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学点心理学大全集
4900700000025

第25章 关于成功的秘密(2)

(1)中途中断任务会引起被试的一种不满的自我体验,它导致被试为发泄这种不满而激发动机,从而产生更好的回忆。

(2)中途中断任务具有一种强化的效应,促使被试作出力图完成任务的反应。

(3)从格式塔理论角度说,被试具有一种力求完整的心理,中断破坏了这种完整性,导致被试为争取完整性而提高保持率。

(4)被试的强化史影响以及保持率,也就是说如果被试过去有过完成任务获得奖励的体验,则中断就会推动这种奖励,所以被试为追求奖励而在意念中需要完成任务,这就会产生一种更好的回忆比率。

关于“蔡加尼克效应”,很多人应该都有切身体会,比如,你担心自己忘了某个重要约定,特意把它记录在备忘录上,但是最后还是忘记了,这是因为一个该做的事情往往会在人心理上引起一个张力系统,但写进备忘录这个行动代替了践约,心理上认为这件事情已经做好了,结果张力系统放松了。而没有这种替代措施的时候,张力系统仍在继续,反而更记得住。

与此同理,惯于考前“开夜车”的学生常常在通过考试后,很快就遗忘了所考过的东西,这种现象便是学生放下重负后张力系统迅速松弛的结果。

◆酝酿效应:为什么放弃思考了反而会豁然开朗

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解决某一个问题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暂时停止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转而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他可能会忽然想到解决搁置难题的办法,这种现象就是“酝酿效应”。酝酿效应似乎与人的定势心理有关——一个人最初考虑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成功,走到了一条死胡同后,暂时让自己离开这种情境一会儿,反而常能曲径通幽地顿悟到其他的解决方法。

“酝酿效应”来自于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亲身经历——

国王让工匠打造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是他又怀疑金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金子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是否私吞了金子。于是,国王找来了阿基米德,让他解决这个难题。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但尝试了很多方法,都失败了。

隔了一段时间,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当他坐进澡盆后,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似乎被轻轻地托了起来,这一时刻,阿基米德恍然大悟,终于想到运用浮力原理便可解决国王为自己布置的难题。

心理学家认为,在酝酿过程中,虽然人们已不再从事暂时搁置的工作,但其实仍然在潜意识层面进行着推理和思考活动,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从而是个体意外地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案。此外,人们之所以会在休息的时候与正确答案不期而遇,原因还在于当人们处于放松状态时,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由于遗忘了那些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以致处于了全然的另一番创新思维状态。

美国化学家普拉特和贝克等人也都讲述过亲身经历的“酝酿效应”,普拉特和贝克在文章中写道:“摆脱了有关这个问题的一切思绪,快步走到街上,突然,在街上的一个地方———我至今还能指出这个地方——个想法仿佛从天而降,来到脑中,其清晰明确犹如有一个声音在大声喊叫。我决心放下工作,放下有关工作的一切思想。第二天,我在做一件性质完全不同的事情时,好像电光一闪,突然在头脑中出现了一个思想,这就是解决的办法,简单到使我奇怪怎么先前竟然没有想到。”

因此,如果当你因为遭遇一个难题而抓耳挠腮时,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散步、聊聊天,或者从事一些能让自己心情放松的事情,说一定就在你停下来的时候,原来把你逼到死角的难题迎刃而解,你真正体会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乡村维纳斯效应:跳槽的必要性

在偏僻的乡村,村里最漂亮的姑娘会被村民们当作世界上最美的人——维纳斯女神,在看到更漂亮的姑娘之前,村里的人再也想象不出还有比她更漂亮的人——这便是“乡村维纳斯效应”,指的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时,一旦接受了一个与事实相符的解释,由于受到自我满足思维的约束,往往就无法想象出还会有其他更好的解释。

人们在认识世界时,一旦对某个问题有了合乎逻辑的解释,就会把它当作正确的解释,由此产生了自我满足感,不想再去寻找更符合逻辑的解释。“乡村维纳斯效应”出现的原因也多是因为人们产生了自我满足感,放弃了对于事实的进一步探寻,结果导致自己的认知局限在既定的范围内,无法有所超越。也就是说,人们的认知往往会受到既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影响,在没有接触更多的信息源之前,他们无法想象认知结构之外的未见事物。所以他们便会以为自己所感知的世界便是真实的全部世界。

