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哲学常识1000问
4894200000066

第66章 异彩纷呈的哲学学说(14)

对于胡塞尔来说,意向性这一概念所揭示的不仅仅是意识对某个对象的指向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意识在自身活动中构造种种对象的能力。也就是说,意向性在先验现象学中已经不再仅仅意味着意识活动的“朝向特征”,而且还意味着对意识对象的“创造功能”。在胡塞尔看来,我思(纯粹意识)不仅包括对象,而且还赋予对象以意义。任何对象之所以成为该对象,是由于它具有特定的意义。然而,对象的意义不是对象自身所固有的,而是由意识活动的主体(自我)给予的。纯粹意识之所以能构造意向对象,乃是因为纯粹意识的主体——先验自我能够赋予一堆杂多的感觉材料以意义,从而把它们统摄为一个对象。意识指某物无非是自我带着特定的质料和意义朝向它的对象。因此,胡塞尔断言,不仅个别事物,而且整个客观世界都是在纯粹意识这个第一性的世界基础上形成的。整个世界无非是先验自我(或先验主体性)的构造成就。

●什么是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

在其成名作《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宣称要突出地重提存在问题。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存在问题不仅尚无答案,而且甚至这个问题本身还是晦暗和茫无头绪的”。以往的形而上学家们虽孜孜以求存在问题的解决,却反而把存在给遗忘了。海德格尔说,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形而上学史就是存在被遗忘的历史。究其原因,乃是以往的形而上学家们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即“本体论的差异”),以存在者代替存在,颠倒了二者的真实关系。早在古希腊哲学家那里就发展出“这是什么”的提问方式,用这种方式去问存在,就是把存在当做存在者,规定为一个“什么”。孰不知存在根本不是“什么”,不是现成的存在者。存在总是优先于存在者。不管我们怎样谈论存在者,存在者总是在存在被预先领会的基础上才得以领会。可是,以往的形而上学家们所关注和讨论的都是存在者问题(诸如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康德的“物自体”等都不过是存在者而已),而不是存在本身这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因此,他们的本体论都是无根的本体论。为了克服传统形而上学的错误,摆脱哲学的危机和困境,就必须由对存在者的研究返回到对存在本身的追问,建立一种以存在为基础的本体论。海德格尔称之为“基础本体论”。

●海德格尔对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了怎样的反思?

晚年的海德格尔将重心转向了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批判。在他看来,现代科学技术不仅是一种没有任何价值色彩的“生产力”,它在更深的层次上塑造了人的存在方式。这种塑造,乃是现代性最基本的特征——人为性。海德格尔曾经在他的著作《技术的追问》中比较了两个“莱茵河”:一个是诗人荷尔德林笔下作为艺术品的莱茵河—太阳西下,皓月当空,莱茵河散发着宁静和安详。另外一个是进入发电厂而被割断了的莱茵河—为我所用,已经强制性地变形。在海德格尔看来,在欲望的鼓动下,功利正在剥夺诗意的领地,使得一切都打上了人为的痕迹,大千世界,上至蓝天白云,下至花草树木,没有一样没有进入“为我所用”的视野,而人,开始奔跑在“欲望—满足—新的欲望—再满足”的怪圈之中,最终沦为了物的奴隶。更为严重的是,在今天,我们的生存方式开始被技术所塑造。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将技术称之为“座架”。

据说,新墨西哥的印第安人拒绝使用钢犁,认为钢犁会伤害大地母亲的胸脯。这些印第安人在春天耕作时从马身上摘下马掌,免得伤害怀孕的大地。在这种观念中,人与土地、自然、整个世界的关系完全不是那种强求与被强求、征服与被征服、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而是一种彼此牵挂、浑然一体的关系:大地不仅仅供给人们食品和农作物,它还是人赖于存在的依托。因此,人们把大地看作自己生命的“母亲”,对它怀有无限的敬爱和虔诚。

而现代技术呢?早已经将这种敬爱和虔诚排除在人与大地的种种可能的相互关系之外,而只将“有用性”当作大地的唯一属性。后果呢?大地不再是人类的母亲,而仅仅以农作物的提供者身份出现,人与大地的关系成为紧张对立的两极。人处于现代技术的座架,渐渐失去自己存在的根基,失去自己存在的多样性和可能性。现代人的人性被扭曲了,一味图谋向大自然索取,而毫不顾及这种过度索取对自然产生的严重后果,其最终只能使人类陷入“无家可归”的状态。

●萨特的社会集团理论有哪些内容?

