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空间·边缘·对话: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新论
4874700000050

第50章 《罗摩衍那》与《卡玛尔·宰曼王子和白都伦公主》的比较研究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Ramayana and PrinceKamaer Zaimam and Princess Baidulun

赵涓

Zhao Juan

【关键词】《罗摩衍那》;《卡玛尔·宰曼王子和白都伦公主》;比较;伦理道德观;宗教影响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被称为“最初的诗”,《罗摩衍那》书名的意思是“罗摩的游行”或“罗摩传”,写的是王子罗摩与妻子悉多悲欢离合的故事。《卡玛尔·宰曼王子和白都伦公主》

记述了一个阿拉伯王子和中国公主的爱情传奇,是《天方夜谭》中的一个故事。

《天方夜谭》

是古代阿拉伯的一部文学名著,是一部规模宏大的民间神话故事集。每个民族对爱情婚姻的理解都是独特的, 但纯洁美好、坚贞不渝的感情却是每个民族追求向往的最高境界,因而,每个民族都有其纯情爱情的典范,这些典范是各民族集体无意识心理积淀和记忆的产物。本文将《罗摩衍那》和《卡玛尔·宰曼王子和白都伦公主》重新置放于其诞生的文化土壤中进行多层面的探究和体察,对阿拉伯和印度两种文化体系中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追踪溯源,以对照解读两个文本中的主人公在对爱情的态度以及为获得爱情所采取的行动的异同,期望对两国文化特质有所把握。

一、母题与主题的比较

1. 共同母题:王子与公主的爱情

两个故事都是郎才女貌的王子与公主结合的故事类型, 故事中的王子和公主都有着非凡的外表和优秀的品格。《罗摩衍那》描述的是阿逾陀城十车王的儿子罗摩与弥提罗国王遮那竭的女儿悉多的爱情故事,《卡玛尔·宰曼王子和白都伦公主》叙述的是沙鲁曼国王的儿子与中国乌尤尔国王的女儿白都伦公主的爱情故事。罗摩王子是十车王请鹿角仙人举行求子大祭, 在神的帮助下才得来的长子, 卡马尔·宰曼王子是在父王年迈体衰仍膝下无子时,虔心侍奉安拉得来的,他们一个是神赐的,一个是神投胎转生的,出身非同一般,而且都是美貌、聪明,所以,他们的父亲都视他们为珍宝,未来的王位继承人。白都伦公主是闻名天下的美人,各国的国王都来提亲,父亲视她为掌上明珠,送她七座不同材质建成的宫殿。悉多是遮那竭王从垄沟里拣起来的女儿,是大地母亲所生,她如花似玉、貌若天仙,求婚者如云,父亲对她宠爱有加。罗摩和悉多与卡玛尔·宰曼王子和白都伦公主的结合是典型的郎才女貌的王子与公主的爱情故事。

2. 真爱历经考验的爱情主题

《罗摩衍那》和《卡玛尔·宰曼王子和白都伦公主》都是以爱情为主题的,故事表现了纯真的爱情和主人公为实现这种爱情而付出的艰辛,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纯真的爱情始终是被赞扬和被歌颂的,爱情的实现必然要经历重重苦难和磨难,故事因此有了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艺术魅力,构成一幅波澜起伏、多彩多姿的生动画卷。罗摩和悉多的夫妻感情经过了两次严重的考验。新婚不久,罗摩被流放森林14 年,夫妻两人面临生离死别的现实,悉多不听宫中文武大臣的好心劝留, 毅然抛弃了优裕舒适的宫廷生活,甘愿和丈夫一起流放,不怕毒蛇猛兽,不顾烈日风雨,在森林里与罗摩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十余年的艰苦生活。第二次重大考验是他们的另一次生离死别,悉多被十首魔王掠走,夫妻俩日夜思念,悲痛欲绝。罗摩失去悉多,心急如焚,他问飞禽走兽, 他问花草树木, 他愤怒悲伤,甚至几次晕倒在地。罗波那的妹妹首哩薄那迦向罗摩真心求爱,罗摩毫不动摇地说:他已经有妻子,不能娶她做二房。而悉多呢,十首王和罗刹女百般威胁利诱,答应给她人间最真挚的感情和最豪华的生活, 企图消磨和摧毁她的意志,可是悉多的内心只有罗摩, 使十首王无可奈何。后来罗摩在猴国尤其是神猴哈奴曼的帮助下救出了悉多。

