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空间·边缘·对话: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新论
4874700000017

第17章 《雪》的多重复合主题解读(1)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ulriple Theme in Kar

陈丽青

Chen Liqing

【关键词】奥尔罕·帕慕克;《雪》;幸福;军事政变

作为2006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奥尔罕·帕慕克, 他的作品始终都注视着自己故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获奖词中曾这样对他评价道“在对故乡忧郁灵魂的探求中,为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找到了新的象征”。他的大部分作品以土耳其为背景展开叙述,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土耳其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生存状态。在诸多反映社会生活方面的作品中,《雪》可谓是最激进的一部,被帕慕克称为“第一部政治小说,也是最后一部政治小说” 。它关涉政治的敏感话题、经济困顿、政局动荡、文化归属和信仰困惑等,这些难题在小说里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正是因为这部小说的出版,引发的政治、宗教争议令帕慕克受到生命威胁。在《雪》里,帕慕克不动声色地、不掺杂有个人观点地、冷峻地甚至是戏谑地构筑了发生在卡尔斯的一次军事政变,揭开了革命的面纱,让人们看到残酷的真实。小说里民族、爱情(性)、暴力、政治、宗教交织在一起,不仅涉及多重主题,而且其变化的叙述视角、众多的细节指涉与反讽使《雪》成为一部别具后现代特色的作品。

帕慕克被称为“伊斯坦布尔说故事的人”,的确,他的多数作品用“心里的真实”或关涉

个人的狭小视角的事件来虚构他的大千世界,而《雪》则是唯一一部直指现实的力作。1923年,以凯末尔为首的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国家开始厉行实施“全盘西化”改革,一切向欧洲看齐,宗教被清除出国家政治生活。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政权的世俗性质将由军队予以保证。

可对于深积于人们心里的伊斯兰信仰而言,凯末尔的西化影响实在有限。1995 年,宗教政党赢得了全国选举,开始推行宗教化措施。1997 年1 月,首都安卡拉附近一个市镇,宗教政党所属的市长组织了反以色列的宗教性集会,军队出动坦克,逮捕了这位市长。军队随后逼迫宗教政党的总理辞职。这一事件的影子,体现在《雪》所描写的地方政变中。另外,土耳其军队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因社会政治动乱与经济危机频频干涉政治,与建立民主政治的久远目标之间构成了一个二律背反,它破坏了民主政治的平衡机制,严重损害了公平竞争的民主原则。每一次军队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干预都伴随着新闻、出版管制、禁止游行罢工、任意逮捕审讯民众(其中许多是无辜的人)等。有了这段前提性的背景知识,可以更客观地理解小说中人物行动与思想的必然与没有缘由的政治迫害,帕慕克对此进行了逼真的再现。

《雪》的背景是发生在20 世纪90 年代土耳其的一场军事政变,不过小说并不直接叙述政治事件,而是在卡的视线范围内戏剧片段式地呈现事件,揭示该地区混乱的政治和复杂的现实。小说情节并不复杂,大体上按照线性的方式叙述,以卡的行动路线为指引,以地点的变化展开情节,卡目睹和经历的重要情节有如下表格:

注:以上是对小说情节的主要概括,运用地点进行的分类,中间“;”隔开的代表是两件不同时间同一 地点发生的事件。

地点见到的人物发生的事件卡尔帕斯旅馆伊佩珂、图尔古特、卡迪菲爱情;作诗;谈论;看电视报社塞尔达尔谈论城市近况与报纸未卜先知新人生糕饼店伊佩珂目睹教育学院院长被杀繁荣党党部穆赫塔尔谈论个人生活与政治、宗教警察局警察、穆赫塔尔辨识凶手、穆赫塔尔被揍;卡辨认肇事者“神蓝”处神蓝;卡迪菲谈论女子自杀与教育学院院长被杀;讨论反对军事政变的声明修道院萨德亭教长劝导信仰真主民族剧院演员苏纳伊、士兵、“铁臂” 卡朗诵诗、两次戏剧、枪杀“革命’指挥中心苏纳伊、冯妲谈论政局、艺术与美;密谋卡作为中间人交涉卡迪菲演戏剧来与“神蓝”的性命相交换亚细亚旅馆神蓝、图尔古特、法泽尔…… 签署反对军事政变的声明茶馆、咖啡馆、路上内吉普、法泽尔…… 生发感想、作诗小说主要讲述一个名叫帕慕克的小说家以已经去世的卡的身份向读者逼真再现的卡四年前在卡尔斯的经历,还穿插有“我”的补叙、追叙与插叙。故事发生在三天的暴雪中,卡尔斯的交通被暴雪阻断,以此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一)上演了两场戏剧,“祖国与头巾”和“最后一场戏”,这两场戏都是针对妇女自杀问题上演,由苏纳伊与冯妲策划,具有政治说教性质。军事指挥部的头面人物苏纳伊,主张卡尔斯“西化”,一切向欧洲看齐,扔掉人们的宗教信仰。第一场戏烧掉了代表宗教的黑袍,引起台下穆斯林的动乱,官方趁机开枪射击,事后大肆搜捕宗教分子,破坏他们的组织,矛头直指“神蓝”一伙;第二场戏卡迪菲,“神蓝”的情人,在戏中被迫摘掉头巾以换取“神蓝”的生命自由,可没想到军方出尔反尔,不讲信用,杀害了“神蓝”。这两场戏上演是由于认为妇女自杀是他们的信仰所导致,目的试图劝导穆斯林改变信仰,崇拜欧洲。可结果艺术却作为了政治的诱饵,代表官方势力的组织趁机排除掉异己,为在后来的大选中击败敌人做了充足的准备。(二)纠结了一连串的爱情故事,卡与伊佩珂、伊佩珂与穆赫塔尔、伊佩珂与“神蓝”、卡迪菲与“神蓝”、韩黛与“神蓝”等,通过爱情关系构筑了小说的部分关系网,相互纠结于故事之中,故事情节得以向前推进。(三)信仰真主与世俗之间的争论。整个故事都是围绕这一大的矛盾展开,包括小人物之间宗教论争,内吉普、法泽尔向卡诉说他们的精神困惑;“神蓝”与卡的对话;卡倾听萨德亭教长的教诲等。

