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zing Holden"s search for Sincerehumanity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俞泉
Yu Quan
【关键词】霍尔顿;真诚人性;探寻;成长
霍尔顿是20 世纪50 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他空虚,苦闷,彷徨,抑郁;抽烟,酗酒,荒废学业,满嘴粗话还搞女人。他的内心世界经历着种种冲突与矛盾,作为一名中学生,他无法面对成人世界的虚伪和无情,对成长充满了恐惧,希望天真无瑕的孩子们保留特有的善良和纯洁,抵挡虚伪的成人世界的侵蚀。本文试通过分析处于人生交叉路口的霍尔顿对真诚人性的探寻,加深对霍尔顿对成长的困惑的理解。
一、在学校对真诚人性的探寻
作为一名学生,霍尔顿感觉到他被一群“假模假式”的人包围着,学校里的老师大部分是势利的伪君子,而同学们不是太放肆就是太愚蠢。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他抱怨“: 这确实是个阴森森的学校,不论你从哪个角度看它。”“在潘西也像在别的学校一样,压根儿没栽培什么人才。而且在那里我也未见到任何优秀的,有头脑的人。”而他唯一敬佩的一位老师后来发现可能是个搞同性恋的,而这位老师对他说“: 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的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原为某种事业卑贱的活着。”老师的谆谆教导是一条渗透着浓厚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处事信条,这令霍尔顿异常反感。而这里的学生“一天到晚干的都是谈女人、酒和性;再说人人还在搞下流的小集团……”他们的代表便是霍尔顿的室友斯特拉德莱塔,这个外表美丽的杰出的潘西英雄是他的环境的典型产物,这个环境注重的只是表面的荣耀,他诱人的面罩却掩盖着一种使霍尔顿忍无可忍的肮脏人格。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霍尔顿不能找到可贵的精神寄托或崇高理想, 在他周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所珍视的价值也无栖身之地,这里只有虚伪。他孤独,消极,他不愿意像大部分人那样卑贱的活着,不愿意与他们同流合污。他对一切无所谓的态度表面是颓废、沉沦,实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的最无情的揭露和抗议。“我离开爱尔敦希尔斯最大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的四周围全都是伪君子,就是那么回事,到处都是他妈的伪君子。”霍尔顿跟他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完全不能适应这种环境。他拒绝接受学校和成人世界的各种准则和规范,对整个教育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要你干的就是读书,求学问,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账凯迪拉克。遇到橄榄球队比赛输了的时候,你还得装出挺在乎的样子,你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再说人人还在搞下流的小集团。”像斯特拉德莱塔这样的人可以毫不费力地适应这个制度,霍尔顿则成了另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深重的讽刺。
二、在社会对真诚人性的探寻
离开学校后,霍尔顿独自来到纽约。而在纽约,社会的腐败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示,他也因此而经历了更强烈的痛苦和失望。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空前繁荣,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而来的是人们传统价值观的崩溃。人们整日疲于奔命追求物质享受而无暇顾及自己的精神生活,逐渐丧失了自我。一部分人对现实不满看透了社会的虚伪、庸俗、丑陋,但是又缺乏抵抗的勇气,只能保持沉默。这一时期的年轻人被称为“迷惘的一代”,而通常,10 多岁的青少年都被认为是处于困惑的,自我矛盾的状态。霍尔顿的人物性格是美国当时这类青少年性格的典型代表。主人公名字中的Holden 清楚地表明他很难融入他眼中庸俗的社会中。他悲哀地发现,在这样一个拜金主义的社会中,与人之间的真诚接触与沟通几乎是不可能的。人们要么太自私,要么太愚钝,对相互间思想和感情的交流根本不感兴趣。这个社会的特征就是“假模假式”,虚伪与欺骗的无处不在。他也意识到许多套话的欺骗性,如“再好没有”、“祝你运气好”、“见到你真高兴”等等。而“你要是想在这世界上活下去,就得说这类话”。与其他青少年一样,霍尔顿讨厌这个浮华而虚假的社会,它表面的繁荣背后是人们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丧失。这个社会中人与人间的温暖已被对物的热烈追求所取代,连读书也只是为了“将来可以买辆混账的凯迪拉克”。情感枯竭、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现实必然引起像霍尔顿这样的精神探索者的厌恶与反感。
