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仙侠龙啸八宗
48807800000027

第27章 二六章:渡魔成佛

佛若渡我。我必成佛。佛不渡我。魔奈我何。众生与我。非空非有。魔亦如是。渡他如何?法若灭时。经在龙处。弥勒出时。天下无魔。刘思福的前世记忆里。这句话不断地胸中翻滚。

妙觉山。无上峰。刘思福盘膝而坐。禅定中。隐隐约约地觉得。有个人正在向他走近。张良。

一阵清凉香风。微妙掠过。子房箫声。不可思议。在刘思福身前。居然盛开出一朵五色莲花。

张良之乐。已入化境。每注音符。都蕴着无量甘露。滋润着思福心田。那朵莲花。变得更大。

“小师叔。独坐这无上之峰。没人奏乐。岂不孤寂。子房献丑。还望指点迷津”张良施礼道。

刘思福回了个礼。有些腼腆道:“子房雅致。鬼神皆惊。我这小师叔。只是挂名。谈何赐教。”

佛道之争。自古有之。法无高下。庸人有别。张良自是那得道高人。他的赐教。与此有关。

何为业力?老聃的解释。道即是业。何况无道。佛有无上正等正觉。魔亦有无下非等非觉。

六道之外。还有六道。众生之内。还有众生。纵然是佛。定业难消。何况无佛无道无法非人。

魔由心造。佛为业增。没有幽冥地狱的恐怖和苦楚。众生安肯灭欲勤修。佛教堪称地狱之教。

张良将自己心声。一股脑地诉于刘思福。思福直言相告:“我不知道。子房对此。有何高见?”

“业力即道。唯识所生。识之为物。六根是染。世本无我。镜影是宗。佛之境界。非境可观。”

刘思福冷冷一笑。说道:“既然镜中之影。不显佛道。那佛的境界。又是什么。为实相乎?”

“非实非虚。无来无去。若取中道。兼济众生。一切万法。尽归于佛。圆觉之慧。无漏则满。”

对于这些非空非实非中的理论。刘思福的前世记忆。无量无数。乃至无边。一时竟思绪万千。

“子房之语。皆不着相。思空为有。思有见空。仅这中道。肉身怎得?众生唯以利益为乐。”

刘思福的一席话。张良亦即陷入深思。黯然道:“是啊。众生之心。取舍于利。唯利是图也。”

看破放下。得道之本。众生根器。难悟法基。自性之中。皆有佛性。执迷不悟。即是入魔。

张良道:“佛魔之间。是一非二。神通之力。才是根本。得大势者。方为无上正等正觉正知。”

欲度人者。必先自度。船要够大。才是上乘。对于那些不是心甘情愿上船的人。又要怎度?

恐怕有此疑问的。绝非张良一人。刘思福的理想。就是要渡魔成佛。因为。魔也是他的众生。

彼岸之名。实为参照。心静法空。乃至涅槃。破了无明。何土不净?业障不除。究竟凡夫。

做圣人。就要证智果。佛和老聃出生之时。都是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三界六道。唯我独尊。

佛要唯我独尊。魔要唯我独尊。芸芸众生。孰更卑微?这八万四千之界。生命犹如待宰羔羊。

张良道:“波旬将女儿嫁与帝释。毗沙门。乃至阿修罗。还不是要一统六道。做这无上至尊。”

刘思福点了点头。叹道:“是啊。他们都想做这大千世界的宗师。世尊把这苦差。全都包了。”

哈哈哈哈。张良大笑道:“能代表众生最大利益的。就是至尊。要有跳出六道的勇气和神力。”

道之为物。万力之母。德之成行。孰能不遵。以德载道。其道兴隆。以道坏德。世间劫也。

那魔王波旬。正是要以已之道。坏众生德。众生德尽。道乃无制。这对他。有何利益可言?

刘思福斥声道:“众生之利。岂由已出。共业之下。完卵无生。真正做主的。是这天地人心。”

张良微一拱手。极是赞同:“小师叔。你这普渡众生的胸襟。子房拜伏。那魔王岂肯罢休?”