大方向的冲突表现在国家信仰与根深蒂固的原初信仰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内部民族斗争与冲突,引起的自杀、暗杀、跟踪与监视;卡尔斯人对三座城市,卡尔斯、伊斯坦布尔、法兰克福的诋毁与崇拜,以至于想向欧洲提出联合声明,求助于他们的支持。“卡”作为故事中心人物,亲自经历了这一切事件,产生的各种感受交杂于他的一部名为《雪》的诗集里。这也正是如上表格概括的主要事件。

卡是流亡法兰克福12 年的伊斯坦布尔人,因为参加母亲的葬礼回国,无意中踏上了卡尔斯之旅, 堂而皇之的理由是作为一名记者来调查妇女自杀问题与卡尔斯大选事项,实际上是为了来这里寻找幸福,他所认为的幸福包括以下三个内容:(一)伊斯坦布尔失去的,可能在卡尔斯能找到的童年记忆———贫穷的记忆,能够唤起的童真记忆;(二)寻找大学时爱慕的同学伊佩珂,伊佩珂的前夫穆赫塔尔是信仰伊斯兰教繁荣党领导人物,已与伊佩珂离婚,卡此来的目的是想与她结婚;(三)寻找写作的灵感。卡本来是一位诗人,自从误发表了别人的一篇反对当局的文章,被迫流亡法兰克福,之后,就再也没有找到过写诗的灵感,此来的目的为了体验曾经在伊斯坦布尔的感觉。他对幸福的认识构成了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一导向与追求最终把他引向了世界的末日,帕慕克也在小说中哀悼这位军事政变的牺牲品。《雪》中写到:“卡一直认为雪是纯洁的,它能遮盖住城市的肮脏、污秽和黑暗,使人们暂时忘却它们,但在卡尔斯的第一天他就失去了关于雪的这种纯洁无瑕的感觉。在这里,雪使人感到疲惫、厌烦和恐惧。” 雪的寂静、恐怖、甚至于冗长、荒诞让纯洁宁静的卡尔斯坍塌了,令他失去了的第一个理想。而他所追求的爱情,似乎主要是性爱。伊佩珂接受卡的追求,但不答应与他做爱,因为父亲也在旅馆里,而且伊佩珂和妹妹卡迪菲尽量不让父亲出门,因为他曾是知名共产党人,在宗教气氛日益浓厚的小城里,作为无神论者的图尔古特,上街有受到攻击的危险。卡要想与伊佩克做爱,就必须把图尔古特调出旅馆,因此卡不惜让自己的准岳父冒着生命危险去签署一份“神蓝”幼稚构想出来的荒诞声明,这份声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只是当时的卡作为一个流亡者在法兰克福没有丝毫立足之地,根本不可能协助发表这份声明,即使能发表,它也只能塞在报纸的一个小角落里,根本起不到轰动效应。

但是卡鼓励“神蓝”等人这样做,就达到了他与伊佩珂做爱的目的。小说的最后,政变到千钧一发的时刻,卡生命受到威胁时,为了自己与伊佩珂平安逃离卡尔斯,与政府合作,出卖伊佩珂与迪卡菲姐妹俩的情人“神蓝”,这一行为导致他爱情美梦的破灭。从这里看出卡是一个没有原则、胆小懦弱之人,因为他的法兰克福身份,不得不卷入政治,在政治中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