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同型号的冲锋枪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大量应用。大战后期,出现了发射中间型枪弹的自动枪械。20世纪60年代以后,有些国家研制出了微型冲锋枪。到现在冲锋枪已经开始被突击步枪取代,但是在警用领域它还有自己不可取代的优势。
火箭筒
起源:美国 问世年代:1942年 发明人:斯克纳和厄尔
火箭筒,堪称步兵的“钢甲拳”,是一种发射火箭弹的便携式反坦克武器,主要用于近距离打击坦克、装甲车辆和摧毁工事等目标。当今世界。国无论大小,兵无论众寡 ,只要有武装力量,几乎都能看到火箭筒的身影。
最早的火箭筒要追溯到1942年。这年春天,在美国阿伯丁试验场上,反坦克枪榴弹的发射试验即将开始,这时,两个青年军官带着他们自己研制的另一种反坦克武器,悄悄来到试验场的一侧。当一辆配合枪榴弹试验的坦克靶车返回时,这两个青年军官瞄准靶车射击,随着 “咝……轰”的声响,第一发击中目标,接着第二发也准确命中。这一突如其来的情况,使在场观看榴弹试验的将校们大为愕然,一齐把视线转向这两个年轻人。其中,负责美国地面部队武器发展工作的陆军少将巴尼斯,接过青年人手中的武器打了一发,命中目标。参谋人员也接踵而上,直到把所有的火箭弹打光为止。这种反坦克武器的意外出现,使为发展坦克武器而焦虑的巴巴斯将军喜出望外,当即投入小批量生产,并迅速装备部队。而那两位青年军官则更是欣喜若狂,他们没料到,在经历了长期冷遇后,他们的梦想竟会如此奇迹般地得以实现。
这种新型武器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坦克火箭筒,这两个青年军官就是它的发明人,陆军上校斯克纳和他的助手中尉厄尔。
自1942年首次在战场公开亮相以来,火箭筒因其结构简单、携带方便、操作容易、造价低廉,而倍受青睐。发展势头长兴不衰,现已成为各国步兵近距离同敌方装甲部队作战的重要武器。
火箭筒有轻型、重型之分,有一次使用和多次使用两类。随着特种装甲的出现。火箭筒的威力已感不足,但作为步兵班、排小分队的通用武器,其作用仍不容取代。
雷达
起源:德国 问世年代:19世纪80年代后期 发明人:许尔斯梅尔
雷达,即利用无线电发现并测定目标位置、距离、运动速率和方向的电子系统,雷达发射的电磁波照射目标并接收其回波,由此来发现目标并测定位置、运动方向和速度及其它特性。最早由德国工程师许尔斯梅尔在德国物理学家赫兹于19世纪80年代后期证明了无线电波的基础上,最先制作出来并用于导航。1922年,意大利工程师马可尼进一步研究将无线电波反射现象用于探测目的。之后,由于雷达在战事中的特殊意义,使得雷达技术在英、美、德等国家获得飞快发展。
雷达是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雷达的组成部分有发射机、天线、接收机和显示器等。由于无线电波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能反射回来,雷达就根据这个原理把无线电波发射出去,再用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这样就可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高度等。最初雷达主要用于军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在海岸线上建起了雷达防御网络。这些早期的雷达使英国人能够不断地成功抗击德军破坏性的空中和海底袭击。
雷达被人们称为千里眼。在现代战争中,由于雷达技术的进步,使交战双方在相距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人还互相看不到,就已拉开了空战序幕,这就是现代空战利用雷达的一个特点──超视距空战。
随着雷达技术的不断改进,如今雷达被广泛用于民航管制、地形测量、气象、航海等众多领域。面对日益拥挤的天空,拥有精密的雷达监测系统至关重要。使用雷达设备可不受天气的影响,不分昼夜进行监测。民航管制员通过雷达直接获取飞机的位置、高度、航行轨迹等信息,及时调节飞行方位和高度。在雷达的使用科学原理中,雷达与目标之间有相地运动,回波信号的频率有多普勒频移,根据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可以求得其相对速度。这也是交通警在公路上测量汽车速度的测速雷达工作的原理。
地雷
起源:中国 问世年代:明朝 发明人:戚继光
地雷是一种埋入地表下或布设于地面的爆炸性火器。虽然在现代高科技装备云集的庞大兵器家族中,它一点都不显山露水,但从15世纪以来的历代战争,包括近、现代的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四次中东战争,以至海湾战争,地雷可谓战功卓著,作用非凡。作为一种极具威力、用途广泛而又经济的武器,地雷被人们称为战场上的“矮将军”。
