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空间·边缘·对话: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新论
4874700000033

第33章 军事要素在《尼伯龙人之歌》英雄形象塑造中的体现(1)

Reflection of Military Elements in the Portrayalof Heroic Image in Nibelungenlied

向党

Xiang Dang

【关键词】军事要素;英雄;形象;塑造

作为各民族歌颂其祖先丰功伟绩的英雄史诗, 史诗中的主角———英雄———是民族理想化了的精神寄托,他们的英勇事迹被一代代地传唱、记录和整理,经过时间的慢慢沉淀,熔铸成为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基石。在《尼伯龙人之歌》中,描写的便是德国封建制度发展时期的产物, 描写了西格里夫特这一具有民族意识的爱国英雄, 爱国主义是该史诗的基本主题。史诗中,作者通过描写日耳曼人英雄西格里夫特率领勃崀第国勇士大战撒克逊人和丹麦人、陪同勃崀第国国王恭特前往冰岛国迎娶强大的布伦希尔德女王等等铁与血般的军事斗争,塑造了一个既具有欧洲中世纪骑士特征,非凡的军事智慧和战斗的天才,又具有神话般的超人能力、有血有肉、忠心耿耿的英雄形象。

一、中世纪勃崀第国军事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根据部族存在的时间、史诗成书的年代及欧洲民族大迁徙的考证时间,《尼伯龙人之歌》作者通过塑造古日耳曼人的英雄形象来表现欧洲十三世纪的社会生活和骑士理想。然而,史诗中所描述的英雄的存在背景却为德国中世纪早期(约在公元三世纪至七世纪)。这一时期,“欧洲还没有集中统一的国家,人们普遍缺乏民族观念和民族国家的观念,整个封建社会结构特殊,军队差不多都是当地人的临时组合,指挥军队的人是封建统治者的各种土地承租人,他们来带兵不过是为君主尽自己的一份义务”。

欧洲中世纪军团中主要由步兵和骑兵组成,步兵“由主力兵、剑矛兵和后备兵组成,主力兵位于第一线,形成坚固的密集队列;随其后者是剑矛兵,队列较稀疏;最后是后备军,队列之间留有宽阔的空地,必要时主力兵和剑矛兵都能在此伫留” 。步兵构成了中世纪军团的核心。而骑兵包括重骑兵、轻骑兵。其他还包括处于军团侧翼的投石手、弓箭手和韦利特(轻装兵)等。典型的中世纪军队都是要打仗了才建立起来,仗一打完就自行解散了。处于这一阶段的勃崀第国,“他们武器装备很简易,对于他们的维护并不需要太多的机械技巧……他们不懂如何使用护身盔甲以及护胫甲,并且士兵只佩戴头盔,但在作战时对于头部往往没有防护……他们穿着亚麻和皮革的裤子。他们几乎不使用马匹……他们是经验丰富的步兵,徒步作战也是他们民族所惯用的作战模式。他们也没有装备弓箭、投石器以及其他的远距离攻击武器……”如此,在没有太多可以依靠的军事装备的情况下,叱咤疆场的统帅只能通过战术创新和战场变通来取得胜利,其指挥和战斗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性因素,也成为最能体现战斗英雄英勇智慧形象的方面。

二、史诗中军事要素在塑造英雄形象方面的体现

尼伯龙宝物是一批巨大的财富,作为史诗冲突的核心,矛盾各方通过各种策略力图获得这一在封建宫廷中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使其成为封建统治的基础。争夺尼伯龙宝物的斗争实际也就成为封建王侯争权夺势的斗争的具体表现。根据史诗叙述,英雄西格夫里特是尼伯龙宝物的拥有者,在晋升骑士后,胸怀凌云壮志的他没有顶替父王西格蒙特登极加冕,而是彰显忠心,只有在保卫国土时才挺身而出,行使作为尼伯龙国君主的职责。同时,西格夫里特不依靠出身门第,敢于迎接挑战,前往勃崀第国迎娶美丽的克里姆希尔德公主。作者通过安排行军、与撒克逊人的大战、智胜冰岛国女王及随队外出狩猎被害等史诗情节展开叙事,书写英雄在战争中付出辛劳,历经艰难险阻,赢得了崇高荣誉。史诗作者从行军、人员编成、武器装备、训练、战术安排、军团纪律和军人性格等角度,综合各军事作战因素,成功塑造了西格夫里特这一日耳曼民族英雄形象。

