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世界最具趣味的发明
4864700000014

第14章 饮食养生篇(1)

面包

起源:古埃及 问世年代:公元前3000年前后 发明人:埃及人

你知道吗?当今流行的三明治、汉堡包、热狗等,都是从面包中派生出来的呢。曾经就有人问过爱因斯坦:“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道:“面包!”

那么面包究竟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爱因斯坦给予它如此高的荣誉?原来它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是由古代埃及人发明的。最初,他们将面粉和入水中和盐制成面包,但由于面团没有经过发酵,所以这种面包吃起来又干又硬。后来,埃及人无意中将和好的面团放置在阳光下,令人奇怪的是,面团受热后竟然自行发酵,于是他们突发奇想:何不再把面团放在火上烤熟?没想到,这样做出来的面包就变得松软可口了。

之后,埃及人的面包自然发酵技术传入了希腊和罗马。公元前5世纪,欧洲一些城市相继出现了专业的面包作坊。公元14世纪,面包烤炉在欧洲问世,这大大减轻了制作面包的劳动强度。17世纪,荷兰人雷文虎又发现了酵母菌,从此,用酵母菌发酵的面包制作法便流行于欧洲。18世纪以来,随着机器和电力的出现,面包的生产进入了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工业时代。

如今,在西方,面包被誉为“食品之母”。人们为了将它做得又好吃又好看,而且富于营养,在其造型上可费了不少脑筋,有长形的、圆形的、长方形的、棍形的和花形的等等。他们还有意在面包中添加各种东西或想方设法变换面包的馅心,比如牛奶、果酱、维生素、葡萄糖、夹肉等等,但最终还是脱离不了面包的本来面目。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加强,面包家族中又出现了许多新面孔,如大豆面包、蔬菜面包、蘑菇面包、学生午餐面包等等。

三明治

起源:英国 问世年代:13世纪 发明人:约翰·蒙塔古与他的仆人

三明治其实就是一种夹有馅心的面包,吃法简便,如今广泛流行于西方各国。它的历史几乎与面包一样古老,但命名却是13世纪的事情。

在英国东南部一座不出名的小镇。13世纪初,镇上出了一位叫约翰·蒙塔古的伯爵,此人酷爱玩纸牌,经常一整天沉溺在纸牌游戏中,为了玩纸牌,他甚至可以废寝忘食。

有一天,仆人给他送来几次面包,他都没味口,大声喝道:“都没别的吃的啦?”仆人很难调理他的饮食,便有一搭无一搭地将一些生菜肴、鸡蛋和腊肠夹在两片面包之间,然后战战兢兢地再次送去让他品尝。

蒙塔古只顾着纸牌,听说这回送上来的不是面包,连看都没看一眼,顺手抓来就吃,吃完后,居然味口大开,便问仆人,刚才那食品叫什么?怎么那么好吃啊?

仆人真没想到,用那三样东西胡弄主人,竟然胡弄成功了,于是喜出望外,随口编了个名称叫“三明治”。心里却想:嘴那么刁的人,却被三样破东西给治了,这天下真是无奇不有。

话说蒙塔古,吃“三明治”吃出了感觉,从此以后,逢得饿了就喊:“拿三明治来!”其他赌徒也争相仿效,玩牌时都吃起三明治来。不久,三明治就传遍了英伦三岛,并传到了欧洲大陆,后来又传到了美国。

如今的三明治已不再像当初那样品种单一,它已经发展了许多新品种。例如,有夹鸡或火鸡肉片、咸肉、莴苣、番茄的“夜总会三明治”,有夹咸牛肉、瑞士奶酪、泡菜并用俄式浇头盖在黑面包片上的“劳本三明治”,有夹鱼酱、黄瓜、水芹菜、西红柿的“饮茶专用三明治”等等。在北欧斯堪的那维亚国家,三明治已经没有了上面的面包片,而以精制的鱼、肉片和沙拉覆盖。而在法国,制作三明治时往往已不用面包片,而是改用面包卷或面卷了。三明治已成为当今西方主要的快餐食品之一。