当出现“乡村维纳斯效应”后,人们便会以一种夜郎自大的方式与这个世界互动——如果一个人是一家公司业绩最好的销售员,便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这个行业里的精英,如果自己已享受到相对丰厚的薪水收入,便会认为最幸福的白领生活也不过如此。

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人长期任职于一家小公司,天长日久,他便会丧失前进的动力,业务已经非常熟练,在公司也已经具备一定的资历,这时,他便会产生一种满足的心态,看不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发展潜力也无形中被抑制了,失去了获取潜在成功的机会。

对于一个上进的职场人而言,跳槽对于其迈向更远大的前程是必要的,这样的话,他除了会接受新的挑战外,也会让自己的视野看到更远的地方,从而树立更大的志向。当然,如果你所就职的公司已经是业内第一,如果你发现自己目前在公司内已没有上升的空间,你所考虑的问题就不是跳槽了,或许是创业。

◆瓦拉赫效应:失败只是因为你没有做应该做的事

奥托·瓦拉赫是一名德国化学家,他首次成功地人工合成香料,在脂环族化合物的研究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于1910年被授予了诺贝尔化学奖。

然而,瓦拉赫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刚进入中学的时候,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字上发挥出来。”此后,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调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难以令人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多数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注定一生会是个平庸之辈。然而瓦拉赫的化学老师并不这么想,他认为瓦拉赫做事一丝不苟,善于钻研,正好具备了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于是,这位化学老师建议瓦拉赫试学化学,瓦拉赫的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从此以后,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天才”一下子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才生”。

“瓦拉赫效应”便由此而来,指的是:每个人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自己智能发挥的最佳方式,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某些励志书常会这样鼓励人们:只要你努力尝试,你就可以在任何领域获得你想要的成功。然而,理智地推敲这句话,你会发现事实并不如此。每个人的核心优势都是不同的,你只有选择一个适宜的领域,这个领域允许把自己的最大优势发挥出来,你才可以成为一个成功者,这正是瓦拉赫的成长经历提供给我们的启示。

如果,此时此刻,你仍然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困惑于自己在目前的工作领域毫无发展,千万不要否定自己,因为或许你的困境只在于,你没有做应该做的事。

◆迁移效应:为什么很多明星都“演而优则唱”

观察整个娱乐圈,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某个演员因为一部戏红了后,或者其在表演领域获得较高的成就后,便进入了演唱领域,成为真正的影视歌“三栖”明星。演员做出这样的事业规划,多与经济利益有关,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演而优则唱”也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名词叫做“迁移效应”,指的是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即已有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即通常所说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比如,从棒球队员中选拔出一些成员参加高尔夫球集训,在短期内,这些学员就能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让那些会英语的人去突击学习法语、德语或者西班牙语,与不会任何一门外语的人相比,他们更容易掌握第二外语——这是迁移效应中的“正效应”,即先行学习A促进了后继学习B的效应。当然,迁移效应也会以“负效应”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来自日本的司机在美国开车,常会发生困难,甚至出现车祸,这主要是因为在日本是“车左、人右”,而在美国却恰好相反。

关于出现迁移效应的原因,心理学家给予了如下解释:

1.形式训练说。该理论认为,学习的迁移是人的心灵官能受到训练而自动发展的结果。也就是通过某种学习使某种心灵官能得到训练,从而转移到其它学习上去,使其它学习更加容易。

2.共同要素说。其观点是,只有当两种学习具有共同要素(相同或相似之处)时,才会产生迁移效应。

3.概括化说。这种理论认为,能否发生迁移效应,关键在于学习主体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概括力高,迁移效应就大,反之,就小。

4.学习定势说。这是苏联定势心理学派提出的一种迁移理论,该理论强调在学习中定势对迁移的影响作用。定势是关于活动方向选择方面的一种倾向,也是一种活动经验。

在演艺领域,表演与歌唱有很大的相通性,当一个成功的演员同时经营演唱事业时,多会开辟出一个新的天地,这便是迁移效应中的“正效应”发挥了效用。

心理测试

你身上有哪些成功的潜质

好不容易,终于盼来了休息日,这一天你准备去钓鱼,你会选择去哪里垂钓?

A.山谷小溪

B.海岸边

C.人工养鱼池

D.乘船出海

测试结果分析:

答案A:你目光远大,有详细的工作计划。

答案B:你能以比较少的投入换取较大的收获,有生意人的眼光。

答案C:你信心十足,头脑冷静而果断。

答案D:你工作起来有一股狂热劲,喜欢乘风破浪的快感。