卡玛尔·宰曼王子和白都伦公主都是开始不愿意听从父命结婚, 自从由神仙和魔鬼安排她们俩在熟睡中见面之后,他们便都改变了原来对婚姻的看法和态度,彼此爱上了对方,互换信物后决定非对方不娶(不嫁),从此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等待和寻找对方的历程。白都伦公主的父亲根本不相信他女儿所说的她见过的王子,认为她是胡言乱语,神经出了问题,把她关在宫殿中。她出门旅行的乳弟马尔祖旺相信她的话,并答应帮她找到她心中的王子,在经过无数座的城市和无数个岛屿之后,他终于找到了卡玛尔·宰曼王子。之后,又是王子在马尔祖旺的帮助下瞒过他的父亲历经千辛万苦与公主相见并成婚,好事多磨,有情人终成眷属。婚后不久,王子想念父王要回家探亲,这次探亲却引起了这对夫妻又一次的别离和相互找寻。在路上,当白都伦公主睡着时,卡马尔发现妻子腰带上带着一颗红宝石,他把它拿到外面想在太阳下看个仔细却被一只大鸟抢走,为了找回宝石,他随着大鸟的飞翔追了十天十夜,到了拜火教徒居住的城市,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年底才找到宝石并得到离开那里的机会,但为了处理离世的收留他的园丁的后事他没有赶上开走的商船。失去丈夫消息的白都伦公主女扮男装,冒充丈夫指挥人马继续前行,一路跋涉到了艾布努斯王国,并出于权宜之计答应了国王女儿的婚事,她发现了她丈夫未赶上的那条商船,找到了红宝石,并得知了他的下落,派人把他接来,夫妻终于团聚。罗摩王子与悉多的爱情经历了两次悲欢离合的考验,卡玛尔·宰曼王子和白都伦公主的爱情也经历了两次苦苦的彼此寻觅,正是这些磨砺使得他们的爱情之酒更加醇香,正是这些艰难险阻见证了他们的真爱,使他们的爱情不仅仅停留在两情相悦的才子与佳人肤浅层面,而有着更深的精神层面的爱。另外,《罗摩衍那》除爱情主题外,还涉及政治、宫廷斗争、社会伦理等其他也很重要的方面,而《卡玛尔·宰曼王子和白都伦公主》的主题则相对单一。

二、基本情节的异同

1. 神魔介入的情节

两部作品都运用了奇幻的浪漫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都有借助神魔力量获得爱情的情节。《罗摩衍那》中的罗摩是在猴国军队的帮助下,尤其是神通广大、变幻无穷的神猴哈奴曼的相帮下救出了他的爱人悉多,其中还有金翅鸟的帮助,无头怪的帮助。而在《卡玛尔·宰曼王子和白都伦公主》中,王子与公主的爱情直接就是由梅姆娜仙女和达赫那什魔鬼及魔鬼古什古什安排见面并相爱的,而那只横空出现的、抢走卡玛尔·宰曼王子手中红宝石的大鸟似乎也是为了考验王子与公主的爱情而出现的。故事通过这些手法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美好情感的理想、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希望。

2. 因为是史诗,史诗离不了英雄,塑造英雄是《罗摩衍那》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故事中有很多描写战争场面的情节,其中罗摩与悉多的爱情故事也有着英雄救美的色彩,罗摩是因为拉断了没人能拉得开的悉多父亲为女儿征婚的、祖传的神弓而赢得悉多的;而《卡玛尔·宰曼王子和白都伦公主》是民间故事,它的情节更为生活化,故事情节大都是由偶然因素引起的,层层相套,充满了戏剧色彩,卡玛尔·宰曼王子和白都伦公主的相见相爱是因为仙女与魔鬼打的一个赌。