最早的地雷发源于我们中国。1130年,金军攻打陕州的时候,宋军使用埋设于地面的“火药炮”(即铁壳地雷),给金军以重大杀伤而大获全胜。
到了明朝初年(14世纪),中国出现了采用机械发火装置的真正的地雷。据1413年焦玉所著《火龙经》一书所载:“炸炮制以生铁铸,空腹,放药杵实,入小竹筒,穿火线于内,外用长线穿火槽,择寇必由之路,连连数十埋入坑中,药槽通接钢轮,土掩,使贼不知,踏动发机,震起,铁块如飞,火焰冲天。”可以看出 “炸炮”不仅是最早的压发地雷,还与今天的“连环雷”相似,“地雷”一词也由此而出。1580年,中国明朝爱国名将戚继光驻守蓟州时,曾制造了一种“钢轮发火” 地雷,当敌人踏动机索时,钢轮转动与火石急剧摩擦发火,就可以引爆地雷。钢轮发火装置提高了地雷发火时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明代文献中,还有多种地雷的详细记载,这说明当时中国的地雷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而欧洲在15世纪的要塞防御战中才开始出现地雷。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雷这种古老的兵器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种类不断增多,形成由防步兵地雷、反坦克地雷、反直升机地雷和特种地雷等组成的庞大家族。如今已经发展到第三代──智能地雷,再加上水雷这一近亲分支,地雷家族可以说是“人丁”兴旺,群英荟萃。不过,现在国际公约已禁止制造和使用杀伤性地雷。
水雷
起源:中国 问世年代:1549年
水雷是最古老的水中兵器,是布设在水中的一种爆炸性武器,它是由于舰船碰撞或进入其作用范围而引爆的,主要用于毁伤敌方舰船或阻碍其活动。水雷具有隐蔽性好、布设简便、造价低廉等特点,按水中的状态区分,有触发水雷,非触发水雷和控制水雷。
最早的水雷是由中国人发明的。早在16世纪,各种类型的水雷就已成为明朝海军的重要武器。1549年制造的“水底雷”,可称为世界上第一枚水雷。该雷用木箱做雷壳,油灰粘缝,下面的绳索连接铁锚,控制深度,人工操纵击发,这比西方制造和使用的水雷早了200多年。
?欧美是在18世纪开始实战使用水雷的。北美独立战争中。北美人民为攻击停泊在费城特拉瓦河口的英国军舰,于1778年1月7日,把火药和机械击引信装在小啤酒桶里制成水雷,顺流漂下。当时虽然没有碰上军舰,但在被英军水兵捞起时突然爆炸,炸死伤了一些人,史称 “小桶战争”。
水桶结构和引爆装置的完善及广泛应用,是从19世纪开始的。19世纪中期,俄国人B·C·亚图比发明了电解液触发锚雷。在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沙皇俄国曾将这种触发锚雷应用于港湾防御战中。
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水雷的使用达到高峰,各国共布设了110万枚水雷,炸沉艇船3700余艘。80年代,一些阿拉伯国家曾在红海和波斯湾布设了一些发现式水雷,有十几艘过往的商船和油轮触雷,护航的美国军舰也被炸伤。这说明,在现代海战中,水雷是不可缺少的武器。一枚所费无几的老式水雷就足以致一艘造价数千万乃至上亿美元的现代化军舰于死地。而且水雷可构成对敌较长时间的威胁,有的甚至达几十年;除飞机、水面舰艇、潜艇外,商船、渔轮等都可用来布放水雷。
鱼雷
起源:美国 问世年代:18世纪末 发明人:富尔顿
鱼雷是一种外形类似鱼的能在水中自航、自控和自导,以水中爆炸毁伤目标的水中武器。
许多人都认为,实战性鱼雷是在19世纪60年代由奥匈帝国海军一位工程师发明的。其实,在这之前,世界汽船的发明家富尔顿就已经发明了早期的原始鱼雷“地狱机器”,并亲自向英国海军推荐,但遭到了自以为是的英国海军的冷遇。
谁知,几年后,美国爆发抗英战争。英国海军如同碰到魔鬼那样害怕昔日被自己冷落的鱼雷的袭击。
富尔顿1765年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18世纪末,作为工程师的他在法国生活的时候,就琢磨摧毁战舰的新式武器。他认为,可以设法让水雷漂移攻击,把敌军战舰炸毁,这样,海军就可以确保制海权。这就是早期的原始鱼雷。富尔顿觉得,自己发明的新式海战武器具有极大的摧毁性,就叫它“地狱机器”。当时,英国拥有世界一流的强大海军。于是,他向英国海军毛遂自荐,希望英国海军购买这项具有极大作战潜力的新式武器发明,去遭到他们的拒绝。
怀才不遇的富尔顿于1806年痛苦地回到了阔别19年的美国。1810年,美国国会认为,富尔顿的鱼雷具有一定的作战潜力,特地批准拨款5000美元继续开发鱼雷。从此,这项发明专利本属于英国的,英国却让它跑到对手美国去了!
一战开始时,鱼雷已被公认为仅次于火炮的舰艇主要武器。曾击沉160多艘各型战舰,占一战被击沉战舰总数的一半左右。在二战期间,交战各方使用鱼雷击沉300多艘各型战舰,约占二战被击沉战舰总数的40%。如今的鱼雷具有速度快、航程远、隐蔽性好、命中率高和破坏威力大等特点,可以说是 “水中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