心如大海。业障如浪。纵不成佛。魔奈我何?渡众生者。如如自性。弥勒出时。天下无魔。

这一席话。听得张良骇然。大惊道:“小师叔。听您的意思。若度波旬。要等弥勒菩萨出世。”

刘思福遂用指甲。在地上抓起了把土。以土为喻。向张良说道:“这世上能得道的犹如此数。”

张良沉默。心中暗思。三元九运。魔道当兴。正法灭尽。岂是妄言。修行得果的人越来越少。

刘思福显然看透了他的心思。继续道:“子房。你可知道。假如波旬证道。天下人皆已证道。”

张良仍旧沉默。涕泪交加。休说那天魔波旬。就算让帝释天和阿修罗王证道。亦是难于登天。

“对啊。道理就是这样。就算真理。无人会听。有这凡夫肉身的障碍。道理是硬不过神通的。”

“就算如此。那神通又如何硬得过业障。六道轮回。哪里又是业风不至之处?众生实则苦矣。”

思福与张良。仍旧讨论着。满山的仙鹤与禽兽。亦都屏住了呼吸。他们知道。这是旷世神话。

离苦得乐。要有外缘。无缘不度。无劫不施。佛不渡魔。魔自疯狂。波旬乐时。拔刀自矣。

思福与张良。相望而笑。想想那天魔波旬的行为。实是为自己种下地狱祸根。与那自杀无异。

思福轻声一笑。与张良道:“教唆天魔自尽。非难。佛不杀魔。留他做种。烦恼即是菩提也。”

张良这时。已然有所领悟。众生成佛得道。天魔才是外缘。如那镜中之影。无魔怎会有镜。

刘思福点了点头。表示意会。下乘凡夫。以苦为乐。福报希有。智慧不生。波旬其功大焉。

强度与自度。圆教与顿教。命连一线。众生之愿。可称为道。天人合一。其道与佛境无二。

先天之道。非善非恶。众生所求。已破虚空。这无边无际的十大法界。终究不增不减半分。

如何不增不减半分?如水中之影。尽显万物形色。对于万事万物。可有半分半毫的增益减损。

张良的意念之境。已然与刘思福达成共鸣。但对这度魔为愿的小师叔。仍旧惊了一头冷汗。

魔之为渡。亦为众生。慈悲为舟。非佛独与?放下仇恨。万法谁我!心如大海。波旬浪哉。

张良听到放下仇恨四字。心中为之一动。刘思福这是劝他。放下一切仇恨复国。舍身证道。

业障来时。谁能相抗。福报之缘。皆在布施。舍身证道。与佛等地。千秋万载。一念之间。

一念三千。即为永恒。时空之境。法互为法。舍此皮囊。身即是道。入了三昧。幻即是真。

闻到此处。张良领悟。念力之大。可破虚空。道亦是幻。非出我意。六道咒故。轮回即空。

刘思福拍手大乐。说道:“子房。你终于明白。要破波旬。就是要激发所有众生的共同善念。”

“对对对。积少成多。只要善念不死。终究会聚少成多。聚沙成塔。那时。六道轮回崩盘。”

刘思福满意地点了点头。是啊。就算是海。我们用自己的头发去沾水。总有大海枯尽的一天。

这时。秦始皇。刘邦。尹喜。旺财。皆都赶到。看到刘思福和张良面露喜色。皆都一头雾水。

张良解释道:“今日有缘得见师叔。实三世有幸。良之茅塞。已然顿开。今后必当永久相随。”

刘思福叹了口气。与张良道:“子房啊。我之所说。你皆忘掉。只要记住一句:敬魔如佛。”

众人听得傻了。特别是那旺财。更是满头问号道:“刘思福。你难道要违背誓言。放弃度魔?”

刘邦和秦始皇。此时顿悟。齐声道:“旺财休要胡说。王子殿下是说。放下仇恨。爱护众生。”

三言两语。怎可称道。旺财仍旧怪叫。在他心里。这个好友。是比天神还要有骨气的英雄。

尹喜摸了摸旺财的脑袋。一阵坏笑道:“旺财啊。你这就不懂了吧。思福王子。真悟道者。魔王波旬。奈他不何?众生魔性。即是佛性。度魔成佛。就是度已成圣。如那刀上木柄也。”

张良点头微笑。旺财大叫之后终于明白。没有木柄。刀不易握。以魔观我。忏悔即入佛崖。

秦始皇这时说道:“王子殿下。西天王派人来了。赤龙之事。已经大赦。因为象戏之故。你便不用再回天城。参加婚礼。按照礼节。我们要为帝释天和悦意公主。建座土庙。遥祝为礼。”

刘邦摸了摸额上冷汗。总算逃过一劫。随即与众下山。谒见天城使者。不知这使。又是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