三、故事背后的伦理与宗教

1. 不同的伦理色彩

《罗摩衍那》强调了一夫一妻的家庭伦理道德观,罗摩不贪美色,始终深爱着他的妻子悉多一个人,即使在他怀疑悉多的贞洁和在他为了不违民意、抛弃悉多和悉多投入地母怀抱后依然深爱悉多,终身不娶,罗摩夫妻之间的忠贞不贰的婚姻品德令世人感动、钦佩和赞叹;它还阐发了贞妇烈女的道德意识,一再强调妻子依附于丈夫, 必须服从丈夫,类似中国古代的“夫为妻纲”。悉多为了得到丈夫的信任,投火证明自己的清白,在再次遭到怀疑之后,她又向大地母亲求证,最终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悉多成了封建贞节观念的无辜牺牲品。《卡玛尔·宰曼王子和白都伦公主》中宣扬的则是一种知恩报恩的伦理道德观,艾布努斯王国的国王帮助过白都伦公主,当他知道了事情真相时,他提出让他的女儿哈娅图·努芬丝嫁给卡马尔·宰曼, 白都伦公主出于报恩同意丈夫娶哈亚图公主为妻并自愿做侍女侍奉他们,赞扬了女性的情感美和奉献美。

2. 文学与宗教的结合

两个故事不同的结局源于不同的宗教背景。悉多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最终投入了大地母亲的怀抱,罗摩同妻子永别后竟到森林里去过隐居生活,后来把王国分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分治后随兄弟几人升入天国,这个结局充满了悲剧色彩。《罗摩衍那》本来是宜扬婆罗门教的, 但后来也为佛教所利用,据说早在公元一世纪时, 在印度佛教经典中就有了《罗摩衍那》的故事,因为形象、生动的佛经文学,比起干巴巴的佛经教义更易为人民群众所接受。

宗教利用文学传播教义,文学通过宗教扩大影响是极其普遍的一种现象。按照中国传统和西方传统的悲剧观念,有情人生离死别以及人的生命终结必然带有悲剧色彩,而印度传统经典不完全这样认为。在印度传统中,除了对人间爱情的悲欢离合的感叹,还必然有对生命终极归宿的思考,探索的结果集中体现为解脱的宗教观念和梵我一如的哲学观念。罗摩本是大神毗湿奴的化身,悉多毕竟不是人间女子,他们的正常的归宿当然是返回神界,悉多投入大地的怀抱显示了悉多的神性。在神话背景下,这意味着永恒的生命维护了悉多美丽、贞洁的形象,同时也烘托了罗摩的光辉和无与伦比,这才是真正印度教意义上的圆满,也是《罗摩衍那》被称为经典的原因之一。妇女崇拜陪罗摩流放的悉多,认为她是最高妇德的象征,罗摩成了印度教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卡玛尔·宰曼王子和白都伦公主》是以皆大欢喜的大圆满收场,卡玛尔·宰曼王子和白都伦公主夫妻团聚,为了感恩他又娶了哈娅图·努芬丝公主,白都伦公主甘愿做奴婢侍奉他们,没有任何妒忌之心,他们三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故事中的主人公们在遇到任何困难时都能以平常心待之,他们相信只要虔心侍奉安拉,努力去做,一切困难都能迎刃而解,一切愿望都能实现。“安拉会做出安排”,“只有安拉才能解决”,“感谢安拉,他使我……”等等,这样的句子贯穿于故事文本的始终,伊斯兰教意识浓厚。两个故事在宗教与文学文本的结合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结束语这两个爱情故事无论从母题类型、基本情节、思想题旨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王子与公主的爱情是其共同母题,它们都表现了真爱历经考验的爱情主题,都有神魔介入的情节,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都是文学与宗教的结合的文本,都歌颂了纯真美好、坚贞不渝的爱情,但两个故事的结局截然不同,其次,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也有区别。这是两种生活制度、两种不同的伦理道德体系的结果。反映了人们不同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若将其置放在各民族不同的宗教文化背景下,从更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这一视点上挖掘,这是由其所依存的文化体系的特质决定的。也正是基于这种实质的不同,两个爱情故事在凸现爱情真谛的同时,闪射出阿拉伯和印度民族心理结构所特有的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印度文化的氛围和审美情趣。阿拉伯文化和印度文化统属东方文化,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其共性又能看到其差异,还体现了东方文学受宗教影响既广且深的基本特征。

作者简介:赵涓,女,山西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07 级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郅溥浩主编.天方夜谭[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2]2[印度]蚁垤.罗摩衍那[M].季羡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3]2何乃英主编.东方文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2张绍斌.浅说《罗摩衍那》中罗摩和悉多的爱情悲剧[J].南亚研究增刊,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