作为一个由儿童步入成年,由学校走入社会的阶段的青年,真诚善良的霍尔顿在他成长的道路上遇到的不是充满阳光的清新空气,而是令人窒息的浊流。他在美好的梦想和黑暗的现实之间左右为难,他最讨厌看电影,但百无聊赖中又不得不在电影院中消磨时间;他讨厌爱慕虚荣而又毫无主见的女友却又迷恋她的美色;他看不惯这个世道,却无法改变。霍尔顿是一个局外人,他曾经试着让自己跟其他人同龄人一样成长并融入这个社会,但没有成功。这就是为什么他时时感到“那么寂寞,那么苦闷,那么孤独,那么沮丧”,也正是这样的两难局面使霍尔顿最后崩溃,这与其说是霍尔顿的悲剧不如说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三、在家庭对真诚人性的探寻
家庭理应是青少年最好的庇护所,然而霍尔顿的家庭并不温暖,在家里父母从来没有真正进入霍尔顿的内心世界,从来没有真正了解霍尔顿的困惑与烦恼。霍尔顿接二连三地遭到学校开除,但他的父母从未细探原委,更没有给予正确的教育与指导。她的母亲因他“被开除”而“气得流泪”,他的父亲甚至扬言“要他的命”。在霍尔顿处于人生的交叉路口亟须正确引导的时候,他们缺席了,他们根本没有尽到为人父母,引导子女的责任。而在霍尔顿因无法正确面对成长的烦恼而陷于精神崩溃时, 他们依然没有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丝毫的内疚,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他送进精神病院,让那些只顾胁迫人们“顺应潮流”以取得“理想的”社会效果的专家们对他进行“精神分析”。有一次霍尔顿蒙住自己的双眼,嘴里哀求道“亲爱的妈妈,把你的手给我吧。你干吗不把你的手给我呢”这既明确地表达了一个处于生活十字路口的少年对父母的理解和指导的渴望, 也暗含着对父母的失职的谴责。四、在儿童世界对真诚人性的探寻
虽然霍尔顿对人性与道德的追求在成人世界里到处碰壁, 但他的努力却在儿童世界里得到了丰厚的报偿。在霍尔顿心中,孩子天真直率,孩子的世界温暖美丽。妹妹菲必和弟弟艾里成为了霍尔顿心中的一方圣土。实际上,霍尔顿的故事也就是寻找纯与真、保护纯与真的故事。孩子们自然、质朴的天性给他以莫大的欣喜和安慰。Phoebe,也就是霍尔顿的妹妹,她为人热情,聪明、善解人意,是主人公心目中最喜爱孩子的典型形象。她能“看”清一切,“她有时说起话来很像个混账教师”,“而她还只是个很小的孩子哩。”Phoebe 的名字来源于一种太阳鸟。在小说中,Holden 的母亲从未正面出现来和他进行交流,取而代之,在某种程度上,Phoebe 弥补了霍尔顿缺失的母爱。她承担了母亲的角色来与霍尔顿进行谈心,并且给予他无私的爱。此外,在古英语中,Phoebe 作为一种词根,意思是“shining”即点亮、照亮一切的含义,贯穿故事始终,Phoebe 确实点亮了霍尔顿内心灰暗的生活。她就像“安琪儿”,未受世俗影响,在虚伪、庸俗、冷酷的社会中显得熠熠生辉。芸芸众生中,只有她能听得进去霍尔顿的话,并且理解他的苦衷。她的爱温暖霍尔顿那颗备受冷落的心,成了霍尔顿的知心朋友,他们之间推心置腹的谈话使霍尔顿受伤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抚慰。
对霍尔顿说来,凡是自然的便是美丽的。而儿童唯其自然纯朴,所以才美丽。他珍惜童年,希望童年能够永驻人间。小说中主人公名字中的Holden 是hold 的过去分词,意思是阻止向前。在小说中,就是指主人公想阻止自己长大,拒绝进入成人世界。他认为生活中唯一有价值的工作就是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霍尔顿痛苦地意识到,现代社会为青少年成长提供的土壤是贫瘠甚至恶劣的。他担心恶劣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这使他心急如焚,他梦想让孩子们永远不长大,永远不受周围污浊空气的侵蚀。假如“悬崖边”代表无邪的童年的结束,那么“从悬崖边跌下去”则代表进入虚伪的成人世界。其实他想要阻止的就是变化———从童年到成年的变化实在太可怕了。所以他迷恋那些永恒不变的东西。他之所以特别喜欢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正是因为那里“最令人满意的是,一切东西总呆在原来的地方不动”。
而当霍尔顿一次又一次地在公共场所的墙壁上看见“你”的下流字眼时,他认清了自己的理想的虚幻性“你永远找不到一个舒服、宁静的地方,因为这样的地方并不存在。你或许以为有这样的地方,可你到了那儿,只要一不注意,就会有人偷偷地溜进来,就在你的鼻子底下写了‘又你’字样”。霍尔顿意识到企图阻止孩子们长大成人的做法是徒劳无益的,他也意识到了坠落“悬崖”的必然性。只有让孩子们亲身经历了“从悬崖摔下”后才能真正成长和变得成熟起来。他在看了妹妹乘坐动物园里的旋转木马时的一席话表明了他获得的新的体会“: 孩子们的问题是,如果他们想伸手去摸金圈儿,你就得让他们摸去,最好什么也别说。他们要是摔下来,就让他们摔下来好了,可别说什么话去阻拦他们,那是不好的。”金圈儿其实并非金的,而是镀铜的铁。作者用“金圈”来比喻和讽刺外表套着光环,内在却很腐朽的社会。
正如一位评论家所指出的那样:“霍尔顿具有精深的才智、丰富的想象力、探索未知的热情和对理解与爱的强烈渴望”在一个充满丑与恶的世界上追寻美与善———这就是造成他矛盾和悲剧的原因。在小说结尾,霍尔顿经历矛盾、抗争,最终回到社会。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谁都无法与之割裂,艰难是社会摆在霍尔顿和与他一样人面前的一条坎,无一幸免。
作者简介:俞泉,男,甘肃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2008 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