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奋斗在大清朝
48693700000045

第45章 阴谋

周星星的条件绝对是优厚到不能再优厚了,周星星大夫虽然只是一个大夫,但在桂平乃至整个浔州府都是数一数二的名医,他的诊所面积不大,但每天找他看病的人不在少数,而且大多是些有钱有权有势的富贵人家,每天的收入起码得有十多两银子!周星星拿出自己的诊所送给黄炳林,不只是简单的一个地方,还有一群镶金的熟客,毫不夸张的说,周星星就是吧一座金山送给黄炳林,还是永远开采不完的那种。

说出这话的周星星一点没有后悔,满脸期望的看着黄炳林。只要黄炳林接受了他的邀请,那么黄炳林以黄炳林的医术水平,就是平时偶尔提点他一句半句,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收获。要知道,中医这种东西门户之见非常之深,一般来说出来除了父子相承外,就是普通的师徒,在很多时候一些关键技艺=师父也会藏拙,不会轻易相授。所以中医之道,一个学徒的成就不只看学徒的努力、天赋,还有更重要的就是师承!

周星星的医术这些年已经进境缓慢,甚至寸不难行地地步,对于周星星这样醉心医道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罪残酷的酷刑。是以当见证黄炳林的超级医术之后,周星星心中便是起了心思,就是付出全部身家也在所不惜。

瑶瑶不知何时来到门前,哼了一声说到:“不行!他必须留在我家药铺!”

瑶瑶年纪小,但却很聪明。黄炳林是千年难见地个人才。别的不说,就是那起死回生的本事就足够让任何人震撼,毫不夸张的说,只要将今天的事宣扬出去,那么她们这半死不活的小药铺,瞬间就可以一跃成为城中最大的药铺。就是她爹在的时候,也打不到那样的程度。

她很害怕黄炳林答应周星星,急忙说道:“周大夫!您这话可不地道了,他住我家的房子自然要在我家药铺坐堂。”

周星星说道:“凭黄大夫的医术,你知不知道他能挽救多少人的生命。至于房子,我那多的是,要是黄大夫觉得不合适,我可以出钱再单独给你买一套院子!”

“哼!难道在我家药铺坐堂他就不能救人吗?”瑶瑶针锋相对娇喝道。

黄炳林说道:“周大夫!谢谢你的邀请,不过我还是觉得做大夫不适合我。”

周星星还是不愿就此放弃:“那你为什么学医呢?既然学了又不当大夫,你不觉得这是一种浪费吗?”

黄炳林摇头:“学医只是我无聊时的副业,我这个人最怕麻烦,今天的事还请你为我保密。”

“呃……”所有人无语,无聊时随便学学就能达到这种程度?你让那些研究了一辈子医术的大夫作何感想?拿块豆腐撞死吗?

小学徒终于找到说话的机会:“那你想做什么呢?”

黄炳林一本正经地说道:“我最大的理想就是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道手抽筋,天下皆忙我独闲,天天醉卧美人婉。”

“我的境界果然还是太高了,你们这些凡人是不会明白的。”

“呃!”

在场的人又是一阵愕然,过哪来好一阵才回过神来,瑶瑶鼻尖轻哼一声:“我就知道你不是什么好人。”说着径直转身走了出去。

周星星摇摇头:“我的诊所就在前边不远,你要是改主意了,随时可以来找我,我随时欢迎你。”然后趴在黄炳林耳边,“我那可是有很多美女看诊的哦。”说完这老头还对着黄炳林暧昧的挤了挤眼睛。

黄炳林差点没喷出来,将那些少儿不宜说道场面挤出脑海,“周大夫!我暂时不方便行动,麻烦你给蕊娘找半根十年份的野山参,分十次熬成汤给蕊娘服下,钱我会付给你的。”

半颗十年份的野山参看着有些寒颤,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已经是难得的宝物了。没有几十数百两银子看一眼都难。《神农百草经》中对野山参的药用价值有详细的记载,“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是将野山参称之为“神草”!由此不难看出它的价值之大。

黄炳林开口要着半颗野山参,已经是他现如今所能拿出的全部身家。

周大夫卖了蕊娘板颗野山参,却没跟黄炳林要钱。野山参交给瑶瑶之后便一声不吭走了,黄炳林自然明白周星星打的什么主意,却也没有立即拒绝他的人情,切下去一小块野山参交给瑶瑶前去熬药后就返回房中休息。到门口时听有人叫他:“黄公子在此吗?”

黄炳林眉头微皱,他听出来了,是揽月楼的一个鸨公,心下疑惑夏姨有什么事,连夜遣人来找自己,还早到蕊娘这来了。这般想着,黄炳林已经走到大门,开门让人进来。那鸨公显然认得黄炳林,见黄炳林衣衫不整出来开门,脸上露出猥亵的邪笑,眼神悄悄瞟向屋里。

黄炳林问道:“有什么事吗?”

