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奋斗在大清朝
48693700000011

第11章 挑战模式

黄炳林转身看去,只见杨一轻中等身材,略微有些偏瘦,头发花白,蓄着长长的胡须,精神头不错,眸子里闪着智慧的光芒。

馆长斜了那少年一眼,冷冷哼了一声,“庞钊你小子有上课睡觉了?!”

被馆长一说,庞钊脸上顿时浮现一抹尴尬之色,挠挠头:“我,我……”

“好了,不用解释了,继续值守吧。”馆长一摆手,看向黄炳林:“你是?”

黄炳林赶紧行礼,不卑不亢道:“弟子来自黄家村,姓黄,名炳林,此次前来是希望能入德智书馆,读书的。”

馆长看了一眼黄炳林,皱了皱眉头道:“这位学子,我德智书馆是一个规矩森严之地,已经过了招生时间,你还是去别处看看吧,或者是来年再来。”

对此黄炳林并不感到奇怪,在来之前他已经了解过了,德智书馆不只是一个私塾,更是一个公私合营的育人之地。这一点从桥门上提拔的落款县令大印就可以看得出。

黄炳林上前半步,恭身行了一礼,道:“弟子敢问馆长,德智书馆规矩中是否绝对禁止插班生?”

“到是没有绝对,”杨一轻馆长看了一眼,沉吟半响才小心翼翼地说道:“想中途插班倒不是不行,但必须经过严苛的入学挑战赛,只要能通过挑战赛,就能破例插班进入德智书馆。”

“好!那就有劳馆长为弟子安排一下。”

“啊?!”就是杨一轻的稳重,也是不禁一惊,下意识的问道:“你要参加挑战赛?”

“是的。”黄炳林十分肯定地点头。

得到黄炳林的确定,杨一轻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反复擦了擦眼睛,才确信自己没有看错。以前德智书馆不是没遇到过这种情况,只是敢来挑战德智书馆的都是二三十岁的成年人,他们已经沉营四书五经集注,精研八股多年,只是在科考制艺上有所欠缺,才想到德智书馆插班进修。这样的学生,往往水平已经很不错,插班进学之后,往往第二年就能参加县试甚至是府试。

而德智书馆挑战赛的试题,也和县试府试有很大的关系,有传言称,德智书馆的挑战题,其实就是过去五年的县试或府试题!

如此一来,参加德智书馆的挑战赛,其实就相当于参加了一次县试或者府试!

只是这么德智书馆办学多年来,还是第一次,有这么年轻的学子来参加挑战赛。杨一轻看着黄炳林的样子,猜想也就十五六岁吧,他真是来参加挑战赛的?心头升起这样的疑问,杨一轻忍不住再次确认道:“你真的要参加挑战赛?知道什么是挑战赛吗?”

黄炳林的回到非常简洁明了,就四个字:“是的,知道。”

语气非常坚定,信心十足。

“小子牛在天上飞,要爆了!”旁边的庞钊一脸鄙视的瞥了一眼黄炳林,说道:“也不看看自己才几岁,敢到德智书馆来吹牛,一会我看你怎么嘚噻。”

杨一轻深吸口气,“挑战赛需要交纳1两银子,如果通过了,就当是交纳塾金,如果没通过,德智书馆也不会归还,你懂吗?”

“懂了,还请馆长为弟子安排。”

杨一轻再次深深看了一眼,一拊手让庞钊进去叫两位先生出来,自己带着黄炳林往书馆中间的斋室而去。

斋室里陈设考究,左右两旁是先生坐馆休息的桌椅,正中是一个简单的礼祠,以祀先师孔子。德智书馆每位学生入学时,都要在这里拜过孔子的。

因为只有一个人参赛,所以杨一轻在斋室正中的空位上为黄炳林安了一张桌椅,让他坐下。然后自己和闻讯赶来的其他两位先生直接在案上拿出两张纸将题目写了出来。

一个童子拿着试题递到黄炳林手上,黄炳林定睛看去,白纸上有四道题,四书文二篇,五经义一篇,五言六韵贴诗一首。第一题是出自《中庸》:君子之道,譬如登高。

第二题则是出自《孟子·公孙丑句上》: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第三题是五经文义,出自《尚书》:谨言庸违,象恭滔天。

最后一个题目是试帖诗的题目,是一句诗:一览众山小。

应该是某年县试第一场的试题。

看着这些题你或许会感觉很奇诡,四书上居然找不到一句是完整的。其实这就对了,四书就是四本书,寥寥几万个字,而科举制度已经千百年了,每年全国那么多府县的考试,想要出一题没出现过的完整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就是现如今这样的小花头也已是不容易了。

其实从明朝中叶开始,就已经开始在考试中使用“截答题”了,就是从不同的典籍中节选一两句话,拼凑在一起出题,如此一来也就有了千奇百怪,花样跌出的试题了。

拿到题目后,黄炳林并不急着下笔,反而是仔细回忆起自己学过的知识。

第一题完整的说法是“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意思是君子之道,就好比走极远的路一样,如此就能使人知道“自迩”,又好比登极高的山一样,如此就能使人知道“自卑”。

第二题原句则是:“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意思是君王能行仁政,善待百姓,从而得到民心。

第三题出自《尚书·尧典》,意思是语言善巧而行动乖违。犹言口是心非。

至于最后的试帖诗,出自杜甫的《望岳》,全诗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四书文是必考题,学生只要学过想考科举,就必须对四书滚瓜烂熟,至于答题时怎么把自己的观点贯彻到文章之中,那就要靠学问了。

看完所有试题,黄炳林心中有数,将试卷草纸平铺在身前,凝神提笔,沾墨,落笔,一气呵成。题目虽然有些怪异,但黄炳林也是在山上打磨了九年的老手了,不会有太大的压力。

按照要求,一篇四书文章不得少于三百字,却也不能写得太多,否则后边肯定没地方写五经文。古时候的纸和现在我们考试用的纸很像,每页以红线为界,黑线为格,每页纸差不多能写一百字左右,一场县试会发十四页,也就是说你必须将字数限定在1400左右,否则……

德智书馆挑战赛是以县试做为背景的,用县试题,时间也是和县试一样,一个白天。很多熊孩子下课后便被告知有人挑战德智书馆,纷纷围拢过来,却被两个教书先生拦在了外面。如此一来,唯一见过黄炳林真容的庞胖子就成了一众学生们的焦点,围拢在一起,就挑战者叫什么呀,长得帅不帅,几岁了…叽叽喳喳讨论个不停。把平日不怎么受待见的胖子着实暗爽了一把。之前对黄炳林还很看不起,现在倒是有些感激了。

虽然在山上的时候,老师也偶尔会让他做一些八股文章,但今天毕竟是决定自己人生的一场考验,就是两世为人的黄炳林也不得不小心翼翼,仔细的斟酌行文。所以速度并不快,寥寥不到四百字,他就用了半个时辰。

一篇文章作下来,黄炳林甚至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但篇幅被限,只能收尾。

刘老师不止一次叮嘱过,在八股文中,对于头尾要求很高,所以黄炳林完成后,又仔细的审读了一遍,感觉没有差错,才敢正式抄写到正卷上。

等他将所有试题写完的时候,才发现,天色已经擦黑,课堂上的学子已经回到号舍晚饭,回家住的也都回去了。黄炳林伸了个懒腰,这才收拾起东西,恭敬的交到杨一轻手中。

大年初一,大家新年好!吾没有夸张的祝福语,没有华丽的台词,唯愿尔岁月静好,平安、健康、和睦,新的一年,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