汉堡包

起源:美国 问世年代:19世纪初 发明人:查理·纳格林

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阴差阳错造成的,汉堡包的出现便是其中一例。

在许多中国人的印象中,就像中国结必然起源于中国一样,汉堡包顾名思议应该起源于德国的汉堡这座城市。事实并非如此,它虽然取名汉堡,却是出自一位美国厨师的一次“意外”的手笔。

那是在19世纪初,哥伦布发现美洲这块“新大陆”后 ,许多欧洲人纷纷移民到北美。其中有一批人来自德国,他们当时是乘坐一艘名叫“汉堡-亚美利加”号的油轮前往北美的。船上有一位来自美国的叫查理·纳格林的厨师,他是被派去为船上的德国移民做饭的。因为他不了解德国人的饮食习俗,但又不愿去打听,便自作主张地把船上现成的牛肉、洋葱和面包渣混在一起做成肉饼,再把它夹在面包中间送到餐厅去。

德国人吃了这种从未见过的美食后赞不绝口,纷纷向这位厨师请教其制法。上岸后,德国移民又把这种食品做给一些美国人吃,美国人吃后也觉得其口味甚佳,还以为它是德国人创造出来的呢。但当人们问到这种食品叫什么名字时,德国人却回答不上来。还是查理·纳格林机智,他对这种食品的做法如数家珍,逢人便说,那种食品发明于德国移民当时乘坐的轮船,应该将其命名为“汉堡包”。

1835年,查理·纳格林在美国的威斯康星州设立作坊,专门生产汉堡包,首开美国汉堡包商品化经营的先河。1855年,专营汉堡包的麦当劳快餐公司(雷·克洛克接手之前麦当劳一直是麦氏的家族企业)开业, 由于其用料考究、标准统一,遂使汉堡包的销量大增。1885年,威斯康星州的民主党州议员汤姆·纳尔森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议案,称威斯康星州为“汉堡包之都”,获得通过。如今,汉堡包的名字已在世界各地家喻户晓。

包子

起源:中国 问世年代:三国 发明人:诸葛亮

似乎还没有听说过那个中国人没有吃过包子。中国人吃包子的年代久远,包子也是我国较为普遍的一种食品。日常生活中,人们食用的“馒头”,是属于一种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 形圆而隆起,本来这种食品最初是有馅的,发展到后来,我国北方称无馅的为馒头,有馅的为包子,若问为什么?说起来要追溯到三国时代。

据《诚斋杂记》载:“孔明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用人首祭神,则出兵利。孔明杂以羊豕之内,以面包之,以像人头。此为馒头之始。”又据明朝郎瑛所撰《七修类移》说:“馒头本名蛮头。”当年诸葛亮亲自率兵征伐割据于云、贵一带称霸的孟获,七擒七纵。叛乱既平,凯旋回师至泸水时,忽然间狂风急浪,兵难以渡。当地人告诉诸葛亮,说是“猖神”兴风作浪,要用七七四十九个人头及白羊、黑牛祭祀,才能平息风浪。诸葛亮不忍用人头来祭泸水,便“偷换内容”而“迁就形式”,用了这桩机巧的发明创造以祭“鬼神”。

诸葛亮始创的馒头,毕竟须夹入牛、羊肉馅,工序复杂且花费较多,后人将做馅的工序省去,就成了今天人们俗称的“馒头”。而有馅的则被称为“包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如今包子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有秋叶包、玫瑰包、百吉包、梅干菜包、水晶包、双菇素菜包、百子寿桃、蟹粉小笼包、鲤鱼包、上海汤包、腊味萝卜丝津菜包、素鹅果仔包、菜肉凤眼包、鲜油奶黄包、鲜肉生煎包、菠萝叉烧餐包、鸡包仔、鸡球大包、叉烧包等等。

现在年轻人上班时间紧张,有时忙的连饭也不能好好坐下吃,可能就会到食档上买上二个包子,边吃边忙。包子也如同我们每天的生活一样,虽然看起来一成不变,实际是每天与每天都过得不一样。而相同的面与馅在不同厨师的手中也会有不同的味道。

臭豆腐

起源:中国 问世年代:清代 发明人:王致和

臭豆腐,顾名思义是“臭的豆腐”,但它吃起来却很香,那么这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是怎样来的呢?