萨特在考察社会集团的时候,出发点是作为个体的人。萨特认为,集团形成于外部压力的威胁,由于这种威胁,使每一个人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比如,在1789年6月,当法国国王惧怕发生一场暴力而把军队调到巴黎时,本来只想到自己而彼此之间相互猜疑的巴黎群众,一下子意识到国王对他们的不信任,意识到他们即整个巴黎群众是一个整体,每个人都把对自己的威胁也看作是对其他一切人的威胁来体验,认识到在被国王的军队包围了的巴黎,每个人的命运是同全体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们就不再抢劫面包坊而去抢劫军械库,从而武装起来共同反对国王。由于国王的军队已经开进巴黎,他们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攻克国王在巴黎的堡垒——巴士底狱。

萨特认为,巴黎群众在共同的危险面前结成的集团,是一个“融合集团”。这个集团的特征是,有一个统一的目标和行动。同时,统一的目标和行动并未抹杀个人的个性和自由,相反,统一的目标和行动正是个人实践和自由意志的体现。在“融合集团”中,人性得到复活,自由得到恢复,在否定的君主专制的行动中,整个巴黎市民组成了一个共同的人。所以,萨特说:“融合集团的主要特征是自由的突然恢复。”在历史的发展中,融合集团不可能长期存在,一旦共同的目标实现之后,融合集团就会昙花一现地消失了,巴士底狱被攻占,巴黎市民就可以解散回家了。因为融合集团在恢复了个人自由的同时必然面临着遭到个人自由破坏的未来。一切人的个人自由只能够实现瞬间的结合,如果去维护集团的形式,个人自由就得不到张扬,而维护个人自由就只能否定集团。也就是说,个人可以自由地组成融合集团,也可以自由地退出这个集团。融合集团只是个人自由这种二重性的暂时效应。

●雅斯贝尔斯提出了哪三种存在方式?

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被认为是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雅斯贝尔斯在其三卷本著作《哲学》中详尽叙述了人所体验的三种存在方式:

1、客观存在:客观存在指我们通过外在客观现实世界的观察所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人们首先是在各种各样的时空客体中把握存在的,对时空客体的研究是各门科学的事情。然而,科学只是不充分地把握真正存在的东西,得不到统一的、完整的世界图景,惟有窥测世界的哲学才能超越各门科学的界限。

2、自我存在:自我存在指一个人的个体存在或意识到我们的自我,我们的矛盾、愿望和期待。我们的存在从来都不是作为客体给予的,而只有通过一次飞跃,我们才能脱离感性事物的时空世界,进入自我存在这个真正实存的世界。这里,爱、共存、交往、畏惧、孤独、自我神化等等都是进入自我存在、意识到自我的本质形式。根据雅斯贝尔斯的主张,选择积极活下去的人,才能体验到自我存在。

3、自在存在:自在存在指体验自我存在之后超越世界和认识其他世界的境界。在自我存在的阶段,既有自身也有环境,或者艰苦卓绝、坚持奋斗,或者精疲力尽、逆来顺受,既有快乐也有痛苦,既有恐惧也有希望,还不能自满自足。为了实现自满自足,人应从自我存在飞向自在存在。只有在认识时空客体的活动中遭到失败的时候,只有在实存的自满自足欲望中遭到失败的时候,人们才会力求达到超越的本质。

●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包括哪些内容?

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他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出发来理解人的本质及其解放。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与“无意识”两部分。马尔库塞认为,因为“意识”是后天形成的,受“现实原则”支配,“无意识”是与生俱来的,受“快乐原则”支配,所以“无意识”比“意识”更能体现人的本质。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是由生本能和死本能组成的。马尔库塞则认为,因为生本能与人的“存在原则”相一致,所以更能体现人的本质。其中,性欲占统治地位。因此把生本能作为人的本质,实际上也就是把性欲作为人的本质。

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性欲有时指同生殖机能有关的对异性肉体的追求,有时则指人的机体追求快乐的普遍属性。马尔库塞是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性欲”一词的,为了与前者相区别,他把它称之为“爱欲”。马尔库塞认为:人的解放就是爱欲的解放。为了避免引起误解,马尔库塞在把人的解放具体化为“爱欲的解放”的同时又一再强调,爱欲的解放不等于性欲的解放。这是因为把爱欲作为人的本质不等于把性欲作为人的本质。性欲和爱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马尔库塞进而认为,在人的所有爱欲活动中,劳动是最基本的爱欲活动,因为真正有意义的劳动,应该是人的器官的自由消遣,它为“大规模地发泄爱欲构成的冲动”提供了机会。所以说,爱欲解放的核心和关键是劳动的解放。要使人真正获得幸福,必须使人所有的活动“爱欲化”,最主要的是劳动的“爱欲化”。劳动的“爱欲化”也就是劳动的解放。由此,马尔库塞把“爱欲解放”论同马克思的“劳动解放”论联系在一起。

●福柯知识考古学的特点是什么?

