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空间·边缘·对话: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新论
4874700000001

第1章 序

《空间·边缘·对话———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新论》要出版了, 主编阿布都外力·克热木博士要我说几句话, 因为这个集子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点的老师、学生合力打造的成果之一, 所以, 我冒昧造次, 但也乐意从命。

一、空间与边缘的指向

近些年来, 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研究, 越来越注重边缘的文学及其生存空间, 这意味着对文化霸权和文化割据局面的反动, 尽管也由此可能会形成新的霸权和割据, 但“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多元文化的研究格局已成气候———“诗可以群”, “和而不同”。应该说这是比较文学研究所具有的基本学术素养, 但如果不自省, 却往往蔽于强势文化, 蔽于中心。我以为正是因为这样一个指向, 集子的作者们更多关注的是少数族裔文学、女性文学, 而形成了新的学术生长点。就具体文章来说, 像陈召荣教授对梅厄·沙莱夫(Meir Shalev)的《耶路撒冷之鸽》的研究; 杨丽婷同学以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对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作家夏绿蒂·柏金斯·吉尔曼(Charlotte PerkinsGilman) 的《她乡》、盖斯凯尔夫人的《克兰福德镇》的研究。这都“意味着边界的移动与模糊, 也意味着交流与对话的可能性, 所体现的正是开放性、生成性和包容性的特点” (参见《空间: 无言的呐喊》)。

二、对话的可能性

事实上, 我们身处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生活空间, 校园独特的文化风景, 让我们无处不在交流、对话之中, 这使我们对比较文学的意义有着更为深刻的体悟。需要说明的是对少数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是本论文集的特点, 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打破中国比较文学界汉语文学与欧美文学比较的传统思路, 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学与国外文学、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跨语际、跨国界、跨民族的比较研究, 把握并彰显少数民族文学独一无二的价值; 追本溯源, 探讨少数民族文学发生发展的源与流, 母题与结构的演变规律及与其他文学的文化关联, 构建西北少数民族文学与其他文学在文化生态、情感模式、审美观念方面的对话平台,进而建设既富有民族性, 又有当代性, 更具世界性的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研究体系。如是, 比较也确实就不是目的, 比较只是交流、理解的一个前提, 如阿布都外力·克热木博士的《借词·对话·影响———俄罗斯文化对维吾尔文化的影响》就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

最后, 今年是西北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 在此谨祝愿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点更加叶茂花繁, 更加前程似锦!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