在清康熙八年,安徽仙源县举子王致和赴京考试落第,又无盘缠返乡。王家原以做豆腐胡口,王致和亦懂此手艺,于是留京以磨豆腐谋生。一日,遇到豆腐滞销,积存不少,王怕豆腐变坏,血本无归,便将豆腐切成小块,配以盐香料,置于坛中,并封其口,以为这样便可造出腐乳来。谁知过了一些日子坛口打开,腐乳做不出来,豆腐臭气熏天。王试尝之,其味鲜美。遂将此臭豆腐试销,竟也获得顾客好评,臭豆腐从此流传开去。

从王致和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臭豆腐以后,人们又经多次改进,逐渐摸索出一套臭豆腐的生产工艺,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更好,名声更高。清朝末叶,传入宫廷。传说慈禧太后在秋末冬初也喜欢吃它,还将其列为御膳小菜,但嫌其名称不雅,按其青色方正的特点,取名“青方”。

臭豆腐通常是由新鲜豆腐经过发酵、醃製、配汤等加工程序完成,但随着地区、食用方法的不同,製作方法及成品也有相当大的差异。如今,南京、绍兴、湖北、安徽、天津、云南等地都有臭豆腐,口味和做法也随着当地的饮食习惯而不同。除了油炸之外,还有黄山的蒸臭豆腐、云南的鸭油臭豆腐、烤臭豆腐干等等。

自助餐

起源:北欧 问世年代:8~11世纪

自助餐可谓现代都市人最喜欢的饮食享受之一,菜品多样,荤的、素的、冷的、热的,从日本刺身到西式牛排,从广东糖水到各式点心,都可一网打尽;省时省事,可省略许多点菜的麻烦以及配菜的心思、礼让的虚套,大家各选自己喜欢的食物;价钱合算,出一个价钱,在最短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品尝各国的美食精华。这么多的好处,想不爱上自助餐都难!

自助餐的英文为“Buffet”,原意是冷餐酒会。你能想到自助餐的起源竟然是来自海盗吗?据考,自助餐的真正起源是8~11世纪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那时的海盗们每有所猎获的时候,就要由海盗头头出面,大宴群盗,以示庆贺。但海盗们不熟悉也不习惯当时中西欧吃西餐的繁文缛节,于是便独出心裁,发明了这种自己到餐台上自选、自取食品及饮料的吃法。

以后的西餐业者将其文明、规范化,并丰富了吃食的内容,就成了今日的自助餐。很多西方专业自助餐厅现在还冠以“海盗餐厅”的名字,缘由如此。二次大战时,自助餐被引入美军的军用食堂,并逐渐发展成主食、甜品、热汤等供自助挑选的就餐形式。战后,这种美式自助餐随一些世界级酒店向东南亚等地进驻,渐渐为世界各地的人民所认识。

根据标准不同,自助餐的档次相差很大。但一般的自助餐的布置、用料及菜品种类大多以西餐的焖、烩、煮类菜肴为主,配上沙拉、面包、甜点、饮料作为辅助。较高档的自助餐,餐厅则会安排厨师为客人进行现场烹饪,以保证火候和新鲜程度。

说穿了,自助餐其实也是大锅饭,一种精致的大锅饭。据说路易十分喜欢自助餐,因为他想避开一大群服侍他的人。今天,我们喜欢自助餐是因为没人跟着我们,当我们想招待几个客人的时候,场地太小或无人服务都可能成问题,这时,一次自助午餐或晚餐就是最好的选择。

涮羊肉

一只古色古香的铜火锅、一盘细薄鲜嫩的羊肉片、一小碗香浓的作料酱,再辅以翠青的芫荽、鹅黄的针菇、白亮的粉丝,还有极开胃的糖蒜和腌菜,这是什么?涮羊肉!在北京,提起“涮羊肉”,几乎尽人皆知。因为这道佳肴吃法简便、味道鲜美,所以深受欢迎。