福柯所讲的“考古学”,并不确切地指一门学科,而是指他要考查的一个研究领域。他要考察西方社会特有的作为知识、理论、制度和实践之深层的可能性条件的认识。他所谓的“知识”,也不是狭义的各门学科中的具体的见解和认识,而是人类对于自己所面对世界的全部理解和把握。福柯在其考古学中关心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这些“知识”是如何形成的,不是历史上发生了什么,而是什么东西构成了所发生事件的基础,其目的是“重新发现在何种基础上,知识和理论才是可能的;知识在哪个秩序空间内被构建起来;在何种历史先天性基础上,在何种确实性要素中,观念得以呈现,科学得以确立,经验得以在哲学中被反思,合理性得以塑成”。

福柯应用考古学方法的第一部著作是《癫狂与文明》。在这部著作中,福柯试图通过对欧洲中世纪以来与精神病有关的话语、机构和制度的分析,揭示癫狂是如何历史地被构成为理性的对立面,理性又如何在这种对立中获得凌驾于非理性的权威。福柯的研究表明,精神病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癫狂”是理性排斥的结果,“癫狂”的知识是理性权力建构起来的。在《词与物》中,福柯对现代人文科学进行了考古学分析,对自文艺复兴以来直至20世纪初的整个西方文化和知识史进行了深度的梳理和剖析,他研究了人文科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特定的话语结构和规则,批判了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理论形态——人类学主体主义,最终的目标是对当代思想中的人文科学的地位和作用进行重新定位。

●实证有什么含义?什么是实证原则?

孔德实证哲学的核心就是实证原则。他认为实证哲学的一切本质属性都概括在“实证”这个词中。实证(Positive)一词在孔德看来应包含有六种含义:(1)现实的与空想的对立;(2)有用的与无用的对立;(3)确实的与虚构的对立;(4)正确的与暧昧错误的对立;(5)建设的、肯定的与破坏的、否定的对立;(6)相对的与绝对的对立。孔德认为科学知识就应该是这种实证的知识,实证哲学就是要找到达到实证知识的原则。孔德的实证原则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基础上。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和基础。科学知识之所以是确定的、精确的,是因为它们来自经验。科学知识的有用性也是由于这个原因。他认为近代自然科学就是这一知识的典范。

其次,反对讨论经验之外的抽象本质、第一原因等问题。孔德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形而上学的问题。人们的认识能力只能限制于经验范围,而永远达不到那些超经验的形而上学问题。人们如果把自己的精力花费在这些问题上,是一种纯粹的理智和时间的浪费。对于传统哲学中所讨论的形而上学问题,应该置之不理,不予讨论。把这些问题留给神学家们去想像,留给形而上学家们去作繁琐的论证吧!

再次,知识的相对主义原则。孔德认为人们的知识仅仅是经验的,我们既不能知道这些经验的本质是什么,也不知道它究竟怎样和以什么样的方式产生。因而知识只能是相对的知识,而不是绝对的知识。孔德认为人们的理智是软弱的,认识的手段是不完全的,所以永远达不到绝对知识。他指出追求绝对知识总会伴随使用神学的虚构和形而上学的抽象思辨。

●思维经济原则是谁提出的?内容是什么?

思维经济原则,是奥地利著名哲学家马赫提出的哲学原则。马赫在研究科学史时发现,科学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选择那种最简单、最经济、最近便的手段。科学家的科学活动是一种经济活动,这是“由于人的生命短促,人的记忆能力有限,任何一项名副其实的知识,如果没有最大限度的思维经济,都是不能得到的。因此,可以把科学看作一个最小值问题,这就是花费尽可能少的思维,对事实作出尽可能最完善的陈述”。马赫反对一切形而上学的思辨,认为它会破坏科学的经济性。在他看来,“科学的目的,是用思维中对事实的模写和预测来代替经验或节省经验”。科学上的公式、概念和判断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创造出来的。

马赫还认为,有些科学概念就是为思维经济的目的而设定的。比如,原子概念就是思维经济的产物,因为原子理论能够摹写某些事实,所以只能把它看作暂时的帮助,以后可能有更满意的理论代替它。可见,思维经济原则并非是反映客观事实,而是一种令人满意的假设。显然马赫的思维经济原则带有深厚的主观色彩。所以列宁指出:“如果真的把思维经济原则当作认识论的基础,那么这个原则只能导致主观唯心主义,不能导致其他任何东西。只要我们把这样荒谬的概念搬入认识论,那么不用说,设想只有我和我的感觉存在着,是最经济不过的了。”

●阿芬那留斯的“原则同格论”内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