这种炮曾打下了不少气球,因此而得名 “气球炮”。它就是高射炮的雏形。

1906年,德国的爱哈尔特公司(莱茵军火公司的前身)对 “气球炮”进行了改进,设计制造了一门专打飞机、飞艇的火炮,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门高射炮正式问世。从此也在战争史上掀开了防空作战的新篇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仅在德国战场上,高射炮就进行了1154次对空战斗,击落飞机1590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高射炮击落的飞机,占各国损失飞机总数的一半。

习惯上,人们爱把高射炮分成大、中、小三类。大口径高射炮打击高空飞机;,小口径高射炮打击低空飞机。在对空作战中,,大、中、小高射炮组成一个严密的防空火力系统,不管飞机是从高空来,还是从低空来,都逃不脱空中的火力网。

现代高射炮打飞机,首先要测出飞机的高度、飞行速度、航向,算出射击数据,然后才能击中目标。这些工作由专门的观察设备、瞄准机构和解算装置来完成,包括雷达和光学侦察设备、瞄准具和指挥仪及信号传递设备等。现代战争证明,高射炮是现代防空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对空导弹已成为地面防空主力的今天,高射炮在抗击低空目标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火箭炮

起源:苏联 问世年代:1933年

火箭炮,又称为多管火箭炮,它作为现代战场的主要火器,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你知道最早的火箭炮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吗?

苏联于1933年研制成功的 B M-13型火箭炮(俗称“卡秋莎”)是世界上第一种多管自行火箭炮。这种自行式火箭炮安装在载重汽车的底盘上,装有轨式定向器,可联装16枚132毫米尾翼火箭弹,最大射程约8500米,1939年正式装备苏军,1941年8月在斯摩棱斯克的奥尔沙地区首次实战应用。当时苏军的一个火箭炮连以一次齐射,摧毁了纳粹德国军队的铁路枢纽和大量军用列车。火箭炮齐射时,像火山喷发炽热岩浆,铺天盖地般倾泻在敌目标上,声似雷鸣虎啸,热若排山倒海之势。不仅消灭敌人大量有生力量和军事装备,而且给敌人精神上以巨大的震撼。以致德军士兵后来一听到这种炮声,就心胆俱裂。为了保密,当时苏军未给火箭炮定名,但在发射架上标有表示沃罗涅日 “共产国际”兵工厂的 “K”字。可能由于这个缘故,苏军战士便把这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亲切地称之为 “卡秋莎”。严格地说, “卡秋莎”是导轨火箭炮,而不是多管火箭炮。最早的具有炮管式发射装置的多管火箭炮,是德国于1941年正式装备部队的158.5毫米6管牵引式火箭炮和280/320毫米6牵引式火箭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和战后,各国都非常重视火箭炮的发展与应用。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火箭炮又有了新的进步,其性能和威力日益提高,已成为现代炮兵的重要组成部分。

火箭

起源:中国 问世年代:公元228年

中国是古代火箭的故乡。由中国古代科学家最早运用火药燃气反作用力原理创制的火箭,在当代科学精英的手中发展成为运载飞船升空的大力神,这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引以为自豪的辉煌成就。

“火箭”最初的含义是带“火”的箭。这个词在公元三世纪的三国时代就已出现。在公元228年的三国时期,魏国第一次在箭上装上火把。公元229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进攻陈仓(今陕西宝鸡东),魏国守将郝昭就用火箭焚烧了蜀军攻城的云梯,守住了陈仓。“火箭”一词自此出现。不过当时的火箭只是在箭头后部绑附浸满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点燃后用弓弩射至敌方,达到纵火目的的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