第一,史诗中着力表现英雄西格夫里特的行军组织能力的有两次。其一便是与撒克逊136人的战争,他针对大批前来迎战的敌国勇士,采取军团作战的策略。

远征大军终于踏上敌国撒克逊的边境/在这次大战中,撒克逊的兵力惨遭摧毁/西格夫里特命令,辎重部队要留在后方。作为军事行动三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行军, 队形的编排始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中世纪早期的日耳曼人军团,在行军途中,通常采取先派一部分骑兵前去勘察道路,跟随其后的是携带辎重的左右翼,最后是剩下的骑兵。如队伍在行进当中遇到伏击或来自后面的攻击,辎重部队便会立即疏散远离,这样,在摆脱作战物资的重负后,士兵迅速变换成战斗队形,去迎击来犯的敌人。西格夫里特作为统帅遵循了一条当时共同的军事规则:在任何战斗队形中骑兵的位置始终应当在后面或者在两翼。这样能在危机四伏的行军途中,有效保障军团的战斗力和机动性,体现了西格夫里特作为军事统帅在军团行军安排上的机敏和作为军人所具有的高度警惕性。

而在为恭特国王智战美丽而强大的布伦希尔德女王时,西格夫里特却提出:

我们不妨也像古代骑士出去冒险那样/一行四人,沿莱茵而行,张帆海上/不要瞻前顾后,要一心一意去征服那位女王/我现在告诉你,带哪四位勇士一起远航。对于已知己知彼的西格夫里特,对于拥有濒海坚固城堡的强大的冰岛国女王,对于要深入“虎穴”擒住“老虎”的尼伯龙国王子西格夫里特,他没有退缩,也没有选择派出军团正面应对,而是择其精锐,避重就轻,建议恭特国王勇敢出击,自己则作为恭特的封臣,隐藏实力,并运筹幕后,调兵遣将,协助恭特娶回布伦希尔德女王。这样,一个足智多谋、谙熟兵法的智囊人物的忠诚形象便跃然纸上。

第二,西格夫里特主动请缨并担任征战撒克逊人的主帅后,他在人员编成上,采取:

我要邀请哈根和奥特文二人协助我作战/ 还邀请旦克瓦特和辛多尔特二位英雄好汉/高贵的伏尔凯当然也应与我们一起出征/让他执掌军旗,因为他最可靠而且勇敢。……勇敢的伏尔凯是撑着军旗的旗手/特罗尼的哈根担任作战部队的司令。

他问勇士们:“应由谁来担任他们(辎重部队)的指挥?”/勇士们回到:“旦克瓦特出类拔萃/留在后方的辎重部队应由这位英雄指挥/为了减少吕德格给我们造成的伤亡/要让他和奥特文一起担当大军的后卫。”西格夫里特毕竟是来自尼伯龙国的王子, 拥有富可敌国的尼伯龙宝物, 却在关键时刻,向恭特请缨带领勃崀第国的勇士们到异域迎战,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然而,他面对挑战,毫不退缩,在战略战术上胆大心细,在军团将领的选择上集思广益,礼贤下士,充分利用被遴选的将帅所具有的运筹能力,挑选的士兵所具备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使反击军团形成了统一的战斗意志。在中世纪早期的德国,招募士兵别具一格,许多勇士被国王或大小贵族招募来,培养他们尚武的精神,以此作为扩大各自势力,进行相互争斗的军事力量。而其中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骑兵,经“臣服仪式”或“授剑仪式”的准入程序后,方具备骑士身份。西格夫里特任命伏尔凯、哈根、旦克瓦特等骑士作为征战军团的重要将领,是对敌国提出宣战后做出的人事抉择。这一决策,提供了作战机制上的保障,为取胜战争做好了铺垫。

史诗为我们描绘出西格夫里特针对人员编排所采取的“转益多师是吾师”的谦虚态度和任人唯贤的谨慎作风。

再者,在与撒克逊和丹麦部队作战装备的对比上,西格夫里特率领的勃崀第军团显得技高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