“夏姨让我将此物交与公子。”说着鸨公从怀里掏出一封信,递给黄炳林;“夏姨让我转告公子,让你小心行事。”

黄炳林眼神一闪,点点头,不动声色塞给鸨公几颗银裸子,“夏姨还说什么吗?”

“那里能收公子的红包,”鸨公说着手上动作却一点不慢,脸上笑容更深了,附过来压低了声音说道:“夏姨倒是没在说什么,我倒听说衙门里的杨公子和黄寿今夜在有间客栈见了几个人,还在房间里密谈了许久。其中似乎与公子关系莫大。”

黄炳林微微一笑,拍拍鸨公的肩膀:“以后有什么消息尽管来找我。”

鸨公呵呵笑着转身离去,黄炳林看着鸨公的背影,转身关上大门。夏姨的信很短,大体意思就是告诉黄兵力杨沛起和黄寿见了韦家人,准备打官司来挣回韦家的产业。让炳林多加小心。

看着信中的内容,黄炳林眸光一闪,那边杨沛起和黄寿刚密谋,夏姨就得到了消息,而且如此精准。这个夏姨到底什么身份?真的只是一个鸨母那么简单?

黄炳林一边这么想着,一边找来笔墨。

既然杨沛起和黄寿想针对自己,那么自己就不能坐以待毙。

虽然黄炳林并没有写状纸的经验,但想来一些行文格式还是和八股差不多的,再加上他熟知清朝律例制度,对于案子的关键点非常清楚。状纸叙述了蕊娘母女在丈夫死后的惨状,表明蕊娘为丈夫守节的决心,而重点则在于钱上。黄炳林想杨沛起和黄寿参和道这件事来,唯一的把柄就是那些借据上。

他们必然是抓住了自己的家境和出现时间,判定自己没那个财力借出那么多款项,在诈骗与**这些方面控诉蕊娘,把自己拉下水。

一张状纸。对于黄炳林来说并不难,等他写好看过觉得没问题之后,心境才平复了些。在这个封建地主阶级的时代,打官司不是说谁有理就一定能赢的,更重要的还是利益。官场上皇帝说的话就是法律,平民百姓着一层,县官的话就是真理。而且法律对于产业的定义非常模糊,全看县官如何认知,不然也不会有讼棍着个词的出现。

第二天一早,差役就来了,二话不说将黄炳林和瑶瑶带到了县衙。蕊娘因为有伤在身,黄炳林拦着没让差役带走。

桂平既是县城也是府城,习惯面子工程的中国人,自然把衙门捡得高大上一些,站在衙门外就能感受到那股威严的气息。

县衙的大门叫“头门”,建筑极其讲究,无论是多大的州县,大门都只能是三开间,没间各有两扇黑漆门扇,三间便是六扇门,所以百姓们通常也称衙门为“六扇门”。

古谚有云:“衙门六扇开,有理无理莫进来。”大门后边是仪门,顾名思义仪门就是“礼仪之门”,按照封建社会儒教伦理,必须上下有别,贵贱有等,礼制丝毫马虎不得的。所以仪门通常都是紧闭着的,只有在知县上任,恭迎上宾,或者有重大庆典活动时才可以打开,以示隆重。

仪门两侧有东西两个角门,东为上首,称为“人门”,也叫“喜门”,是供知县平常出入的,而西角门则称为“鬼门”,也叫“绝门”,通常也是紧闭不开的,只有在提审犯人,押解死囚赴刑擦采开,且死囚必须走鬼门。

仪门是县衙署中最为高大雄伟的一座门,立于两层三级台阶之上,青墙灰瓦,乌梁朱门,上有黄铜大钉,足以显示其威严庄重之仪。仪门门外由联曰:

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

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

此联通过对比反衬出衙门内外氛围的天壤之别。“四时春”“和风甘雨”意味着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若没有“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除暴安良”又怎么会有百姓的安居乐业?所以仪门内侧也悬一联曰:

百栽烟云归咫尺

一署风雨话沧桑

此联以烟云、风雨比喻世道变迁,官海沉浮,告诉我们通过对县衙的研究,可以以小见大,透视到全国社会的风貌。

仪门后是大堂。大堂上书“亲民堂”,坐北朝南,高耸威严,在建筑上是县衙署中最为宏伟的,在职能上也是最为重要的,全县所有的大案、要案、命案都要在这里审理,大堂为五楹厅堂,中间为三楹公堂,公堂楹柱上悬有一联曰: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等黄炳林进到县衙时,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人。

清朝沿袭明朝的制度,每月会有两天固定的时间开堂审案,但从仰县令来了之后,桂平县少有诉讼,就算村民有矛盾争执,基本都会由本乡的甲长和里长出面调停解决,所以一大早韦家人就来击鼓鸣冤上诉的情况,十分少见,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

PS:求收藏,求推荐,各种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