涮羊肉最早始于我国东北和蒙古少数民族地区,原称“涮锅”。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一日,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他猛想起家乡的菜肴——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杀羊烧火。正当伙夫宰羊割肉时,探马飞奔进帐报告敌军逼近。饥饿难忍的忽必烈一心等着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队开拔一面喊:“羊肉!羊肉!”厨师知道他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飞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下细盐,送到忽必烈的面前。忽必烈饥不择食,饱餐了一顿,感到这肉片格外鲜嫩。待忽必烈胜利返朝后,重赏了厨师,并大宴群臣。厨师又精心调配了多种作料,加了香油,腐乳,麻酱,辣子,韭菜花等,使羊肉片的味道更加鲜美。忽必烈问清了这种羊肉片的烹调技术,御赐菜名为“涮羊肉”。

直到光绪年间,北京“东来顺”羊肉馆的老掌柜买通了太监,从宫中偷出了“涮羊肉”的佐料配方,“涮羊肉”才得以在都市名菜馆中出售。

鸡尾酒

起源:美国 问世年代:19世纪初

到了酒吧总要喝点什么,机会难得,人们往往会选择一杯“名字好听,颜色古怪”的鸡尾酒(Cocktail)。可是,鸡尾酒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

19世纪在美国的哈德逊河畔,住着一个叫克里福德的人,他开着一家小酒店。此人有三件事引以为豪,人称“克氏三绝”:一是他有一只威武有力、器宇轩昂的大雄鸡,是斗鸡场上的“常胜将军”;二是他的酒窑里藏有世界上最好的美酒;三是他的女儿艾思米莉是全镇最漂亮的女孩。镇上有一个叫哈普顿的男青年,他是哈德逊河来往货船上的船员,每天晚上都来这个酒店喝上一杯,日久天长,他和艾思米利双双堕入爱河。这个小伙子长得高大英俊,心地善良,工作踏实,老头子打心眼里喜欢,但总是捉弄他说:“小伙子,要想娶我的女儿,先赶紧努力当上船长。”小伙子很有毅力,在经过几年的努力之后,终于当上了船长。老头子非常高兴,在举行婚礼那天,他把自己酒窑里的陈年佳酿全部拿出来兑在了一起,又用自己心爱的雄鸡羽毛将它调混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绝代美酒,并且在每个酒杯的边上都饰以一支雄鸡的鸡尾羽毛,然后为这对金童玉女干杯,大家高呼“鸡尾万岁!”此后,人们就称呼这种混合饮料为鸡尾酒,并让船员们带到了世界各地。

如今,鸡尾酒已根深蒂固地成为人们喜爱的饮料了。

盒饭

起源:日本 问世年代:16世纪初 发明人:织田信长

盒饭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忙碌生活中必备的速食品。世界上最早供应盒饭的车站是日本的宇都宫市火车站。1885年,该站首次把预先做好的米饭盛在一个长方形的盒里,上面加上菜肴、调味酱油,并配一双方便筷,供过往旅客购买食用,给旅客带来了很大方便。

但盒饭的起源还要追溯到日本的安士桃山时代(公元1573年~1600年)。那时,爱知县的大名织田信长率部下于安士城会师,给官兵发放定量食品,每份为“定量米饭配以咸菜”,这是盒饭的雏形。到了江户时代(公元1603年~1867年),由于娱乐活动盛行,许多人喜欢成群结队去观赏樱花或结伴到戏院看戏,休息时也需备有盒饭食用,致使专营盒饭的饭铺应运而生,进而扩展到民间家庭、城市火车站、运行中的列车和工厂里,至今仍盛行不衰。

现在的盒饭饭盒和勺子,已改用塑料制品,吃后可扔掉,方便快捷,干净利索,很适合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时效的生活需要。

冰糖葫芦

起源:中国 问世年代:南宋

街头巷尾,我们经常能看见居民小区门口活跃着一批“自行车”,车上支起的木棍上插满了各种水果的冰糖葫芦。小贩卖力地吆喝着,冰糖葫芦看上去也是个个漂亮光鲜,煞是诱人。取下一串,被红红的果实压弯了的竹签子,拿在手中一颤一颤的,十分惹人喜爱。的确,冰糖葫芦,酸甜适口,老少皆宜,既好看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